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鼻咽癌的偏方妙方
1、中醫(yī)方劑
【辨證】陰液虧損,邪毒未盡。
【治法】滋陰清熱,益氣利咽。
【方名】二參三子方。
【組成】元參30克,北沙參30克,麥冬15克,知母12克,石斛25克,黃芪25克,白術(shù)25克,女貞子15克,紫草25克,卷柏15克,蒼耳子15克,山豆根10克,辛夷15克,白芷5克,淮山藥10克,石菖蒲10克,菟絲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民慶等:《腫瘤良方大全》。
2、中醫(yī)方劑
【辨證】氣血兩虛,血瘀毒凝。
【治法】補(bǔ)益氣血,和營解毒,軟堅(jiān)散結(jié)。
【方名】加減八珍湯。
【組成】黃芪30克,黨參30克,淮山藥30克,半枝蓮30克,牡蠣30克,茯苓15克,當(dāng)歸15克,大小薊15克,赤芍15克,淡海藻15克,淡昆布15克,白術(shù)10克,陳皮10克,地龍10克,仙鶴草20克,元參2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民慶等:《腫瘤良方大全》。
3、中醫(yī)方劑
【辨證】毒熱型。
【治法】清熱解毒。
【方名】白英菊花飲。
【組成】白英30克,野菊花30克,臭牡丹30克,三顆針15克,苦參15克,白頭翁15克,七葉一枝花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腫瘤的診斷與防治》。
4、中醫(yī)方劑
【辨證】氣血雙虧。
【治法】補(bǔ)腎固本。
【方名】芪補(bǔ)湯。
【組成】生黃芪60克,紅人參10克(黨參30克),仙茅15克,仙靈脾15克,補(bǔ)骨脂30克,骨碎補(bǔ)15克,焦杜仲20克,枸杞子20克,女貞子30克,料姜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中醫(yī)癌瘤證治學(xué)》
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蓮30克,金果欖9—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草藥單方驗(yàn)方選編》,功能解毒抑癌,適用于鼻咽癌肺轉(zhuǎn)移。
蜈蚣3條,炮山甲、土元、地龍、田三七各3克。將藥焙干,共研細(xì)末,用米醋調(diào)成懸濁液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抗癌,適應(yīng)于鼻咽癌。
山苦瓜10克,甘油20克,75%乙醇25克。先將山苦瓜切碎,浸泡于乙醇中,添蒸餾水50毫升,攪勻后用紗布濾除藥渣,加入甘油制成滴鼻劑,每日滴鼻3--6次。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開竅,適用于鼻咽癌。
地黃18克,郁金9克,巴豆7.5克。各藥共研細(xì)末,以醋注丸,如綠豆大小,每次2丸,2小時(shí)1次,濃茶送下,服至吐瀉停止。
本方攻毒抗癌,對鼻咽癌有效。
陳葫蘆250克,麝香30克,冰片30克。將葫蘆炒灰存性、研末,再加入麝香,冰片混勻,把少許藥粉吹入鼻咽部,每日數(shù)次。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開通鼻竅,適用于鼻咽癌。
蔥白、皂角各3個(gè),鮮鵝不食草6--9克,麝香O.15一O.2克。將蔥白、皂角、鮮鵝不食草搗爛絞汁,加入麝香,以棉花蘸藥汁塞耳,亦可將藥汁滴耳用。
本方聰耳開竅,適用于鼻咽癌。
瘦豬肉、山楂、面上柏各50克。加水1500毫升,煮熟后吃肉喝湯,每日1劑,連用7天,為1療程,休息3天后再用,可服用10療程。
本方扶正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馬勃9克(包煎),射于15克,開金鎖、七葉一枝花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實(shí)用藥物抗癌手冊》,功能解毒利咽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五倍子粉、冰片粉、田三七粉、枯礬粉各等分。共為細(xì)末,以凡士林紗條或花生油紗條蘸藥粉,塞入出血鼻孔內(nèi)。
本方來源于《癌的扶正培本治療》,功能抗痛止血,適用于鼻咽癌出血。
太子參30克,玄參、麥冬、生地、女貞子各15克,石斛10克,花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開始放療即服中藥。
本方為中醫(yī)李連華方,功能益氣養(yǎng)陰,適用于鼻咽癌放療患者。
人參3克,金銀花、白花蛇舌草(或夏枯草)各20--30克。水煎服,人參單煎服,服人參當(dāng)天不服其它3種中藥,另3種中藥水煎服,每周2次。
本方源于《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5期,功能益氣扶正,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放療期。
天冬、麥冬各12克,沙參10克,元參9克,生地10克,白茅根12克,玉竹、銀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如克,白毛藤20--30克,黨參12克,茯苓、白術(shù)各10克,丹參15克,甘草3克。每劑煎3次,代茶飲,可長期服用。
