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段短短的話語中,既道出了索羅斯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自豪感,也顯現(xiàn)出他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自卑感;既揭示了他及其他猶太人追求成功的動力,也抒發(fā)了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對保存猶太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使命感。這就是作為一個成功的猶太人對新一代猶太人寄予的厚望,同時也顯現(xiàn)出他對猶太民族所面臨的同化問題的最大困惑和隱隱擔憂。正如一位美國記者所言:“反猶太主義的失敗代表著‘同化猶太人’的成功,猶太人的成就消除了障礙,卻也‘消除’了猶太人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猶太人結(jié)婚對象當中,一半以上是非猶太人。” 認真區(qū)分你的朋友和顧客 猶太人也許是世界上最富于集體精神和團結(jié)合作精神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視人際關系的民族,他們不僅擅長同別人合作,同時也建立了誠信度非常高的商業(yè)信息網(wǎng)。他們的成功和他們的交友處世之道是分不開的。在猶太人看來,朋友比金錢珍貴,為了朋友,可以犧牲生命。一個人可以沒有鮮花和掌聲,但不能沒有友情和理解。②人需要有朋友一起吃飯,一起喝酒,一起學習《塔木德》,對他傾訴心底所有的秘密——關于《圣經(jīng)》和世俗生活的秘密。 《塔木德》說:“走進香水店,就是什么都不買,也會沾上芳香的氣味。”猶太人對于交友非常慎重,時時小心,處處提防,認真選擇和區(qū)分哪些是朋友,哪些是顧客,朋友是永恒的財富,而有些顧客則很有可能是一次性合作。因此,他們把朋友分成三類:一類是像面包一樣的朋友,生命中不可或缺;一類是像蔬菜和水果一樣的朋友,偶爾點綴;還有一類人,雖然平時好像是朋友,倘一遇到緊急狀態(tài),他就會躲得遠遠的。① 還是先講一則故事: 一個富人有10個兒子。他鄭重地向他們宣告,當他快要死的時候,他會留給他們每人100第納爾的財產(chǎn)。 然而,過了幾年,他只剩下950第納爾了。于是,他給了9個兒子每人100第納爾,并對最小的兒子說:“我只剩下50第納爾,還需要30第納爾作喪葬費,因此只能給你20個第納爾。但是我有10個朋友,他們的價值勝過1000第納爾。” 這個人死了以后,9個兒子各自走了。最小的兒子想起了父親的遺言,便用他剩下的一小部分錢招待了父親的10位朋友。 吃喝完畢后,其中有一個人說:“所有的弟兄中他是惟一還掛念我們的人,我們也應該有所報答。” 于是每個人都幫助了他,結(jié)果他比他父親還富有。② 在猶太人當中,馬克思與拉薩爾、伯恩斯坦,愛因斯坦與西拉德、奧本海默,卡夫卡與布洛德,茨威格與弗洛伊德,薩爾諾夫與威廉?佩利都是朋友和伙伴,正是他們之間的合作與斗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