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圖片大全之--李來源 薔薇科梅屬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以根及種仁入藥。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芋別名
芋頭、水芋、芋芨、毛艿、毛芋、青皮葉、接骨草、獨皮葉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野蕎麥別名
庫橋頭、進蕎麥、蕎麥三七、萬年蕎、鐵石子、金鎖銀開、開金鎖、鐵拳頭、鐵甲將軍草、野南橋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紫荊皮來源 豆科紫荊屬植物紫荊Cercis
chinensis Bunge.,以樹皮入藥。 千里光別名 千里及、九里明、九領(lǐng)光、一掃光 來源 為菊科千里光屬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長2-5 米。根狀莖粗壯,圓柱形,土黃色,下生多條粗壯根及少量須根。莖圓柱形細長,曲折稍呈“之”字形上升,上部多分枝,有毛,后漸脫落。葉橢圓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3.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截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狀齒或成微波狀或幾近全緣,有時稍有深裂,兩面均有細軟毛。秋季開花,頭狀花序生于枝端,成圓錐狀傘房花叢??偘粚?,基部有小苞片一層,總苞片披針形或窄橢圓形,花黃色,邊花舌狀,長約9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三齒裂,中央花管狀,長約6.5毫米,先端5裂。瘦果圓筒形,長約3毫米,有細毛,冠毛長約7毫米,白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河灘、林邊、灌木叢及溝邊、路旁。分布于我國陜西及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夏、秋季采收。 藥理作用 抑菌實驗:濃度1:1的水煎劑體外實驗證明有廣譜抗菌作用,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固紫染色陰性球菌、流感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鉤端螺旋體均有較強抗菌作用。調(diào)節(jié)PH至中性或除去鞣質(zhì)后,對抗菌作用并無影響。 性味功能 辛、苦、涼。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肝明目。 主治用法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喉炎,肺炎,眼結(jié)膜炎,痢疾,腸炎,闌尾炎,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癤腫,濕疹,過敏性皮炎,痔瘡。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參考配方 1.各種炎癥性疾?。呵Ю锕馄?,每日4次,每次3片,相當(dāng)生藥30克。 2.急性、亞急性、慢性結(jié)膜炎,沙眼:50%千里光眼藥水,滴眼,每2-4小時一次,每次1-2滴。 3.急性闌尾炎:千里光全草一斤,水煎沸后15分鐘過濾,濾液濃縮至500毫升,成人每服20-30毫升,每日3次,連服5-7天,一般3日后癥狀可逐漸消失。 4.皮膚瘙癢癥、過敏性皮炎:千里光90克,煎水洗。 5.癤、癰、蜂窩組織炎、丹毒等急性感染:千里光、三叉苦、六耳鈴各5份,土荊芥2份,共研細粉,加米酒拌成濕粉狀,加凡士林適量調(diào)勻,涂患處。 制劑 1.千里光眼藥水:取藥1公斤,洗、切,煮2次,并液過濾,濃縮至500毫升,加等量乙醇,靜置后過濾,回收去盡乙醇,冷后加2倍乙醇,凈置過濾回收乙醇,得粘稠水溶液,加蒸餾水適量,加氫氧化鈉調(diào)至pH8,加熱得深棕色澄明溶液,加蒸餾水至1000毫升。取500毫升,加尼泊金0.5克,氯化鈉8.5克,溶后加蒸餾水至1000毫升,抽濾、滅菌、灌裝、備用。 2.千里光片:水煎濃縮后,加乙醇沉淀、過濾、回收乙醇,濃縮成膏,加細粉等輔料,干燥,加硬脂酸鎂壓片。 