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下,人們把課堂教學主要框定在教師的教學活動范圍內,把課堂教學活動的性質定為“特殊的認識活動”,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無效現(xiàn)象大量存在,其主要表現(xiàn)有:
(1)教師主宰 教師決定課堂教學一切,形成“五個中心”,即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以講課為中心,教師講課以教材為中心,學生學習以做題為中心,教學價值以應試為中心。教師是“指揮者”,學生是“執(zhí)行者”,對學生而言,教師是永遠以“權威”“霸主”的身份自居;對教師而言,學生則是以“奴仆”“ 玩偶”的角色出現(xiàn)。本該充滿師生情誼色彩的交往互動過程變成了“不公平的交易”或“強行買賣”的過程。
(2)師生錯位 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成了教師演出“教案劇”的場所,學生只是教師的配角。教師習慣于“專制式”的教,學生習慣于“被動式”的學;教師只顧“教什么”,不研究“怎樣教”;學生只知“學什么”,不掌握“怎樣學”;教師越俎代庖,學生惟命是從。本應是課堂主體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水平被置之度外,結果是學生不會學,不懂學,乃至學不好,學習效益差。
(3)忽視差異 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個充滿活力的豐富多彩的生命個體,而把他們當成好是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沒有被學生的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而是當作一種教學阻力,始終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不痛苦教學活動作為生產“標準件”的流水線,使千差萬別的學生經過統(tǒng)一的打磨,塑造成一個個統(tǒng)一規(guī)格、統(tǒng)一標準的“產品”。
(4)知能脫節(jié) 課堂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聽課、輕動手,重記憶、輕應用,重結果、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和價值觀,強調知識的掌握和經驗的沿襲,忽視能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知識只是以孤立蒼白的形態(tài)而不是生動聯(lián)系的形態(tài)為學生所接受,學生成為“知識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5)負重低效 “加時之風”、“題海戰(zhàn)術”、“增壓之道”盛行,其結果是教師累、學生苦、家長難、學生代價高、效率低,課堂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6)物式灌注 教師是“水桶”,學生是“水碗”,課堂教學是“灌水”的物質行為和過程。知識本位的物式教學目標成了唯一的教學目標,全盤講授的物式灌輸成了唯一的教學方法,量化評分的物式評價成了唯一的評價手段,整齊有序的物式管理成了教學的價值標準。這種物式灌輸?shù)慕虒W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被挪用,自主思維的空間被擠占,智慧被窒息,精神被控制了。
(7)追求形式 沒有把課堂教學目標真正定位在學生的發(fā)展上,缺乏對學生思維廣度、思維深度、思維力度、思維效度的訓練,、而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時尚化、手段媒體化、結構模式化、過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包裝式的課堂教學評課活動蔓延,形成表面上課堂教學研究轟轟烈烈,實質上課堂教學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8)發(fā)展畸形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而單純注重認知發(fā)展,只訓練學生的即時應試能力,而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養(yǎng)卻完全忽視,導致學生表現(xiàn)出不會思維,不會創(chuàng)新以及情商較低的畸形發(fā)展狀態(tài),成為不完整的人。
總之,課堂教學的無效性失去了教師和學生生命價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課堂教學核心的生長性質,使課堂生活變得暗淡無光,缺乏生機和活力。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陣地。課堂不僅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物理空間,更是一個特殊的社會舞臺。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復雜多變,豐富多彩,蘊含著體現(xiàn)生命價值的課堂文化。有效,是課堂教學永恒的主題。有效教學行為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教師行為的有效性 教師是課堂有效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否有效對課堂教學的效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堂教學中的其他要素如教學目的、內容、方法都必須以教師具體的有效教學行為為中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安排教學目標,恰當選擇教學方法,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課程潛能,妥善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來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形成。
(2)學生行為的有效性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有效行為既是教師誘導的結果,也是學生本人認知結構以及學習內驅力的外顯。教師的有效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有效行為。學生的有效行為本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它包括有效的學習行為和有效的交流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既是一種認知活動,也是也是一種情感活動,還是一種個體交流活動,更是一種生命成長活動,是有效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通過有效活動行為,演繹出學生從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深的轉化過程,展示出學生情感豐富、個性發(fā)展、人格發(fā)展的生命特征。
