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回陽經(jīng)方四逆湯類
四逆湯出自《傷寒論》,由附子、干姜、炙草3味組成?;仃柧饶?,為急救亡陽虛脫的代表方。速救四肢厥逆而名“四逆湯”。
《傷寒論》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以增強益陰補氣之力?;仃枏?fù)陰,救治陽虛寒盛而陰液內(nèi)竭證;倍干姜名“通脈四逆湯”,加強溫中通脈之力,專治真寒假熱證;去炙草,加蔥白,名“白通湯”,加大溫陽散寒復(fù)脈之力,專治陰盛浮陽證;再加人尿、豬膽汁,名“白通加豬膽汁湯”,系寒性反佐,即治嘔逆,又防藥物格拒;《傷寒六書》,合六君子湯再加麝香、肉桂、五味子,名“回陽救急湯”,即回陽救逆,又益氣生脈,專治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證。
九.除煩名方梔子豉湯類
梔子豉湯出自《傷寒論》,由梔子、豆豉2味組成。清熱除煩,專治熱入胸膈證。加炙草,名“梔子甘草豉湯”,加強益氣緩急之力,善治短氣;加生姜,名“梔子生姜豉湯”,加強止嘔之力;去豆豉加厚樸枳實,名“梔子厚樸湯”,專治胸痞服滿;去豆豉加干姜,名“梔子干姜湯”,專治上焦有熱,中焦有寒;去豆豉加炙草、黃柏,名“梔子柏皮湯”,轉(zhuǎn)治濕熱黃疸而心煩;《金匱要略》以梔子、枳實、大黃組成“梔子大黃湯”,和胃除煩,治黃疸心中懊惱證。
十.瀉心湯類的應(yīng)用
瀉心湯出自《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淤血病脈證治》篇。由大黃、黃連、黃芩各3味組成,又稱“三黃瀉心湯”,瀉火解毒,泄熱燥濕,可直瀉三焦積熱。
以生草、黃芩、半夏、人參、干姜、黃連、大棗組成“甘草瀉心湯”,清熱解毒,和胃化濕,專治胃虛痞結(jié)證;以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草、黃連、大棗組成“半夏瀉心湯”,心開苦降,開結(jié)除痞,善治寒熱互結(jié)的痞滿吐瀉證;以半夏瀉心湯減干姜用量,加生姜,名“生姜瀉心湯”,和胃消痞,宣散水氣,專治水熱互結(jié)的痞滿吐瀉證;以瀉心湯加炮附子,名“附子瀉心湯”,增強扶陽固表之力,治熱結(jié)心下而兼表陽虛證。
十一.建中湯類的運用
建中湯由張仲景所制?!秱摗分杏晒鹬渡炙?,加飴糖組成,組成“小建中湯”,為甘溫建中,補虛緩急之劑。《金匱要略》由蜀椒、干姜、人參、飴糖組成“大建中湯”,建中溫陽,降逆止痛,主治中陽虛弱,陰寒內(nèi)盛證;《金匱要略》以小建中湯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為溫中補氣之方,可治脾胃虛寒,中氣不足證;《千金方》以小建中湯加當(dāng)歸,名“當(dāng)歸建中湯”,為溫中養(yǎng)血之方,可治中陽衰弱,營血虧虛證。
十二.大小青龍湯應(yīng)用之別
大小青龍湯均出自《傷寒論》。“大青龍湯”由麻黃湯倍麻黃、炙草加生石膏、生姜、大棗而成,專治表實而兼內(nèi)熱證;“小青龍湯”由麻黃湯去杏仁,加重桂枝、炙草用量,再加細(xì)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芍藥組成。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專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停痰飲證。大小青龍湯均以麻黃湯為基礎(chǔ),可治風(fēng)寒表實證,但大青龍湯風(fēng)寒較重而兼內(nèi)熱,可治表寒里熱證;小青龍湯風(fēng)寒較輕而兼痰飲,可治表寒痰飲證,其用有別。
十三.大小柴胡湯病位之分
大小柴胡湯均出自《傷寒論》。“小柴胡湯”由清透少陽的柴胡、黃芩,和胃降逆的半夏、生姜,扶正祛邪的人參、大棗,調(diào)和諸藥的炙草組成。為少陽病的主方,特別對虛人、老人外感,經(jīng)期發(fā)熱有良效。還有3首變方:“柴胡桂枝湯”系小柴胡與桂枝湯的合方,專治太陽少陽并??;“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系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與桂枝加龍牡湯合方,治三陽并病,三焦積熱,氣滯痰結(jié)證;“柴胡桂枝干姜湯”系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半夏,改用干姜,加瓜蔞、牡蠣、桂枝組方,和解少陽,散寒清熱,溫清兼施。
