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永樂大帝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為中國明朝第三個皇帝,相對于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永樂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又是個頗有爭議的皇帝。他功勛卓著:他組織編修了內(nèi)容浩繁規(guī)模宏大的《永樂大典》,開創(chuàng)了世界文化史上百科全書編纂的先河;他建造了當時世界文化史上最強大的海軍,七下西洋,使海上絲綢之路達于鼎盛;他五次親征漠北,維護祖國統(tǒng)一……
永樂在中國歷史上是爭議頗大,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與之匹敵一方面其文治武功,所作所為僅次于其父朱元璋;另一方面,其皇位所來有所尷尬,在奪位的過程中,殺了許多不承認其正統(tǒng)地位的文人。
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鎮(zhèn)守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后,傳位給他的孫子允炆,年號建文。時建文帝即位,接受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削藩” 建議,藩王人人自危。后當時的燕王朱棣起兵,這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后,永樂對不肯承認其正統(tǒng)地位的文人冷酷無情,特別是他殘殺建文遺臣時極盡酷刑之所能,也是歷史上無人能及的。這一點成了是后人多對永樂的詬病的一處。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永樂對中國的歷史做出了許多進步的貢獻,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疏浚運河、五征漠北……開創(chuàng)了明王朝鼎盛的局面。 永樂是第一個提出天子守國門的君主,且不說里面有多少的政治因數(shù)在里面,但是其行為確實是值得稱頌。在明朝初期,蒙古人雖然被趕出中原,但是在北方他們卻不時的南下騷擾;歷史上,朱元璋令朱棣鎮(zhèn)守北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永樂即位后遷都北京,實現(xiàn)其天子守國門的承諾,并五征漠北,先后擊敗分裂成瓦剌和韃靼蒙古諸部,實現(xiàn)了北疆的安寧。同時,他又在西北設“關西七衛(wèi)”,增設貴州布政司,在安南設交趾布政司。對內(nèi)方面,他發(fā)展經(jīng)濟,休養(yǎng)生息,使國家歲糧收入大幅增加;同時剝奪藩王實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在政治方面,永樂增設內(nèi)閣:永樂帝雖然勤于政事,但數(shù)次御駕親征大漠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想象一下從京師到漠北運送文書的荒謬),于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nèi)閣制就應運而生。內(nèi)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zhì)的機構,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明萬歷朝早期應該是內(nèi)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nèi)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他的實際上已經(jīng)接近于現(xiàn)代首相的地位。 在文化方面,他授命臣下編纂《永樂大典》。相對于毀書大于修書的《四庫全書》來說,《永樂大典》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對當時文化典籍進行了整理。《永樂大典》修撰歷時六年,經(jīng)過六年時間的努力,完成了這部巨大的百科全書。該書輯入古今各類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志、陰陽、醫(yī)藥、僧道、藝術等方面,約3億7千多萬字,為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 要早300多年。 另外,永樂派鄭和下西洋,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后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jīng)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這七次航行的規(guī)模之大,人數(shù)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更將漢家文化廣為傳播。同時也造就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更造就中國萬國來朝的中央大國地位。
永樂在位期間,中國影響力東臨太平洋,北方降服蒙古諸部,西邊抗衡日益強大的帖木兒帝國,成就了明王朝輝煌的局面。他是個有膽識、有謀略、有氣魄、有才干的帝王;是集善良與邪惡、大奸與大雄、偉大崇高與卑鄙陰險于一身的明代大帝朱棣,無愧于一代雄主的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