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在利公司因戰(zhàn)亂撤退時的情景。 其次,認清形勢和自己的位置,不要亂作為。 此次利比亞危機成因復雜,矛盾尖銳,卷入的方方面面很多,絕非短時間內可以告一段落,即使戰(zhàn)爭暫停,深層矛盾也難就此緩解。 但利比亞沖突各方為盡快恢復元氣,尋找財源,勢必早早粉飾太平,用各種理由、語言、優(yōu)惠、承諾,引誘包括中資在內,各家投資回歸。 有關企業(yè)應認清形勢,慎重“回場”,政府和駐外機構也應審時度勢,嚴格把關,對不合適的冒險經濟舉措果斷叫停,避免更大的損失。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種種政治、經濟原因,中國企業(yè)在利比亞的經濟活動,不論規(guī)模、深度,在北非均屬于一般,和英、意、法等國相比,則更是吃骨頭、喝湯多過吃肉,得利少得多,影響和損失相應也會少得多。 利比亞的經濟主要依靠石油出口,不論哪一方上臺都難以改變,而中國是近年來最重要、增長最快和增長潛力最大的石油進口大戶,此前不僅卡扎菲方面多次向中方“示好”,班加西方面恢復石油輸出后的第一船油,目的地同樣是中國。 只要中國不“亂作為”,不論誰當家,都不會得罪“大主顧”,和自己的經濟收益過不去;此外,戰(zhàn)后瘡痍待復,基建項目必然會大量上馬,這對于在此領域有優(yōu)勢的中國而言,同樣是個機會。 中國海外投資的“軟肋” 科威特、伊拉克、阿富汗的例子可知,聯(lián)軍的干預在戰(zhàn)后重建中往往會轉化為“戰(zhàn)爭紅利”,而未參與戰(zhàn)事的國家及其資本、企業(yè),則可能受到排擠。 對此,中國應有清醒認識,并未雨綢繆,事先醞釀好最合適的對策。 畢竟此前并未參加伊拉克、阿富汗戰(zhàn)事的中國,同樣因自己的先天優(yōu)勢和后天努力,獲得了不少令人羨慕的新項目,并維護了相當多舊項目的合法權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