云實別名 百鳥不停、老虎刺尖、倒鉤刺、黃牛刺、馬豆、牛王刺、藥王子 來源 為豆科云實屬植物云實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以種子、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攀援灌木,長3-4米,多分枝,幼枝密被灰色或棕褐色短柔毛,老即脫落,刺多,倒鉤狀,淡棕紅色。二回羽狀復(fù)葉互生,長達30厘米,有3-10對羽片,葉軸略方,生有鉤刺,小葉6-12對,膜質(zhì),矩圓形,長1-2.5厘米,寬6-11毫米,端鈍或微缺,基部渾圓,常稍偏斜,全緣,下面有白粉,小葉柄甚短。春末開花,總狀花序側(cè)生,與葉近等長,有花約20朵,花梗長,約3厘米,末端有關(guān)節(jié),花冠黃色,有光澤,長1厘米余,花瓣5,寬倒卵形,稍不等大,雄蕊10,長短不一,基部被綿毛,少數(shù)突出冠外。莢果長橢圓形,偏斜,長6-12厘米,有喙,沿腹縫有寬約3-4毫米的窄翅,初呈綠色,干后變黑褐色。種子6-9粒,矩形,黑棕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林緣、溪邊及灌木叢、丘陵等處,喜石灰質(zhì)土壤。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和河北、河南、陜西、甘肅各省區(qū)。 采集季節(jié) 秋冬挖根,秋季采收果實。 藥理作用 云實子的水煎劑不論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較明顯的鎮(zhèn)咳、祛痰作用。 性味功能 種子:辛、溫,有毒。止痢,驅(qū)蟲。根:辛、溫,發(fā)表散寒,祛風(fēng)活絡(luò)。 主治用法 種子:痢疾,鉤蟲病,蛔蟲病。根:風(fēng)寒感冒,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蛇咬傷。用量:種子3-10克,根15-30克。水煎或泡酒服。 參考配方 1.感冒:云實、紫蘇、香樟根各10克,姜蔥適量,水煎服。 2.跌打損傷、癰疽、痔漏:云實粗莖10-30克,或子3-10克,水煎服。 3.丹毒:云實根30克,野南瓜根60克,土茯苓15克,煮豬瘦肉食用。 4.麻毒內(nèi)陷:云實根莖中蛀蟲2-4條,焙干研末,開水吞服。 5.腰痛:云實根60克,杜仲30克,豬瘦肉125克,黃酒100-150毫升,水燉,服湯食肉。 6.小兒疳積:云實蠹蟲1-3條,鍋內(nèi)烤成焦黃色后食。其蠹蟲如蠶,春夏在莖節(jié)中,秋冬季在根部。 7.毒蛇咬傷:云實根、竹葉椒葉、娃兒藤根各30克,白酒1斤,浸3-5日,每次服15-30克。另用云實根皮、犁頭草、半邊蓮(均鮮品)各適量,搗爛外敷。 虎耳草別名 石荷葉、獅子草、耳聾草、金絲荷葉、金線吊芙蓉 來源 為虎耳草科虎耳草屬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達40厘米,全體被毛。匍匐枝絲狀,赤紫色,蔓延地面,枝端可長出幼苗。單葉基部叢生,具長柄,柄上密生長柔毛,葉片圓形至腎形,肉質(zhì),寬4-9厘米,邊緣多作淺裂狀,具疏生尖銳齒牙,下面紫赤色,無毛,密生小球形血點。初夏開白色花,花葶赤紅,有長毛,多分枝,每枝生花4-7朵,花瓣5枚,白色,3瓣小,卵形,有5個黃色斑點,下面兩瓣較大,披針形,倒垂,形似“虎耳”,雄蕊10,心皮2,合生。蒴果卵圓形。 生境與分布 生于陰濕處的石縫間或巖石上。分布于東北、華東、及河北、陜西、河南、湖南、廣西、廣東、臺灣、以及西南地區(qū)。 采集加工 夏季采收。 性味功能 苦、辛、寒。清熱解毒,鎮(zhèn)痛,熄風(fēng)。 主治用法 小兒發(fā)熱,咳嗽氣喘,外用治中耳炎,耳廓潰爛,疔瘡,癤腫,濕疹。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 參考配方 1.中耳炎:鮮虎耳草一把,洗凈搗爛取汁,或加冰片少許,滴耳。每日1-2次。 2.耳廓潰爛:鮮虎耳草適量,搗爛調(diào)搽油涂患處,或加冰片0.3克,枯礬1.5克。 3.腹痛:虎耳草搗爛,用酒吞服。 4.急驚風(fēng):鮮虎耳草葉15克,搗爛,沖淘米水一小杯服。 5.外傷出血、癰癤、瘰疬:虎耳草適量,搗爛外敷。 6.痔瘡:虎耳草陰干,燒煙薰,同時用全草煎水外洗。 7.風(fēng)丹熱毒:鮮虎耳草30克,水煎服。 8.血崩:鮮虎耳草30-60克,加黃酒、水各半煎服。 9.凍瘡潰爛:鮮虎耳草葉搗碎敷患處。 10.風(fēng)火牙痛:鮮虎耳草30-60克,水煎汁加雞蛋1只,同煮服。 