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進校園引爭議 傳統(tǒng)精髓還是封建糟粕? 最近一段時間,滄州市育紅小學的孩子們?yōu)榻虒W樓走廊里新添的一幅幅圖畫所吸引。原來,學校為了在學生中開展行孝教育,將古代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圖”貼進了校園。對于學校的這種教育方式,廣大學生家長或褒或貶,議論紛紛。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育紅小學,在教學樓二樓走廊里,發(fā)現了張貼在墻上的“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由“孝感動天”、“嚙指痛心”、“臥冰求鯉”、“埋兒奉母”等 24個故事組成,講述了24個古人非同一般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出的舉動。有的感人至深,有的則讓人感到冷酷。在“刻木事親”當中,只因妻子好奇地用針扎了一下父母的木像,東漢的丁蘭便將妻子休棄。更有甚者,晉代的郭臣擔心自家男孩會影響自己供養(yǎng)母親,便以“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為由,要將兒子活埋。一個二年級的學生告訴記者,對畫中的意思不能理解。一名五年級的女生說:“我想孝敬父母,但肯定達不到畫中的要求,盡力而為吧!” 對于學校的做法,學生家長們或褒或貶。一名中年婦女告訴記者,當今的孩子應該接受一下孝道教育。學生 育紅小學有關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將“二十四孝圖”掛進校園,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感恩意識。學校并不是要求孩子們模仿古人的那些做法,而是要讓孩子們吸收孝道教育中的精華。對于其中的糟粕,老師講解的時候會指出來。 滄州作家馮晏寧認為,育紅小學開展行孝教育,是向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回歸,填補了教育工作中人倫和基礎教育的空白。然而“二十四孝圖”中,確實又有很多霉變的東西,對孩子的思想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教育工作者要處理好孩子們獨立意識和行孝意識的關系,讓孩子們在尊老愛幼、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