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卷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叫做膠卷的感光度。感光度高的膠卷,只需要較弱的光線就能使膠卷感光而發(fā)生變化,在同樣亮度的光線條件下,就可以使用較小的光圈或較高的快門速度;反之,光圈就須開大,快門速度就要降低。即感光度與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感光度愈高,所需曝光量愈小)。
膠卷感光度的標識目前已基本采用了ISO國際標準制。它同時標出感光度的算術值(ASA,同美國標準一樣)及對數(shù)值(DIN,同德國標準一樣),表示方法為 ISO ASA/DIN。
膠卷感光度是決定曝光參數(shù)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如以ASA值來表示時,度數(shù)每相差一倍,其感光靈敏度也相差一倍。假如使用ASA 100的膠卷來拍攝,需要用1/60s和f/8來曝光,那么換成ASA 50的膠卷,則要用1/60s和f/5.6或1/30s和f/8來曝光。若用DIN來表示時,每相差3度,其感光靈敏度也就相差一倍。
當曝光不準確時,并不意味著肯定失敗。實際上感光膠卷都有一定的寬容度。寬容度系指感光材料在感光上的伸縮性,即允許的感光范圍。當拍攝時,曝光量控制不準而出現(xiàn)或多或少的情況時,只要曝光量不超出膠卷寬容度所允許的范圍,在底片上仍能較好地表現(xiàn)出景物的明暗亮度和中間層次。
寬容度的大小與膠卷感光度成正比,即感光度愈高,寬容度就愈大;感光度愈低,寬容度就愈小。現(xiàn)在常用的ISO 100/21°負片膠卷的寬容度一般為可過曝3EV和曝光不足1.0EV。感光度雖然有一定的寬容度,但畢竟是有限的,一旦超出了這個限度,將導致拍攝失敗。
膠卷感光度與測光系統(tǒng)是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同一景物,如果膠卷感光度不同,測光值也不相同。在膠卷感光度DX編碼系統(tǒng)未出現(xiàn)以前,膠卷感光度均由人工手動設定。若操作者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膠卷時,忘了改設感光度,在拍攝時就會出現(xiàn)曝光不準的現(xiàn)象。
美國Kodak公司從70年代開始創(chuàng)建了膠卷感光度DX編碼系統(tǒng)(簡稱DX編碼系統(tǒng)),DX同柯達公司的名稱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只是叫起來啷啷上口而已。
DX編碼系統(tǒng)最早用于圓盤照相機用的圓盤膠卷,后來發(fā)展到35mm膠卷系列中。于1981年首先用于Kodak彩色膠卷VR 100上,后來日本的Fujifilm、Konica、德國的Agfa和英國的Scotch等較大的膠片公司,也相繼采用了DX編碼系統(tǒng)?,F(xiàn)在國外生產(chǎn)的彩色膠卷都帶有DX編碼。它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成為現(xiàn)代膠卷的標志。
所謂DX編碼系統(tǒng),即采用微電腦數(shù)字控制技術和標準化方法,將膠片制造、攝影過程和沖洗加工這三方面的設備、工藝及應用納入統(tǒng)一的標準化體系之中,以實現(xiàn)自動化和數(shù)控化的目的,從而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和經(jīng)濟效益。
粗略地來看,DX編碼系統(tǒng)是在膠卷暗盒外面印有膠卷感光度、拍攝張數(shù)、曝光寬容度等編碼信息,只要照相機內(nèi)設有DX編碼識別系統(tǒng),就可以自動地設定膠卷感光度了。
但DX編碼系統(tǒng)不僅僅是上述的內(nèi)容,它由下列幾個部分組成:
1、自動識別碼:由膠卷暗盒外殼的矩形方塊編碼組成,總共有12位(即12塊)。每一位分別由銀白色(導電)或黑色(絕緣的)方塊來表示,分別標示出該筒膠卷的感光度、可拍攝張數(shù)和曝光寬容度。各位的排列見下圖。
1和7位:總是銀白色的,做為基準位,連在一起,與識別電路的公共地線相連接;
2~6位:用來表示膠卷感光度;從理論上講,這5位編碼可以表示32種不同的膠卷感光度;
8~10位:用來表示可拍攝張數(shù)(膠卷長度)。從理論上講,三位編碼可以表示8種長度不同的膠卷,但目前并沒有用到這么多,而且絕大多數(shù)的膠卷最大長度是36張,只有Iiford的的個別黑白膠卷是72張的;
11~12位:用來表示膠卷的曝光寬容度。
現(xiàn)在所有的帶DX編碼識別裝置的照相機均可以識別第2位至第6位(膠卷感光度)。
2、潛像條形碼:專用于彩色負片。這些條形碼排列在膠卷底片的邊緣齒孔外側,以每張底片兩段條形碼的間距排列,經(jīng)顯影沖洗后形成兩色相間的條形狀標志,其內(nèi)容豐富,需使用膠片編碼閱讀機和自動印片機才能識別,主要用于擴印自動處理。潛像條形碼所包含的內(nèi)容有:輸入輸出碼、膠卷產(chǎn)品分類識別碼、膠卷特性編碼等。
3、片頭穿孔碼:在膠卷片頭上穿有一組圓形孔,其作用與潛像條形碼相同,用來表示膠卷產(chǎn)品分類識別碼和特性編碼等,主要用于沖洗擴印時的自動處理。目前Kodak公司已取消了這一部分,其理由是會使膠卷強度降低,但有些廠家如Fujifilm和Konica,仍使用這一部分編碼。國際標準中已經(jīng)取消該編碼。
4、暗盒條形碼:在膠卷暗盒縫口處與第(1)部分方塊碼之間,由兩種不同寬度的黑白線條組成,與許多商品上的條形碼類似,可提供產(chǎn)品的分類識別碼和可拍攝張數(shù)的信息。
5、信息板:印在膠卷暗盒外,有產(chǎn)品識別標志、膠卷感光度和可拍攝張數(shù)等字樣,用在機背上有膠卷窗的照相機時,攝影者可看到這一部分信息,從而知道相機內(nèi)裝的是什么膠卷。最為重要的是第(1)和第(4)部分,它們均可由照相機內(nèi)的DX編碼識別系統(tǒng)讀入機身內(nèi)。目前幾乎所有的相機只識別第(1)部分的編碼,而且只是用其中的第1至第6位。
在現(xiàn)代袖珍相機中,一般只能識別感光度為ISO 50~1000之間的膠卷;在絕大多數(shù)有DX編碼識別系統(tǒng)的單反機可識別感光度為ISO 25~6400之間的膠卷,而且大部分能手動設置膠卷感光度。由于現(xiàn)在市場上的進口膠卷幾乎全部都是DX編碼的,所以絕大部分供初學攝影愛好者使用的相機只能使用DX編碼膠卷,對于非DX編碼的膠卷,一般是自動設置成ISO 100或ISO 125,有些袖珍相機則置成ISO 25。
 |
膠卷感光度DX編碼(2~6位)
|
 |
膠卷感光度DX編碼(8~10位)
|
 |
膠卷感光度DX編碼(11~12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