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名稱的由來 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15年(公元1417年),它的設計者是明代著名建筑匠師蒯祥。蒯祥出生于蘇州吳縣的魚帆村,為世襲工匠。明永樂15年,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年僅21歲的蒯祥作為朱棣的扈從人員也來到北京。他根據(jù)朱棣的旨意,經(jīng)過四年努力,于1421年設計并建造了一座雕梁畫棟的木構(gòu)牌樓,即最早的天安門,原名承天門。1457年七月承天門被大火所焚。 八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請蒯祥出謀劃策,建成了一座和現(xiàn)在天安門造型一樣的城樓,亦叫做承天門。不幸于明末再度被焚毀。 關(guān)于天安門的名稱,有一則軼聞,據(jù)說李自成攻進京城時,豪氣滿懷,不可一世,在承天門前彎弓搭箭,射向承天門匾額上的“天”字。但是非常遺憾,沒有射中。闖王身旁的下屬以安慰口氣說:“有天命者任自為。”意思是李闖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這一箭準不準。李自成卻誤聽了他的意思,以為是說他沒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殺了這可惡的下屬。之后還是被人勸解開了。 清統(tǒng)治者入京后,于1651年重建,新建城樓高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帝頒詔于天下的地方。朝廷的重大事件,如即位、大赦,詔書都要從這里發(fā)布出去。 皇帝即位頒詔(以清代為例)的儀式是這樣的: 每一位新登上寶座的皇帝,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儀式的同時,隆重發(fā)布即位詔書。文武百官先在太和殿前跪聽詔書,之后,出宮來到天安門前,站立在金水橋南北。詔書被儀衛(wèi)官托在云盤上,從官舉著黃蓋,護送云盤出午門。午門外事先已停放著龍亭,儀仗人員也候命在此。詔書被放入龍亭里,龍亭的外觀和大小相當于一乘轎子。鑾儀衛(wèi)校尉抬著龍亭,在宮廷演樂機構(gòu)和聲署的奏樂引導下,隨著皇宮御仗出午門、端門,然后沿著天安門北面的階梯送上天安門城樓。 宣詔官在天安門上莊重地宣讀詔書,金水橋南北的百官再次恭聽詔書。之后,詔書被放置在禮器中,沿著天安門垛口正中,徐徐地降下。明代盛放詔書的禮器是一個精致的木櫝,清代皇帝的詔書是用一只金鳳銜著,金鳳高二尺一寸五分,立在寬三尺四寸的鍍金云朵之上。盛著詔書的木櫝或金鳳都系以繩索,從天安門城樓上徐徐降落,象征皇帝的詔令從此頒行海內(nèi)。詔書由禮部官員恭敬地接下,仍放在龍亭里,然后恭敬地送到禮部,刻版印制,頒行到各省。 明代在承天門前,每月有一項固定的儀式: 每月一日的早晨,由京師大興、宛平選出的有德行、有威望的老人作為全國百姓的代表,趕往承天門,聆聽皇帝對他們發(fā)布的諭旨。屆時,京師地方長官順天府尹率大興、宛平兩縣知縣,從宮中領(lǐng)出諭旨。諭旨由順天府的另一名重要官員手捧著,走在最前面,兩縣耆老站立在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南迎候。 京師地方官將皇帝的諭旨傳宣給耆老們。每次的諭旨都很簡單,只有兩句白話。例如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二月:“說與百姓每,春氣發(fā)生,都要宜時栽種桑棗。”正德十四年十二月:“說與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許為非。”這種諭旨除了 有意思的是,明代皇帝不論是勤政的還是怠惰的,每月朔日都要發(fā)布這種白話諭旨,基本不誤。連多年都懶得上朝聽政的嘉靖、萬歷皇帝也要叮囑民眾勤于耕種,例如嘉靖三十三年四月發(fā)布:“說與百姓每,用心耕耘,毋荒。” (改寫自作者原著《紫禁城全景實錄》)(據(jù)騰訊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