(3)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都有規(guī)范、導向、引領作用。有效教學目標的存在,是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不至于隨心所欲,而是要按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有效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僅要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所規(guī)定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和態(tài)度價值觀,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理解水平、接受程度等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有效性的不同認識,會導致不同的師生行為,也會形成不同的教學結果。有效的教學目標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它既存在于師生之間所傳遞的教學內容之中,也存在于師生互動的有效教學行為之中。因此,它對課堂教學的有效作用是直接體現(xiàn)出來的。
(4)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是指在有效教學目標導向下合理地選擇教學的內容。它不僅指合理地選用教材,也包括教師對教材的創(chuàng)作性加工與創(chuàng)作性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呈現(xiàn)和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自我內化,同時還包括師生依托各自的生活經驗與閱歷背景對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重組與建構,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和全面把握,力求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化難為易,并通過有效的載體和行為,誘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對外在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吸納,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這就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教學時間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中的時間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教和學的成效有直接的關系。時間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變量。課堂教學的時間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課堂教學結果是否有效的前提。為此,我們要把時間視為課堂教學的生命,充分開發(fā)課堂教學的時間資源,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生發(fā)無限的價值;要切實加強課堂教學的時間管理和利用,妥善處理教師教學行為所用時間和學生活動所需時間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疏密有致”、“張馳有度”,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濃縮學生人生精華的時空。
(6)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配合默契并行之有效的行為方式,它對、形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教育界形成的教學方法可謂林林總總,這些教學方法從不同的角度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是否有效,關鍵要看其是否適合教師的條件和學生的狀態(tài)以及教學的內容,這必須與教師的天賦稟性、學生的身心特征、教學內容的實際特點等因素聯(lián)系起來,否則,再好的教學方法,也無法發(fā)揮其有效的作用。
(7)教學環(huán)境的有效性 教學環(huán)境包括物質外在環(huán)境和師生心理環(huán)境,這里著力闡述教學的心理環(huán)境。教學心理環(huán)境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由互動而生成的要素,它以課堂人際氛圍的形成表現(xiàn)為外在特征,它的有效性亦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課堂教學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與學生的有效行為,而有效心理環(huán)境形成以后,它就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滲透、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對課堂教學中的各個因素發(fā)生潛在的作用,特別是對師生的行為產生影響,以干預課堂教學的進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此有效的教學心理環(huán)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營造出恬靜與活躍、熱烈與凝重、寬松與嚴謹?shù)纫蛩睾椭C統(tǒng)一的心理場。它一旦形成后就能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積極因素。
(8)教學生成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在生成中充滿了變數(shù),預設和結果并不能完全吻合,事前課堂教學的輸入條件以及其他相關要素,并不能必然導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為課堂師生認知活動的過程,還是一個情感、個性和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從而形成各具特點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各教學因素也會衍生新的表現(xiàn)特征,如學生的理解行為、想象思維、表現(xiàn)沖動、探索欲望、發(fā)現(xiàn)動力和教師產生的創(chuàng)造靈感、教學機智、隨機調控、即時發(fā)揮等等,這些動態(tài)的因素又會進一步成為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總之,教師應樹立積極的課堂教學期望,發(fā)展有效的對話,激發(fā)學生的成員感和團體歸屬感,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認同、群體互動和成就共進意識,營造適宜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應成為開啟學生潛在天賦,激發(fā)起生命活力,展現(xiàn)其多彩自我的舞臺;同時也是教師展現(xiàn)其生命價值、不斷超越自我、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