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zhèn)----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現(xiàn)代著名作家茅盾的故鄉(xiāng),每一處的景致,都在朦朧中講述著她的故事和歷史……在開著《林家鋪子》的老街上走著賣《春蠶》的烏鎮(zhèn)農(nóng)民;昭雪“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清代名官、光緒之師夏同善的翰林第也坐落在烏鎮(zhèn)。往前追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曾隨老師去烏鎮(zhèn)讀書;唐朝,就已經(jīng)開始了烏鎮(zhèn)的建鎮(zhèn)史。
清晨,上水鄉(xiāng)小鎮(zhèn)的茶館,喝的是味,品的是韻,迷戀的是釅如茶、淡似水的鄉(xiāng)情。隨著歲月的流逝,高檔的茶館不知怎么的一家一家消失了,而那些門窗東倒西歪的小茶館卻至今還飄蕩著縷縷的茶香。茶館多臨河而建,碼頭邊就傍著茶客的小船,他的貨攤也就設(shè)在茶館前的小街拐角上,有顧客買東西時,他放下茶杯就過去。一般來說,茶客都沒有固定的座位,他們進茶館如同回家,隨手給老板娘一藍蠶豆什么的:“阿翠,帶露水摘下的。”同時摸出一把結(jié)著幾十年茶垢的紫砂壺往桌上一放。如果來的太早,水還沒開,他們就靠著墻壁,單腿往長登上一曲,抽出兩尺長的旱煙管,先過一陣煙癮再說。不一會,煮水的銅罐就咕嚕咕嚕冒響兒,幾條白練似的水線飛入茶壺之后,半明半暗的茶館就有一股暗香彌漫開來。等到第一道陽光射入,茶館已是熱鬧非凡了,空氣中充滿著茶的清香,白蒙蒙的水氣,鬧哄哄的聊天,夾帶著外面生意的吆喝聲......
而老街則是古鎮(zhèn)歷史的見證:街上一律地舊石板鋪地,兩邊是馬頭墻隔出的一間間店鋪和民房,門大多是木板的,殘缺的雕花和斑駁的油漆讓人感覺時光的魅力。
和許多江南小鎮(zhèn)一樣,烏鎮(zhèn)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河建造,所謂“人家盡枕河”是也。茅盾在一篇題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這樣描述過故鄉(xiāng):“......人家的后門外就是河,站在后門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到櫓聲ai乃,飄然而過......”
夜色的降臨,修真觀戲臺上正在演著《社戲》,讓古老的烏鎮(zhèn)籠罩著神秘和朦朧。戲臺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樓臺分前后兩部分,后部是化妝室,雕花矮窗;前部是戲臺,正對廣場。修真觀戲臺建于清乾隆14年(1749),屢遭毀損;1919年修繕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面積204平方米。戲臺為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梁柱之間的雀替均為精致的木雕,藝術(shù)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