本方源于《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5.5期,功能益氣生津,解毒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北沙參15克,川石斛、玉竹各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龍葵30克,海藻12克,野菊花15克,蒼耳子12克,辛黃花、焦山梔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白茅根30克,藕節(jié)15克,麥冬30克,象貝母10克,玄參12克,桃仁6克,夏枯草30克,大棗7枚。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清熱生津,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黨參、玄參各15克,石斛30克,生地、熟地、麥冬各24克,連翹18克,黨參15克,天冬24克,刺蒺藜18克,玉竹、山藥、赤芍各12克,黃芩、白芷、山豆根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養(yǎng)陰清肺,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蛇泡勒、丹參、鉤藤、走馬胎各30克,老鼠刺、鐵包金、人地金牛、茜草根、刺蒺藜、穿破石、山慈菇各15克,大棗60克,細(xì)葉七星劍15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攻瘀抗癌,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
蛇泡勒、白茅根、野菊花,鐵包金各30克,入地金牛、土鱉蟲各15克,大薊21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
辛夷、蒼耳子各12克,白芷、川芎、黃芩各3克,連翹、蒲公英各12克,牡蠣60克,夏枯草12克,半枝蓮30克,蜀羊泉15克,鵝不食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腫瘤的防治》,功能清肺開竅,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
金銀花30克,連翹、天花粉各6克,當(dāng)歸15克,蒲公英12克,乳香15克,赤芍、黃芩各6克,桃仁15克,菊花10克,大黃15克,知母3克,薄荷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為南昌市第一醫(yī)院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
石上柏30克,蒼耳子10克,草河車15克,射干10克,山慈菇15克,白茅根30克,山豆根10克,皿蔞20克,茜草根10克,膽南星、半夏、白芷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瀉肺,消炎抗癌,適用于肺熱型鼻咽癌。
生地15克,丹皮10克,石上柏30克,山豆根10克,鉤藤15克,全蝎6克,夏枯草15克,絲瓜絡(luò)10克,虎杖30克,僵蠶1克,雞血藤30克,蒼耳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合并有顱神經(jīng)損害者。
青皮、陳皮、杏仁各10克,黃芩12克,瓜蔞20克,膽南星10克,制半夏20克,豬苓、土茯苓、上貝母各30克,鉤藤10克,小薊、石上柏各30克,辛夷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化痰,解毒抗癌,適用于痰熱型鼻咽癌。
青蒿、鱉甲各10克,秦艽9克,地骨皮、玄參、生地各12克,銀花、天花粉各15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蟬衣、甘草各6克,燈草1.5克,鮮蘆根30克,常山10克,黃芪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貴州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89.4期,功能養(yǎng)陰退熱,適用于鼻咽癌化療后低熱。
玄參、北沙參各30克,麥冬、黃芪、女貞子、卷柏、蒼耳子、辛夷、菟絲子各15克,知母12克,石斛、黨參、白術(shù)各25克,山豆根、白芷、山藥、石菖蒲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煎3次,分3次服。
本方為中醫(yī)楊通禮方,功能益氣養(yǎng)陰,解毒消腫,適用于鼻咽癌。
夏枯草、海藻、礞石各30克,昆布、鉤藤各24克,赤芍15克,蜂房、蒼術(shù)各12克,桃仁、白芷、生南星(先煎)、制遠(yuǎn)志、菖蒲、地龍、蜈蚣、全蝎各6克。先煎生南星2小時(shí)后,再放入其它藥物共煎,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著名中醫(yī)段風(fēng)午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養(yǎng)陰散結(jié)。鼻咽癌