紫茉莉別名 胭脂花、胭粉豆、水粉花、粉子頭、夜嬌嬌、夜晚花、入地老鼠 來源 紫茉莉科紫茉莉?qū)僦参镒宪岳騇irabilis jalapa L.,以根及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根粗壯。莖直立,多分枝,節(jié)處膨大。單葉對生,下部葉有柄,上部葉常無柄,葉片卵形,長4-10厘米,寬可達3.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心形,邊緣微波狀。夏、秋開紫紅、粉紅、白色、黃色、也有紅黃相雜的花,常一至數(shù)朵生于萼狀總苞內(nèi),萼花瓣狀,萼管圓柱形,上部稍擴大成喇叭狀,5裂,花瓣缺,雄蕊5,子房上位,1室,瘦果近球形,為宿存的苞片所包,果皮帶革質(zhì),有細縱紋及橫點紋,熟時黑色。種子白色,內(nèi)部充滿白粉狀胚乳。 生境與分布 全國都有栽培。 采集加工 秋后挖根,多以開白花者入藥。莖、葉多鮮用,隨用隨采。 性味功能 甘、淡、涼。有小毒。清熱利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消腫。 主治用法 根:扁桃體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子宮頸糜爛,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根或全草:乳腺炎,跌打損傷,癰癤疔瘡,濕疹。根用量10-15克。根或全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湯外洗。孕婦忌服。 參考配方 1.扁桃體炎:紫茉莉鮮根搗爛,取汁滴咽喉患處。 2.白帶:紫茉莉鮮根60-120克,豬蹄1個,同煮食。 3.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多:紫茉莉根15克,白薇根、吉祥草各10克,燉肉半斤食用。 4.癰疽腫痛:紫茉莉全草搗爛外敷。 5.疔瘡、乳癰:紫茉莉根、紫花地丁各15克,水煎服,并取藥渣搗爛敷患處。 6.疥瘡:紫茉莉鮮葉搗爛外涂。 7.糖尿病:紫茉莉根30-60克,去外皮,切片,取豬胰臟150克,白果25顆(去殼及心),煮熟,飯前吃。 8.勞傷虛損、陰虛盜汗:紫茉莉根、枸杞根、大烏泡根各15克,水煎服。 紫花地丁別名 鏵頭草、光瓣堇菜 來源 為堇菜科堇菜屬植物白毛堇菜Viola yedoensis Makino.紫花地丁V. philippica Cav. Ssp. Munda W. Beck.東北堇菜V. mandshurica W. Beck.早花地丁V. prionantha Bunge.,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白毛堇菜:一年生草本,全株有短白毛。根狀莖很短,主根粗壯,白色。葉基生,葉柄上部兩側(cè)稍有翅,翅通常較葉片為短,很少等長,葉片窄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花期后通常增大成三角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開花后長達9厘米,寬達3厘米,先端圓或鈍,基部截形或稍心形,邊緣具淺波狀鈍齒,托葉膜質(zhì),部分附著于葉柄,離生部分鉆狀三角形,有睫毛。春季開淡紫色花,花梗常較葉短,萼5片,寬披針形,基部圓囊狀,花瓣5,倒卵橢圓形,花距長管狀,長4-7毫米,直或稍上彎,側(cè)瓣無須毛或稍有須毛,雄蕊5,雌蕊1.蒴果橢圓形,長約8毫米,熟時3裂,種子多數(shù)。 2.紫花地?。好^少或近無毛,兩側(cè)花瓣被毛。葉柄的翅不明顯,葉基部平截或稍心形。圖示為紫花地丁。 3.東北堇菜:根狀莖粗而較長,呈深褐色或黃白色,托葉分離,部分全緣,葉基部楔形?;ㄋ{紫色,花距粗管狀,長5-10毫米,末端粗圓,側(cè)瓣有明顯的須毛。果橢圓形,長約1厘米。 4.早花地丁(早開地丁):根粗壯,帶灰白色,葉柄有稍寬的翅,葉片基部圓鈍,密生細白毛,托葉邊緣白色。花大,淡紫色,距長5-7毫米,側(cè)瓣有須毛或近無毛。 生境與分布 白毛堇菜生于路旁或草坡上。分布于東北、中南、華東各省區(qū)。紫花地丁分布于東北、華北和山東、陜西、甘肅以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至西南到西藏等省區(qū)。東北堇菜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等地。