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是一項文明、高雅的傳統(tǒng)武術(shù)技擊形式,是衡量與檢驗太極拳習(xí)練者知勁、懂勁及技術(shù)運用的一種方法。自明代太極拳產(chǎn)生以來,經(jīng)過王宗岳、陳長興、楊祿禪、武禹襄、李亦畬等幾代太極大家的發(fā)展與完善,已經(jīng)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包括各門派太極拳推手特點在內(nèi)的,綜合摔、打(發(fā)放)、拿、巧、變、化于一體的,且不同于散打、摔跤的運動。它是武中的文,它蘊藏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和哲理,是習(xí)武者以武會友,交流、切磋、比賽的一種極好形式。它對提高人體的素質(zhì),以及防身、健身有著很高的價值,是我國武術(shù)瑰寶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
一、太極推手的特點 太極推手以沾、連、隨、粘的方法探明對方力的方向、大小、虛實、剛?cè)?、快慢、長短,并且順其自然,隨伸就屈,不丟不頂,無過不及。從而做到知己知彼,進而達到我獨知彼,而彼不知我,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最后克敵制勝。 太極推手采用掤、捋、擠、按、采、、肘、靠的招法,粘隨不脫,作用對方。順其自然,舍己從人,引進落空,以輕克重,以巧制拙,乘勢借力,牽動對方的重心,破壞對方的平衡,進而抓住機會乘虛而入,以實破虛,將對方發(fā)放。 太極推手是武術(shù)的技擊形式之一,自然包含“打”法。但它的打法不同于“散打”。散打,顧名思義,是一種(在規(guī)則內(nèi))隨心所欲、無拘無束,可拳打腳踢,多以突施冷手(即不搭手),脫手時突然出擊為主的較手對抗形式。而太極推手的打法,必須在沾、連、隨、粘中進行,且不以脫手突施冷手,不拳打腳踢。我們可以看到,進攻者在顧住自己的同時,敢于主動貼近對方,所施的打法僅以觸及對方(即點到而已,不發(fā)傷人之功力),或者將對方發(fā)放為主,又不傷人;防守者敢于讓對方貼近,又不使對方打手觸及己身,或者使其手可進來,又無發(fā)放或打我之機可乘,且為我所用。雙方你來我往,給人以享受。所以稱太極推手為武中之文,較手之文。 太極推手也包括“摔”法。然而,這個摔法又與摔跤、柔道不同。摔跤、柔道只許用摔法,不許用打法和拿法。故摔跤者可無所顧忌地去抓、擄、領(lǐng)、帶、搬、抄、摟、抱,而且可以抓住不放,摟住不放。但太極推手中的摔法與其截然不同。一味無所顧忌地去強行使用任何招法,包括抓、擄、領(lǐng)、帶、搬、抄等招法屬于“貪”,是“病”,是推手中的大忌。抓住不放、摟住不放、生搬硬摔是不允許的。 太極推手中的摔法是講究“推”中的摔,即是在沾、連、隨、粘不斷變化當中的摔;是順其自然、引進落空的摔;是巧妙的摔;是輕松的摔;是沒有較力的摔。它摔得干凈,摔得精彩,摔得令人回味。 太極推手自創(chuàng)造以來,還包括“拿”法。但這種“拿”法,不是以力降力、抓住不放的生掰硬撅。它是在推手中,在沾、連、隨、粘中的拿與反拿。“拿”就是拿關(guān)節(jié),也包括拿反關(guān)節(jié)。但切忌無所顧忌地“貪拿”,以至被對方傷害,也忌以拿傷人,僅要求拿住而已。 破解拿法,關(guān)鍵是“破解”、“解扣”,絕不是以力抗衡,更不是亂掙扎。故太極推手是一項傳統(tǒng)的,綜合摔、打、拿為一體的,文明的、高雅的、精彩的運動形式和比賽對抗形式。它具有武之真諦的技擊性,武之必然的健身性,令人贊嘆的藝術(shù)性、觀賞性、娛樂性,和無窮的趣味性。此外,耄耋之年還能較手聽勁的運動唯有太極推手。 二、當前社會上太極推手的狀況 太極推手是一項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運動。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它已經(jīng)不單純是太極拳習(xí)練者的“專利”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項運動,參與這項活動。