鼻咽癌臨床主要癥狀有鼻塞、鼻腔出血,常以頸部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而就診。本病的發(fā)生與遺傳、病毒、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guān)。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七情損傷、正氣不足是患鼻咽癌的內(nèi)因,正虛之體,再遇風(fēng)邪毒的浸襲,沉積于鼻腔,氣血運(yùn)行受阻,瘀積而成腫塊,臨床常用的偏方、驗(yàn)方主要如下。
[方一]
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蓮30克,金果欖9—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草藥單方驗(yàn)方選編》,功能解毒抑癌,適用于鼻咽痛肺轉(zhuǎn)移。
[方二]
蜈蚣3條,炮山甲、土元、地龍、田三七各3克。將藥焙干,共研細(xì)末,用米醋調(diào)成懸濁液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抗癌,適應(yīng)于鼻咽癌。
[方三]
山苦瓜10克,甘油20克,75%乙醇25克。先將山苦瓜切碎,浸泡于乙醇中,添蒸餾水50毫升,攪勻后用紗布濾除藥渣,加入甘油制成滴鼻劑,每日滴鼻3--6次。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開竅,適用于鼻咽癌。
[方四]
地黃18克,郁金9克,巴豆7.5克。各藥共研細(xì)末,以醋注丸,如綠豆大小,每次2丸,2小時(shí)1次,濃茶送下,服至吐瀉停止。
本方攻毒抗癌,對鼻咽痼有效。
[方五]
陳葫蘆250克,麝香30克,冰片30克。將葫蘆炒灰存性、研末,再加入麝香,冰片混勻,把少許藥粉吹人鼻咽部,每日數(shù)次。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開通鼻竅,適用于鼻咽癌。
[方六]
蔥白、皂角各3個(gè),鮮鵝不食草6--9克,麝香O.15一O.2克。將蔥白、皂角、鮮鵝不食草搗爛絞汁,加入麝香,以棉花蘸藥汁塞耳,亦可將藥汁滴耳用。
本方聰耳開竅,適用于鼻咽癌。
[方七]
瘦豬肉、山楂、面上柏各50克。加水1500毫升,煮熟后吃肉喝湯,每日1劑,連用7天,為1療程,休息3天后再用,可服用10療程。
本方扶正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八]
馬勃9克(包煎),射于15克,開金鎖、七葉一枝花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實(shí)用藥物抗癌手冊》,功能解毒利咽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九]
五倍子粉、冰片粉、田三七粉、枯礬粉各等分。共為細(xì)末,以凡士林紗條或花生油紗條蘸藥粉,塞入出血鼻孔內(nèi)。
本方來源于《癌的扶正培本治療》,功能抗痛止血,適用于鼻咽痼出血。
[方十]
太子參30克,玄參、麥冬、生地、女貞子各15克,石斛10克,花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開始放療即服中藥。
本方為中醫(yī)李連華方,功能益氣養(yǎng)陰,適用于鼻咽癌放療患者。
[方十一]
人參3克,金銀花、白花蛇舌草(或夏枯草)各20--30克。水煎服,人參單煎服,服人參當(dāng)天不服其它3種中藥,另3種中藥水煎服,每周2次。
本方源于《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5期,功能益氣扶正,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放療期。
[方十二]
天冬、麥冬各12克,沙參10克,元參9克,生地10克,白茅根12克,玉竹、銀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如克,白毛藤20--30克,黨參12克,茯苓、白術(shù)各10克,丹參15克,甘草3克。每劑煎3次,代茶飲,可長期服用。
本方源于《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5.5期,功能益氣生津,解毒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三]
北沙參15克,川石斛、玉竹各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龍葵30克,海藻12克,野菊花15克,蒼耳子12克,辛黃花、焦山梔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白茅根30克,藕節(jié)15克,麥冬30克,象貝母10克,玄參12克,桃仁6克,夏枯草30克,大棗7枚。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清熱生津,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此方源于《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9·1期。
