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通史·古代卷》內容簡介
石家莊市所轄區(qū)域,是中華大地人類文明開發(fā)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qū)之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珍貴的文物、杰出的人物,凝匯成石家莊古代歷史的不朽篇章?!妒仪f通史·古代卷》共計90萬字,記述了石家莊地區(qū)從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公元1840年的歷史。
石家莊地區(qū)遠古文化的曙光
?。?0萬年前—公元前3000年)
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沿著古老的綿蔓河谷在西部太行山中漁獵為生。井陘縣孫莊鄉(xiāng)東元村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展示了30萬年前人類生活的場景。而在平山縣沕沕水發(fā)現(xiàn)的水簾洞人類文化遺址,證明3萬多年前這一帶的先民生活在太行山的洞穴之中,以漁獵為生。在井陘縣威州鎮(zhèn)河西村山洞中發(fā)現(xiàn)的另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則揭示了2萬年前太行山中人類生活居住的情況。
在石家莊市長安區(qū)發(fā)現(xiàn)的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平原地區(qū)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的人類不僅能夠建造半地穴式的房舍,而且熟練地掌握了燒制陶器的技術。而正定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則發(fā)現(xiàn)了房址、陶窯、灶、墓葬、灰坑等重要遺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不僅以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在眾多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獨樹一幟,而且以其珍貴的文物樹立起石家莊在世界文明史上一個里程碑。
商民族祖先的發(fā)祥地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770年)
商的祖先契,是商湯的十四世祖。根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關于契誕生的傳說,契的母親簡狄,是有娀氏之女,因吞食玄鳥(燕子)卵而孕,乃生契。
有娀氏是生活在今滹沱河流域的古老部族。在無極、新樂一帶,發(fā)現(xiàn)過帶有“甲戎”“娀”族徽的商代青銅器,或許能為有娀氏生活在這一帶提供相關證據(jù)?!妒辣?#183;居篇》記載:“契居蕃,封于商,子姓。”據(jù)丁山、鄒衡等史學界專家考證認為,契所居住的“蕃”,就是后來的薄吾縣即今平山縣,蕃吾故址已被黃壁莊水庫所淹。這一帶北臨滹沱河,正好在先商文化漳河型分布區(qū)域內。由此可以說:石家莊一帶是先商民族的發(fā)祥地。
在今石家莊市轄區(qū)范圍內,先后發(fā)現(xiàn)30多處商代以及先商文化遺址,出土或征集到大批商文化器物,證明從先商到商王朝建立之后,這一地區(qū)一直是商族人聚居地?,F(xiàn)代考古學研究也可以說明,今石家莊一帶,從4000年前的先商文化遺址到3500多年前商朝貴族遺址,商民族文化源流銜接、一脈相承,考古學上進一步證明:石家莊就是先商文化發(fā)祥之區(q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獨特的鮮虞、中山文化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0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石家莊市范圍內諸侯文化具有獨特風韻的歷史時期。
春秋時期,在今石家莊市范圍形成了北部鮮虞部落聯(lián)盟與南部晉國對峙的格局。北部地區(qū),以新市(今正定縣新城鋪)為中心,形成了鮮虞部落聯(lián)盟控制的滹沱河沿岸少數(shù)民族的方國。而南部則是晉國諸侯控制的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欒邑(今欒城縣西南)、棘蒲等城邑。
春秋末到戰(zhàn)國中后期,石家莊市轄區(qū)范圍成為中山國的腹心地區(qū)。在諸侯紛爭的時代,中山國曾先后被晉國、魏國等諸侯所滅,歷經興衰,在中山桓公時期復國成功,建都靈壽(今平山市三汲),勵精圖治,迅速崛起,成為僅次于戰(zhàn)國七雄的“千乘之國”,其疆界北跨恒岳(今河北省阜平縣大茂山),南臨泜水,東越漳水,西跨太行。
從今石家莊市轄區(qū)內發(fā)現(xiàn)的一系列戰(zhàn)國中山國文化遺址來看,在中山國最輝煌的80年中,中山人在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多項世界文化之最和中國歷史文化的輝煌篇章。
刻立于公元前4世紀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國目前保存年代最久遠的一塊碑刻,堪稱中國碑碣文化的開山鼻祖。在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采用錯金銀技術,在銅板上精確地利用比例尺描繪出中山王墓建筑物的平面,這是世界上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設計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筑圖。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錯金銀青銅器及器物上鏤刻工整的長篇銘文,反映了中山國先進的金屬鐫刻技術,展示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
秦漢時期恒山郡的社會發(fā)展和文化成就
?。ü?21年—公元220年)
今石家莊市轄區(qū),秦漢時期主要屬恒山郡(國)轄域,北部屬于中山國,東部屬于鉅鹿郡轄區(qū)。
在井陘古道上,行駛過裝載秦始皇腐尸的辒辌車;太行山中的綿河水畔,留下了韓信“背水之戰(zhàn)”、以少勝多的不朽戰(zhàn)例;在石家莊市長安區(qū)東古城東垣古城遺址上,奔馳過漢高帝劉邦親征叛軍的金戈鐵馬;在常山國故城(今元氏縣故城村),西漢歷史上杰出的愛國外交家張騫曾在暮年奉旨到此,監(jiān)察常山國嗣王劉勃的不軌行為。
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王郎趕劉秀”的一處處戰(zhàn)場。在真定故城的真定王宮內,劉秀納真定王劉楊的甥女藁城(今藁城市丘頭)郭勝通為妾,與真定王結盟聯(lián)姻,最終戰(zhàn)勝邯鄲王郎,在鄗登基稱帝。
