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讀北大張世英教授的《新哲學演講錄》,他的相同與相通的論述使我頗有感觸。不過在這里我想以我自己的方式來重新解讀這二個詞。在解讀過程中我將會完整的記錄我的思考過程,并試圖闡釋一些我自己的觀點。我把自己逼迫到本源狀態(tài)中思考(所謂的本源思考是指以一種原型意象在心理直覺中進行的思考行為),是為了可以使自己在與文字的交互游戲中使自己不落入文字本身的對待中,當不再分別時從純思引向身心的體驗完成一種類宗教的情結(jié)。
一、漢字與原型
首先當我看到相同與相通的字眼時,我知道這是文本,而且這是以漢字方式寫在紙上的文本。相通與相同這幾個字只不過就是漢字中的幾個字,也就是這幾個字是漢字整體中的一部份。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具有直觀的心理效應及潛在的心理原型的意義。每一個漢字都是慢慢時間長河中的一種積累與沉淀。他的直觀心理效應是很明顯的,在中國學者申荷永做過的試驗中,美國人不管是幼兒還是成年人通過一定的指導語在對漢字的辨識過程中得到了近幾80%的正確率,遠高于隨機的概率。按申教授的理解:“古人在造漢字之前,先是憑其直接的觀察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及其規(guī)律。因而,在漢字的字形和結(jié)構(gòu)中,在漢字的內(nèi)涵中,便已經(jīng)包含了一種原型的意義。這種漢字所包含的原形意義能夠?qū)h字的認識者起到一種潛在的啟發(fā)作用,能夠與認識漢字者的思維產(chǎn)生呼應。體現(xiàn)了一種內(nèi)在的協(xié)調(diào)性和一致性”。當然在這兒我有必要對原型做一個概念的澄清。榮各把原型看成是積淀在集體無意識中的由人的代表性經(jīng)驗構(gòu)成的原始意象類型。它是祖先生命的痕跡或儲存物,通過腦組織一代傳給一代。它是普遍的,是各種情結(jié)的主要來源之一,并通過情結(jié)表現(xiàn)為意識和行為。認為人生有多少種情境就有多少原型。這種經(jīng)驗由于不斷重復而深深地鏤刻在人們的心理之中,但這種鏤刻不是充滿內(nèi)容的意思,而是沒有內(nèi)容的形式,只代表一種知覺和行為的可能性。(參見簡明哲學辭典)很明顯原型是一種先驗的產(chǎn)物,這種據(jù)于經(jīng)驗變先驗的方式通過大量的實驗與歷史數(shù)據(jù)來構(gòu)建理性的說明,原型概念得以出現(xiàn)。但從實證科學角度上來不能夠憑借數(shù)理進行嚴格的證明。故原型帶有先天的唯心主義成份。但這并不妨礙原型在理解事物中、在哲學思辯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用《神秘的原型》一書的作者施春華的看法是:“這種現(xiàn)象是人類心理在共時和歷時上的相同或相通的表現(xiàn),是人類在相同的情境下會作出相似的情感和心理反應的表現(xiàn)。這完全不必借助于什么先驗的精神本體來予以解釋,而可以用后天相似的環(huán)境和人類共同的生理機制來加以說明”。這段話很有見地。同申荷永教授的實驗合在一起很能說明問題。原型的體現(xiàn)通過一種牟宗三先生所謂的象征性的表述方式來完成。如果單獨強調(diào)一個個體的特征或情景,就會忽視該情景所象征的原型的含義的豐富性。因為我們不能忽略原型在展開時必須依賴于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但如果過分強調(diào)原型則又有可能失掉特定個體情景的力量。因為單獨的原型必竟是一種可能性它沒有特別嚴格的邊限,只是在可能性中體現(xiàn)著原型自身的價值,這是一種理,但理必附于形才障顯意義。故原型總是在個別的意象或情景中表現(xiàn)自身。這意味著個體情景意象總是同時是原型的意象及一個特定的個體情景。中國有句話叫言不盡意,但當我們言不盡意時其實我們已經(jīng)盡意了。其實就是文本文字與音都在思維構(gòu)建中指涉到某個原型意想,而誠如前言,原型是不可言盡的它是形式是一種可能性并同大腦某些結(jié)構(gòu)有一種對應關(guān)系。這種對應其實可能就是喬姆斯基所言的語言的深層結(jié)構(gòu),喬姆斯基本人想信即使是不同的語言也有相同的原型結(jié)構(gòu)。所以漢字從原型的深刻關(guān)系使得語言學研究中的訓詁還原成為可能。
