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30位國寶級中醫(yī)之——第十二章 張鏡人

 cjjsyz99 2011-06-10

 

                              張鏡人:對付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養(yǎng)

 

         第十二章  張鏡人:對付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養(yǎng)

 

  張鏡人,1923年出生于上海,家族世代行醫(yī),從小便接觸醫(yī)學,1941年起隨父侍診,有時代父應診,晚上則由父親督課。在父親的指導下,他邊臨床,邊讀書,進步很快。1946年,經(jīng)國家考試院中醫(yī)師特種考試合格,開始獨立應診。新中國成立后,他積極投身新上海的公共醫(yī)療事業(yè),并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被譽為“滬上中醫(yī)第一人”。2009年6月14日,國醫(yī)大師表彰大會前夕,張老在上海華東醫(yī)院病逝,享年86歲。

    張老行醫(yī)6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對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均有深入研究,且療效卓著。特別是對熱病和脾胃病,有著深厚的造詣。治熱病,他繼承家學,熔傷寒與溫病于一爐,主張祛邪為先,提倡“表”與“透”;療雜病,多從脾胃入手,崇東垣、景岳之說,臨床強調(diào)“宏觀以辨證,微觀以借鑒”。

 

1.膏方——慢性病最強大的克星

  大師手記

  膏方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的一種治療方法,比較適合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復期的調(diào)養(yǎng),只可緩緩圖功,切不可急功近利,膏方用藥定以脾胃接受為度。

                                   ——摘自《海派名老中醫(yī)的養(yǎng)生之道》

  國醫(yī)釋讀

  中醫(yī)將中藥傳統(tǒng)劑型分為湯、丸、膏、散、丹等五大類,其中的膏可分為內(nèi)服和外敷兩種。內(nèi)服膏劑即是膏方,它是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多種藥物組成方劑,再將中藥飲片經(jīng)多次煎熬、去渣,將藥汁經(jīng)微火濃縮,加入輔料,如飴糖、蜂蜜、阿膠、鹿角膠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狀補膏,以達到補養(yǎng)身體、調(diào)理疾病和祛病延年的療效。

  俗話說:“月膏進補,春至體壯可打虎,秋燥時節(jié)必無苦,夏日無風也可過。”自古以來,膏方就廣泛應用于內(nèi)、外、婦、兒等臨床各科,以其適應證廣、療效顯著和服用方便深受患者的歡迎。

  張鏡人教授善用膏方調(diào)治慢性疾病。他認為,對于急癥、重病,中醫(yī)自然需用方藥、針灸等各種方法治療,對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的調(diào)養(yǎng),則比較適合使用膏方。

  在膏方配制上,張老主張“調(diào)補兼施,寓治于補”。他說:“制定膏滋,選藥可眾,冬令季節(jié),封藏之際,人體服用,多可收藏,故善于補氣養(yǎng)血,填精助陽,調(diào)養(yǎng)臟腑,充養(yǎng)機體之用。對于臟氣虛損,陰陽不足者頗有效驗。但是若一味投補,補其有余,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膏方用藥不僅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還應根據(jù)患者的癥狀,做到“損有余而補不足”,調(diào)補兼施,寓治于補。

  一般來說,膏方主要用于哮喘、慢性反復發(fā)作咳嗽、鼻炎、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腎病、風濕病等慢性病的調(diào)治,因為這些病大部分存在免疫功能紊亂,調(diào)整其體質(zhì)狀態(tài)有利于疾病的臨床治愈。調(diào)配這類膏方時,既要針對疾病的治療,又要考慮發(fā)病機理給予臟腑功能調(diào)理,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1985年,張老接診了一個男性患者,這位患者原本就有胃病,經(jīng)過治療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依然“便行不實,時或頭暈面浮”。張老認為,“腎為水火之窟,水虧于下則為溲溺余瀝”,脾胃失健多是腎精受損,因此為其開了一劑健脾補腎的膏方,病人用藥之后,不久便恢復了健康。膏方組成如下:

  【組成】炒黨參90克,炒白術(shù)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20克,炒山藥60克,香扁豆60克,建蓮肉(去蓮心)60克,炒白芍60克,制半夏60克,炒陳皮60克,炒枳殼60克,制香附60克,佛手片60克,八月札60克,白杏仁60克,白豆蔻30克,川石斛60克,枸杞子60克,炒滁菊60克,炒知母60克,炒黃檗30克,山萸肉60克,澤瀉60克,生石決60克(先煎),白蒺藜60克,女貞子60克,旱蓮草60克,菟絲子60克,制狗脊60克,炒川斷60克,炒杜仲60克,川萆薢60克,炒當歸60克,丹參60克,炙遠志20克,炒山楂60克,炒神曲60克,香谷芽60克。