有的人練過太極拳,有的人沒有練過,有的人剛練一二年……大家都來試一試,都來推手,而且越推越愛推。但是,由于很多人對太極推手的內(nèi)涵不十分清楚,不知道太極推手是怎么一回事,這就使得這項活動偏離了它的傳統(tǒng)味道。所以在太極推手的日常練習(xí)和比賽中,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情況:有的掤、捋、擠、按的四正手剛一推,就出現(xiàn)以力降力、頂牛、較力的局面;有的則一搭手就推推搡搡、脫手撞擊,弄得面紅耳赤,甚至突施冷手成了散打;有的干脆就生拉硬拽,抓住不放,摟抱在一起摔起跤來;有的則是沒完沒了地機械“搖輪”,四正手推了好幾年,也沒有什么進展,也不知道掤、擠、按、采、、肘、靠方法的運用及其變化。因此,當他們遇到身強力大的對手,明知對方什么也不會,什么也沒練過,卻就是拿對方?jīng)]有辦法,很丟面子。因此,有人認為太極推手中要做到以小力勝大力,以輕克重,太不容易了,太茫然了。當然,也有人認為“太極推手太簡單了,不就是推推搡搡嗎” …… 社會上太極推手的這種狀況已經(jīng)持續(xù)了很長的時間,如果單純地從鍛煉、健身的角度講,重在參與就是好事,但是如果我們從繼承和發(fā)揚國粹的角度講,就應(yīng)該很好地研究研究了。 三、太極推手失去傳統(tǒng)風味的原因 太極推手本來是采用沾、連、隨、粘的方法,不許脫手、突施冷手,不許抓住不放、生拉硬拽、互相摟抱,卻又綜合“摔法”、“打法(發(fā)放)”、“拿法”于一體,且三者相互交叉、轉(zhuǎn)變的傳統(tǒng)武術(shù)對抗形式和切磋、交流形式,然而卻被某些人說成“不摔”、“不管腳”、“只許拿勁路”、“不許拿反關(guān)節(jié)”。所以,我們在太極推手的比賽中,很難見到摔法,包括太極拳中最為簡單、實用的“野馬分鬃”在內(nèi),也很難見到有人運用。拿法干脆就被禁止,所以導(dǎo)致太極推手成了推推搡搡的模式。 還有,在我們不十分清楚太極推手傳統(tǒng)風貌的情況下,又制定出不符合太極推手實際情況的《武術(shù)太極推手競賽規(guī)則》,這又進一步導(dǎo)致了太極推手失去傳統(tǒng)風味。 尤其是《武術(shù)太極拳推手競賽規(guī)則》中的條款內(nèi)容不恰當。 其中第(一)款“使用硬拉、硬拖、摟抱(單手超出對方身體側(cè)面中心線、屈臂、屈腕為摟抱)或用腳鉤、踏、絆、跪者……” 在太極推手中,使用硬拉、硬拖是不允許的,為侵人犯規(guī)。但對摟抱及對摟抱的解釋須要分析:如果將人摟住不放、摟死、摟而抱之,也是不允許的,也為侵人犯規(guī)?;ハ鄵Пб膊豢梢浴R陨蠋追N摟法,無論單手、雙手, 都是用手及腕及小臂、上臂將對方圈摟、夾緊,且緊貼己身并持續(xù)了一定的時間(如兩秒),無法進行沾、連、隨、粘,這種情況往往是以力降人,違背持巧不持力的原則。但是,在沾、連、隨、粘中,如果一摟即放,非???,非常利落地將對方發(fā)放或摔倒,這往往是太極推手中的“”法,應(yīng)該可以使用,不為侵人犯規(guī)。這種一摟即放的特點是一氣呵成,中間沒有停滯,使用者往往是乘勢借力,持巧施招。所以“摟抱”不能籠統(tǒng)而言,一律定為侵人犯規(guī)。 還有,本款對摟抱的解釋,僅以單手超出對方身體側(cè)面中心線,及屈臂、屈腕為尺度也不確切。 太極推手是一種動態(tài)的運動。雙方的位置、姿勢、身形,隨時都在千變?nèi)f化。有時雙方正面交手,有時一方已經(jīng)到了另一方的側(cè)面,有時一方已經(jīng)到了另一方的偏后的位置……。一方的手早已到達或超出對方身體側(cè)面中心線了,條款的這種規(guī)定讓人怎樣施手?而且,太極拳的運動是弧形的、圓形的,很少是直線的。所以當一方的力作用于另一方的時候,往往是橫向的、曲線的、弧形的、圓形的。出手就必然要屈腕、屈臂,但是這種屈而不摟,或者摟而不死,而且一摟即放的太極推手中精彩的“”法,從一出手就被定為“摟抱”,定為侵人犯規(guī)。看來條款的制定者對什么是“采”?什么是“”?什么是“摟抱”?