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選秀制度里的“潛規(guī)則” 清朝選秀的目的就是為了幫皇帝充實后宮以及幫皇室宗親挑選合格的福晉(到康熙朝時期,專稱親王、郡王及親王世子的正室,側(cè)室稱側(cè)福晉,為了強調(diào)福晉的嫡妻地位,又稱其為嫡福晉,并且嫡福晉是要經(jīng)過皇帝的冊封的),清朝的選秀跟其它朝代的“海選”有所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清朝皇帝的后宮,上至皇后下至宮女都是從八旗之中挑選的旗人,你是漢人想都不用想,不過清朝自入關后,出現(xiàn)了很多“偽滿人”這些“偽滿人”一般都是明朝降臣或降將,或者是皇帝想拉攏的人,清朝政府為了攏絡他們?yōu)樽约旱幕蕶?quán)效力,就將這些人編入旗籍,于是這些人就成為“滿人”了。 第二,八旗中的女子并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參加選秀,你必須要有身份背景,就是說要有后臺,普通的滿人不行,秀女必須是血統(tǒng)純正的官員的女兒,所以清朝皇帝的母親一般身份高貴。 第三,清朝選剩的秀女,有一部分會被留下當宮女,清朝的宮女并不象其它朝代的宮女,只要一踏進宮門就只有老死宮中,一般只用做到25歲就被遣送出宮,并且得到一定的賞銀,但是封建社會早婚早育的盛行,一個25歲的離宮宮女顯然已經(jīng)過了女性最佳婚齡,運氣好點的,可以被人收為小妾,運氣差點的只能與太監(jiān)做“對食”(假夫妻),運氣再不好一點,只有孤獨終老。 如此獨特的清朝選秀制度卻存在著“潛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體現(xiàn)在下面幾個方面:
1、上三旗”有優(yōu)選權(quán)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于明萬厲十十九年正式創(chuàng)立,這八旗分別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列為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統(tǒng)領. 既然歸皇帝管,那么這三旗的旗人身份自然也是高于其它幾個旗,在門弟血統(tǒng)要求特別嚴格的封建王朝,肯定得從高選起了。 至于到底是不是,我們舉幾個例子,當然事事沒有絕對,上三旗只是有優(yōu)選權(quán)而已, 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佟佳氏,滿洲鑲黃旗;三個皇后均出自上三旗。而且上三旗的高官均與權(quán)利中心最靠近,拴了一門婚,就是拉攏了一方勢力?;实鄣扔谟终伊艘粋€不會背叛自己的人,而那個被選的秀女就成了“紐帶”。當然如果秀女再生一孩子出來,那么恭喜,雙方關系必將堅如磬石。
2、門第高于品德,品德高于樣貌 清朝的選秀,特別重視門弟和出生是否高貴,門第高低直接影響著秀女受冊封時的等級,光緒的皇后(后來的隆裕太后)因為是慈禧的侄女而PK掉比她貌美且才高的珍妃,一舉榮登皇后寶座。而珍妃只能封為珍嬪,幾年后升為珍妃。 秀女的品德列于門第之后,但是也相當?shù)闹匾?,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就是因為品德高尚,端莊正氣,被慈安太后選中,擊敗了慈禧要給同治內(nèi)定的皇后,阿魯特氏比同治大兩歲,是清朝第一個蒙古狀元崇綺端雅的女兒,自小在濃烈的文化熏陶之下長大,多才多藝,《清宮詞》里有一首贊揚皇后阿魯特氏的詩: 詠同治皇后 蕙質(zhì)蘭心秀并如,花鈿回憶定情初。 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珣、瑜指同治的兩個樣貌傾城的妃子) 所以在清朝的選秀中美色是最不能用來做為求勝籌碼的,有時候會適得其反,不過門第既高貴,品德又高尚,樣貌又美艷的話那當然最好了,不過很容易被人拿來制造話題。
3、從低等妃嬪做起慢慢博得皇帝的好感 選秀如戰(zhàn)場,你落選了的話,雖說不至于世界未日,但是整個家族要向皇室靠攏的希望就泡湯了,所以不管如何還是要努力一把的,古代的女人沒什么閨中樂趣,能夠嫁給皇帝是她們最好的選擇,如果不具備以上的幾個條件,那么皇后、貴妃、妃之類的就甭想了,皇帝的老婆也是按等級發(fā)薪水的,皇室沒事不會把每個秀女往高處封,浪費國庫的錢,乖乖從常在、答應之類的做起吧。 史載雍正的生母德妃乃是滿族鑲黃旗人氏,但是史學家們經(jīng)過蛛絲馬跡,抽絲剝繭得出德妃其實是鑲藍旗包衣之后,母家地位并不高,雍正為了將自己的出身無限提高,于是又玩起了篡改的把戲。 德妃初入宮時連嬪的等級都夠不上,按清宮慣例自然不能撫育皇子,所以雍正就成了康熙的表妹佟佳氏的養(yǎng)子,這就是為什么雍正和生母感情不和的其中一條原因。 德妃能夠在“步步驚心”的后宮中生存下來,并且被一再冊封,最終母以子貴,容登太后之位,是非常不簡單的。這其中一定有康熙的情感在內(nèi),要不然皇帝面對一個毫無壯觀背景可言的女人會一封再封嗎,位置封高了要拿錢供起來的。以康熙那精明的腦袋,沒有情感成分在內(nèi),德妃永遠升不起來。 |
|
來自: 鄉(xiāng)下老太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