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洗塵現(xiàn)象 1、潘洗塵之為現(xiàn)象,即是說其在新世紀詩歌中有某種顯在的符號意味。近五年來,潘洗塵以一系列驚人的舉措在中國詩壇的平靜(或許并不平靜)之湖上扔下了幾塊巨石,濺開的水波清晰可睹。其詩學意義究竟有多大,也許要待若干年后才能揭開謎底。 2、作為校園詩人的突出代表,潘洗塵早期的詩歌寫作深烙著八十年代的歷史印記。浪漫主義的精神氣質,理想主義的人文情懷,時代弄潮兒的角色期待,都在他的詩歌篇章中顯露無疑?!读?,我們看海去》、《飲九月初九的酒》這些激情洋溢的詩篇,之所以誕生之后縷獲贊評,是因為它們寫出了那個時代一代知識人的青春底色和真實心懷。在那些不乏稚氣的語詞之中,我們能確切地閱讀到一個真誠的詩人難能可貴的理想、憧憬與期待,它生動呈現(xiàn)了80年代一種富有宗教色彩的生命情緒。 3、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大眾娛樂同場競技的當下語境里,詩人的命運注定是悲劇性的。今天閱讀《六月,我們看海去》,有如看一場成年的老戲。曾經的戲迷還是能讀到激動,如今的后生很可能會感到某些困惑與不解。在那些翻波涌浪的長句式中,我們幾乎無法聞見新世紀高密度的商業(yè)與市儈氣息: “去遠方”、“看大海”,構成了整首詩令人心動的主體旋律,密集的意象組接,滾燙而飽滿的抒唱情緒,讓我們讀來有應接不暇之感。那是一代青年人生命的烏托邦的詩化素描。在高分貝的激情頌贊曲中,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80年代流金歲月的歷史心跳。 4、也許激情的燃燒終究會如噴涌的火山一樣,瞬生瞬息。作為80年代校園詩人代表的潘洗塵,在90年代的詩人陣營中難見蹤影。他的消遁,似乎預示著那個特定時代令人怦然心動的青春劇,就此走向了尾聲。 5、潘洗塵重新引起詩壇矚目是在2007年,這一年的1月底,他主持的清水洗塵詩歌論壇聯(lián)合《詩歌月刊》下半月刊編輯部、撒嬌詩院等,在哈爾濱主辦了“讓詩歌發(fā)出真正的聲音”的主題詩歌活動。14位詩人齊聚冰城,共同簽署了號稱“中國第一個詩歌自律公約”的“天問詩歌公約”,成為2007年春天中國詩壇發(fā)生的第一件大事。身為天問文化傳播機構董事長的潘洗塵,為這次活動應付了大額的開支,其不吝重金投資新詩的心愿在此已露端倪,而80年代的理想主義情懷,以一種新的形態(tài)再次發(fā)出光亮。 6、2007年之后,潘洗塵除了出資主辦以“天問”為標牌的系列詩歌活動外,還以每年數(shù)十萬(其實何止數(shù)十萬)的巨額投入,主編和參與主編《詩探索》、《星星詩刊》理論版、《中國詩人》、《詩歌月刊》等期刊,并新近創(chuàng)辦了《讀詩》季刊。近三年來,他還編輯出版了《詩歌EMS》周刊100多期。資金的巨大投入只是其一,為了編好這些刊物,精力的過度耗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有時總是擔心這個熬更少睡的詩人,他的身體會因承受不了太多的擔負會突然崩垮。這是一個詩壇戰(zhàn)士的形象,有著讓生命“一直燃燒下去”(張清華)的決心和勇毅,必須向他致敬和鼓掌。 7、寫作是詩人的天職。潘洗塵在新世紀“歸來”之后,詩歌的產量是很大的,而且質量也絲毫不遜當年。他的《一片稻田究竟有多豐富》一詩,不僅展示了一片稻田的“豐富”程度,還展現(xiàn)了詩人個體在遁隱詩外多年回歸之后依舊豐富的內心悸動和同樣豐富的創(chuàng)造能力。詩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