[方十四]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黨參、玄參各15克,石斛30克,生地、熟地、麥冬各24克,連翹18克,黨參15克,天冬24克,刺蒺藜18克,玉竹、山藥、赤芍各12克,黃芩、白芷、山豆根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養(yǎng)陰清肺,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五]
蛇泡勒、丹參、鉤藤、走馬胎各30克,老鼠刺、鐵包金、人地金牛、茜草根、刺蒺藜、穿破石、山慈菇各15克,大棗60克,細(xì)葉七星劍15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攻瘀抗癌,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六]
蛇泡勒、白茅根、野菊花,鐵包金各30克,入地金牛、土鱉蟲各15克,大薊21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七]
辛夷、蒼耳子各12克,白芷、川芎、黃芩各3克,連翹、蒲公英各12克,牡蠣60克,夏枯草12克,半枝蓮30克,蜀羊泉15克,鵝不食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腫瘤的防治》,功能清肺開竅,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八]
金銀花30克,連翹、天花粉各6克,當(dāng)歸15克,蒲公英12克,乳香15克,赤芍、黃芩各6克,桃仁15克,菊花10克,大黃15克,知母3克,薄荷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為南昌市第一醫(yī)院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
[方十九]
石上柏30克,蒼耳子10克,草河車15克,射干10克,山慈菇15克,白茅根30克,山豆根10克,皿蔞20克,茜草根10克,膽南星、半夏、白芷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瀉肺,消炎抗癌,適用于肺熱型鼻咽癌。
[方二十]
生地15克,丹皮10克,石上柏30克,山豆根10克,鉤藤15克,全蝎6克,夏枯草15克,絲瓜絡(luò)10克,虎杖30克,僵蠶1克,雞血藤30克,蒼耳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合并有顱神經(jīng)損害者。
[方二十一]
青皮、陳皮、杏仁各10克,黃芩12克,瓜蔞20克,膽南星10克,制半夏20克,豬苓、土茯苓、上貝母各30克,鉤藤10克,小薊、石上柏各30克,辛夷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化痰,解毒抗癌,適用于痰熱型鼻咽癌。
[方二十二]
青蒿、鱉甲各10克,秦艽9克,地骨皮、玄參、生地各12克,銀花、天花粉各15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蟬衣、甘草各6克,燈草1.5克,鮮蘆根30克,常山10克,黃芪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貴州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bào)》1989.4期,功能養(yǎng)陰退熱,適用于鼻咽癌化療后低熱。
[方二十三]
玄參、北沙參各30克,麥冬、黃芪、女貞子、卷柏、蒼耳子、辛夷、菟絲子各15克,知母12克,石斛、黨參、白術(shù)各25克,山豆根、白芷、山藥、石菖蒲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煎3次,分3次服。
本方為中醫(yī)楊通禮方,功能益氣養(yǎng)陰,解毒消腫,適用于鼻咽癌。
[方二十四]
夏枯草、海藻、礞石各30克,昆布、鉤藤各24克,赤芍15克,蜂房、蒼術(shù)各12克,桃仁、白芷、生南星(先煎)、制遠(yuǎn)志、菖蒲、地龍、蜈蚣、全蝎各6克。先煎生南星2小時(shí)后,再放入其它藥物共煎,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著名中醫(yī)段風(fēng)午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養(yǎng)陰散結(jié)。
銀花3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放療開始時(shí)用,結(jié)束后可長期用。
土茯苓30克。
水煎代茶飲。
黃芪100克、白花蛇舌草100克、黃連20克、半枝蓮50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
昆布9克、海藻9克、蒲公英9克、銀花9克、黃柏9克、首烏18克、花粉18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嘔吐加藿香6克;心跳不安加益智仁9克。
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蓮30克、金果欖9—12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主治鼻咽癌遠(yuǎn)處轉(zhuǎn)移。