在封龍山麓,留下了東漢常山國祭祀名山的一系列重要碑刻。元氏縣保留下來的東漢碑刻共有7通,包括《封龍山之頌碑》、《白石神君碑》、《三公山神碑》、《祀三公山碑》、《無極山碑》等。如此多的漢代碑刻,薈萃于一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秦漢時期,從這塊土地上,走出了平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真定人),在祖國統(tǒng)一史上寫下了煌煌篇章;在劉秀巡狩河北、建立東漢的艱難征程上,宋子人耿純與邳彤等河北名將輔佐劉秀,收降真定王劉楊,平滅王郎,立下赫赫戰(zhàn)功,成為東漢開國元勛。婦孺皆知的三國名將、真定人趙云,更為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記憶。
魏晉北朝時期常山郡的動蕩與民族融合
?。ü?20年—公元581年)
魏晉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的時期。300多年南北東西的分裂,在河北中部的石家莊市一帶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創(chuàng)傷。魏晉時期,常山郡治所從元氏(今元氏縣故城村)遷于真定(今石家莊市長安區(qū)東古城);趙郡治于房子(今高邑縣西南),從此,真定和房子成為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的政治內訌,導致了司馬氏政權的衰敗,北方少數(shù)民族乘機入主中原,紛紛建立政權,進入五胡十六國的大分裂時期。今石家莊市一帶,先后經歷了后趙、冉魏、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權的統(tǒng)治。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河北中部諸州境內民族雜居,匈奴、鮮卑段氏、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羯、氐、羌等20多個少數(shù)民族人口大量涌入河北。
東晉十六國北朝時期,常山郡及其附近的封龍山一帶,是當時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時,封龍山創(chuàng)建了帝王賜額的堰角寺。著名的正定凈觀寺(隋改解慧寺,唐改開元寺)和城東臨濟村臨濟寺皆建于東魏興和二年。
隋唐五代時期恒趙諸州的興衰
?。ü?81年—公元960年)
隋唐五代時期的歷史經歷了479年。盛唐時期,恒趙地區(qū)桑麻繁盛,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食和絲紡織品產地。
“安史之亂”中,在國難當頭、朝廷危亡的關鍵時刻,常山太守顏杲卿在真定首舉義旗,抗擊叛軍。最后,常山城被叛軍攻破,顏杲卿在子孫被殺、家人受辱的情況下,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隋唐時期恒(鎮(zhèn))、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篇章。恒、趙二州創(chuàng)造了許多佛教建筑精品。現(xiàn)存于正定古城的開元寺鐘樓和須彌塔,廣惠寺華塔,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及郊區(qū)上京毗盧寺等著名宗教建筑,均始建于唐代。被譽為石雕瑰寶的贊皇治平寺石塔,創(chuàng)建于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雕刻精湛,造形華麗,代表了盛唐石雕藝術的杰出成就。
石家莊一帶隋唐時期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之一當推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宋金元時期真定府的科學文化成就
(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北宋時期,真定成為河北西路的首府,確立了河北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韓琦、歐陽修、沈括等名宦賢臣先后到河北主政,都在真定府留下足跡。
在北宋建筑科學技術史上,真定隆興寺大悲閣(又名佛香閣)以其高33米、五檐三層的雄偉氣勢和宏大規(guī)模,在北宋樓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F(xiàn)存于正定隆興寺大悲閣內的銅鑄大悲菩薩全身站像,高21米多,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銅鑄立身佛教造像。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真定成為元曲藝術的發(fā)祥地之一和重要的創(chuàng)作演出基地之一,出現(xiàn)了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他的《墻頭馬上》與《西廂記》、《拜月亭》、《倩子離魂》合稱元雜劇四大愛情劇。
明清時期真定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
明朝是一個延續(xù)276年的朝代,真定府及其所屬州縣(今石家莊市境內),經歷了明初北征的戰(zhàn)爭,朱元璋設立衛(wèi)所軍屯的建置。建文年間,這里成為“靖難之役”最為慘烈的戰(zhàn)場。
衛(wèi)所軍屯制是明朝主要的兵制。大批衛(wèi)所軍屯將士和軍丁從全國各地匯聚真定,長期駐守真定府境內,對石家莊一帶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城垣建設、村落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最值得推崇的藝術成就當數(shù)上京毗盧寺的壁畫。這些壁畫繼承并發(fā)展了我國古代壁畫的傳統(tǒng)技法,在構圖、線描、用色和人物造形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選材上,合儒、釋、道三教內容于一壁,集中國宗教壁畫藝術之大成,在中國古代美術史和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0萬年的人類足跡,5000年中華文明的余韻,給石家莊留下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珍視并科學利用這筆厚重的文化遺產,正是提高石家莊人文化自信、培植文化認同、促進文化復興的可貴資源,也是展示這一區(qū)域文化特質的重要文化資本。 本報記者 王 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