  【做法】上藥浸一宿,武火煎取三汁,沉淀瀝清,文火收膏時,加入清阿膠200克,白冰糖400克,熬至滴水成珠為度。

  【用法】每日服1湯匙,溫開水調(diào)送,清晨最宜。如遇感冒食滯需暫停數(shù)天。

  健康回音壁

  為了使膏方能在服用期間保質(zhì),從而充分發(fā)揮藥力,存放方法至關重要。

  首先,在膏方制作后,等其充分冷卻后才可加蓋。可以讓它存放在瓷罐(鍋、缽)中,也可以用搪瓷燒鍋存放,但不宜用鋁、鐵鍋作為盛器。

  其次,由于膏方用藥時間較長,盡管時值冬季為多,但遇暖冬時就可能發(fā)霉。因此,一般多放在陰涼處,放在冰箱冷藏更好。如果放在陰涼處,遇暖冬氣溫連日回升,應讓其隔水高溫蒸烊,但是忌直接將膏鍋放在火上燒烊,這樣就會造成鍋裂和底焦。在膏藥蒸烊后,一定要把蓋打開,直至完全冷卻方可蓋好。注意,千萬不要讓鍋蓋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則過幾天就會出現(xiàn)霉點。

  再次,在每天服用膏方時,應該放一個固定的湯匙,以免把水分帶進鍋罐里而造成發(fā)霉變質(zhì)。

  最后,一旦氣候潮濕,或者天氣變暖,在膏方上出現(xiàn)一些霉點,此時宜用清潔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點的一層,再隔水高溫蒸烊。但如果霉點很多且在膏面的深處也有霉點,就不能服用了。

  小貼士

  膏方,又叫膏劑,以其劑型為名。在中醫(yī)理論里,膏方是一種具有高級營養(yǎng)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復方湯劑的基礎上,根據(jù)人的不同體質(zhì)、不同臨床表現(xiàn)而確立不同處方,經(jīng)濃煎后摻入某些輔料而制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zhì)或凍狀劑型。


2.脾胃不好,可以喝補中益氣湯

  大師手記

  補中益氣湯亦不只是甘溫以除熱,其于脾胃氣陰不足而致的虛證,適應范圍非常廣泛,用之得當,莫不效同桴鼓。誠如趙獻可所說:“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于太陰,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芪,是方所以補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矣。”

                                          ——摘自《張鏡人》

  國醫(yī)釋讀

  中醫(yī)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古時判斷一個人的生死,常常摸一摸這個人嘴里還有沒有氣,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故而有了“人活著就是一口氣”之說。氣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另一個則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認為,人體的元氣有賴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體元氣就能得到滋養(yǎng)而充實,身體才會健康。因此,古人有“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即一個人如果脾胃不好,陽氣就會不足,各種疾病也就隨之而來。

  宋金時期著名醫(yī)學家李東垣是“補土派”(五行中“胃”對應“土”)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原則,結(jié)合當時人們由于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導致的胃氣虧乏,創(chuàng)制了調(diào)理脾胃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方藥組成如下:

  【組成】黃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參(去蘆)0.9克,當歸身(酒焙干或曬干)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術(shù)0.9克。

  【用法】上藥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fā)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

  對于補中益氣湯,張鏡人先生頗有研究,他指出: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人參、白術(shù)、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diào)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xié)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癥自可痊愈;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自復其位。

  另外,張老還指出,補中益氣湯的適應指征為脾胃氣虛,凡因脾胃氣虛而導致的各類疾患,均能適用,一般作湯劑加減。使用藥物的分量,也可相應提高。一般用量為: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歸各9克,升麻、柴胡、陳皮各5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2片,紅棗5枚,或制丸劑,緩緩圖功。

  健康回音壁

  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后人創(chuàng)制了許多類方,如清暑益氣湯、補陰益氣湯、調(diào)中益氣湯等,現(xiàn)列舉兩類,以供參考:

  1.清暑益氣湯

  【組成】黃芪3克(汗少減1.5克)、蒼術(shù)(泔浸去皮)3克、升麻3克、人參(去蘆)1.5克、澤瀉1.5克、神曲(炒黃)1.5克、橘皮1.5克、白術(shù)1.5克、麥門冬(去心)0.9克、當歸身0.9克、炙甘草0.9克、青皮(去白)0.7克、黃檗(酒洗去皮)0.6~0.9克、葛根0.6克、五味子9枚。

