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是曲牌名。北曲中呂宮、南曲商調(diào),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較常用,字數(shù)定格據(jù)《九宮大成譜》所載,南曲大抵是七、七、七、八、三、五、七、八、二、五、二、五(十二句)。北曲較簡單。常用作小令,或用在套曲中。在冰火島上,殷素素曾對張翠山唱了一曲《山坡羊》:“他與咱,咱與他,兩下里多牽掛。冤家,怎能夠成就了姻緣,就死在閻王殿前,由他把那杵來舂,鋸來解,把磨來的換,放在油鍋里去炸。唉呀由他!只見那活人受罪,哪曾見過死鬼帶枷?唉呀由他!
【
名稱】︰《
山坡羊·驪山懷古》
【
年代】︰
元
【
作者】︰
張養(yǎng)浩
【
體裁】︰
散曲
shān pō yáng · lí shān huái gǔ
山 坡 羊 · 驪 山 懷 古
zhāng yǎng hào
張 養(yǎng) 浩
lí shān sì gù ,ē páng yí jù ,dāng shí shē chǐ jīn hé chù ?
驪 山 四 顧,阿 房 一 炬, 當 時 奢 侈 今 何 處?
zhǐ jiàn cǎo xiāo shū ,shuǐ yíng yū 。
只 見 草 蕭 疏, 水 縈 紆。
zhì jīn yí hèn mí yān shù 。lìe guó zhōu qí qín hàn chǔ ,
至 今 遺 恨 迷 煙 樹。 列 國 周 齊 秦 漢 楚,
yíng ,dōu biàn zuò le tǔ ;shū ,dōu biàn zuò le tǔ 。
贏, 都 變 做 了 土; 輸, 都 變 做 了 土
◆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東南。杜牧《阿宮殿》:“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一炬:阿房宮,秦宮殿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a target=_blank>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而亡,始皇廣其宮,規(guī)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兩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又《史記·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阿房宮賦》)之嘆。
◆縈紆:形容水流回旋迂曲。
◆列國:各國,即周、齊、秦、漢、楚。
在驪山上四處看看,
阿房宮已經(jīng)被一把火燒沒了,當時的
奢侈,現(xiàn)在在哪里?
只看見了蕭疏的草,水流回旋彎曲,到現(xiàn)在遺留的仇恨像煙霧一樣。
列國的周齊秦漢楚,這些國家,贏了的,都變成了土;輸了的,都變成了土。
賞析一:驪山在今西安市的東北,阿房宮的西面,現(xiàn)有當初的宮殿臺基殘存。杜牧在《阿旁宮賦》中說:“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旁宮從驪山建起,再向西直達南陽,規(guī)模極其宏大,設施極其奢華。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攻入咸陽后阿旁宮焚毀。張養(yǎng)浩途經(jīng)驪山有所感兒創(chuàng)作了這首“驪山懷古”小令。開頭三句“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回顧驪山的歷史,曾是秦朝宮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燒之后,當時的歌臺舞榭、金塊珠礫都已不復存在,作者用“今何處”一個問句,強調(diào)了對從古到今歷史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只 見 草 蕭 疏, 水 縈 紆。”,再不見昔日豪華的宮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鋪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蕭索,水的縈 紆更加重了作者懷古傷今的情感分量。緊接著六七句說:“至今遺 恨 迷 煙 樹。 列 國 周 齊 秦 漢 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殘暴而亡國的遺恨已消失在煙樹之間了。而這種亡國的遺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戰(zhàn)國列強直到漢楚之爭,哪個不抱有敗亡的遺恨呢?實際上作者在這里寄托了一種諷刺是說后人都已遺忘了前朝敗亡的教訓。元朝統(tǒng)治者在奪得政權(quán)之后更奢侈揮霍無度,全然不顧國庫空虛社會經(jīng)濟急待調(diào)整。張養(yǎng)浩對當時的狀況心懷不滿,但想到列國的歷史,又覺得從奪得政權(quán),到奢侈暴戾,到最終敗亡,乃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結(jié)局。杜牧說阿旁宮“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開來寫道:“贏, 都 變 做 了 土; 輸, 都 變 做 了 土。”這句結(jié)尾句式相同的兩句是說無論輸贏,奢侈的宮殿最后都會歸于死亡,“都 變 做 了 土”,我們可以看作這是對封建王朝的一種詛咒,更是對封建王朝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性的概括。張養(yǎng)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的結(jié)尾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從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帶給人民的全是苦難。而這首小令則是從王朝的統(tǒng)治者的角度來談的,封建統(tǒng)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它雖不及“潼關(guān)懷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賞析二:《太和正音譜》說張養(yǎng)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而這首懷古小令卻體現(xiàn)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驪山這座見證了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跡甚多,作者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從哪里著筆呢?只有阿房宮最能引領(lǐng)作者、讀者的思緒??上У氖牵呀?jīng)被項羽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都不復存在。呈現(xiàn)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蕭疏”的“荒草”,“彎曲縈回”的“河水”。這正好觸動了作者感時傷懷的情緒,體驗到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眼前煙鎖迷離的樹林,哪里還找得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影子喲!在歷史的長河中,隋、唐在這里的興衰,也同樣被無情的沖淡了。多少帝王為了天下,征戰(zhàn)殺伐,“贏”的如何?“輸”的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正如張養(yǎng)浩在同調(diào)《北邙山懷古》中所寫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都做了“北邙山下塵”。 這是多么悲涼沉郁的詠嘆啊!讀這支小曲,作者開闊的歷史視野令我折服,雄渾蒼莽的博大胸懷令我感佩。全曲沒有艱深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生畏的晦澀典故,更沒有華詞麗句。就是這些質(zhì)樸重拙的文字,卻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絕唱!“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這句話表明了作者對歷史的感悟——贏的與輸?shù)亩急厝怀蔀辄S土,不值得羨慕和稱道。明白如話,卻成了發(fā)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筆下無俗字?。〗裉斓臑樵娬?,當學古人這種在質(zhì)樸中求大巧,在淺顯中求深刻的為文工夫。如果能夠這樣,或許我們就可以做到“下筆必開新面目”了。
張養(yǎng)浩畫像
[1]
張養(yǎng)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山東濟南人。號云莊。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其中《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流傳至今,是晚年在陜西的九首懷古曲中最有名的一首。著有散曲集《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詩文集《歸田類稿》。
他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
監(jiān)察御史、
翰林學士、
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yǎng)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后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關(guān)中大旱,特拜陜西行臺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
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謚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