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甘露飲 胃中濕熱。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甘露兩地與茵陳 芩枳枇杷石斛倫 甘草二冬平胃熱 桂苓犀角可加均
【組成】生地 熟地 茵陳 黃芩 枳殼 枇杷葉 石 斛 炙甘草 天冬 麥冬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降火,清熱利濕。 【主治】胃中濕熱上蒸,口臭喉瘡,齒根宣露,及吐衄 齒齦出血等。 【方析】胃腎二經(jīng)虛熱為本方主證。濕熱上蒸為兼證。 方中生地、熟地補(bǔ)益胃腎之陰為君。天冬、麥冬、甘草、石 斛滋陰清虛熱為臣。佐以茵陳、黃芩清熱去濕,平肝泄熱; 枇杷葉、枳殼降上行之氣火。本方加肉桂、茯苓、增強(qiáng)利尿 作用,導(dǎo)濕熱從下而去,名“桂苓甘露飲”;加犀角涼心瀉 肝,增強(qiáng)清熱解毒作用(《普濟(jì)本事方》)。 【附方】(1)河間桂苓甘露飲(《宣明論方》)滑石四 兩(24g)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二兩(各12g)白術(shù) 茯苓 澤瀉各一兩(各6g) 豬苓 肉桂各五錢(qián)(各3g),為末,每服五 錢(qián)(3g),姜湯或溫湯蜜湯調(diào)下。 功用:清熱鎮(zhèn)逆,化氣利水。 主治:中暑受濕,煩渴引飲,頭痛,濕熱便秘。 (2)子和桂苓甘露飲((儒門(mén)事親))滑石石膏寒 水石白術(shù)茯苓澤瀉人參干葛各-兩(各15g)甘草 二兩(30g)藿香五錢(qián)(7g) 木香一分(3g),為末,每服三錢(qián) (3g)。 功用:清熱降逆,化氣利水。 主治:伏暑煩渴,脈虛水逆。 按:《局方》甘露飲用二地二冬四味潤(rùn)藥培育陰液以治 陰虛失潤(rùn);河間桂苓甘露飲用滑石、石膏、寒水石三味石藥 清熱鎮(zhèn)逆以治火氣燔蒸,并用茯苓、豬苓、澤瀉等利水,肉 桂、白術(shù)化氣,鎮(zhèn)、清、通、化合而為方;子和桂苓甘露飲
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干葛、藿香、木香,加強(qiáng)補(bǔ) 虛降逆以治伏暑脈虛水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