早花地丁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湖北等地。 采集加工 5-6月間果熟時采全草,洗凈,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抑制作用,對甲型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亦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用法 癰癤,丹毒,乳腺炎,目赤腫痛,咽炎,黃疸型肝炎,腸炎,毒蛇咬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化膿性感染:①紫花地丁、蒲公英、半邊蓮各15克,水煎服,藥渣外敷。②鮮紫花地丁、鮮野菊花各60克,共搗汁,分2次服,藥渣敷患處。 2.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紫花地丁、鳳尾草、奇蒿、大血藤、地榆各15克,仙鶴草30克,腹痛加延胡索、烏藥各10克,腹脹加枳殼6克,川樸、大黃各10克,體虛加羊乳15克,紅棗7枚。水煎服。 瘦風(fēng)輪別名 塔花、剪刀草 來源 唇形科風(fēng)輪菜屬植物瘦風(fēng)輪Clinopodium gracile (Benth.) Matsum.光風(fēng)輪C. confine (Hance) O. Ktze.,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瘦風(fēng)輪: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莖細四棱形,基部匍匐,上部直立或斜上。葉對生,具柄,葉片卵形或菱形,長1-2.5厘米,寬8-17毫米,中部葉最大,先端鈍,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夏季開花,輪傘花序,單輪稍呈球狀,腋生或數(shù)輪排成頂生總狀花序,花萼管狀,綠色,外面脈上有短毛,5齒裂,花冠唇形,淡紅色或紫紅色,長約4.5毫米,下部管狀,上唇圓形,頂端微凹,下唇3裂,雄蕊2,退化雄蕊2,形小。小堅果倒卵形,淡黃色,光滑。 2.光風(fēng)輪:莖方形,有細毛或近光滑。葉片菱形至近圓形,較瘦風(fēng)輪菜的葉圓,邊緣有細疏圓鋸齒,兩面無毛?;ㄝ喙軤?,紫色,外面無毛。花冠紫紅色。圖示為光風(fēng)輪菜。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河岸等草叢中。分布于我國中部和南部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6-8月采集。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苦、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 主治用法 白喉,咽喉腫痛,腸炎,痢疾,乳腺炎,雷公藤中毒,外用治過敏性皮炎。用量15-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白喉:鮮瘦風(fēng)輪適量,搗爛,絞汁用。視年齡、病情,一次服5-30毫升,隔1-4小時服一次,直至痊愈。服藥期間,忌食辛辣。 2.產(chǎn)后咳嗽:瘦風(fēng)輪60克,水煎服。有感冒者取汁炒豆腐吃。無其他癥狀者取汁炒雞蛋吃。 3.癰癤、毛囊炎、蜂窩組織炎:鮮風(fēng)輪菜、鮮魚腥草、鮮千里光葉各等量,洗凈,加冷開水和適量醋搗爛,貼敷患處,每日2次。也可將上藥曬干研末,臨時配用。 4.刀傷、無名腫毒:鮮全草搗爛,加食鹽少許,外敷。 5.蕁麻疹、過敏性皮炎:全草煎汁外洗。 貓人參別名 貓氣藤、沙梨藤、糯米飯?zhí)?、鑷合獼猴桃 來源 為獼猴桃科獼猴桃屬植物對萼獼猴桃Actinidia valvata Dunn.,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木質(zhì)藤本。根木質(zhì),多分枝,表面光滑,茶褐色,橫切面白色。枝有灰白色皮孔,髓白色,充實或多少成片狀。葉互生,葉柄細長,葉片卵形至窄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先端漸尖或尾狀,基部圓形或近心形,上面中部有污紫色不規(guī)則斑紋,老葉逐漸消失,邊緣有細長銳齒,無毛,或下面沿主脈上偶有刺毛。6月開白色花,花1-3朵腋生,花萼2-3片,花瓣5-6,雄蕊多數(shù),子房長方形,頂端有明顯的喙,花柱多裂。