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是指飲食不節(jié)和情志失調(diào)等原因,引起的多飲,多食,多尿,機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癥.其病因病機,主要變化是陰虛燥熱,消耗陰液,使津液不能正常敷布,病位在胰臟,與肝膽相接,損傷氣分,血分.臨床上分三消,上消損傷肺胃,病在氣分,以大渴,大熱,大汗出,脈洪大為主癥,也叫肺消.中消以消谷善饑,大便秘結(jié)為主癥,雙關(guān)脈滑,實,滑數(shù),其病位在胃腸,以熱,燥,結(jié)為病機,熱則消谷善饑,燥則津枯液竭,結(jié)則便秘不通,也叫胃消.下消,病位在肝腎,初期血虛低熱,為陰虛;陰血不足,復(fù)被虛熱灼傷,因而,六脈沉細而數(shù)軟無力,尺脈弱,虛大為腎陰虛,相火熾盛,龍雷之火,變化無常,疾病進行性加重,出現(xiàn)飲一溲一,飲一溲二;陰血不足,復(fù)被寒侵,命門真火不達于四肢,故虛熱化寒,腎陰腎陽俱虛,而六脈沉遲,尺脈弱,化為腎陽虛.上消治法,清熱升津,以白虎加人參湯為主.中消以燥熱便秘為主,熱結(jié)陽明,治法通里攻下,用三個承氣湯,以關(guān)脈滑為準;熱而不秘,心煩,口渴重者,胃陰不足,胃火熾盛,關(guān)脈洪大,六脈滑數(shù),六脈弦數(shù),用玉女煎.下消飲一溲二,腎陰不足,陰虛火旺,以六味,知柏,杞菊地黃為主,以尺弱,虛大,尺滑,六脈沉數(shù)為準;腎陽虛,用金匱腎氣,右歸飲,還少丹加減,以六脈俱遲,尺脈純?nèi)?右尺弱為準.久病,氣虛,乏力,困倦,氣短不足以息;腹脹,便溏,食少納呆,右寸脈微,肺氣不足;右關(guān)虛,弦而無力,脾氣不足.心悸怔忡,氣短,胸悶,甚至胸痛放射至左肩內(nèi)臂,六脈細,弱,微為血虛;六脈結(jié),澀為血瘀.六脈俱沉,尺弱,或數(shù)或遲,腎陰,腎陽不足;右尺獨弱,六脈沉遲,命門火衰,男陽萎,女宮寒.合為氣血陰陽俱不足,為勞損.治療原則: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腎;補氣以四君子湯為主,補血以四物湯加減,補腎以金匱,六味,右歸,還少丹加減.消渴病機,陰虛血燥,不能敷布津液,陰虛則血熱血少,燥熱傷津不布.以其六脈細數(shù),虛數(shù)為準,治療原則,涼血,養(yǎng)血,生津,涼血用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飲,知柏地黃湯為主;養(yǎng)血用四物湯,生脈飲,西洋參,黨參,黃芪為主,生津用天花粉,生石膏,知母,玉竹,黃精,天冬,麥冬,五味子,玄參,石斛,生地為主.又花粉偏降尿糖,生石膏偏降血糖,臨床常用二.三兩才有效.消渴一病,病位在胰,與肝膽同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發(fā)病與病前長期暴飲暴食,胃擴張.食積傷脾胰,少陽,陽明合病,久病胰腺萎縮,纖維化,胰腺虛弱,因而滋陰養(yǎng)胰,是治病真機,臨床研究,恢復(fù)較慢,最少.80付湯藥以上,平常170付左右,一般治療,六個月1療程,觀察10個月以上,病愈還要服3個月以上,以鞏固.特殊連服2年左右中藥.又脈數(shù),在八卦為震卦,隨時變動之象,在病為賊脈,進行性加重之機,因而臨床為消渴活動期,治療以滋陰為主,脈象細弱,遲緩,為消渴靜止期,臨床以扶正為準.脈象和緩,疾病痊愈.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胰,暴飲暴食,強塞胃腸,勞傷胰臟,積熱傷津,運化失司.
2.情志失調(diào),久郁傷陰,情志拂郁,郁怒傷肝,肝郁氣滯,郁久化火,陰虛內(nèi)熱,終化為瘀.
3.素體稟賦不足,五臟虛弱,氣血不足,肝腎陰虛,龍雷之火熾盛,灼傷陰液,不能轉(zhuǎn)輸敷布器官組織.