  【用法】上藥切碎,水煎服,去滓,空腹時熱服。

  【主治】長夏感受濕熱,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jié)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小便黃而數(shù),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

  2.補陰益氣沸

  【組成】人參3~9克,當歸6~9克,山藥(酒炒)6~9克,熟地9~15克或30~60克,陳皮3克,炙甘草3克,升麻0.9~1.5克,柴胡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7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溫服。

  【主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nèi)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痰瘧,陰虛便結(jié)不通等。


3.中藥、針灸、外涂多管齊下,治療…

  中藥、針灸、外涂多管齊下,治療多年哮喘

  大師手記

  哮癥是一種頑固難治的疾患,病程頗長,反復舉發(fā),根深蒂固,難求速愈。發(fā)作期應積極治療,緩解期應抓緊時間,認真服用調(diào)理扶正的湯藥,或針刺、艾灸。慎起居,節(jié)飲食,注意勞逸結(jié)合。堅持適當?shù)捏w育鍛煉,如太極拳、練功十八法等,以增強機體抵抗能力,減少發(fā)作,部分病人可望獲得根治。

                                                ——摘自《張鏡人》

  國醫(yī)釋讀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多數(shù)在年幼或青年時發(fā)病,以后每遇氣候變化、疲勞過度、飲食不當、起居失宜等因素而誘發(fā)。一般,秋冬季節(jié)最易發(fā)病,其次是春季,夏令多能緩解,部分則常年反復發(fā)作。發(fā)病時,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并伴哮鳴、咳嗽、痰多呈黏液或稀涎樣、咯吐不利之癥,必須等痰咯出方可短暫平息,但轉(zhuǎn)眼又開始發(fā)作,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數(shù)分鐘、數(shù)小時或數(shù)日不等,讓患者十分痛苦。

  根據(jù)發(fā)作期的不同,可以將哮喘分為冷哮與熱哮兩大類,辨證施治須區(qū)別對待:

  1.冷哮

  一般是由寒痰留伏,肺失宣肅所致。主要癥狀為:初起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疼,鼻癢,時流清涕,咳嗽氣急,繼而胸膈煩悶,喘促加劇,喉中哮鳴有聲,咳吐;稀痰,不能平臥,俯伏方舒,面色蒼白或青灰,背冷。在治療上,張老常用小青龍湯加減。

  【組成】麻黃5克,桂枝5克,細辛3克,蘇子9克,杏仁(去皮尖)9克,紫菀9克,半夏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二汁,分上下午溫服。

  【加減】痰多稀薄色白者,加干姜3克;咳喘有汗者,加五味子3克;喉間痰鳴如水雞聲者,加射干5克。

  2.熱哮

  一般是由熱痰交阻,肺失宣肅所致。主要癥狀為:發(fā)熱有汗,頭痛,呼吸急促,喉間帶哮鳴音,胸高氣粗,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咳嗽陣作,痰黏色黃,不易咯出,面赤煩悶,口渴喜飲,舌質(zhì)紅。在治療上,張老喜用定喘湯加減。

  【組成】麻黃5克,杏仁(去皮尖)9克,蘇子9克,桑皮15克,款冬9克,半夏9克,黃芩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二汁,分上下午溫服。

  【加減】喘劇加大地龍9克、葶藶子(包)9克;咳甚加象貝9克、前胡9克;痰多加魚腥草30克、冬瓜子30克;如痰熱壅盛阻塞氣道,喘息急促者,另用猴棗散,一日二次,每次0.3克,溫開水送服。

  治療哮喘,在進服湯藥的同時,還可以配合針灸療法及白芥子涂法,效果會更佳:

  1.針灸療法

  實證宜針刺,常用穴位有大椎、身柱、風門、肺腧、豐隆、膻中、曲池、合谷、外關、商陽、魚際等。虛證宜灸,常用穴位有肺腧、璇璣、膻中、天突、復溜等。

  2.白芥子涂法

  白芥子(研末)、延胡索各30克,甘遂、細辛各15克,再加入麝香1.5克,研末杵勻,姜汁調(diào)涂肺腧、膏肓(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百勞(在項部,當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線旁開1寸)等穴,十日一換,最好在夏月三伏天涂治。

