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中國:外國男女混住旅館的考驗
近日,馬可中國登陸QQ后,不斷有博友問起關于“男女混住旅館的話題。經他們提示,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何潤宇先生寫過一篇關于“男女混住旅館”的博文。 根據博友提供的地址,馬可很快查閱這篇題為《男女混住的紐約背包客旅館》的博文。結果發(fā)現,該文在博友之間廣為流傳。截止筆者發(fā)稿時,已經被點擊8000多次。這個數字,可以說是一篇博文自然點擊的最高紀錄了。 不過,這篇日志獲得的評論并不多,加上博主本人的回復,也只有11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博友的反響不夠強烈。至少,我已經被博友們諸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問得無法招架了。
現將馬可與博友的QQ聊天記錄整理如下,以期與更多博友分享(同樣話題,恕不作答呵呵!)。 博友豬行天下:美國人怎么能這么干?男女混住不會出問題嗎(這個被問得最多?。?? 馬可中國:呵呵,嚇著你了吧?我想這也是大多數博友的真實想法。何潤宇教授那篇博文,博友留言不多,多數也是支支吾吾的,旁顧左右而言他。倒是第一個留言,就講出了大多數人的心里話。“我原想不久去紐約看看??戳四銉善┛停磥砜刹蝗チ?。你的博文功效就有這么大!不過身臨其境還是好些吧!” 馬可中國:沒錯!如果在中國,這樣的旅館首先在法律層面就行不通。比如,公安機關的治安條例里,就有類似“不得男女混住”之類的字樣。我覺得這首先是一個觀念解放的問題。“男女混住”不應一概而論,也并不一定那么可怕吧? 如果是一群動物住在一起,肯定會“有事”兒。問題是我們是人,是有自制能力的高級動物。如果承認人和動物是有區(qū)別的,這個問題就不是大問題了。 馬可中國:當然,人也是有一個心理底線的。比如,如果安排一男一女同處一室,不出問題才怪了。問題是,是一屋子人而不是一兩個人,一個集體的自制能力會更強一些。 博友落雪于飛:那個賓館的經營方式有問題,顯然是靠“男女混住”這種刺激的方式來招徠顧客! 馬可中國:誤會了吧?那個賓館其實是“青年旅舍”的一種。這種面向年輕人的廉價旅館,在西方國家很常見。上網一搜,一個旅游城市就能找出一大堆。 馬可中國:青年旅舍的主要客戶群體是沒多少錢,又想實現旅游夢想的年輕人。他們往往對旅館設施要求不高,每天在外面時間較長,晚上有個地方睡上一覺就行了。 所以,青年旅舍一般只設單人床鋪(上下鋪),單價一般在40歐元和40美元以下(含簡單的早餐)。相對于三四星級一個單間80歐元以上的價格,顯然是便宜了。但如果把一個房間的十幾個床鋪加起來,總價并不低于星級賓館,甚至還要高出一倍。賓館老板沒少賺,入住的客人又省錢了——這就叫兩全其美。 馬可中國:這樣的賓館,無論從名字還是廣告,都不會體現“男女混住”的字樣。只不過是在床鋪緊張,男女比例又不合適的情況下,才會安排男女混住。另外,旅館也考慮客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許會有人睡不好覺呵呵),要爭取客人的同意,費用也收的更低(正常價格的一半左右)一些了! 博友走遍地球:馬可,這樣的賓館我雖然可以接受,但還是覺得需要一點時間。另外,這樣的賓館中國不可能有。 馬可中國:這樣的賓館中國沒有嗎?我覺得要看怎么看??赡苷嬲饬x上的“男女混住”還沒有,暫時也不可能有。但同樣方式已經有了。只不過不是在賓館里,而是在火車上。 馬可中國:你想想看,長途的夜火車臥鋪,不就是男女混住嗎?我在國內的臥鋪上就看見幾位漂亮女士上車后脫了衣服(只穿內衣)倒頭就睡,一覺睡到天亮。沒什么了不起的呀?所以,這樣的賓館在中國只是時間問題,至少沒什么可怕的。換句話說:共產黨員死都不怕,害怕女人嗎?難道今天女人還是“萬禍之源”?還是不諳世事的小和尚眼里的“老虎”不成? 博友心在遠方:我覺得這種賓館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最不方便是人多太亂,行李留在房間里還真讓人擔心;背在身上出行,又太累了!麻煩! 馬可中國: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是問題。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一般不必擔心你的衣物和行李,因為根本沒有人會動你的東西。一些國家的高速公路上,今天你扔一個旅行包,明天回去看看,還在原地原封未動。西方國家的火車上,在靠近車門口的地方會有一個開放的行李間。旅客上了車,就把大件行李放在那里,直到下車才去取,也很少發(fā)生丟失現象。 馬可中國:至于參加宴會或者晚會之類,也一律是把外套掛在門口的衣架上,然后輕裝去享受大餐,或者安心開會就是了。 馬可中國:這里面有兩個細節(jié):一是西方人忌諱使用別人的東西,至少有個衛(wèi)生的問題;二是一般小偷也不會去偷別人的衣服和雜物——垃圾箱里有的是,有的還是新的,何必偷東西去冒坐牢的風險呢?沒那個必要。 馬可中國:不過,咱是中國人,要適應這個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在歐洲就多次被資深華僑提示說:“你拿著外套干什么?放在那里沒人要的!”兩次臉紅之后,我才放下了心。 馬可中國:當然,衣物和行李保管也分什么場合。這幾年西方國家的外籍小偷日漸增多了。在賓館餐廳吃早餐最好不要帶行李。否則一不留神,行李就沒了。 馬可中國:至于第一次出國,就像何教授所說的,我們會有那種“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我受黨多年教育,對各種復雜情況和一小撮各類份子總是持有高度警惕”的防范意識,這種長期養(yǎng)成的戒備心理,一下子還是不好改變的。 馬可中國:我們需要的,就是常出來走走看看,也就沒有什么不好適應的了! 馬可中國:特別提示,我們明天的生活,就應該是這種擺脫不必要的人性束縛,輕輕松松,自由自在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