4.房勞過度,房室過度,腎精虧損,精血生化不足,虛火內(nèi)生,血少不能榮養(yǎng)肝腎,化為肝腎陰虛,精氣內(nèi)奪,而陰虛內(nèi)熱,血枯生燥,則傷津不布,.
5.過服溫燥之物,久服辛辣,醇酒,藥物,滋生內(nèi)火,濕熱,傷陰奪津.
二.病機
陰津不足,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互為在果,陰愈虛,燥熱愈盛.燥熱愈盛而陰愈虛.消渴一病,損傷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絡(luò),但主要損傷肺,脾,腎三臟,尤以腎最重要,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陰虛燥熱,胰津不布.
肺為水之上源,肺陰不足,燥熱內(nèi)生,不能化生津液以養(yǎng)胰,反而直趨下行,化生甜尿,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shù)量多,口渴多飲.病在氣分,汗出,煩躁,口渴,大熱,脈大.
胃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主運化,化水谷為宗氣,水谷精微,上行入肺,轉(zhuǎn)變而為津,敷布于全身.脾胃受燥邪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胰臟津氣不化水谷,則口渴,多飲,多食,消谷善饑;燥結(jié),病在胰臟,胃腸,肝膽,少陽,半表半里,氣分血分之間.故脈弦,滑,實,大,滑數(shù).脾陰虛,脾氣不足,不能化水谷精微為宗氣入血,故形體日漸消瘦,下流腎與膀胱,而為甜尿.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腎陰虧損,則虛火內(nèi)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胰臟,肝膽,則胃熱消谷,肌瘦,陰虛陽盛,腎臟開闔失司,固攝無權(quán),水谷精微直趨下行為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如脂膏,混濁,甜尿.
消渴病位在胰,與肝膽相連,損傷肺,脾(胃),腎,久則五臟俱損,臨床?;ハ嘤绊?變化百端,復(fù)雜多變,"三多"之證,??苫ハ嗖⒁?亦可一癥不見,萬變不離其蹤.
范圍:
現(xiàn)代醫(yī)學的糖尿病,尿崩癥,甲亢.可參閱治療.
診斷:
臨床分三期:消渴前期,消渴期,消渴緩解期.
一.消渴前期:患者反復(fù)長期暴飲暴食,而致胃脹,嘔吐,泄瀉,心煩,低熱,心悸,乏力,困倦,不眠,健忘,全身不適,手麻,肌肉酸痛等癥,亦有全身肌肉緊硬,10多年后患消渴者中醫(yī)一般稱,傷食,食積,酒積,陰虛內(nèi)熱,血虛,脾瞇,腎虛,風濕,心悸怔忡等,但這些診斷水十分正確,長期反復(fù)暴飲暴食,病在少陽,陽明,左關(guān)弦,右關(guān)滑,關(guān)滑,左關(guān)弦,右關(guān)弱,六脈遲緩.肝木克脾土,病在中州脾胃.當為胃陽虛本,雜病為標,升陽益胃湯癥.
二.消渴期:
1.無論男女老幼,凡以多飲,多食善饑,多尿消瘦 ,或尿有甜味,即為消渴.多發(fā)中年的,及嗜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油膩之人,若青少年罹患本病,一般較重.
2.由于患者體質(zhì)不同,病程長短各異,故臨床表現(xiàn)不同.或多飲,或多食,或多尿,或諸癥挾雜,伴神疲,乏力,自汗,心煩,不眠,皮膚干燥,瘙癢,大便干結(jié),小便混濁,或如脂膏,或小便清白等癥.舌質(zhì)多紅而少津,上有裂紋,苔多白膩,黃燥,厚黑,脈象細數(shù)無力,虛數(shù),弦數(shù),洪大,實滑,細遲,尺弱.經(jīng)用西藥治療者,多見滑數(shù)相兼,細數(shù)虛數(shù)無力,亦有遲緩,正常者.
3.日久不愈,??刹l(fā)兼癥.中風手足偏廢,內(nèi)障視物不明,耳聾,口舌生瘡,肺痿勞嗽,心血瘀阻,胃腸燥結(jié),腰疼,水腫,泄瀉,口有爛蘋果味,四肢麻木疼痛,瘡瘍腫毒,脫疽,男陽萎,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亦有并發(fā)腫瘤者.
4.任何時期血糖測定,大于11.1毫摩爾,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爾,診斷成立.
