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本癥仍在,則即用本方治之。若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又指不痛二字,痞癥尤的。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以上三瀉心之藥,大半皆本于柴胡湯,故其所治之癥,多與柴胡癥相同,而加治虛治痞之藥耳。
大黃黃連瀉心湯(四)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輕揚(yáng)清淡,以滌上焦之邪。
脈浮而緊,而復(fù)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緊脈為陰,此所謂病發(fā)于陰,下之作痞是也。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并無脅下之水。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邪氣甚高。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再誤。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詳見前桂枝類中。
附子瀉心湯(五)
大黃(二兩,酒浸) 黃連(炒) 黃芩(炒,各一兩) 附子(一兩,去皮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陽欲其熟而性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條不過二語,而妙理無窮,前條發(fā)汗之后惡寒,則用桂枝;此條汗出惡寒,則用附子,蓋發(fā)汗之后,汗已止而猶惡寒,乃表邪未盡,故先用桂枝,以去表邪,此惡寒而仍汗出,則亡陽在即,故加入附子以回陽氣,又彼先后分二方,此并一方者,何也?蓋彼有表,復(fù)有里;此則只有里病,故有分有合也。
黃連湯(六)
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
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治上焦之病,服藥宜少而數(shù)。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諸瀉心之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diào),全屬里癥。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曰黃連湯,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dāng)外達(dá),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則意無不到矣。
黃芩湯(七)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八)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下利即專于治利,不雜以風(fēng)寒表藥,此亦急當(dāng)救里之義,若嘔,亦即兼以止嘔之藥??傊?,見癥施治,服藥后而本癥愈,復(fù)見他癥,則仍見癥施治,可推而知也。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九)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寒下,本癥。醫(yī)復(fù)吐下之,誤治。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此屬厥陰條,寒格自用干姜,吐下自用芩連。因誤治而虛其正氣,則用人參,分途而治,無所不包,又各不相礙。古方之所以入化也。
旋復(fù)代赭石湯(十)
旋復(fù)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代赭石(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升,日三服。
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病久治多,未必皆屬誤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靈樞?口問篇》云∶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fù)出于胃,故為噫。
俗名噯氣。皆陰陽不和于中之故。旋復(fù)代赭湯主之。此乃病已向愈,中有留邪,在于心胃之間,與前諸瀉心法,大約相近?!侗静荨吩啤眯龔?fù)治結(jié)氣、脅下滿。代赭治腹中邪毒瓦斯。加此二物以治噫,余則散痞補(bǔ)虛之法也。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十一)
濃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切) 半夏(洗,各半升)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發(fā)汗后,則邪氣已去,而猶腹脹滿,乃虛邪入腹,故以濃樸除脹滿,余則補(bǔ)虛助胃也。
卷三 白虎湯類 八
白虎湯(一)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火候。
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此寒熱二字必倒誤。乃表有寒,里有熱也。觀下條“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鑿鑿可證?!痘钊藭纷鞅砝镉袩幔辔捶€(wěn)。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滑而厥者,熱厥。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以上皆陽明熱癥之在經(jīng)者,以三陽統(tǒng)于陽明也。但身重腹?jié)M,則似風(fēng)濕,宜用術(shù)附∶面垢譫語,則似胃實(shí),宜用承氣。此處一惑,生死立判,如何辨別,全在參觀脈癥,使有顯據(jù),方不誤投。發(fā)汗則譫語;陽從此越。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陰從此脫。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自汗則熱氣盛于經(jīng),非石膏不治。
按∶亡陽之癥有二,下焦之陽虛飛越于外,而欲上脫,則用參附等藥以回之;上焦之陽盛,逼陰于外,而欲上泄,則用石膏以收之,同一亡陽,而治法迥殊,細(xì)審之自明,否則死生立判。
白虎加人參湯(二)
白虎湯原方加人參三兩 煮服同前法。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煩渴不解,因汗多而胃液干枯,邪雖去而陽明之火獨(dú)熾、故用此以生津止汗,息火解煩。汗后諸變不同,總宜隨癥用藥。
傷寒若吐、若下后,前汗后,此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此四字為白虎對癥。
