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漳州古街名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樹不見天 -...

 黃甲龍 2011-05-21
漳州掌故:地名來源

一、里巷鉤沉
  薌城區(qū)近年來的改造舊城,拆舊建新,所謂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名城”,早已面目全非了。而薌城故老以及海外游子歸來,仍念念不忘舊街巷的原名,尋找故里,憑吊遺址,特錄以備忘。其實(shí)歐美舊都市古城堡,多以維修,保留原貌,以供旅客觀光,成為旅游勝地,絕不自毀也。
1、古漳州城內(nèi)的九街十三巷

  根據(jù)故老的口碑相傳:古漳州城內(nèi)有“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樹不見天”。這些景象到底存在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diǎn)?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漳州的歷史悠久,自唐貞元二年(786),刺史陳謨把漳州州治從李澳川(今漳浦縣城)遷移到唐化里登高山下(即芝山下)桂林村(即今薌城區(qū)市區(qū))以后,迄今已有1200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人文地貌不斷發(fā)生變化,城市與街道的建設(shè),日新月異,逐漸增多,新舊地名的變遷也時有出現(xiàn)。要考查歷史上的舊有地名,必須借助于古典史志和故老的口碑,互相印證,從中找出較為接近正確的答案。因此,必須從“古漳州城內(nèi)”這個方面來探求。
  漳州的古城在哪里呢?據(jù)現(xiàn)存最早的明萬歷《漳州府志》和清乾隆的《龍溪縣志》的《城池》篇都有記載:“漳州城池,在唐無考,宋初筑為子城,周四里(約 2000米)。咸平二年(999年)浚河環(huán)之。”按府、縣志《地輿圖》對照,其范圍東起東橋亭濠溝,西到西橋亭濠溝,北至北橋亭濠溝,南至南門溪之間。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太守王冕豎木柵為外城,周長一十五里(7500米)。嗣后,歷朝屢有增減,至清順治十二年(1655),攻占漳州的鄭成功的放棄漳州時,墮毀漳州城。清軍收復(fù)漳州之后,復(fù)修筑漳州城墻,周長一千九百七十一丈(5913米),其范圍擴(kuò)大到今之新華南路漳州大橋北端橋頭(原八卦樓),沿新華南路、新華北路至馬道底體育場北側(cè),向西轉(zhuǎn)入布政園(巷),過延安北路和北廓頂漳州印刷廠、大通北路到芝山頂上,又轉(zhuǎn)向南,沿芝山西側(cè)直下至龍文塔(在今人民市場西側(cè),已拆廢),又向東沿博愛道回到大橋頭。這就是最后清朝的漳州城墻,也是民國七年(1918)陳炯明下令拆毀的漳州城墻。我們要尋找“古漳州城內(nèi)的九街十三巷”,應(yīng)當(dāng)在這個范圍內(nèi)來尋找。
  據(jù)萬歷《府志》卷二之《廂里》篇載:漳州城內(nèi)“東北隅:行春街、東橋街、興賢街、馬坪街、旗纛廟前街、北橋街、桂林二十九街(即馬道街)。西隅:開元寺前后街、后街、西市頭街、布政司前街、碩仁橋街、察院前街、觀巷街、縣前街、西橋街。南隅:南市街、花園前街、雙門街、后坂后街、府學(xué)前街共21條街和龍駭瀛(即今龍眼營)等。
從上列這些街名,與乾隆《縣志》中的廂里對照,刪今存古,篩選得出:
九街:
行春街:即東鋪街、也叫東鋪頭,今新華西路的東段,是古東城門樓內(nèi)的繁華街道。
興賢街:原名上街,古時小船運(yùn)載魚鹽,由東閘口濠溝入城,至漁頭廟上岸販賣,即在此附近。后來明朝謝璉中了探花,在此興建探花府,探花坊,故改稱探花街。清一等海澄公黃梧,占據(jù)探花府,改為公府,故又改稱公府街或公爺街,即今南昌路的西段。
桂林二十九街:即馬道街,也叫馬道底,因古時桂林村在此而得名。即今勝利西路體育場附近的一段。宋時已有。
馬坪街:即今延安南路北段。在今農(nóng)業(yè)銀行附近還有馬坪(馬坪從前南靖轄,今屬龍海程溪鎮(zhèn))許氏的祠堂,故名。
府前街:是漳州府府衙前的大街,即今臺灣路的中段。也叫府口街。(漳州府衙為唐貞元二年(786)建的原州衙)
觀巷街:在元妙觀、也稱天慶觀,俗稱天公壇的前面。即今新華西路西段,人民新村的南側(cè)。(元妙觀建于唐貞元十二年即公元796年)。
縣前街:是龍溪縣縣衙前的街道,也叫縣口街、即今縣前直街。(龍溪縣衙自唐貞元二年(786年)縣隨州移即建于此。今為漳州教育學(xué)院)。
南市街:是古漳州城南門的繁華大街即今香港路。唐時已有。
開元寺前街:也叫開元口街,后來因?yàn)殒?zhèn)臺衙門建在這里,改稱鎮(zhèn)臺街,即今勝利西路市政府門口一段。(開元寺建于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徙州治時,由漳浦遷建成于此。)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10-4-27 12:31 |只看該作者
十三巷:
振成巷:俗稱枕頭巷,在今華僑新村之東。
箭弓巷:在今漳州一中附近。
做轎巷:在今新華西路觀橋頂。
面線巷:在南市街,即今香港路西側(cè)。據(jù)說是舊時制面線的地方,因而得名。
上板巷:在今修文西路中段。
山頂巷:在今大同路北段西側(cè),內(nèi)有太陽公廟,由尼姑管理,俗稱山頂巷尼姑庵。
圖龍巷:俗稱土礱巷、殺(音tai)人巷。在勝利西路商檢大樓西側(cè),今已拆廢。
水德宮巷:在今新華西路東段,向南通向圍仔內(nèi)、炮仔街。舊時有句俗語說“相打水德宮”即此。
烏衣巷:今稱烏里巷。在今青年路尾至大通北路南段。
濟(jì)美巷:也叫佐美巷,因曾開設(shè)一些制作草花的店鋪,故也叫草花街。即今平等路南段。
甘蔗巷:在今民主路西端,因改建房屋,已拆廢。
西門巷:在今瑞京路西端,今稱馬路頭巷。
三庵:
南市庵:在今香港路。
塔口庵:在今大同路北段。
馬坪街庵:在馬坪街,今延安南路。
二院:
法濟(jì)院:原名普利隆壽院。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守王冕奏改名法濟(jì)寺、也稱法濟(jì)院。在今市政府大院內(nèi)西側(cè)。已廢。
凈眾院:萬壽保福凈眾禪寺、簡稱凈眾寺,也稱凈眾院。在今漳州一中校內(nèi)東北角。已廢。(參見芝山條)一株榕樹不見天:在東橋亭亭下濠溝中,至今猶存。
上列各街巷、庵院都是出現(xiàn)在明萬歷以前的志、史記載,是古時比較主要的街巷。是否正確?茲提出就教于知情者,共同探究。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板凳
發(fā)表于 2010-4-27 12:32 |只看該作者
2、古漳州城內(nèi)的橋梁

