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 學做人 近年來,社會上對國學興趣很高。那么,學國學應該從哪里入手?我覺得就是從讀《論語》開始。為什么讀《論語》?因為中華文化的主干是儒學,而儒學的基本精神就涵蓋在《論語》之中。當然,不是說學國學只需要學儒學,但是現(xiàn)在人們太想什么都要,沒有重點。我認為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普通的年輕人來說,就是選擇《論語》來入門。因此,近幾年來在各地講座,常常是以“讀《論語》,學做人”作主題。 講“讀《論語》,學做人”,有兩層意思。一、《論語》思想的核心是講做人的道理。過去人們一提到《論語》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論語》的最核心、最精華之處不是“治國平天下”,無論從其內(nèi)容,還是從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來看,主要都是講做人之道。二、從現(xiàn)在一般人學國學的目的來看,我們不是要學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讀《論語》的目的是學做人;是要將學到的東西用到自己的修養(yǎng)上去。
大家很熟悉《大學》中的“三綱領、八條目”,特別要注意的是后面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其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為本。這是儒學的根本精神。也就是說,要解決社會問題,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最根本的途徑是每一個人的提高。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社會的進步或者健全穩(wěn)定發(fā)展,根本在于人的提高?,F(xiàn)代化首先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儒學把希望寄予人的提升,而且人的提升要靠自己的修養(yǎng),不是用一套制度來束縛。 孔子看來,要做一個君子,首先就要不斷地修養(yǎng)自己。但儒學并不是不顧國家,只顧自己修身。修養(yǎng)自己是為了安人、安百姓。
儒學的核心精神:修身為
從儒學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來看,儒學的精華也是在做人這方面?,F(xiàn)在經(jīng)常講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中國人愛國主義的基礎,集中體現(xiàn)在一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儒學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為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歷代仁人志士的名言無不體現(xiàn)了這種人生價值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包含了兩個深層的意義。其一,中國人并不是只顧個人,個人與群體(就現(xiàn)代而言是民族、國家)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人有一種自我擔當?shù)囊庾R,“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中國人愛國主義最重要的基礎。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追求個人的發(fā)展,在這方面就比較薄弱了。其二,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把精神生命、精神追求放在個體的物質(zhì)生命之上,而不把物質(zhì)生命放在第一位。人要有點精神,而不是只追求物質(zhì);只要吃好、玩好,這是不可取的。從中國傳統(tǒng)來講,這樣就是“近于禽獸”。真正做一個人,就是要有一定的精神品質(zhì),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這些精神、思想的源頭都在《論語》。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什么是“任重而道遠”,就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所謂仁以為己任,一個人到世界上有自己的責任,而且責任很重?!墩撜Z?憲問》中有孔子關于君子的一段話:“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在孔子看來,要做一個君子,首先就要不斷地修養(yǎng)自己。但儒學并不是不顧國家,只顧自己修身。修養(yǎng)自己是為了安人、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實際上就是平天下的意思,按現(xiàn)在的語言來說就是建設一個理想社會,理想社會就是大家都過得好。后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理想的追求都說明仁的內(nèi)涵不只是個人修養(yǎng),還包含有社會理想。有“天下為公”的理念,并為此努力,確實是任重而道遠,這也成為后來的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這些歷代的詩詞語言代表了民族精神,其基礎就是《論語》提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學最核心的內(nèi)容,也是做人之道。
儒學注重人的提高,以所有人的修身為本,與我們一般所說的“以人為本”并不相同。常說的“以人為本”更多的是一種管理思想,講究決策的時候考慮人的利益、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則是指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途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指出一切問題的解決在于人的提高,這是基礎的基礎,一般所說的以人為本則沒有涉及人本身的提高;“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強調(diào)包括天子之內(nèi)的一切人都要以修身為本,以人為本則只是說的領導人或管理者如何對待百姓、民眾或被管理者,沒有包括對領導人、管理者自身修養(yǎng)方面的要求。
當然,依靠每個人的自覺來解決問題,實現(xiàn)社會的健全穩(wěn)定的發(fā)展,這是理想化的?,F(xiàn)實中,真正自覺的人是少數(shù)。在多數(shù)人還不能自覺做到“有恥且格”的情況下,就要依靠法制,依法治國還是根本的治國方略;一定的強制、刑罰都是不可少的。應該說,修身為本是一種根本理念,它并不排除法制等必要的元素;而從學國學的方面講,就要強調(diào)首先最重要的是學做人,啟發(fā)人們修身的自覺性。要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不應對立起來。
提高中國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無疑問的是,離不開國學,離不開中華文化。
-------- 本文轉載自《大成至圣》 |
|
來自: scorpio111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