在理論和實際上都不十分清楚。 另外,本款將腳鉤、踏、絆、跪一律列為侵人犯規(guī),使太極推手中的摔法基本上完全被取消,這也是不合適的。 在太極推手中,用腳踢、踏、踹及膝頂是不允許的,為侵人犯規(guī)。但在沾、連、隨、粘中,用腳鉤、拉、趟須另當別論。前面已經(jīng)講過,太極推手是一種動態(tài)的運動,隨時隨地都有進退的步法。進步是為了攻擊對方,使對方的重心不穩(wěn)定。所以,進步時往往采用限制對方退路及躲閃的步法。例如,“上步管腳”。退步是為了防御,也是為了轉(zhuǎn)機進攻,往往采用防中有攻的步法,既穩(wěn)固自己,又使對方的重心受到破壞,以致使其瞬間傾倒。例如“退步(背步)閃身后趟”。所以,太極推手講究進、退、顧、盼、定。即在每進、每退中,時時處處顧及自己的位置、姿勢、狀態(tài)和前后、左右、上下的情況,以保障自己的穩(wěn)定,而不應(yīng)該用限制對方如何上步,如何退步(不許用腳)將太極推手中精彩的摔法禁止。所以在太極推手中,只要不是抓住不放、生拉硬拽或摟住不放、互相摟抱,而是在沾、連、隨、粘中用持巧不持力的辦法,包括用腳、鉤、拉、趟、絆都是可以使用的。 太極推手將中國摔跤中輕巧的摔法吸收融入,將較力的,掙扎的,不符合沾、連、隨、粘要求的摔法加以拒之,這是前代太極家對中國武術(shù)的貢獻,我們怎么能輕率地把它定為侵人犯規(guī)呢? 再看第(四)款:“單、雙手抓住對方衣服或雙手死握對方者(單手順勢除外)……” 在太極推手中,單、雙手抓住對方衣服為侵人犯規(guī)。而從“雙手死握對方者(單手順勢除外)”這句話,很難理解此條款制定的本意,我們的裁判在掌握上,見到雙手握,就判“侵人犯規(guī)”,而不管“死握”還是“不死握”。 何為握?何為死握?何為雙手死握?握為采的一種方式。死握就是握住不放或握的時間較長。“單手順勢除外”,就是說單手順勢握住對方的時間可以較長,甚至可以握住不放。而雙手握就不能握得時間較長,就不能握住不放,就不能死握。即出現(xiàn)雙手采時,必須一握即放,一采即放,只要不死握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規(guī)則中沒有講清楚,加之我們的裁判不清楚“握”與“死握”的區(qū)別,不清楚“抓”、“握”與“采”、“ 捋 ”、“ ”的關(guān)系,不清楚“采”包括哪些方法,不清楚“大捋”與“硬拉”、“硬拖”、“死握”的區(qū)別,不清楚“大捋 ”在技擊中真實的用法,所以此款又把太極推手中合理的“捋”法、“采”法、“”法,進一步加以不應(yīng)有的限制。這也必然使太極推手的傳統(tǒng)性、技擊性、趣味性、藝術(shù)性、觀賞性進一步喪失。 再看第(六)款 :“使用拳打、頭撞、撅臂、擒拿、抓頭發(fā)、點穴、肘尖頂、撈膛、掃腿、膝撞、扼喉等動作者……” 此款中不能把(撅臂)擒拿和肘尖頂草率地與其它招法一起定為侵人犯規(guī),需作具體分析: 擒拿,在太極推手中應(yīng)該可以使用。但必須是在沾、連、隨、粘中的巧拿。如果是抓住不放、生搬硬撅,應(yīng)判為侵人犯規(guī)。而且擒拿允許拿關(guān)節(jié),包括反關(guān)節(jié)。但不可拿脈,不可使用鷹爪力將人摳傷、抓傷。此款不管使用者是“巧拿”還是“硬掰”,干脆不允許在太極推手中使用“拿”法,明顯地偏離了它的傳統(tǒng)味道。 另外,關(guān)于“肘尖頂”。肘法是太極推手中的八法之一,是可以使用的。而且肘法的運用,也是多種多樣。但是,對于用肘的頂撞,我們應(yīng)該這樣分析:推手中雙方不可以突然發(fā)力用肘尖猛擊對方的身軀(包括面部),但是如果使用者用肘尖穩(wěn)力地頂,或用靠近肘部的小臂平面部位發(fā)力撞擊對方,此法不為犯規(guī),反而是武德高尚的表現(xiàn)。 還有第十六條第三款:“攻擊的部位限于頸部以下,恥骨以上軀干和上肢部位,……”此款也需要研究研究。攻擊的部位沒有下肢,也是使太極推手走味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傳統(tǒng)的綜合摔法、打法、拿法于一體的,講究掤、捋、擠、按、采、、肘、靠八法的太極推手,由于我們不十分清楚它的傳統(tǒng)風貌,而且又制定出不切合實際的《武術(shù)太極拳推手競賽規(guī)則》,將傳統(tǒng)的“摔法”與“拿法”基本上完全取消,又將“捋法”、“采法”、“法”中的大部分使用方法限制住。