查《漳州府志》及《龍溪縣志》,關(guān)于城內(nèi)橋梁,均有“七陰八陽橋”之說。所謂“陰橋”即橋上建有亭,陽橋則無。七陰橋
有:
金水橋 在開元寺前。
碩仁橋 在上街。青年路與南昌路交叉處。
東鋪橋 在東鋪街。
名第橋 即東橋,舊名東清橋。
北橋 在北橋街,舊名中清橋。
天慶觀橋 在天慶觀東。
西橋 即西清街,舊名登仙橋。
八陽橋有:
洗馬河橋 在常斗倉后。
丙申橋 在海道衙后。
太古橋 在馬坪街東。
龍眼營橋 在城東偏南。
西溝橋 在溝池邊。天妃宮后橋。東閘橋。西閘橋。更有大橋兩座,即南橋(舊橋)和新橋?!遁泩D》中,則有標(biāo)明東橋亭、西橋亭、北橋亭,偏無南橋亭,蓋因南門瀕薌江也。其他則有西清池橋、觀橋亭、天后宮橋、東鋪橋、丙申橋、太古橋、以及碩仁橋。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地板
發(fā)表于 2010-4-27 12:33 |只看該作者
3、古漳州城內(nèi)陸名考
龍溪古縣與桂林村

  南北朝時的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從晉安郡(郡治在今福州)分出一部份地方增設(shè)南安郡(轄閩南)。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從南安郡的晉安縣分出一部份地方增設(shè)龍溪縣和蘭水縣。蘭水縣在九龍江西溪上游(古代叫做蘭水)即今南靖縣一帶。龍溪縣以九龍江得名,九龍江以據(jù)傳有“九龍戲水” 得名,“九龍戲水處”在北溪龍?zhí)叮ㄒ幻T)。龍溪縣最早縣治設(shè)在今龍海市顏厝鎮(zhèn),村名古縣。至隋朝,蘭水縣和原屬于嶺南義安郡(今潮州)的綏安縣都并入龍溪縣,龍溪縣轄地就包括今漳州市除
長泰縣(宋朝才從泉州劃屆漳州)以外的九縣一區(qū)了。
  至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奏準(zhǔn)就龍溪縣南部原綏安縣地設(shè)立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后懷恩并入漳浦縣),龍溪縣于開元二十九年(741 年)從泉州劃屬漳州。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漳州刺史柳少安和別駕陳謨(陳元光的曾孫)巡視來到龍溪縣唐化里(即今之薌城區(qū)市區(qū)),柳少安認(rèn)為此地地理形勢很好,可以建為州治,但上報(bào)沒有得到批準(zhǔn)。后柳少安調(diào)回朝廷,陳謨?nèi)未淌?,?bào)經(jīng)福建觀察使盧轉(zhuǎn)報(bào)朝廷獲準(zhǔn),于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將漳州州治從李澳川(今漳浦縣城)遷到龍溪縣唐化里登高山下桂林村(今薌城區(qū)市區(qū)),龍溪縣治所也從古縣遷到州署西邊,沿襲至1960年,因龍溪縣已與海澄縣合并為龍??h而將縣政府遷設(shè)于石碼。
  何以知道今薌城區(qū)即古桂林村?其一,《白石丁氏古譜》記載其祖上丁儒于唐朝佐陳政、陳元光父子平亂建立漳州的事跡,說到建立漳州一百年后,于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漳州州治從漳浦移到“龍溪”縣唐化里登高山(即芝山)下桂林村”。也許有人認(rèn)為族譜不足信,那也可從地方志知之,萬歷《漳州府志·廂里· 街巷》載:“桂林二十九街(即馬道底也)。”按登高山在明朝洪武十三年才改名紫芝山,簡稱芝山,現(xiàn)為漳州市政治中心;馬道底為今漳州市區(qū)的一部份,這些資料可以證明,今漳州市區(qū)古名桂林村。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5#
發(fā)表于 2010-4-27 12:36 |只看該作者

