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通幽湯(李東垣) (《脾胃論》) 【歌訣】 通幽湯中二地俱 升麻升清以降濁 有加麻仁大黃者 【詞解】①通幽:本方治療幽門不通(即胃的下口)之 噎塞便秘,故名通幽湯。 ?、阱?此指濡養(yǎng)、滋潤之意,因“血主濡之”。 【組成】生地黃 熟地黃各五分(各1.5g) 桃仁研紅 花 當(dāng)歸身 炙甘草 升麻各一錢(各3g) 【用法】上7味藥,水煎溫服。 【功用】養(yǎng)血潤燥,活血通幽。 【主治】幽門不通而上攻,吸門不開(吸門即會厭)。 癥見噎塞,氣不得上下,大便艱難等。 【分析】幽門不通上攻為本方的主證。此證多由瘀血內(nèi) 停幽門所致,因此,血瘀氣滯為本方的兼證。胃不能受納腐 熟水谷,津液陰血則不足,血枯不潤,大便難。故方中用當(dāng) 歸身、生地黃補血滋陰,潤燥通便,為君藥。熟地黃助君滋 陰補血潤燥;桃仁、紅花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共為臣藥。 升麻為陽明引經(jīng)藥,可引諸藥入胃,且又可散郁熱,升清 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以加強通幽通便之功,為佐藥。甘 草益氣和中調(diào)藥,為佐使之藥。諸藥相配,共奏養(yǎng)血潤燥, 活血通幽之功。 【附方】當(dāng)歸潤腸湯(《蘭室秘藏》)本方即通幽湯加 麻仁、大黃而成。其功用、主治同通幽湯,潤腸通便之力較 通幽湯強,更適用于大腸燥熱,大便秘結(jié)不通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