“大柴胡湯”系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合小承氣湯去厚樸,再加芍藥組成,主治少陽末解轉(zhuǎn)入陽明化熱的少陽、陽明合病。
大小柴胡湯均有和解表里之意,然小柴胡湯單純在少陽,大柴胡湯為少陽未解以入陽明熱結(jié)。兩證的病位應(yīng)加區(qū)別。
十四.大小陷胸湯破開之異
大小陷胸湯均出自《傷寒論》,均治“結(jié)胸證”
“大陷胸湯”由大黃、芒硝、甘遂3味組成。泄熱逐水,破結(jié)力宏,專治邪熱內(nèi)聚,胸腹結(jié)水的結(jié)胸證。還有“大陷胸丸”系湯劑加葶藶子、杏仁2味白蜜為丸,治膈上結(jié)胸證。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瓜蔞3味組成。清熱化痰開痞,專治痰熱互結(jié)輕證,僅限于心下,按之始痛的小結(jié)胸證。而大陷胸湯所治的結(jié)胸證,證重范圍,從心下至少腹均硬滿而痛,手不可近,重在破結(jié)。小陷胸重在開痞。證有輕重,破開大異。
十五.溫膽湯痰濁主方
溫膽湯始載于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篇中,“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為安神方劑。后市增入茯苓并擴大其主治范圍,如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景岳全書》均主治“氣郁生涎”,開始轉(zhuǎn)成治痰方劑。至自清《成方便讀》主治“膽虛痰擾”,正式成為治療痰濁的主方。
經(jīng)陳言的化裁,將《備急千金要方》溫膽湯原方,減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1味,后人又加入大棗,組成現(xiàn)今治痰濁的“溫膽湯”。其中溫藥3味(半夏、陳皮、生姜),涼藥1味(竹茹),平藥3味(茯苓、甘草、大棗),總以辛溫組方。寒熱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辛溫而不熱,清熱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膩。全方性平氣和,由原方的溫復(fù)膽氣擴大為溫順膽氣,和胃祛痰,清凈膽腑。由原方主治虛煩不得眠擴大為治痰濁證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濁內(nèi)生證。
溫膽湯歷代醫(yī)家常用,主要化裁者有4首:宋《濟生方》加膽星、菖蒲、黨參,名“滌痰湯”,增強益氣祛痰、化濁開竅之力,善治痰迷心竅證;明《證治準(zhǔn)繩》加棗仁、熟地、人參、五味子,名“十味溫膽湯”,增大補氣養(yǎng)血寧神之力,善治心虛膽怯氣血不足,痰濁內(nèi)生證;清《六因條辯》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加大清熱之力,專治痰熱內(nèi)擾證;清《通俗傷寒論》加青蒿、黃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膽湯”,增加清膽利濕、和胃降逆之力,專治濕溫、嘔逆證。
近用“溫膽湯”治痰濁化熱證常能獲效。要掌握6個主證:苔膩、脈滑、頭重、胸滿、口粘、納呆。其中尤以苔膩為要,可以“一錘定音”,所謂“但見苔膩一證便是,其余不必悉具。”應(yīng)用時還宜加減:竹茹清熱祛痰為主藥。云苓、陳皮健脾祛痰,截斷“生痰之源”為輔藥。枳殼理氣行滯,利于痰濁排除,為佐使藥。溫膽湯僅用此4味為基礎(chǔ)藥。方中半夏雖可化濕祛痰,但因其燥性不利于痰濁化熱;生姜雖能祛痰,但因其辛溫也不利于痰濁化熱;炙草味甘,大棗滋膩,均不利痰濁之祛,故此4味均刪除不用。痰濁最易閉竅,為利于祛痰應(yīng)伍透竅豁痰的石菖蒲,暢行氣血的郁金,這樣祛痰主方溫膽湯就由竹茹、枳殼、云苓、陳皮、石菖蒲、郁金6味組成。
溫膽湯臨床應(yīng)用還有16則加味選藥法:
1.熱痰粘稠-葶藶子、黃芩、魚腥草、膽星、天竺黃、竹瀝水。
2.寒痰稀沫-白芥子、桂枝、干姜、細(xì)心、法夏。
3.頑痰不化-生龍骨、生牡蠣、海蛤殼、海藻、萊菔子。
4.癲癇-海參腸、白礬、靈磁石、鉤藤、荊芥、野菊花、珍珠母。
5.精神分裂癥-制軍、青礞石、草決明、桃仁、生梔子。
6.神衰失眠-炒棗仁、夜交藤、黃連、肉桂、合歡皮、知母、川芎。
7.眩暈耳鳴-澤瀉、炒白術(shù)、蟬衣、阿膠珠、白菊花、天麻。
8.高血壓-鉤藤、萊菔子、澤瀉、海藻、夏枯草、生石決明。
9.冠心病-全瓜蔞、薤白、丹參、葛根、蘇木、紅花。
10.胃腸證-木香、砂仁、公英、連翹、焦三仙、生內(nèi)金。
11.功能性發(fā)熱-青蒿、銀柴胡、生芪、桑白皮、車前草。
12.更年期綜合征-蛇床子、澤蘭、川斷、桂枝、白芍、牡蠣。
13.尿毒癥-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益母草、丹參、仙鶴草、生薏苡仁、澤蘭。
14.婦女病-雞血藤、香附、伸筋草、丹參、川楝子、益母草、當(dāng)歸。
15.癌癥-白花蛇舌草、公英、野菊花、仙鶴草、生苡仁、丹參、三七粉。
溫膽湯,這是個最常用的一個主方,化痰濁的主方。溫膽湯歷史我就不講了,可能講義上都有。中醫(yī)治病,分外感病和內(nèi)傷病,明天我要講了。內(nèi)傷病里面分虛證和實證,實證里面主要是痰和瘀,尤其痰重視的不夠,對瘀研究了快30年了,很深入。對痰研究得很表淺,往往疏忽。只要苔膩,一證便是它證不必悉具,這是痰濁,就要想到用溫膽湯。
溫膽湯里面一共8個藥,前面4個藥必須得用,竹茹、枳殼、云苓、陳皮。后面4個藥取消。半夏能祛痰,溫;生姜能祛痰,溫;甘草我講了,大棗是溫藥,甘緩對痰濁不利。所以溫膽湯后面的4個藥取消。加石菖蒲、郁金。菖蒲郁金透竅,行氣活血,對痰濁的祛非常有利,一個動力,又透又行,這個痰濁就跑了,祛掉,所以用溫膽湯這6個藥必須得用,而且分量也固定,都是10g。
辨痰的要害不在顏色,在它的質(zhì)量。常規(guī)來講,黃痰主熱;白痰主寒。不對。粘稠甭管是白是黃都是熱痰,稀痰甭管白和黃都是寒痰,用質(zhì)量來區(qū)分寒熱。熱痰要加葶藶子、天竺黃;寒痰要加白芥子、法半夏。這是我們所謂的有型的痰,就是咯出來的痰。肺為貯痰之器,看見的痰,是有型的痰或者叫狹義的痰。假如頑痰,昨天我講了,苔膩,退不了了叫頑痰,加了3個石頭和海藻。3個石頭知道嗎?對。生龍骨、生牡蠣、海蛤殼。
癲癇加海參腸和靈磁石。海參腸就是海參的腸呀,都扔掉了,你把它拿出來,把沙子洗掉,給它陰干陰干以后磨粉,吃溫膽湯里面,拿溫膽湯來沖這個海參腸的粉,每次3g,這是治癲癇非常有效的一個藥。這是精神分裂癥,用制軍和礞石,甚至可以用生大黃來通便,精神分裂癥通便癥狀就能緩解,但是必須要中病即止,別沒完沒了的拉,病人會傷正,甚至于會引起不良的后果。神經(jīng)衰弱,這和精神分裂是兩個病,一個精神病,一個神經(jīng)病,加炒棗仁和夜交藤,都用30g。眩暈講了。也許美尼爾氏綜合征,也許高血壓,加了澤瀉和白術(shù),高血壓再加萊菔子、生石決明。冠心病加全瓜蔞和葛根。胃的病加木香和公英。低熱加青蒿和銀柴胡,青蒿必須得后下,用15g。更年期綜合癥加蛇床子和澤蘭。尿毒癥加王不留行和益母草。婦女病調(diào)經(jīng)呀,加雞血藤和香附。良性腫瘤加山慈菇和浙貝。惡性腫瘤加白花蛇舌草和仙鶴草,白花蛇舌草必須用30g。這就是溫膽湯的16個加味,臨床只要看到病人舌苔膩的,想到溫膽湯,然后根據(jù)不同的16個不同的病加不同的主藥,另外根據(jù)病型,隨證再加藥,只要你堅持用,不是百發(fā)百中,肯定有效。但有個前提,我這一講,你別以為所有的病用溫膽湯16個都有效,錯。必須是苔膩。而且里面我還有一個觀念沒告訴你,就是痰瘀互結(jié)。這個我都能祛痰呀,從痰來治,想到的就是沒有瘀,舌質(zhì)不紫,舌下靜脈不怒張,也是加上化瘀的藥,提高療效,即祛瘀又化痰?;鏊幱袃蓚€好藥,最常用的就是丹參,30g的丹參;另外一個藥就是內(nèi)科大夫很怕的藥水蛭,其實水蛭沒有毒,有機會我再給你們講,水蛭是雙向的,這樣就明顯的提高療效了。
為醫(yī)者應(yīng)以仁慈為懷 本文來自: 華夏中醫(yī)論壇(http://bbs./) 詳細(xì)文章參考:http://bbs./thread-88682-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