二、原型及訓詁學還原
回到語言本身(特指漢字),除了文字符號這個能指外,亦有另一層面的能指,那就是語音。音作為另一層面的符號,我們很難把它同所相應的文字分開。于是做作為漢字符號本身的原型意象上,聲音被連帶附上了與此漢字字符同樣的原型意義。這樣思維在以形質(zhì)符號或音質(zhì)符號的流動中,交織成不同的原型的疊加指向一種新的象征意義或是一種新的原型,此新原型在隱背景的烘托下出場,思維意義通過個體得以再現(xiàn)。但此思維意義的成立離不開“明暗層次”的統(tǒng)一,按張世英教授的說法,談到事物或意義總是離不開它所暗含的大視野。出場的顯現(xiàn)的東西總是由于未出場的、隱蔽的東西所構(gòu)建起來的視域之中,前者以后者為其背景、根源或根底??疾鞚h字從甲骨文到現(xiàn)代簡化漢字的演變,絕大部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原型意象并未發(fā)生變化。我做過一些簡單的試驗,就是讓一些十歲左右的小孩子看繁體字,在從沒有學過繁體字的小孩子中在看到它們后,基本上大部分的繁體字被他們認出來了。這種試驗跟上面申教授的試驗有很大的吻合。這也說明了原型意象的通用性。漢字演變中亦有一些字的變形,但并不妨礙我們可以理解成為同一種意思,如:同、詷之類,說明這些字啟動了我們的相同的原型,俗語說“不識字先生讀邊旁”其實我覺得到是很深刻的反映了這個意思。因為有了此原型意義上的解讀我們可以理解訓詁學中以《說文解字》為代表的字形去解說字義。與漢字附帶的音也可以做如是解,只是音的記錄記載上的困難使其在傳承上會比漢字字形本身的變化會更大些,這關(guān)系到不同地方的人種及同地方的人在語言的發(fā)聲器官上細微的差別。如北方人讀蘭(nan)南方人會讀成(lan),主要還是在輔音發(fā)聲上的變化大些,原音的發(fā)聲上變化很小。當然現(xiàn)代訓詁學還原上發(fā)現(xiàn)輔音不同之間的轉(zhuǎn)換還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這樣亦可以引出以劉熙的《釋名》為代表的從語音追溯名源、語義的系統(tǒng)。唯獨以《爾雅》所代表的系統(tǒng),采取同義、近義詞歸類的方法來還原語義,這似乎是不同的原型指向了同一個原型或者是原型之間的某些邊界的重合。原型的存在使得這些訓詁學上的還原解讀為何成立提供了一個相對完美的解釋。這也同時使原型的深刻意義在語言學上凸顯出來。發(fā)展下去分析心理學中所依賴的某些分析方法如無意識下所寫就的某些文字的分析更可以結(jié)合訓詁學還原的方法進一步挖掘其深層的心理學含義,并使得古文本的解讀同人類的深層心理的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一種便利。當代的楊潤根先生似乎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用了類似的方法重新解讀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一下。
三、相同與相通的原型學上的哲學意義解
相從說文解字來看為省視也。從目從木。同者合會也,通者達也。相通想通象通像。相在當下語境中又有相互的意思。我們也知道有總是緣起的,此在則彼在,此無則彼無,當一物顯現(xiàn)時,總是伴隨著另一隱態(tài)的暗層面為對立。無心為相有心為想,相原指眼耳鼻舌身所帶來的感觀,是直觀的形象。因為無心參與,故不加分別,以隱背景下凸顯自己的存在。有心參與時,因為前五識加上了作意的分別,原型意象開始彼此影響運作疊加,結(jié)果會抽離出另一種原型的意象,此是綜合的意象,反映到存在層面是一種思維意識。此存在是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是特指本體。