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棣教授治療聚合性痤瘡經(jīng)驗拾零 【摘要】:介紹艾儒棣治療聚合性痤瘡的經(jīng)驗。認為該病的基本病機為熱毒熾盛,痰濕瘀結。在辨證旌治過程中應分期治療,急 性期以清熱解毒、透膿消腫為主,化痰散結為輔。慢性期以活血祛瘀、化痰散結為主,清肺解毒為輔。對聚合性痤瘡,遺留下來的瘢痕疙 瘩, 結合外治。 聚合性痤瘡是痤瘡中最嚴重的類型。多見于青中年男 性。常位于面、胸、肩、背及后頸部,同時也可在臂部、前 臂、大腿及面部發(fā)生。皮損成多形性,有粉刺、丘疹、囊 腫、‘膿皰。數(shù)個膿腫聚合,破潰后有的形成流膿的竇道, 愈后留下明顯瘢痕或瘢痕疙瘩。本病病程纏綿,病情時輕 時重,治療頗為棘手。在中醫(yī)古籍中對本病多有描述,如“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 “勞汗當風,寒薄為鼓,郁乃 痤”?!?/span>2 張介賓注: “痤,謂色赤,’脂憤內(nèi)蘊血膿,形小 而大,如酸刺棗,或如按(疑“豌”)豆,此皆陽氣內(nèi)郁所 為, 待莢而攻之,大甚出之。”西醫(yī)口服抗生素、維甲酸 類藥,或試用內(nèi)分泌療法,皮損內(nèi)注射糖皮質(zhì)激素,是治 療本病的主要措施。艾儒棣教授是全國著名皮膚科專家, 博士生導師,從事臨床、教學、科研4O年。筆者有幸跟師 學習,現(xiàn)將導師治療聚合性痤瘡經(jīng)驗介紹如下。 1 探究病源,緊扣病機 艾教授認為本病病機是熱毒熾盛,痰濕瘀結。多由于 肺胃熱盛,熏蒸肌膚,邪毒壅結:脾失健運,蘊濕積熱,痰 濕互結; 腎陰不足,心經(jīng)火旺,久則氣血凝滯,瘀滯化毒或 煉液為痰,痰濕瘀結,郁于肌膚腠理所致。如 《素問·生 氣通天論》說: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而 復感外界毒邪亦是誘發(fā)本病致病的條件。故本病是熱毒熾 盛,痰濕瘀結,復感外界毒邪,發(fā)于皮膚而成。 2 病分二期,各有辨證 艾儒棣教授認為聚合性痤瘡病分二期,急性發(fā)作期, 皮疹紅腫時,先以清熱解毒、透膿消腫為主,化痰散結為 輔。慢性期以化痰散結、活血祛瘀為主,清肺解毒為輔。 熱毒熾盛證(急性期):癥見面部、胸背滿布紅色丘 疹、結節(jié)、膿皰,或有囊腫竇道,按壓有波動感, 自覺疼 痛,破潰流膿,消退后皮膚可見瘢痕,舌紅,苔黃膩,脈 弦滑或數(shù)。治則:清熱解毒、透膿消腫,佐以化痰散結, 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藥物:銀花藤30g、連翹15g、防風 l0、白芷lOg、赤芍15g、丹參30g、夏枯草30g、白花舌蛇 草30g、皂角刺30g、浙貝母30g。毒邪熾盛者腫脹痛較重, 加五味消毒飲、敗醬草;結節(jié)、囊腫多者,加消瘰丸;便 秘者,酌加草決明、槐米、牛蒡子、瓜簍仁。 痰濕瘀結證(慢性期):癥見面部、胸背以紅色或暗 紅色結節(jié)、囊腫或瘢痕疙瘩為主,可伴有膿皰、粉刺和色素 沉著,舌淡紅或黯紅,苔薄黃或薄黃膩,脈弦滑。治則: 化痰散結、活血祛瘀佐以清肺解毒。方用消瘰丸合驗方清 肺飲加減。藥物:玄參30g、牡蠣20g、浙貝母30g、夏枯草 30g、珍珠母20g、皂角刺30g、丹參30g、枇杷葉20g、黃芩 15g、桑白皮15g、薏苡仁30g、梔子15g、白花蛇舌草30g、 漏蘆根30g。面部油脂分泌較多者,酌加槐花、冬瓜仁、茵 陳:便秘者酌加草決明、槐米、牛蒡子、瓜簍仁;瘢痕疙瘩 為主,結節(jié)難化者,加水蛭、紅花、銀花藤,去枇杷葉、黃 芩、桑白皮、梔子;痰結重者,酌加瓜簍仁、白芥子、貓 爪草、山慈菇;脾虛者加四君子湯。 3 病案舉例 李某,男,22歲, 4 討論 聚合性痤瘡是痤瘡中一種嚴重類型,病程纏綿,病情 時輕時重。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與熱、毒、痰、瘀有關, 治療上應分期論治。急性發(fā)作期,皮疹紅腫時,先以清熱 解毒、透膿消腫為主,化痰散結為輔。慢性期以化痰散結、活血祛瘀為主,清肺解毒為輔。治療時重視腑氣的暢通,對 女病人重視月經(jīng)的調(diào)理,治療貴在堅持。在后期配合局部 化瘢止癢膏外治,可以加強軟化瘢痕,使其逐步恢復。同 時,囑咐患者治療期間,忌食香甜、油膩、辛辣食物及熱 性水果,生活起居規(guī)律,不熬夜,用冷水洗臉,避免使用 化妝品及保養(yǎng)品,切忌用手擠壓患處,以免引起感染和毛 囊口堵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