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前484年)(胥,音xū虛)名員(員,音yún云),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屬今湖北監(jiān)利縣(另一說襄陽市谷城冷集區(qū)沈灣(原系光化富鄉(xiāng)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后來吳國封他于申,因此又叫申胥。 伍子胥先袓伍舉,以正直進諫楚莊王而得名聲,因此其后代于楚國亦有名聲。 [編輯]生平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建的太傅,太子建被奸人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伍奢被囚時,楚平王要伍子胥與其兄伍尚前往迎救,否則便殺了他們的父親。伍子胥料到楚平王欲殺其父子,勸其兄伍尚勿往,留有用之身為父報仇,但伍尚不忍見父親被害而不救,還是前去相救,果然不久就和伍奢一起被處決了。 此時伍子胥欲逃往吳國,奈何路途遙遠,只好作罷。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國,遂投靠之,但宋國內(nèi)亂,只好與太子一起奔鄭。在鄭國,太子為了和晉國聯(lián)合謀反的意圖被鄭國君主知曉而被殺,最后子胥只好奔吳。途中過陳國欲出昭關(guān)到吳。 楚平王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他的畫像,貼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官吏加強盤查。伍子胥逃到吳楚兩國的交界昭關(guān)時,昭關(guān)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他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發(fā)也愁白了。 幸虧遇到一個人叫東皋公,很同情他的遭遇,把他接到家里躲藏。東皋公有個朋友,長得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guān)。守關(guān)的人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為頭發(fā)全白,守關(guān)的官吏認不出來,就讓他蒙混過關(guān)了。 伍子胥出了昭關(guān),怕有追兵趕來,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條大江攔住了去路。正著急時,江上有個老漁夫劃著小船過來,把他渡了過去。過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夫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送給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漁夫回答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的米糧作為賞金,還答應(yīng)封告發(fā)者為大夫的爵位。我不貪圖賞金、爵位,怎么還會貪圖你的寶劍呢?”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致歉,收了寶劍,告別而去。 伍子胥逃出楚國后,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時盤纏用盡,只好拖著病軀,沿路乞討[1]。 在吳國,伍子胥結(jié)交專諸與要離,并使專諸刺殺吳王僚,協(xié)助公子光成為吳王闔閭;其后又令要離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 闔閭重用伍子胥,并用伍子胥發(fā)掘的孫武為統(tǒng)帥,發(fā)兵擊敗楚國,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報父兄之仇。 前496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zhàn),中箭,闔閭傷腳拇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并托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 夫差繼位后,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yīng)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lián)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便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子胥在憤恨之余,留下遺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于錢塘江中。后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于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后才舉劍自盡。 伍子胥有一子伍豐[2],被伍子胥托付于齊國的鮑氏,后來別為王孫氏。 [編輯]評價
雖然司馬遷對伍子胥破楚時的所為不滿,但認為伍子胥是不拘小節(jié)的烈丈夫,不會白白送死,能忍受屈辱,最終為父親報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 [編輯]貢獻建立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城 [編輯]傳說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故有說伍子胥為端午節(jié)的由來。也因為其忠心為國,卻慘遭賜死且沈尸水底,后人將他尊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論衡》也說:“子胥恚恨,驅(qū)水為濤,以溺殺人。今時會稽、丹徒大江、錢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伍子胥于逃難至吳的過程中,一路行乞,也因此后世有將他奉為丐幫始祖。 《春秋》傳說昭關(guān)在兩山對峙之間,側(cè)有大江,形勢險要,并有重兵把守,伍子胥想不到過關(guān)之方,一夜急白了頭。而之后由于名醫(yī)扁鵲弟子東皋公的巧妙安排,尋找了一個和子胥相貌相似之人代替子胥出關(guān)引起混亂。頭發(fā)花白的子胥在更換衣裝后,無人辨識,混過了昭關(guān)。 另一說法 [編輯]文藝作品京劇《伍子胥》 [編輯]注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