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失衡 李先生在某地區(qū)人事局調(diào)配科工作,手上有權,可是他現(xiàn)在幾乎在同事中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因為他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機遇和才能滿意得不得了。他每天都使勁吹噓他在工作中的成績,說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請求幫忙等等。同事們聽了之后不僅沒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還極不高興,有意無意地跟他疏遠。李先生不明白那些同事為什么冷落自己,他并沒有得罪他們呀! 回歸的站臺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xiàn)得比你的朋友優(yōu)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xiàn)得比你優(yōu)越。" 這個世上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不如對方高明。 不讓對方的光環(huán)遮住自己,這是每個人最起碼的虛榮心。"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中國古人由于總結(jié)出優(yōu)秀者往往有不幸的結(jié)局而不主張做過于優(yōu)秀的人。實際上人的本能是要做優(yōu)秀者的,所以"大智若愚"成了處世的經(jīng)驗。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斐爾爵士告誡那些向他求教處世技巧的人說:"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則告訴門徒一個圓滑處世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人人都有虛榮心。有的人為了一點兒虛名,什么事都干得出來;有的人為了一點兒小面子,不惜捋起袖子拼老命。反過來,如果你滿足了別人的虛榮心,讓他覺得有面子,就是對他最好的贊美,他一定會對你心存好感,并回報于你。 有一個有特長和能力的人,可是事業(yè)卻難以成功。為此他孤獨痛苦,思想彷徨,后來心理醫(yī)生聽了他的陳述,一語點破他造成困境的原因,他才意識到問題的癥結(jié)到底在哪里。從此他很少談自己如何高明,而多聽同事說話,因為同事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而夸耀自己的成就遠比聽別人吹噓更令他們興奮。他與同事閑聊的時候,總是先請對方滔滔不絕地把他們的歡樂炫耀出來,與其分享,而只是在對方問他的時候,才謙虛地說一下自己的成就。這一來,他的人際關系越來越好,無論上司、同事還是下屬,無不樂意與他交往。當他從科長升副局長時,沒有一個人說閑話。 "良賈深藏寶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這句古話的意思是:商人總是隱藏其寶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卻顯得愚笨。所以需要展示自己時,一定要露一手,讓別人記住你,對你刮目相看,但是必要時"藏其鋒芒,收其銳氣",不可將自己的優(yōu)勢讓人一覽無余,這才是最善于調(diào)節(jié)心理平衡的處世策略。 心靈綠處方 你高明不高明,不能故意做給別人看,實際上人們心明眼亮,會看出誰高明,你不在意自己的高明而見人就"孔雀開屏"似的顯擺自己,到最后,你的羽毛會被人扯光。所以,在與人交往時,假如你確實比對方高明,別人是看得到的,但你不必試圖證明你的高明。比方說,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或者做了一件你認為錯誤的事,這時,你告訴他正確的應該是什么,無形中將對方擺在學生的地位,而自居為老師。除非你真的是他的老師,否則他必然不服氣。即使你真的是他的老師,他同樣會在心里存有異議。早在三百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說:"你不可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幫助他自己學會這件事情。" 無論是在言語還是在行為方面向人暴露自己的優(yōu)越心理,都是令人反感的,所以智者會盡量保持甘居人下的謙遜姿態(tài),結(jié)果他們反而受到大家的景仰,被人們舉得高高的。這難道不是一種更高明的策略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