  健康回音壁

  支氣管哮喘患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

  1.居室內(nèi)禁放花、草、地毯等物件,禁養(yǎng)貓、狗及鳥類等寵物。

  2.忌食誘發(fā)哮喘的食物,如魚蝦、肥肉、韭菜和地瓜等。

  3.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瘦肉、動物肝臟、豆腐等。

  4.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煙霧、灰塵和油煙等,必須戒煙。

  5.避免精神過于緊張和劇烈運動。

  6.避免受涼和上呼吸道感染。

  7.尋找過敏源,避免接觸過敏源。

  8.適當加強體育鍛煉和深呼吸鍛煉。

  9.外出時備上快速有效的止喘藥物,以防出現(xiàn)意外時措手不及。


4.張老自創(chuàng)八節(jié)養(yǎng)生操,讓健康如活…

  張老自創(chuàng)八節(jié)養(yǎng)生操,讓健康如活水源源不絕

  大師手記

  人體需要經(jīng)?;顒?,只是不要過度,通過運動可以使飲食中的養(yǎng)分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能使經(jīng)脈氣血流通順暢,這樣疾病就不會產(chǎn)生,好像一直在活動的門樞不容易朽爛一樣。因此,動而適度是老年人養(yǎng)生必須遵守的。

                                     ——摘自《海派名老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

  國醫(yī)釋讀

  張鏡人老人86歲去世,也許與其他國醫(yī)大師相比,張老的年紀不算高壽。但在去世之前,他曾闖過多次大病的險關。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991年的胃部腫瘤手術(shù),切除了胃的五分之四;2003年的一次腸粘連腸梗阻,上下不通,有生命危險。張老每次手術(shù)后,不僅服用自己開的處方,還結(ji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創(chuàng)了一套健身操加以鍛煉。因為他知道,生命在于運動,只要“動而適度”,就能使經(jīng)脈氣血流通暢順,對養(yǎng)生很有幫助。

  張老這套操雖然只有簡單的八節(jié)運動,但從上至下,舉手投足,熊經(jīng)鴟顧,能運動全身各部關節(jié)。張老說,他每天7點鐘起床后堅持做這套養(yǎng)生操,使自己受益很大。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節(jié),按摩洗臉。即所謂的“干浴面”,用手指及手掌摩洗臉部,特別是鼻翼兩旁的迎香、眉梁,以及雙臉頰。

  第二節(jié),叩齒吞津。有規(guī)律地上下叩擊牙齒,將蓄積的唾液咽下,叩齒能堅固牙齒,吞津能滋養(yǎng)內(nèi)臟。

  第三節(jié),運動眼球。遠近上下左右多方位都要到位。

  第四節(jié),握拳振臂。雙手握拳,左右臂輪換向上向后伸展擴胸,揮拳掄出時要有爆發(fā)力。

  第五節(jié),雙臂弧圈圓掄。起勢為雙手撮指虛握,在臍前相對,然后將雙臂懸肘沿著胸線緩緩上提,直達眉心,然后左右分開,展臂再回到起點,重點在于運臂提肩上移都要屏氣運動。這一節(jié)動作有利于改善肩臂關節(jié)粘連,即傷科所謂的“五十肩”。

  第六節(jié),插手扭腰。要點是雙手叉腰雙腳合并,腰部擺浪掄圓,連同膝關節(jié),幅度要大。

  第七節(jié),彎腰俯仰。要點是雙腳并攏,前俯時彎腰,雙臂下垂,指尖觸地,后仰時雙臂上舉,上身盡量朝后仰,腰部盡量往前挺。

  第八節(jié),左右彈踢腿。要點是要有爆發(fā)力。

  健康回音壁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運動不僅不能達到運動效果,反而會給老年人的健康帶來危害。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好別做以下三項運動:

  1.下蹲運動

  在做下蹲運動時,由于運動重心較低,會使膝關節(jié)負重過大,從引起關節(jié)疼痛,并加快關節(jié)軟骨的磨損。而長時間的猛烈蹲起,也會使老年人的血壓變得不穩(wěn)定。

  2.爬山

  爬山不利保護老年人的膝關節(jié)。因為上山時膝關節(jié)的負重主要來自自身的重量;而下山時,除了負擔自身體重外,還有身體向下沖的力量,這種沖擊會加大對膝關節(jié)的損傷。

  3.飯后散步

  不少老年人把“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當做健身格言。其實,飯后百步走并不適合所有人。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看,吃飯?zhí)貏e是吃飽飯時,老年人的心臟負荷增加,餐后運動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因此,老年人應避免在飽餐后2個小時內(nèi)進行運動鍛煉。

  小貼士

  五十肩指冰凍肩,肩膀關節(jié)的活動角度降低,肩膀就像被冰凍住了一樣活動不便,醫(yī)學上的專用名詞是“粘黏性肩關節(jié)囊炎”,因好發(fā)于40~60歲左右的中年人,所以又俗稱為“五十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