漿果短筒狀,長約4厘米,寬約3.3厘米,成熟時黃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地山區(qū)溝邊灌木叢中。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澀、涼。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癰癤,膿腫,白帶,麻風(fēng)病。用量30-60克。本品亦用于試治癌癥。 參考配方 1.癰癤:鮮貓人參根45克,凌霄根10克,水煎服。 2.白帶:貓人參根30克,徐長卿3克,白芷10克,白英15克,凌霄根3-6克,虎杖、皂角刺、金銀花各10-15克,水煎服。 3.麻風(fēng)?。贺埲藚⒏?/span>90-120克,濃煎4小時以上,一次口服。 狗牙半枝別名 垂盆草、石指甲、半枝蓮、養(yǎng)雞草、狗牙齒、瓜子草、還魂草 來源 為景天科景天屬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9-18厘米,莖平臥或上部直立,接近地面的節(jié)上易生不定根,光滑無毛。3葉輪生,無柄,葉片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2.5厘米,寬0.3-0.5厘米,先端近急尖,全緣。夏季開黃色花,花序聚傘狀頂生,直徑5-6厘米,有3-5個分枝,花少數(shù),無梗,萼片5,披針形至矩圓形,長3.5-5毫米,頂部稍鈍,花瓣5,披針形至矩圓形,長5-8厘米,頂端有長的短尖,雄蕊較花瓣短,鱗片小,楔狀四方形,心皮5,略分杈,長5-6毫米。蓇葖果。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巖石、溝邊、路邊濕潤處。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收。 性味功能 甘、微酸、涼。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肝炎,痢疾,外用治燒燙傷,癰腫瘡瘍,帶狀皰疹,毒蛇咬傷。用量:鮮草30-120克,搗汁服。干品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蜂窩組織炎、乳腺炎、闌尾炎、肺膿瘍、癰癤、蛇蟲咬傷:鮮狗牙半枝全草60-120克,搗爛加面粉少許調(diào)成糊狀,或曬干研末加凡士林調(diào)成軟膏,涂敷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如有破潰,中間留一小孔排膿。同時用鮮狗牙半枝30-60克,搗爛絞汁沖服。肺膿瘍加冬瓜仁、苡仁、魚腥草煎服。闌尾炎則去魚腥草,加紅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煎服。 2.咽喉腫痛、口腔潰瘍:鮮狗牙半枝搗爛絞汁1杯,含嗽5-10分鐘,每日3-4次。 3.肝炎:狗牙半枝30克,當(dāng)歸10克,紅棗10個,水煎服,每日1劑。 4.扭傷:鮮狗牙半枝根60克,泡酒150毫升,隨量飲用。 5.跌打損傷:狗牙半枝搗爛,用酒微炒,敷患處。 6.無名腫毒、蛇咬傷:狗牙半枝適量,加鹽少許,搗爛敷患處。 7.風(fēng)火牙痛:狗牙半枝30克,水煎服。 犁頭草別名 鏵頭草、犁鏵尖、犁嘴草、箭頭草、如意草、玉如意、耳鉤草 來源 為堇菜科堇菜屬植物犁頭草Viola japonica Langsd.或長萼堇菜 V.inconspicua Blume.,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無莖草本。主根白色,粗短。葉基生成叢,具長柄,柄上有毛或無毛,葉片下延成窄翅,托葉白色,長漸尖,有疏淺齒。葉片長卵形或三角卵形,長2-6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具鈍齒,背面稍帶紫色,兩面有毛或無毛。夏初開淡紫色花,花葶數(shù)條,長6-12厘米,中部有線狀小苞片2枚,花左右對稱,花萼5,基部延成附屬物,其上常有鈍齒,花瓣5,一瓣較大,具距,距長5-7毫米,雄蕊5,花藥貼合,圍繞花柱之外,下部2雄蕊有蜜腺,深入距內(nèi),子房具3個側(cè)膜胎座。蒴果長圓形,裂瓣有棱溝。 生境與分布 生于林下、路邊、草坡上。