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第三十七
[方義]
此利水補陽,散寒健中,預(yù)防奔豚證之方。
[主治]
發(fā)汗后,陽氣被傷,寒水初動,臍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須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飲食、脈沉而遲等寒證和水證現(xiàn)象。
[藥品]
茯苓三至五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甘草一錢至錢半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茯苓淡滲利水,桂枝補陽散寒,甘草、大棗補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證]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熱證也。
[類似方劑參考]
桂枝加桂湯:此為治寒證奔豚但不兼水氣之方。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第三十八
[方義]
此補心陽、散寒邪、降逆氣、補脾利水之方。
[主治]
(1)傷寒誤用吐下藥,心陽被傷,水氣凌心,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2)水飲短氣。
(3)心下支飲,胸脅滿,目眩。
以上三證都必須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飲食、脈沉緊或沉遲等現(xiàn)象。因為這都是心陽虛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藥品]
茯苓三至四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白術(shù)二至三錢 炙甘草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茯苓利水;白術(shù)、甘草補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溫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證]
凡有口苦、喜冷性飲食等熱證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真武湯:此回陽鎮(zhèn)水之方。
(2)茯苓四逆湯:此回陽治水兼補氣之方。
(3)腎氣丸:此系治氣短但偏于補腎陽之方。
茯苓甘草湯方 第三十九
[方義]
散寒利水。此方治證較五苓散證寒證較重而水證較輕。
[主治]
外感寒邪,心陽被傷,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須具有不喜冷性飲食,或兼發(fā)熱惡風寒的表寒現(xiàn)象。
[藥品]
茯苓二至五錢 炙甘草一至二錢 桂枝二至三錢 生姜一至三錢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證]
小便利者,喜冷性飲食者,無表寒證現(xiàn)象者,均不可用。
[類似方劑參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證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湯:此回陽利水兼補氣之方。
(3)真武湯:此回陽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五苓散方 第四十
[方義]
此化氣利水、溫經(jīng)散寒、表里雙解之方。
按:此證較茯苓甘草湯證水證較重寒證較輕。
[主治]
(I)蓄水證:小便不利,煩渴,汗出,微熱,脈浮數(shù)。
(2)水逆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
但都必須具有不喜冷性飲食、舌不黃燥及表寒現(xiàn)象。
[藥品]
豬苓 澤瀉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各一錢半至二錢半
[制服法]
共研為細末,每服一錢半,開水送下,服后頻服暖水,使之汗出則愈。也可作湯劑,用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之。
[用藥大意]
茯苓、豬苓、澤瀉利水,白術(shù)補脾,桂枝溫散寒邪。
[禁忌證]
無小便不利,或有喜冷性飲食現(xiàn)象者,均不可服。
[類似方劑參考]
(1)豬苓湯:此治有喜冷性飲食現(xiàn)象、小便不利的寒性利水之方。
(2)茯苓甘草湯:此治寒證較重水證較輕,散寒利水之方。
(3)真武湯:此回陽鎮(zhèn)水之方。
甘草干姜湯方 第四十一
[方義]
這是在陰陽兩虛情況下的回陽之方。
[主治]
太陽桂枝證兼陰陽兩虛,誤用桂枝湯,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陽現(xiàn)象)或咽干煩躁(陰虛有熱現(xiàn)象)等癥。
[藥品]
炙草二至四錢 干姜(炮黑)一至二錢
[煎服法]
水兩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干姜溫中治厥,炮黑變辛為苦,使回陽而不傷陰,倍用甘草更從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藥對于此證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熱太過,對于咽干煩躁之陰虛現(xiàn)象確實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穩(wěn)妥。
[禁忌證]
沒有咽干煩躁陰虛熱證現(xiàn)象的厥冷證,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勝任。
[類似方劑參考]
(1)四逆湯:此治陽虛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湯:此治陽虛煩躁之方。
(3)茯苓四逆湯:此治氣虛、陽虛兼有水氣煩躁之方。
芍藥甘草湯方 第四十二
[方義]
此滋陰養(yǎng)血,治腿腳拘攣之方,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劑。
[主治]
陰虛血虛,腿腳攣急,兼咽干煩躁。但必須具有陰虛內(nèi)熱現(xiàn)象,如脈數(shù)無力、喜冷等癥。
按:根據(jù)經(jīng)驗認為,此方能夠使肝胃相互協(xié)調(diào),兩不相礙,對于胃潰瘍、肝硬化有一定的療效。
[藥品]
生杭芍三至四錢 炙草三至四錢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炙草補中和中,以滋血之源;芍藥斂陰和肝,兼逐血痹,以暢血之行。故血行之障礙可除,四肢之拘攣得解。
[禁忌證]
兼有四肢厥冷、脈沉而遲、喜熱怕冷之攣急證者忌之。
因為這是寒證,《內(nèi)經(jīng)》所謂“諸寒收引”是也。
[類似方劑參考]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此治寒中厥陰手足拘攣之方。
炙甘草湯方 第四十三
[方義]
此心經(jīng)氣血俱虛溫補之方。
[主治]
傷寒心悸,脈結(jié)代。但必須兼有不喜冷性飲食的陽虛寒證現(xiàn)象。
[藥品]
炙甘草二至三錢 生姜五分至一錢 人參一至二錢 生地三至五錢 桂枝五分至一錢 阿膠一至二錢 麥門冬一至二錢 麻子仁一至二錢 大棗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白酒一小盅,煎至半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炙草、大棗、人參補中強心,麥冬、生地、阿膠養(yǎng)血,麻仁潤燥,桂枝、生姜祛寒,白酒通血脈。
[禁忌證]
喜冷惡熱之心悸脈結(jié)代證忌之。因熱性病不宜使用溫補藥也。
[類似方劑參考]
加減復脈湯:此治脈結(jié)代,心悸,屬于熱性病喜冷性飲食證之方。
甘草湯方 第四十四
[方義]
此清熱瀉火解毒,治咽喉痛之方。
[主治]
輕度咽喉疼痛初起時用之最宜。但必須沒有寒熱之表證和大便不利之里證,以及飲食不能下咽之重證方宜。
[藥品]
甘草三至五錢
[煎服法]
水一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甘草性味甘平,有清熱緩急的作用。
[禁忌證]
(1)少陰真寒假熱之喉痛(即脈微細,手足冷,有痰,局部不紅之癥)忌之。此宜溫性藥引火歸原,不宜清熱瀉火。
(2)兼有表證、里證及腫痛較重之咽喉痛不宜用。因藥力輕不能勝重任也。
[類似方劑參考]
(1)桔梗湯:此治喉中疼痛較重,除痰排膿之方。
(2)養(yǎng)陰清肺湯:此治陰虛有熱之喉痛,即晚間喉中干痛較甚,且無表證者之方。
(3)苦酒湯:此治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清熱消腫之方。
(4)半夏散及湯:此治外感寒邪咽喉疼痛之方。
(5)通脈四逆湯:此治咽喉疼痛真寒假熱之方。
(6)三黃湯:此治火盛紅腫喉痛之方。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第四十五
[方義]
此系消脹散寒、降逆補虛,治脾胃虛寒腹脹之方。
[主治]
傷寒發(fā)汗后,表證已解。脾胃之陽氣被傷,氣滯不通,形成腹部脹滿之證。但必須具有喜按、喜溫,或兼痰涎,或兼嘔逆,脈象虛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