銀花30克、連翹12克、蒲公英24克、花粉15克、當(dāng)歸15克、白芍6克、乳香15克、黃芩12克、桃仁12克、大黃12克、知母6克、薄荷6克。
水煎服,每天一劑。
蒼耳子9克、辛荑9克、龍膽草9克、白芷9克、生石決明9克、鉤藤9克、蜈蚣6克、夏枯草6克、僵蠶6克、全蝎1克、牡蠣30克(先煎)。
水煎服,每天一劑。
鼻咽癌治療方法包括放射治療、外科手術(shù)治療和化學(xué)藥物治療,還有免疫治療和中醫(yī)藥治療。鼻咽癌對放射線有一定的敏感性,鼻咽癌原發(fā)病灶和頸淋巴結(jié)引流區(qū)可以包括在照射野內(nèi),各期鼻咽癌放射治療的5年生存率為50%左右?;瘜W(xué)抗癌藥物治療鼻咽癌有一定的近期療效,大劑量DDP及5-Fu可取得90%的緩解率。但應(yīng)用化療后還需要與放射綜合治療?! ?span lang=EN-US>
1、放射治療:放射治療被公認(rèn)為鼻咽癌首選治療方法。1979年全國鼻咽癌會議提出I期鼻咽癌以放射治療為主。鼻咽癌的放射治療可分為根治性放射治療和姑息性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禁忌證為:
①Karnofski分級60分以下;
②廣泛遠(yuǎn)處轉(zhuǎn)移者;
③放射性腦脊髓損傷者;
④其他如傳染病或精神病尚未控制。
鼻咽癌應(yīng)用放射治療使腫瘤細(xì)胞得到殺滅,但正常組織或器官也不可避免受到照射而產(chǎn)生放射反應(yīng)。放射反應(yīng)與劑量大小、照射范圍、照射療程數(shù)、正常組織或器官耐受程度有密切關(guān)系。
放射反應(yīng):
1)全身放射反應(yīng): 包括乏力、頭暈、胃納減退、惡心、嘔吐、口中無味或變味、失眠或嗜睡等。雖然程度不同,但經(jīng)對癥治療一般都能克服,完成放射治療療程。
2)粘膜反應(yīng): 口咽、鼻咽、鼻腔、副鼻竇內(nèi)粘膜經(jīng)放射40Gy后可出現(xiàn)粘膜水腫或充血,滲出增加,嚴(yán)重時(shí)可引起點(diǎn)狀或片狀白膜。照射過程中并常有咽喉疼痛、進(jìn)食困難、鼻塞等。嚴(yán)重的病例應(yīng)暫停照射,適當(dāng)休息,待反應(yīng)消退后再治療。一般可在放療后1年逐漸吸收、消退,但亦有少數(shù)病例在放療后10多年仍有存在。
3)唾液腺放射反應(yīng):唾液分泌明顯減少,患者口干,進(jìn)干食困難。
4)皮膚和皮下組織放射反應(yīng):照射區(qū)內(nèi)皮膚一般出現(xiàn)紅斑、色素沉著、毛發(fā)脫落和干性脫皮,如照射速度快,皮膚有水腫時(shí)還繼續(xù)照射,可形成水泡,融合成大片濕性脫皮,并滲液、糜爛成為濕性皮炎。
5)放射治療的晚期放射反應(yīng): 面頸部常有皮膚及皮下組織萎縮、皮膚變薄、毛細(xì)血管擴(kuò)張、色素減退等。
6)張口困難: 咀嚼肌、顳頷關(guān)節(jié)受到照射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張口困難。
7)放射性齲齒和放射性下頜骨壞死。
8)放射性皮膚及皮下組織丹毒。
9)放射性中耳炎。
10)放射性腦及脊髓損傷。
2、手術(shù)治療:
適用對象:
1)病理類型為高分化鱗癌或腺癌以及其他對放射不敏感的癌瘤,病灶局限在頂后壁或前壁,全身無手術(shù)禁忌癥者可考慮對原發(fā)病灶的切除。對Ⅱ、Ⅲ、Ⅳ期的患者均不宜手術(shù)治療。
2)對放射治療后鼻咽或頸部有殘留或復(fù)發(fā)病灶,如局限在鼻咽頂后壁或前壁,無顱底骨破壞,一般情況好,近期作過放療不宜再放療者,可考慮切除病灶。
3)頸部有殘留或復(fù)發(fā)時(shí),如范圍局限、活動者可考慮作頸部淋巴結(jié)清除手術(shù)。鼻咽癌放療后頸淋巴結(jié)有殘留時(shí)手術(shù)宜早,在放療后3-6個(gè)月內(nèi)及時(shí)處理,預(yù)后較好。
3、化學(xué)治療:鼻咽癌95%以上屬于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類型,惡性程度高、生長快,容易出現(xiàn)淋巴結(jié)或血道轉(zhuǎn)移。鼻咽癌確診時(shí)75%的病人已屬于Ⅲ和Ⅳ期,病期愈晚,遠(yuǎn)處轉(zhuǎn)移機(jī)會愈多,預(yù)后亦愈差。放射治療是一種局部治療方法,不能預(yù)防遠(yuǎn)處轉(zhuǎn)移,因而合并應(yīng)用化學(xué)物或幾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可能使腫瘤縮小或消滅微小病灶,提高治療效果。
主要方法:
(1)聯(lián)合化療方案:
1)CF方案:環(huán)磷酰胺與5-氟尿嘧啶均為廣譜抗癌藥物,對鼻咽癌有一定療效。
2)PF方案:聯(lián)合應(yīng)用順氯氨鉑和5-氟尿嘧啶對鼻咽癌有較好療效,顯效快,但缺點(diǎn)為緩解期短??捎糜诜暖熐笆鼓[瘤縮小,或用于單純化療的患者。
3)PFA方案:順氯氨鉑和5-氟尿嘧啶以及阿霉素等。有明顯縮小腫瘤的作用。
4)CBF方案:主要使用環(huán)磷酰胺、爭光霉素和5-氟尿嘧啶。
(2)化療和放射聯(lián)合治療:治療效果比較好,5年生存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