三.緩解期:
經(jīng)各種治療后癥狀緩解,血糖正常,但臨床還需要用一些補氣,補血,補腎,疏肝,滋陰中成藥,維持至少半年,或10個月以上,以免復(fù)發(fā).另外,無論西醫(yī)診斷何型糖尿病,中醫(yī)臨床治療三個月以上,都能緩解一部分癥狀,中老年,二型糖尿病,超過服藥100付以上,200付左右多數(shù)能臨床治愈.
辨證論治:
一.消渴前期:尚未出現(xiàn)消渴癥狀,長期反復(fù)暴飲暴食,腹脹,便溏,嘔吐,上腹部深度壓痛,反跳疼,脅肋脹疼,口苦,目眩,全身不適,關(guān)節(jié)疼痛,六脈虛數(shù),沉緩,左關(guān)弦,右關(guān)弱,雙關(guān)滑.
診斷:胃陽虛,少陽經(jīng)病,胃火,風濕,痰飲,不眠挾雜者.
治則:升陽益胃,兼治雜癥.
處方:升陽益胃湯加減.
人參15克 白術(shù)25克 黃芪60克 黃連10克 半夏15克 甘草20克 陳皮20克 茯苓20克 澤瀉20克 防風20克 羌活20克 獨活20克 柴胡30克 白芍30克 干姜20克 焦麥芽25克 焦神曲25克 焦山楂25克
水煎服.不眠加棗仁25克 柏子仁25克 遠志25克.
二.消渴期:
1.上消:以口渴多飲較重,口干舌燥,煩熱,汗出,尿頻量多,六脈洪大,右寸洪大,舌紅苔膩.
診斷:肺胃火盛.
治則:清熱升津,涼血滋陰.
處方:白虎加人參湯加減.
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甘草20克 懷山藥50克 山萸肉50克 生地30克 牡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人參15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白芍30克 黃芩25克
水煎服.
2.中消:以消谷善饑為主癥,常伴隨大便燥結(jié).多食善饑,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口干渴,舌質(zhì)紅,苔黃糙,或舌有裂紋,雙關(guān)滑,脈滑數(shù),實.
診斷:胃熱,胃火熾盛,燥結(jié),便秘.
治則:養(yǎng)陰清胃
處方:玉女煎加減.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麥冬30克 天冬30克 玉竹30克 黃精30克 蘆根30克 茅根30克 玄參30克 丹皮30克 石斛75克 白芍50克 天花粉75克
水煎服.便秘燥結(jié)者加大黃25克(后下) 芒硝25克(沖服).瀉下后,停用大黃,芒硝.口鼻流血者加仙鶴草100克 劉寄奴100克 側(cè)柏葉50克 小薊50克.
3.下消:以飲一溲一為主癥.尿頻量多,尿甜,尿如脂膏,腰膝酸軟,氣短乏力,伴心悸,浮腫.舌尖紅,舌光無苔,舌有裂紋,尺脈弱或虛大,六脈細數(shù)者,五心煩熱,為腎陰虛.舌質(zhì)淡,苔白,尺脈弱,六脈細緩,細遲,手足不溫者,腎陽虛.男伴陽萎不舉,女伴月經(jīng)不調(diào).
(1)診斷:腎陰虛,火旺.
治則:補腎清火.
處方:六味地黃湯加減.
山萸肉30克 懷山藥30克 牡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澤瀉25克 知母30克 黃柏20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龜板15克(研碎) 鱉甲15克(研碎) 天花粉75克 石斛50克 五味子30克 黃芪60克 西洋參15克 蒼術(shù)25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2)診斷:腎陽虛
治則:補腎補陽
處方:金匱腎氣湯加減
山萸肉25克 懷山藥25克 熟地40克 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澤瀉30克 懷牛膝75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仙茅25克 巴戟肉25克 肉蓯蓉25克 菟絲子25克 沙苑子25克 人參15克 黨參30克 黃芪60克 白術(shù)25克 附子20克 肉桂10克 補骨脂25克 杜仲炭20克
水煎服.
注:以上是三消主癥主方,常見于初發(fā)病者,亦見于久病.
4.脾胃氣虛: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互見,腹脹,惡心,或飲食不振,神疲,乏力,困倦,舌淡,苔白而干,六脈細弱無力.或服中藥傷脾胃者.
診斷:脾虛,或為涼藥傷脾.
治測:補氣健脾,養(yǎng)陰.
處方:四君子湯加減
黃精30克 玉竹30克 人參20克 白術(shù)25克 茯芩25克 甘草15克 黨參50克 黃芪100克 木香30克 陽春砂15克 白蔻15克 薏苡米50克 升麻30克
水煎服.
