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癰瘍之劑
癰瘍之劑, 即癰瘍劑。是以解毒消腫、托里排膿、生肌
斂瘡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用于治療體表癰、疽、疔、瘡、丹
毒、流注、癭、瘤、瘰疬等, 以及內(nèi)在臟腑的癰疽等外科疾
患的方劑。體表癰瘍可分為陽證及陰證,陽證來勢暴急, 紅
腫焮痛, 易潰易消; 陰證來勢緩慢, 平塌漫腫,難 潰難消。
治療原則, 陽證宜清熱解毒, 活血消腫散結(jié); 陰證宜溫補(bǔ)和
陽, 通滯化痰祛瘀。外可用薄貼圍藥滲藥及刀針手術(shù)等。內(nèi)
在臟腑癰瘍應(yīng)以清熱解毒、逐瘀排膿、散結(jié)消腫為主。
1 . 真人活命飲 (陳自明) 一切癰疽。
(《校注婦人良方》)
【歌訣】
真人活命金銀花 防芷歸陳草節(jié)加
貝母天花兼乳沒 穿山角刺酒煎嘉
一切癰疽能潰散 潰后忌服用毋①差
大黃便實(shí)可加使 鐵器酸物勿沾牙
【詞解】①毋: 毋wu, 音吳, 不要 。
【組成】白芷 貝母 防風(fēng) 赤芍 歸尾 甘草節(jié) 皂
角刺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沒藥各一錢 (各13)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各9g) 。
【用法】水煎服; 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 消腫潰堅, 活血止痛。
【主治】瘡瘍腫毒初起, 紅腫焮痛, 或身熱, 凜寒, 苔
薄白或黃, 脈數(shù)有力。
【方析】瘡瘍腫毒初起為本方主證。方以銀花疏散透
達(dá),清熱解毒, 清氣涼血為君。臣以防風(fēng)、白芷疏風(fēng)散邪,
用治癰瘍初起; 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活血散瘀,
行氣通絡(luò), 消腫止痛。佐以貝母、天花粉清熱化痰, 消腫散
結(jié);穿山甲、皂角刺潰堅排膿。甘草清熱解毒, 加酒活血消
腫, 協(xié)諸藥直達(dá)病所, 為使藥。大便燥結(jié)可加大黃。
按: 用本方膿未成可消, 膿已成可潰, 但已潰者切不可
用:陰證瘡瘍忌用; 脾胃虛、氣血不足者慎用。本方煎煮時
不可用鐵器及接觸酸味物品, 更不可服食酸物, 因酸性收
斂, 使瘡不易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