“薌城”及“丹霞”名稱的由來

  “薌城”這個名稱,來源于薌江。至遲在清朝乾隆年間,已有以“薌江”代稱漳州城之說。如云洞巖上有一處“踏起青云”石刻,為“乾隆癸未(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薌江林編”所書。光緒七年,(1881年)刊行的《北溪全集》(“北溪先生”陳淳的文集)署名“薌江鄭圭海安國氏重刊”(鄭為南鄉(xiāng)下半林人)。民國初年王履亨(人稱王咸師)校訂王化的《甲戌蒙難遺稿》署名“薌江宗敬氏校編”。陳林松稱《題百川學(xué)海堂雜記》的作者胡君湘為“薌江舊詞客”。民國十三年(1924年)創(chuàng)辦“薌江女子師范學(xué)校”。從許多例子皆可看出,自明清以至近代,“薌江”已成為漳州城(包括四鄉(xiāng))的代稱了。

  無疑,“薌江”在漳州城附近,而起初只指九龍江北溪中的一段,址在浦南與磁窯(扶搖)以東之間。在明朝初年,那里已經(jīng)有一個書院以“薌江”命名。明嘉靖《龍溪縣志》載:“薌江書院,在縣東北二十三、四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初,知府錢古訓(xùn)、知縣劉孟雄因里人楊彥章、洪乾請建。”清乾隆《龍溪縣志》更明確指明“薌江書院”的具體地點(diǎn)在翰林社(即今龍海市步文鎮(zhèn)內(nèi)林村)。該村在九龍江北溪東岸,在其北面不遠(yuǎn)處有“古香洲渡”,又寫作薌洲渡。 “薌”,在古書指五谷的香氣,也指用以調(diào)味的香草,“薌”通“香”字,所以明嘉靖《龍溪縣志》寫作“薌洲渡”的,清乾隆《龍溪縣志》寫作“香洲渡”,《讀史方輿紀(jì)要》寫作“香洲渡”而注明“香一作薌”。

  至現(xiàn)代,由于“薌江”被廣泛用以代稱漳州城,凡九龍江北溪、西溪之流經(jīng)漳州城附近的段落都被認(rèn)為是“薌江”,如三十年代龍溪中學(xué)校長王秀南所作校歌有 “薌水滔滔”之句,屬于此類。

  由于“薌江”早巳成為漳州城的代稱,在1985年龍溪地區(qū)改為漳州市,原來縣級的漳州市就改為“薌城區(qū)”了。“薌城”可以作為“薌城區(qū)”的簡稱,也可以專指漳州城區(qū)。

  漳州又有“霞漳”的別稱,那是由于城南有丹霞山。又稱丹霞嶼(在南山寺后),宋朝置丹霞驛于此山下。南宋林宋臣詩云:“笑憑詩句說丹霞,城廓人民數(shù)萬家。禮接紫陽風(fēng)俗厚,學(xué)傳鄒魯?shù)涝促d。”

  明、清時代,“霞漳”和“丹霞”已成為漳州的雅稱。清《漳州府志》記載:“郡之四郊皆稱霞東、霞南、霞西、霞北。”乾隆二年(1731年)漳州城東南隅八卦樓附近有“丹霞書院”,為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劉良璧所建。

自明,清以來,“薌江”與“丹霞”、“霞漳”被廣泛作為漳州的別稱,而在應(yīng)用上小有區(qū)別。一般來說,“丹霞”大都用于漳州城區(qū)(不等于城內(nèi)),如清朝漳州城東南隅的“丹霞書院”,今大同路山頂巷的“霞北書院”(乾隆二十年重修),浦頭的“霞東書院”等。民國時期又有巷口的“霞東小學(xué)”,北郭頂?shù)?#8220;霞北小學(xué)”等。“薌江”大都用于九龍江北溪流經(jīng)漳州城附近一帶,如上述的“薌江書院”等。“霞漳”一詞則可以代表整個漳州府,如白礁慈濟(jì)宮的對聯(lián)就嵌入“霞漳” 二字;黃道周自稱霞漳人等。