分布于河北、陜西、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采集加工 夏秋開花時采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功能 苦、微辛、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用法 急性結(jié)膜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乳腺炎,癰癤腫毒,化膿性骨髓炎,毒蛇咬傷。用量15-30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參考配方 1.癰癤疔瘡:炎癥初起有紅熱腫痛者,以犁頭草全草搗爛,濕敷患處,干后就換。有全身癥狀者,可取干草30克煎服,或鮮草搗汁約一酒杯服,效果更佳。 2.化膿性骨髓炎:鮮犁頭草、三叉苦葉(鮮)等量,搗爛外敷。 3.毒蛇咬傷:犁頭草葉、連錢草葉、野菊花葉各60克,用鮮草搗爛,絞汁內(nèi)服。患處先經(jīng)外科常規(guī)處理,用渣汁外敷傷口周圍。患者飲藥汁后忌飲溫開水和吃熱食物。一般療程為4-6天。 4.結(jié)膜炎:犁頭草、半邊蓮(均鮮品)各等量,人乳少許,搗爛敷眼皮上,每日2次。 5.遺精:犁頭草15克,棕櫚根15克,車前草3克,水煎服。 長萼堇菜本種的葉為三角卵形或舌狀三角型,較寬,基部寬心形,稍下延于葉柄,具2垂片,葉通常兩面無毛,上面有乳頭狀白點,托葉通常全緣。下面兩片萼片的頂端有小齒,花瓣淡紫色,略帶紅色,距短,長3毫米。 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 林蔭千里光別名 黃菀 來源 菊科千里光屬植物林蔭千里光Senecio nemorensis Linn.,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具多數(shù)被絨毛的纖維狀根。莖單生或有時數(shù)個,直立,高達1米,花序下不分枝,被疏柔毛或近無毛?;~和下部莖葉在花期凋落;中部莖葉多數(shù),近無柄,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0-18厘米,寬2.5-4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狀漸狹或多少半抱莖,邊緣具密鋸齒,稀粗齒,紙質(zhì),兩面被疏短柔毛或近無毛,羽狀脈,側(cè)脈7-9對,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至線形,無柄。頭狀花序具舌狀花,多數(shù),在莖端或枝端或上部葉腋排成復(fù)傘房花序;花序梗細,長1.5-3毫米,具3-4小苞片;小苞片線形,長5-10毫米,被疏柔毛??偘鼒A柱形,長6-7毫米,寬4-5毫米,具外層苞片;苞片4-5,線形,短于總苞??偘?/span>12-18,長圓形,長6-7毫米,寬1-2毫米,頂端三角狀漸尖,被褐色短柔毛,草質(zhì),邊緣寬干膜質(zhì),外面被短柔毛。舌狀花8-10,管部長5毫米;舌片黃色,線狀長圓形,長11-13毫米,寬2.5-3毫米,頂端具3細齒,具4脈;管狀花15-16,花冠黃色,長8-9毫米,管部長3.5-4毫米,檐部漏斗狀,裂片卵狀三角形,長1毫米, 尖,上端具乳頭狀毛?;ㄋ庨L約3毫米,基部具耳;附片卵狀披針形;頸部略粗短,基部稍膨大;花柱分枝長1.3毫米,截形,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長4-5毫米,無毛;冠毛白色,長7-8毫米?;ㄆ?/span>6-12月。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新疆、吉林、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浙江、安徽、河南、福建、臺灣等省區(qū)。生于海拔770-3000米的林中開曠處、草地或溪邊。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辛、寒。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熱痢,眼腫,癰癤疔毒。用量6-12克。 旱金蓮別名 金蓮花 來源 為旱金蓮科旱金蓮屬植物旱金蓮Tropaeolum majus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藤狀草本。莖葉多汁,稍肉質(zhì),光滑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0-20厘米,葉片盾狀,近圓形,長5-10厘米,有主脈9條,邊緣有波狀鈍角。