不同的文字通過演變略有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原型意象故從這方面來說是相同。相同在我們普通的理解中是指以某種標準為參照,把對象或某些抽象的東西與之相比附對照,反觀差異與不同,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得成此一物或一理與彼一物或一理相同。但誠如萊布尼茲所言“天下無有相同的二片葉子”,不同是絕對的,所謂的相同只能是在某種范疇的重合程度上,依據(jù)個人心理來進行判別。但這里有個問題,是否真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二樣物呢?;蛟S存在,因為我們也沒有辦法給予證明,但即使二樣東西完全相同,我們也可以說由于是二樣物品,你是一,彼是二,自己只有可能與自己相比是完全相同的,此種相同從純心理的分別上就已經(jīng)有了差異。所以我們的相同只能是一種同類的合會。從某種角度來說似乎相同的概念偏重于靜態(tài)的層面。相通,通者達也。普通的理解是我可以從時空中的A點到達B點。我們謂之相通?;蚰撤N理論理念可以運用在不同的異質(zhì)的領(lǐng)域,我們謂之理是相通的。這是一種橫向的比較的動態(tài)歸納。當然在語境中偏向于靜態(tài)的指認時我們亦可以說是理是相同的。
中國的道家哲學很重視對待,亦如佛學中的緣起一說。從這一層面來說萬有從抽象角度來說都是同一理,這是一種相通?,F(xiàn)代物理學上同樣可以證明,如粒子在裂變時,一變二,這二個粒子之間保持著一種同謀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是超越光速限制的。那么我們同樣可以推論還原到奇點到大爆炸時,物質(zhì)高度濃縮,此是一,在爆炸產(chǎn)生世界時,粒子之間的同謀關(guān)系使的后來產(chǎn)生的世界實際上還是一個整體,也就是我們不能局部割裂的來看待事物,牽一發(fā)動全身,反過來亦是動全身才牽一發(fā)。這是一種無限的整體宇宙觀。在此宇宙觀下相同與相通得到統(tǒng)一。萬有相通,但總體的萬有總體的變化整合為一,此一與自己與自己相同,無限的動統(tǒng)攝在整體觀下的絕對靜。為何稱此為靜,是我們的思維中動總是與彼隱層面有對照,而一下,沒有對比,時空參照消失,此一為絕對,此一只與自己反觀對比,故為一恒靜之一。“整個宇宙由過去到未來的開展與發(fā)展,都是它的內(nèi)部活動,是自我活動。因此,它作為整體是自滿自足的,它不斷地醞釀而形成形式上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萬事萬物,但萬事萬物并不在它之外,萬事萬物就是宇宙整體自我活動、自我表現(xiàn)的千萬種形態(tài)”(張世英教授語)。我們所論的一就一本身并不存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在一的語境中是無限者同在,共同性同在,無時性同在,時間在純一中無有對比。時間概念從純思中消失,強曰之為相同,此相同是自身與自身相同,是一無二,講二時已在部分中而不是整體中,有二則可以言動態(tài)言對比講相通。此思維其實還是人類心理原型上的大母神原型思維的作用。此大母神原型本身蘊涵了無限的可能性,是一切原型的原型。它不特指向某一原型,但離開了此一原型,一切原型的意義便不在存在。
相同與相通的探討是一個相當深邃的哲學命題。哲學總是在用語言進行著表達,故如果不從語言及擁有語言的人本身進行研究意義是不大的。而人總是活在在原型意象中,這種深度的心理背景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又或許原型就是思維本身。萬有不同,但萬有相通,在融通的過程中完成一的統(tǒng)攝。從此一而言萬有又是相同的,因為客體與主體不在有分別。自身與自身總是相同的。這不用證明,這是心理上的直覺。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給大家一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