給事巷、尚書巷、尚書嶺

  漳州給事巷在漁頭廟(今薌城區(qū)北京路北段)。原來漁頭廟前有個“都憲坊”,是明嘉靖年間為吏科給事中潘榮立的。這個給事巷就是潘榮的故居。后來,潘榮升任南京戶部尚書。弘治元年(1488年),潘榮70歲,告老還鄉(xiāng),在東鋪頭(今新華西路)新建府第,人們稱之為“尚書府”,其府第通大街的小巷稱為“尚書巷”,地名至今沿用。

  潘榮,字尊用,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進(jìn)士。曾奉命到廣東犒軍。任務(wù)完成后,任吏科給事中(管抄發(fā)章疏,稽察違誤的朝廷事務(wù))。天順六年(1462 年),琉球國中山王尚泰久逝世,第三王子尚德繼承王位。當(dāng)時琉球?yàn)橹袊鴮賴?,新王繼位都由中國皇帝冊封。英宗皇帝派吏科給事中潘榮為正使,行人司行人蔡哲為副使,率領(lǐng)一支近400人的使團(tuán),其中有中國為琉球提供的造船、航海、手工業(yè)等技術(shù)人材(絕大部份是漳州人),乘坐一艘大型的“封舟”,航行七天七夜,至琉球進(jìn)行隆重的“冊封”典禮?;貋砗?,升任都給事中(吏科的主管官,下領(lǐng)左右給事中和給事中)。成化六年(1470年)升遷南京太常寺少卿(專司祭典祀樂之官)。翌年再升為戶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事項(xiàng)。成化十七年(1481年),召任戶部左侍郎,后南京戶部尚書黃鎬罷官,潘榮升任尚書。弘治元年(1488年)潘榮七十歲,告老還鄉(xiāng),孝宗皇帝賜“月廩歲夫如制九年”(九年內(nèi)照發(fā)薪米和用人費(fèi))。七十八歲逝世,追贈太子少保(一說太子太保),賜祭葬。

  潘榮的墓在今龍海市九湖鎮(zhèn)嶺兜村后的小山上,地名因此叫做“尚書嶺”。墓碑篆文為“明故資善大夫南京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潘公墓”。墓前路口有一個半月形的池塘,面積約三畝左右,人稱為“尚書潭”,至今尚存。原有墓前儀制石羊、石馬、石翁仲,及社口路頭一座三丈多高的墓道碑,于“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有人也乘機(jī)挖掘墓穴,見潘榮尸身完好,袍服如故,尚未腐爛(見空氣后不久,袍服即化為灰)旋即又將其掩埋。棺中出土寶劍一把,光彩如新。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6#
發(fā)表于 2010-4-27 12:38 |只看該作者
何衙內(nèi)與柯衙內(nèi)

  以“衙內(nèi)”為地名,漳州城內(nèi)有二處,一為“何衙內(nèi)”,一為“柯衙內(nèi)”。
  何衙內(nèi)在東坂后(今青年路),為明末隆武朝尚書何楷故居,自成一巷,今猶名何衙內(nèi)巷。
  何楷字玄子,號黃如,鎮(zhèn)海衛(wèi)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任崇禎朝戶部主事,累升工部侍郎兼戶部侍郎。
  據(jù)史志記載,明崇禎、弘光兩朝相繼敗亡后,鄭芝龍與黃道周等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改元隆武。隆武帝用黃道周為武英殿大學(xué)士,封文明伯,主持政府,用何楷為戶部尚書,兼管都察院。但擁有實(shí)際兵權(quán)封為侯爵的鄭芝龍專橫跋扈,隆武帝事事受制。何楷的一些意見與鄭芝龍不合,對鄭芝龍的專斷尤其不滿。有一次,隆武皇帝賜宴大臣,鄭芝龍認(rèn)為他的座位應(yīng)在黃道周之上,何楷等則認(rèn)為自古文臣座位都在武官之上,群起力爭,芝龍只得坐在道周座位之下,而痛恨何楷入骨。何楷處處受芝龍打擊,感到無可作為,辭職回家。途中遇到強(qiáng)盜,將他耳朵割掉一只,是鄭芝龍差人干的。當(dāng)時有朋友寫信慰問他,說“朝廷未有淮蔡之叛。而先見斐晉公擊帽之事,天下事尚忍言乎?”何楷回信答道:“割我耳朵,這是小盜的行為,我所擔(dān)憂的是,國家將有重大變故!”他回到故鄉(xiāng),閉門隱居,及至清軍入漳,大哭而死。(“淮蔡之叛”引唐代典故,元和年間,淮西蔡州吳元濟(jì)等作亂,裴度力請討賊。)
  柯衙內(nèi)在烏衣巷(即烏里巷),是清朝康熙年間總兵柯彩故居,原四周有許多小屋,中間一座大厝為柯彩后裔所居,自成一巷?,F(xiàn)舊城改造,柯衙內(nèi)已面目全非。
  柯彩,府、縣志無傳,但有他捐造公益建設(shè)的記載,新華東路現(xiàn)尚存康熙皇朝為柯彩所立“三邊節(jié)鉞,八命元戎”石牌坊。關(guān)于柯彩的傳說甚多,如“五人穿三條褲”、“搶灰輸棺材”等,說的是柯彩卑微時故事。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7#
發(fā)表于 2010-4-27 12:46 |只看該作者
探花街與公爺街