自夏至秋開黃色或橘紅色花,花單生葉腋,有長梗,萼片5,基部合生,其中一片延長成長距,花瓣5,上面2瓣常較大,下面3瓣較小,基部狹窄成爪,近爪處邊緣撕裂成細毛狀,雄蕊8,子房3室,柱頭3裂。果實成熟時分裂成3個小核果。 生境與分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秋、冬采集,多鮮用。 性味功能 辛、涼。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眼結(jié)膜炎,癰癤腫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眼結(jié)膜炎:旱金蓮、野菊花各鮮品適量,搗爛敷眼眶。 2.癰癤腫毒:旱金蓮、霧水葛、木芙蓉各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挖耳草別名 杓兒菜 來源 為菊科天名精屬植物金挖耳Carpecium cernuum L.倒蓋菊C.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金挖耳(煙管頭草):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株被短絨毛。根紡錘形,稍木質(zhì)。莖粗壯,直立,多分枝,具條紋?;~花時脫落,廣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0-28厘米,寬8.5-15厘米,邊緣具小鋸齒或淺波狀,葉基下延至柄成翅,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兩面被短毛,莖生葉長橢圓形,有短柄,向上漸小。夏、秋開花,頭狀花序單生葉腋及頂端,初直立,開花時下垂,基部有3-5片苞葉,總苞半圓形或卵圓形,外輪總苞片披針形,全為管狀花,黃綠色。瘦果圓柱形,有多條筋棱,上端頂部被粘汁。圖示為金挖耳。 4.倒蓋菊(大挖耳草):基生葉長5-15厘米,寬2-6厘米,倒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莖生葉披針形,近全緣,花序側(cè)向或俯垂,徑10-12毫米,外輪總苞片短而寬。 生境與分布 金挖耳生于山坡、草叢林邊等處。分布于東北、華北及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區(qū)。倒蓋菊生于山坡、溝旁、路邊或栽培。分布于吉林、福建、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辛、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法 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牙痛,急性腸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結(jié)結(jié)核,外用治癰癤腫毒,乳腺炎,腮腺炎,帶狀皰疹,毒蛇咬傷。用量6-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六棱菊別名 百草王、六耳鈴、四棱鋒、六達草、六十瓣、四方艾、三面風(fēng) 來源 為菊科臭靈丹屬植物六棱菊Laggera alata (Roxb.) Sch.-Bip.,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狀莖粗短。莖直立,多分枝,4-6棱,棱上具有綠色翅狀附屬物,全株密生淡黃色柔毛及腺點,有特殊氣味。葉橢圓狀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寬1-2.5厘米,邊緣具細齒,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窄,下延至莖成翅,上部葉較窄小,條狀披針形。秋季開花,頭狀花序1至數(shù)個單岐聚傘狀排列,果時稍下垂,花全部管狀,紫色,先端5齒裂,雄蕊5,花藥聚生,雌蕊1。瘦果有柔毛,冠毛白色。 生境與分布 生長在田邊、路旁、山坡、林邊。我國東部、南部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辛、微溫。祛風(fēng)利濕,活血解毒。 主治用法 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閉經(jīng),腎炎水腫,外用治癰癤腫毒,跌打損傷,燒燙傷,毒蛇咬傷,皮膚濕疹。