太極推手的傳統(tǒng)性、技擊性、趣味性、觀賞性、娛樂性必然大打折扣。 四、回歸太極推手傳統(tǒng)風味須采取的措施 太極推手是我們的國粹,也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化和體育創(chuàng)造的珍貴遺產(chǎn)。然而,由于一些人對太極推手這項國粹的價值認識不足,所以這項國寶首先被他們淡漠,以至丟棄了,他們往往只想“創(chuàng)新”,編了這個,又編那個,甚至把芭蕾舞的動作也融入太極拳或太極推手中,而對我們傳統(tǒng)武術(shù)的精華不屑一顧。因此,高水平的太極推手人才不但在社會上,就是在高等體育院校也后繼乏人。但是民族瑰寶來源于民間,也扎根于民間。所以我們應(yīng)該為挖掘、尋找太極推手的傳統(tǒng)特點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把那些確有真?zhèn)鳌⒋_有造詣的民間傳習(xí)者請出來,給他們搭建平臺,為弘揚我們精湛的武術(shù),弘揚太極推手,培養(yǎng)更多的高水平后繼人才。 另外,盡快修改現(xiàn)行的《武術(shù)太極拳推手競賽規(guī)則》中不符合太極推手傳統(tǒng)特點和實際情況的條款,以利于今后的比賽和民間活動的開展,也是找回太極推手傳統(tǒng)風味的一項重要工作。 任何一種體育,任何一種對抗都可能有傷害的事故發(fā)生,為避免和減少傷害,我們制定出既符合該運動的特點,又符合該運動實際情況的規(guī)則,是使該運動更文明、更精彩、更具藝術(shù)性、趣味性、觀賞性。而不是單純地怕傷害的發(fā)生,制定不符合實際的條款,使該運動失去其傳統(tǒng)特點,使其平淡乏味。例如:拳擊、跆拳道等項目,其激烈程度和發(fā)生傷害的可能性都遠遠大于太極推手。但是,拳擊之所以長期占據(jù)世界體壇并經(jīng)久不衰地開展下去,并不是因“擺拳”會傷人就不允許用“擺拳”,“勾拳”傷人利害就不允許用“勾拳”,而恰恰是允許使用,才使拳擊更具魅力。我們的傳統(tǒng)太極推手,雖然不像拳擊、跆拳道那樣劇烈、殘酷,但是它集巧摔、巧打、巧拿于一體,顯示中華武術(shù)特有的文明與高雅,更具獨特魅力,比起拳擊、跆拳道更具趣味性、觀賞性和娛樂性。 為找回傳統(tǒng)太極推手的文明、高雅和精彩,我們在修改規(guī)則中還應(yīng)考慮,對那些武德高尚、武藝精湛的運動員,如在使用打法時,快進輕打,點到而已;使用拿法,拿住即停;使用摔法時,高起輕撂;為使對方化險為夷,遷就對方,自己主動倒地的運動員給予獎勵或加分。 而對那些已經(jīng)看出對方反應(yīng)不及,其打擊已經(jīng)觸及對方身軀(要害部位),仍不停手反而加力故意傷害對方的;在使用拿法時,明明已將對方拿住,仍然加力故意造成對方傷害的;以及在使用摔法時,明知對方必倒無疑,仍不牽就,故意狠摔造成對方傷害的運動員不予計分,甚至罰分。 另外,為使太極推手開展的更好,比賽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我們的太極推手裁判隊伍,應(yīng)該人人會推手,懂推手,且平常多推手,以親自體會其勁路、手法以及規(guī)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實際。凡不會推手的,比賽時不可擔當執(zhí)法裁判、裁判長及仲裁人員。 以上是我對找回太極推手傳統(tǒng)風味的一點拙見,作為引玉之磚拋了出去。希望早日看到以沾、連、隨、粘為特點的,以掤、捋、擠、按、采、肘、靠為方法的,綜合巧摔、巧打、巧拿于一體的,文明、高雅、精彩的太極推手在全國各地蓬勃再現(xiàn)。希望蘊含中華民族文化內(nèi)涵和哲理的、趣味無窮的太極推手早日進入世界體壇。 |
|
來自: 太極神犬 > 《太極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