時時惡風(fēng),表邪未盡,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胃液已盡,不在經(jīng)、不在腑,亦非若承氣癥之有實(shí)邪。因胃口津液枯竭;內(nèi)火如焚,欲引水自救,故其象如此,與熱邪在腑者迥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熱在內(nèi)。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此亦虛燥之癥。微惡寒,謂雖惡寒且甚微。又∶周身不寒,寒獨(dú)在背,知外邪已解,若大惡寒,則不得用此湯矣。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無汗二字,最為白虎所忌。其表不解者,惡寒。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癥者,不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白虎加參湯,大段治汗、吐、下之后、邪已去而有留熱在于陽明。又因胃液干枯,故用之以生津解熱,若更虛羸,則為竹葉石膏湯癥矣。
壯火食氣。此方瀉火,即所以生氣也。
竹葉石膏湯(三)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人參(二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又一煮法。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人參、麥冬。氣逆欲吐者,半夏、竹葉。竹葉石膏湯主之。此仲景先生治傷寒愈后調(diào)養(yǎng)之方也,其法專于滋養(yǎng)肺胃之陰氣,以復(fù)津液。蓋傷寒雖六經(jīng)傳遍,而汗、吐、下三者,皆肺胃當(dāng)之。
又《內(nèi)經(jīng)》云∶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故滋養(yǎng)肺胃,岐黃以至仲景不易之法也。后之庸醫(yī),則用溫?zé)嶂?,峻補(bǔ)脾腎,而千圣相傳之精義,消亡盡矣。
卷三 五苓散類 九
五苓散(一)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服散取其停留胸中,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wèi)。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以五苓散主之。胃中干而欲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小便不利而欲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同一渴,而治法不同,蓋由同一渴,而渴之象不同,及渴之余癥,亦各不同也。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汗不盡,則有留飲。
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容水矣。五苓散主之。桂枝治表,余四味治里。多飲暖水汗出愈,表里俱到。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治痞而痞不解,反渴,則為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皆為虛象。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誤治。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此屬實(shí)邪。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隨癥施治,不執(zhí)一端。渴者與五苓散。如其渴不止,五苓散亦一法也。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亦表里同治之法。
豬苓湯(二)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碎) 阿膠(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此陽明之渴,故與五苓相近,而獨(dú)去桂枝,恐助陽也。論中又云∶陽明汗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湯,以胃中燥,不可更利其小便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此亦熱邪傳少陰之癥。蓋少陰口燥口干,有大承氣急下之法,今止嘔渴,則熱邪尚輕,故用此方,使熱邪從小便出,其路尤近也。
文蛤散(三)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寒在肉中。
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此熱結(jié)在皮膚肌肉之中,不在胃口,故欲飲而不渴,文蛤取其軟堅(jiān)逐水。
若不瘥者,與五苓散。不應(yīng)則表里同治。
茯苓甘草湯(四)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桂枝止汗,余四味止渴。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此方之義,從未有能詮釋者,蓋汗出之后,而渴不止,與五苓,人所易知也。乃汗出之后,并無渴癥,又未指明別有何癥。
忽無端而與茯苓甘草湯,此意何居?要知此處“汗出”二字,乃發(fā)汗后,汗出不止也。汗出不止,則亡陽在即,當(dāng)與以真武湯;其稍輕者,當(dāng)與以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更輕者,則與以此湯。何以知之?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蓋汗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鉦之,故真武則佐以附子回陽;此二方,則以桂枝甘草斂汗,而茯苓則皆以為主藥。此方之義,不了然乎?觀下條心悸,治法益明。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水犯心則悸。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侗静荨贰密蜍咧涡南陆Y(jié)痛,恐、悸。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卷三 四逆湯類 十
四逆湯(一)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常人則取中者,小者可知。干姜三兩。按∶方名四逆,必以之治厥逆?!墩摗吩啤秘收撸庩枤獠豁樈?,手足逆冷是也。凡《論》中言“脈沉、微、遲、弱”者,則厥冷不待言而可知,此方溫中散寒,故附子用生者。
四逆、理中,皆溫?zé)嶂畡?,而四逆一類,總不離干姜,以通陽也,治宜下焦;理中一類,總不離白術(shù),以守中也,治宜中焦。余藥皆相同,而功用迥別。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fù)其陽。若厥愈足溫者,便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以上義詳雜方條內(nèi)。若重發(fā)汗,復(fù)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陰陽兩虛之后,又復(fù)竭其陽,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
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說詳前桂枝條內(nèi)。
病發(fā)熱頭疼,此乃表邪。脈反沉,見里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dāng)救其里,宜四逆湯。身體疼痛,陰陽二癥皆有之。今脈沉而疼痛,雖發(fā)熱,亦是里寒外熱之癥,故用四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