  漳州公爺街即今南昌路西段,因?yàn)榍宄跻坏群3喂S梧的府第在這里而行名。而這一條街原名探花街,以明朝探花(考進(jìn)士第三名)謝璉府第在這里得名。
  謝璉字重器,龍溪人,明宣宗宣德二年丁未年(公元1427年),廷試第三人,即登馬愉榜探花及第。初任翰林院編修,翰林編修,翰林居禁地,以詞翰相高,慷慨論朝政,自謝璉始。歷升南京戶部右侍郎 ,兼掌兵部務(wù)。至代宗景泰四年癸酉(公元1453年),以疾終于官。
  漳州民間傳說,謝璉的獨(dú)生子謝能,家人叫他謝能舍。(舍,俚語是公子哥兒也。)謝能舍自小聰慧過人,而行為乖張,愛作弄人,經(jīng)常惡作劇,逗得里人哭笑不得。最后把家道敗盡,才跳入南門溪里自殺了,只留下一些傳說。
  黃梧,平和霄嶺人,永歷五年(即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殺本縣貪官而投奔鄭成功,授副將,隨軍征戰(zhàn)六年,立下大小戰(zhàn)功,升為前沖鎮(zhèn)。后因其主將蘇茂攻揭陽失利問斬,累及黃梧受罰,心有不甘,乘撥守海澄之便,密向清軍總督李率泰議降,愿獻(xiàn)出海澄。海澄地勢險要,枕山依海,炮臺堅(jiān)牢,是鄭成功儲蓄糧餉之所。清軍屢攻不下,清廷本議以“一等海澄公”之爵位,召降鄭成功?,F(xiàn)在黃梧獻(xiàn)出海澄,便準(zhǔn)授黃梧為“一等海澄公”。
  后來黃梧鎮(zhèn)守漳州,就占據(jù)謝探花府第,改為“公爺府”。但對門前的探花牌坊,每日進(jìn)出感到礙眼。就召集全城能工巧匠商議,如何在一夜之間,能將牌坊移到他處。他特意請工匠們吃鹵面,故意叫人每碗多添鹵湯,看眾人如何吃得鹵面。只見一位年青的工匠,從容不迫地先用筷子將面夾起,鹵湯就不溢出了。他先喝湯后吃面,很是機(jī)智。于是,黃公臺就委以此事。這人將探花牌坊分成零件,編號拆下,一夜之間移出上街去。探花牌坊雖遷走了,但鄉(xiāng)里仍叫慣了“探花街”。這又怎么辦呢?黃梧又費(fèi)思量了。
  漳州舊俗,過年游春,全城人都到探花街來游逛,這里舞龍耍獅,演百戲,集市十分熱鬧。黃梧就命令家將在探花街兩頭設(shè)卡,喝問游春人眾,“這是什么街?”若說是“探花街”,就挨打。識相的改口“公爺街”,則給賞。在一個甕中順意抓一些錢去。但甕口小,抓滿把就掏不出拳來,只能用手指夾取幾文錢而已。延至今日春節(jié)期間,家人仍帶孩子們?nèi)ス?#8220;公爺街”。現(xiàn)在公爺街早已拓寬為南昌路了,公爺府也拆建成為薌城區(qū)政府大樓了,游春場也改在他處了。這椿陳跡,已蕩然無存了。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8#
發(fā)表于 2010-4-27 12:47 |只看該作者
楊老巷和楊老洲