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患處。 八角烏別名 荷葉術(shù)、荷葉三七、山荷葉、獨足蓮、鐵銅盤、野金瓜、活血蓮、鐵冬莧、大馬蹄、一葉蓮、大吳風(fēng)草、橐吾、大馬蹄香、馬蹄當(dāng)歸 來源 為菊科大吳風(fēng)草屬植物大吳風(fēng)草Farfugium japonicum(L.)Kitam.,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狀莖粗短,呈塊狀,叢生條狀細根,基生葉有長柄,叢生,葉片腎形,長4-15厘米,寬6-30厘米,厚而有光澤,邊緣波狀,具凸頭狀細齒,質(zhì)厚,暗綠色,花葶直立,高30-75厘米,幼時具密毛,漸脫落,有疏生苞葉,苞葉長橢圓形,無柄,抱莖。10-12月開花,頭狀花序成疏生的傘房狀,直徑4-6厘米,有長梗,總苞筒形,苞片長橢圓形,先端尖銳,稍有細毛,緣花舌狀,長3-4厘米,寬5-6毫米,中央花管狀,黃色。12月左右果熟,瘦果圓筒形,長5-6.5毫米,具縱紋和短毛,冠毛長8-11毫米,棕褐色。 生境與分布 野生于山區(qū)、半山區(qū)、溪谷、石崖下、毛竹林下常成片生長。東南各省有分布、有栽培。 采集季節(jié) 夏秋季采收全草,秋冬采根莖。 性味功能 辛、甘、微苦、涼?;钛寡⒔Y(jié)消腫,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法 咳血、咯血、便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乳腺炎、癰癤腫毒。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 參考配方 1. 咳血、咯血、便血、尿血:大吳風(fēng)草葉7-8片,雞肉或瘦肉半斤,入未放過鹽的瓦罐內(nèi)煮熟,睡前半小時吃肉和湯。 2.感冒、流感:全草15克,水煎服。 3.咽喉炎、扁桃體炎:根6-10克,水煎服。 4.跌打損傷:①鮮根搗爛外敷,有明顯消腫止痛效果。根6-10克,切片嚼碎,黃酒沖服,一日2次,重傷者連服8-9天。②八角烏30-60克,燉煮肉食?;蛴蒙~搗爛,對酒服,渣外敷。 5.癰疽疔瘡:八角烏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或?qū)⑷~烘軟貼患處。 6.蛇咬、腫毒、濕疹、燙火傷:八角烏搗爛外敷。 7.腹痛便血:八角烏30克,煎服。 8.閉經(jīng):八角烏30克,搗爛取汁,沖甜酒服。 9.咳嗽吐血:八角烏30-60克,燉煮肉吃。 光風(fēng)輪菜別名 節(jié)節(jié)花、剪刀草、野仙草、葉底紅、紅熏草、野香草、鐵箍散、泛紅草、四季秋、鯉魚草、野菜蒔、四季青 來源 為唇形科風(fēng)輪草屬植物光風(fēng)輪菜Clinopodium confine (Hance) O. Kuntze.,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兩年生草本,高7-30厘米。莖四棱形,光滑或有微柔毛。葉對生,有柄,葉片菱形至卵形,長8-20毫米,寬6-15毫米,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稀疏的圓鋸齒,兩面無毛。5-6月開花,花10數(shù)朵集成輪傘花序,對生于葉腋或頂生于枝端,具苞葉,花萼管狀,紫色,外面無毛,或僅葉脈上有極稀少的毛,上部5齒裂,邊緣有羽狀緣毛,上唇3齒,果時不向上反折,花冠紫紅色,下部管狀,上唇短,下唇稍長。小堅果倒卵形,淡黃色,光滑。 生境與分布 生于村旁、園地、田邊、路邊、墻角草叢及丘陵低山草地上,為田間雜草之一。分布于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辛、涼。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用法 外用治癰癤,乳腺炎,無名腫毒,刀傷。鮮品搗爛外敷。蕁麻疹、過敏性皮炎,全草煎汁外洗。 參考配方 1.癰癤,毛囊炎,蜂窩組織炎:鮮光風(fēng)輪菜、鮮魚腥草、鮮千里光葉各等量,洗凈,加冷開水適量和適量醋搗爛貼敷患處,每日2次。亦可將上藥曬干研粉,臨時配用。 2.乳腺炎:光風(fēng)輪菜、榔榆皮各30克,水煎服,同時用鮮光風(fēng)輪全草,洗凈搗爛外敷。 3.刀傷,無名腫毒:鮮光風(fēng)輪菜搗爛,或加食鹽少許,外敷。 |
|
來自: 隨風(fēng)消散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