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感】娃娃村 (組圖)一個老人帶著十幾個小孩租住在學校旁。而像這樣的情況在這里很多。。。。。。 我以前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的長柏鄉(xiāng)小學任教。這個小小的鄉(xiāng)人口10800人 ,彝族占 70% ,受教育的人數(shù)僅占30% 。近年來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特別是我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教育,給孩子們更多學習的機會和條件。但是有的鄉(xiāng)村因自然條件惡劣,至今還未通公路,造成了孩子上學的困難。
所以在我的家鄉(xiāng)鹽源區(qū)鄉(xiāng)的孩子家長早在多年前也開始有了只有大城市才有的“陪讀”生活,而且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從未受過教育的傳統(tǒng)彝族,本應有“兒大當家,女大當嫁”這樣傳統(tǒng)的思想,但是我所看到的是他們親歷親為的為了孩子的學習在努力著。 長柏小學因為條件有限,只能容納200名學生住校,所以其他接近400名學生都租住在學校周圍的農(nóng)戶家里。這些學生的人數(shù)占了當?shù)乜側藬?shù)的一半以上,這里也就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娃娃村”!常年在農(nóng)村做農(nóng)活的家長們?yōu)榱撕⒆由僮咭恍┥铰?,更方便孩子學習便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盡管這其中有些家長漢語不流利在鄉(xiāng)里和別人溝通都是問題、有的家長連每月150塊的房租都是借來、但是他們還是盡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的學習在堅持著。 每天早晨,山里的孩子不會像城市孩子那樣醒來就有香噴噴的早餐等著,而是幫著家人打水、生火,做飯。然后才去學校。一天的學習結束,放學回來的路上拾些柴火,到家開始寫作業(yè),寫完接著幫家人做家務。這就是這些家長孩子日復一日的生活。他們不會去計較因為跟著孩子少種了多少地、少收了多少莊稼、少掙了幾百塊。等到期末考試結束拿到孩子的成績單,看到滿意的成績,他們的笑容已經(jīng)是最好的收獲。 拍攝地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的長柏鄉(xiāng)小學 攝 影:阿卓志鴻 孩子們?yōu)榱俗x書,共同生活在這狹小的空間里。 復興論壇民聲·百姓 有的學生有父母陪讀,生活上相對好一點。 沒有父母陪讀的學生只能自己洗衣做飯。 山里的孩子很愛衛(wèi)生,自理能力很強 年幼的孩子們已學會了自己做家務。 室內(nèi)沒有電燈,光線昏暗,只能在坐在屋外寫作業(yè)。 山里的孩子天真、可愛。。。。。。 放學后孩子們回家的路。 山腳下美麗的學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