  楊老巷和楊老洲都在南廂,現(xiàn)今舊橋的廈門路方向,因明代官宦楊聯(lián)芳之故居所在而得名,今楊老巷尚有楊氏祠堂在。只是后人訛傳為洋老巷(洲)了。
  楊聯(lián)芳,字蘅苑,幼年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明神宗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辛丑科成進(jìn)士,授行人職,出任杭州知府。他為官正直清廉,不避權(quán)貴。有大官子侄驕橫違法,楊聯(lián)芳廷杖處罰之,使豪右斂跡。后升遷貴州臬司,被朝中權(quán)貴中傷,貶官降秩,遂辭官致仕。楊聯(lián)芳雖然敢直言抗上,但對待鄉(xiāng)親卻平易近人,即使是販夫、童子,也和他說笑,沒一點(diǎn)官架子,里人敬重他稱之為楊老。年八十七卒,墓在南建山。東板后街原有“世恩晉錫”坊,就是褒彰他而立的,現(xiàn)在已圯廢了。天啟年間,鄉(xiāng)人以楊有功于民,立楊副使祠以祀之。
  漳州人民盛贊楊聯(lián)芳,卻厭惡顏繼祖,往往將他倆做為對立面,加以褒貶,口碑流傳許多故事。其實(shí)顏繼祖也是個直言敢諫的官,《明史》有列傳。他是龍溪古縣人,萬歷四十七年已未科進(jìn)士。崇禎元年,他敢上疏彈劾朝中六人,朋比為奸亂政?;实奂{其言,升他為工科右給事中。終究他遭到權(quán)臣楊嗣昌嫉忌,濟(jì)南危急時,派他去德州為援,僅給他三千士卒,使他不能兼顧。濟(jì)南陷敵后,論罪問斬顏繼祖。繼祖分辯道:“因楊嗣昌給兵力少,以致不能兼顧。不敢居守德州之功,亦不敢分失濟(jì)南之罪。請將爵祿還給朝廷,以骸骨還父母。”崇禎不允,遂棄市。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9#
發(fā)表于 2010-4-27 12:49 |只看該作者
4、難以忘懷的龍文塔

 八卦樓總算重建了,但龍文塔卻從此消失了,薌城耆老耿耿于懷,恐怕成了終生遺憾事了。
  龍文塔原建于漳州古城的南隅(在今第二中學(xué)內(nèi))的騰龍山上,和虎文山對峙,龍騰虎躍,地理形勢自然和諧美好,是漳郡的文化象征,龍溪學(xué)宮就建在其前面,地靈人杰,故千年故郡,歷代人才倍出。
  騰龍山又名龍文山,是座泥土合巖石平地突起的小山,上面奇石攢聚,可以俯瞰西溪風(fēng)光。傳說:古時有龍從溪中騰飛升空,因此在此山丘上建亭紀(jì)念,名曰 “云龍亭”。后來亭圯。迨到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龍溪縣知縣劉天授建了一座石塔在這里,后來又圯了。至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龍溪知縣劉良璧征得里人林編捐獻(xiàn)巨資,建成一座七層石塔,基面用長方石塊鋪砌,高約一尺多。塔身通體亦用花崗石砌成八角形,高有七層,每層都露出八角形的石檐。第一層砌成弧形墜邊式兩門,一向東南,一向西北。第二層也是兩門直通,一向東北,一向西南,打到這里,和第一層的門路上下成交叉。第三層以上都是實(shí)心的,不設(shè)門了。石塔峙立在龍溪學(xué)宮(即孔廟)前,世稱為“龍文塔”,附近還有座“魁星閣”,掌管文運(yùn)的神殿。
  宋代,漳州府軍事判官蔡襄(公元1012~1067,仙游人)曾有龍亭山詩云:
要看紅日照龍臺,白玉堂高錦障開。
樹色一番經(jīng)雨活,溪光幾曲抱山來。
云歸深洞天形瘦,風(fēng)流前村笛弄哀。
擬結(jié)青樓遍題詠,思王何吝斗量才。
(載萬歷《府志》卷一)
  該詩足證龍溪學(xué)宮與云龍亭均建成于宋仁宗嘉祐年間(約在公元1050年),彼時騰龍山亦名龍亭山。到了清雍正年間(1732年)重修。
  漳州解放初期,龍文塔仍巍然屹立于騰龍山巔,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如今,漳州市二中及一批文化熱心人,搜集漳州先賢及有關(guān)歷史人物題詠漳州的墨跡手稿集資在騰龍山與虎文之間建碑林,并出版《虎文山碑拓》一書以資紀(jì)念。而龍文區(qū)政府?dāng)M于龍文區(qū)內(nèi)籌建龍文塔,然而,失去其歷史淵源,移動了地理位置,塔亦名不符實(shí)了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10#
發(fā)表于 2010-4-27 12:52 |只看該作者
5、漳州“七首巖”在何處?