5.肝郁脾虛,化熱傷陰:胸脅苦滿,煩躁易怒,腹脹,便秘,頭暈?zāi)垦?口苦咽干,多飲,多食,多尿,舌質(zhì)紅,苔白膩,左關(guān)弦,右關(guān)弦大.六脈弦滑.
診斷:肝郁脾熱
治則:疏肝清脾
處方: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50克 白芍50克 赤芍30克 葛根40克 黃連20克 連翹30克 虎杖30克 香附25克 郁金25克 當歸30克 茯芩25克 白術(shù)25克 丹皮30克 梔子30克(搗碎)
水煎服.便秘不下,加大黃25克(后下) 芒硝25克(沖服).
6.瘀血:消渴兼見,胸前區(qū)悶痛,放射至左肩內(nèi)臂;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頭暈耳鳴;或心悸,健忘,不眠,哭笑無常,飲食不知饑飽者.舌質(zhì)紫黯,舌體上下有紫斑紫點,六脈虛大,澀結(jié),代散,微弱.
診斷:胸痹,中風,頭暈耳鳴,癡呆,髓??仗?/strong>
治則:活血化瘀
處方:血府逐瘀,補陽還伍,地黃飲子加減
赤芍50克 川芎30克 當歸25克 地龍15克 黃芪200克 桃仁25克(研泥) 紅花25克 炙水蛭15克 元胡20克 柴胡20克 玉竹20克 黃精20克 生地25克 石斛50克 山萸肉20克 麥冬20克 五味子10克 石菖蒲15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 肉桂10克 附子25克 巴戟肉20克 人參15克 當歸25克
水煎服.血糖高加生石膏100克 知母40克.血壓高加菊花20克 草決明30克 槐角30克 夏枯球20克.雙目視物不清加菊花20克 草決明30克 密蒙花25克 木賊15克 清葙子25克 枸杞25克
7.癰疽:消渴并發(fā)癰疽,壞足,肌肉大面積壞死,流水,漸至下肢五指脫落.或牙齦腫疼,久久不愈,或創(chuàng)傷后傷口不封,舌紅苔膩,六脈弦數(shù),滑數(shù),虛大,實大.
診斷:氣血不足,癰疽,脫疽,潰瘍
治則:補血生肌,滋陰清熱
處方:仙方活命飲,五味清毒飲,地黃飲子加減
(1)金銀花30克 玄參30克 當歸30克 甘草30克 連翹50克 冬葵子25克 紫背天葵25克 防風25克 白芷25克 陳皮20克 川貝母10克 天花粉100克 乳香10克 沒藥10克 穿山甲5克 皂刺5克 黃芪60克 生地30克 生石膏100克
水煎服.
忌口:魚蝦,小米,大豆制品.
2.生肌散:清熱.收斂.生肌.主治各種瘡瘍.外傷.褥瘡.傷口不封.
煅石膏100克 枯礬15克 黃柏25克 乳香15克 沒藥15克 冰片10克
共研細沫,外上患處.
三.消渴緩解期:
當患者經(jīng)過治療一段時間后,癥狀明顯緩解.西藥基本停用,血糖略高于正常值,基本沒有癥狀.患者不想再服湯藥.此時分陰虛.陽虛兩大類.六脈虛數(shù)為陰虛,囑服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半年以上.六脈遲緩.尺脈弱.囑服金匱腎氣丸.配人參養(yǎng)榮丸半年以上.
1.消渴散:清熱涼血,活血滋補,用于三消久病,機體虛弱,血糖增高,久服西藥降糖患者.
山萸肉25克 懷山藥25克 生地50克 麥冬25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水牛角粉25克 丹皮25克 白芍25克 黃連25克 人工牛黃粉25克 冰片10克 西洋參25克 五味子25克 生石膏50克 知母25克 紅花25克 三七25克 人參25克
粉碎,每次1-2匙,第日2次,口服.
2.加減逍遙散:疏肝解郁,涼血降糖,主要用于病癥混雜,血糖居高不下,經(jīng)用大量降糖藥,不能緩解者.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柴胡30克 茯芩25克 白術(shù)25克 黃芩30克 連翹30克 丹皮30克 梔子30克 薄荷20克 生地30克 玄參30克 天冬20克 麥冬30克 生石膏120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0克 黃精20克 木香20克 蒼術(shù)20克 黃芪100克 西洋參15克 砂仁10克
水煎服.每付服2天整,每日2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