  漳州人習(xí)慣稱山寺為巖,實(shí)際上“巖”與“寺”都是“廟”。嚴(yán)格區(qū)分“巖”是洞室,上面是巨巖“一片瓦”,為石室?guī)r,靈通巖都是。寺是紅墻綠瓦,有屋頂?shù)膹R宇,如南山寺,三平寺都是。而今,隨經(jīng)濟(jì)發(fā)展有些“巖”寺大為改觀了。為瑞竹巖,過去和尚是在巖洞里拜佛念經(jīng),如今新蓋天王殿、大雄寶殿,還有經(jīng)堂,凈室,規(guī)模宏大了。還有石室?guī)r,龍褲祖師及壯元羅倫仍供在巖洞中,外面建起大雄寶殿、觀音殿以及凈室齋堂,也比祖師當(dāng)年修煉時輝煌多了。
  漳州的“七首巖”有“內(nèi)”、“外”之分。外七首巖在龍文區(qū)轄內(nèi),即古漳州之東鄉(xiāng),有云洞巖、瑞竹巖、仙亭巖、聚奎巖、青云巖、石室?guī)r、照蓮巖等七處。 “內(nèi)七首巖”在今九湖鎮(zhèn)境內(nèi),即古漳州的南鄉(xiāng),有石獅巖、虎崆巖、羅漢巖、玉泉巖、普陀巖、紫云巖、日照巖等七處。
今分別介紹于下:
  云洞巖 俗稱洞仔巖或石壁巖,以山石幽洞見奇,因山上有石室,深一丈見方,天將雨時,有云自洞內(nèi)涌出;雨霽轉(zhuǎn)睛,白云復(fù)歸洞中,故名云洞。人稱“丹霞第一洞天”。相傳隋代潛翁隱居山中養(yǎng)鶴為伴,鄉(xiāng)人常見鶴唳睛空,故又名鶴鳴山。明朝高士蔡烈讀《易》在鶴室中。大學(xué)士豐熙來訪,成莫逆,留連忘返。作游記云:“山盡石,石盡美且巨,他山莫儕焉”。山上花崗巖石層層疊疊,玲瓏奇特,宛為精美的山石盆景,以十里之方圓而涵容千山萬壑之概。古今游客不可勝數(shù),留下許多摩崖石刻,被譽(yù)為“閩南第一碑林”。
  仙亭巖 在鶴鳴山,云洞巖盡頭?!陡尽份d:“山有石壁,高出云霄,宋僧人往,見二士對奕,就之,化為白鶴,沖天而去。余一棋子,取咽之,因辟谷不食,壽百余歲”。后國子監(jiān)祭酒劉植建亭其上,故名仙亭巖。
  瑞竹巖 在歧山之北,“與鶴鳴山聯(lián)峙,二峰秀聳龍江之上,延袤十里余,中為萬松嶺”。嶺上建有萬松關(guān)。(《名山記》)此巖景致之峻秀,正如明吏部尚書陸完與理學(xué)家蔡烈同游時所題的詩句云:“萬松關(guān)外瑞竹巖,峰峰峙峙列層嵌,偶來石上憑南眺,一望江上掛遠(yuǎn)帆”。瑞竹巖為五代僧人楚熙所辟,因劈竹引泉,枯竹生筍,故名。有石禪床,傳為楚熙入定處。巖上原建有寺廟,有石洞、石刻、清泉。寺廟因年久失修,多已坍圯,僅存石柱基礎(chǔ)。明東閣大學(xué)西林釬及天啟進(jìn)士陳天定表兄弟倆未仕時曾在此讀書。近來寺廟已重建。
  石室?guī)r 即三峰“閑云石室”,在步文鎮(zhèn)的西坑村,俗稱“石厝巖”。是明代高僧樵云國師所開辟,修煉之所,后在此講經(jīng)。《府志》載:“巖有數(shù)室,皆巨石為之”。因是在巨巖覆蓋這下,不用屋瓦,便成石室,故名。石上有星斗紋,鐫有 “斗牛”兩字。樵云原是開元寺苦行僧,覓得石室,靜心修持得道。萬歷年間,皇太后駕崩,求高僧超度。樵云為之超度,不受賞賜,只要神宗所服之龍褲,因封 “龍褲國師”。坐在他身旁的是廣東狀元羅倫,看破紅塵,拜師修行?,F(xiàn)在石室中擠滿三寶佛、彌勒、觀音。大有喧賓奪主之嫌,室外還建大殿數(shù)座。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3

UID
18537 
積分
73 
啦幣
1133  
辣椒
0  
活躍度
528  
推廣度
4  
在線時間
23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83 
精華
帖子
187 
11#
發(fā)表于 2010-4-27 12:53 |只看該作者
聚奎巖 在歧山的背后,有石為龜,名曰瑞龜。巖寺也是楚熙所辟。中有龍會洞,宋末陳恪讀書巖中,更名“聚奎巖”。取“龜”與“奎”同音,雅稱“瑞奎巖”。又有大石室,可容百來人。
青云巖 與聚奎巖相隔一峰,林木蓊郁,幽邃可愛。中有鐵樹,相傳為宋代人所植。
照蓮巖 在歧山之下,與云洞等合稱為“外七首巖”。
“內(nèi)七首巖”
  石獅巖 在南鄉(xiāng)(今九湖鎮(zhèn)境內(nèi))離城4公里許的獅巖上(亦稱南巖山或院后山,又有七首巖山之名)。此山峰巒奇秀,延袤數(shù)里,上多怪石。有若獅子的、有若蟾蜍的、有可梯者、有為門者,奇形怪狀的風(fēng)景石,不一而足。又有半月池、羅漢峰、超然亭、寶月巖、南泉巖以及圓明石門、龍泉、妙峰、玉泉五庵。惟石獅巖為最勝。宋郡守李彌遜有詩云:“翠合峰巒萬葉稠,云擎佛屋出巖幽,秋光不到庭陰樹,曉日先明竹外樓,戶牖高低分世界,川原遠(yuǎn)大失汀洲,楊休示我真消息,更在靈山最上頭。”現(xiàn)在所有風(fēng)景石盡毀在石匠鑿下,變成石材去填海修堤,建橋鋪路,以及出口換外匯去了。
  虎崆巖 在石獅巖下方北側(cè),有石崆,(即石洞)曾是猛虎棲身之穴。有石門、石橋和石獅巖連接。相傳唐時無隱法師在此講經(jīng),有虎跪在石上聽經(jīng)。無隱法師常騎虎入城,買肉喂虎。有一天,無隱法師因事不能下山買肉,虎餓了,無隱法師就伸出一只胳臂喂虎。附近有和尚墓,傳說便是無隱法師之墓。
  普陀巖 在石獅巖下方南側(cè),有大石為屏,刻有普陀像,傳說像曾放出毫光。
  玉泉巖 有泉從石上流出,狀為噴玉,故名。山中有石,刻“含暉”二字,前有亭名“流玉亭”。
  羅漢巖 在石獅巖北,與雞母石山相近。山前有石,上刻“羅漢峰”三字,游人到此常聞異香。從前山中有觀音閣、超然亭、懷德樓、敬善堂、捧日等名勝處,黃道周先生稱贊為“南巖第一”。今俱廢。
  紫云巖 在虎崆巖附近。從前有寺廟,是宋代僧人雪庵所建,常有紫云覆蓋其上,故名。
  日照巖 舊名寂照,與虎崆、石獅同座山,但轉(zhuǎn)而向西,在山背后,傳說羅倫狀元削發(fā)為僧曾住此巖,他的夫人也削發(fā)為尼,住梧山巖。
簽名已到期,被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8284 
積分
2618 
啦幣
13488  
辣椒
263  
活躍度
15613  
推廣度
5052  
在線時間
424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100 
主題
259 
精華
帖子
2658 

論壇貢獻(xiàn)

12#
發(fā)表于 2010-4-27 13:55 |只看該作者
都是老地名了   我現(xiàn)在新地名都記不全了~~~

Rank: 3

UID
12410 
積分
80 
啦幣
857  
辣椒
0  
活躍度
624  
推廣度
0  
在線時間
32小時 
閱讀權(quán)限
30 
主題
53 
精華
帖子
134 
13#
發(fā)表于 2010-4-27 16:08 |只看該作者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舊城老街巷


    漳州歷史悠久,相傳遠(yuǎn)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從在市郊蓮花池山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看,早在4至8萬年之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開辟這塊土地。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式建州置郡,因州治臨漳江而稱漳州。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漳州特有的文化景觀,也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但是,由于城市的發(fā)展,不可避免地會對原有的建筑進(jìn)行拆遷改造,甚至于整片舊街區(qū)完全消失,當(dāng)一幢幢高樓平地而起時,也意味著有著多年歷史沉淀的老街巷灰飛煙滅。
    逝者如斯夫!
    當(dāng)一座美麗的新城日新月異,蓬勃興起時,古老的舊城正悄然退去,漸行漸遠(yuǎn)。不久的將來,當(dāng)人們回想起那昔日的風(fēng)景時,只能從文字與圖片里,才能找到那早已不在的風(fēng)光。
    為此,特制作本專集,作為永遠(yuǎn)的紀(jì)念。

一, 新華西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fsvu.html
二, 新華東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 ... el=rela_prevarticle
三, 新華南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fykg.html
四, 延安南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0s4.html
五, 青年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4kv.html
六, 炮仔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7ni.html
七, 太古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b8t.html
八, 大同路與和平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d3f.html
九, 修文東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h3g.html
十, 修文西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iwx.html
十一, 博愛道與博愛西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ls6.html
十二, 芳華橫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rp1.html
十三, 芳華南路與芳華北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v3a.html
十四, 振成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xnr.html
十五, 打錫巷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gzrt.html
十六, 菜市路與詩館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h1ts.html
十七, 北京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h7ya.html
十八, 臺灣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ho9q.html
十九, 柑仔市與人市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hv8o.html
二十, 新馬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hy79.html
二十一, 新行街與浦頭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f29e60100i3mk.html
二十二, 鹽魚市、籠仔街、蟶仔市與人和巷
二十三, 蒼園路
二十四, 霞田下
二十五, 始興南路與始興北路
二十六, 龍眼營
二十七, 共和路
二十八, 澎湖路
二十九, 新路頂
三十,   草寮街
三十一, 解放路
三十二, 文川里
三十三, 南太武與友愛路
三十四, 互助路
三十五, 下沙路
三十六, 洋老洲
三十七, 大通北路
三十八, 蜈蚣山路與雙庵路
三十九, 姜園亭
四十,   鷺洲路
四十一, 中山橋
四十二, 霞田下
四十三,百里弦歌與三湘江   

四十四,寶珠園與河仔頭

四十五, 華僑新村

四十六,防洪堤

四十七,古環(huán)城河



作者:鄭德鴻
電子郵箱:zdhong53@126.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2009年10月29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