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白話解(第12節(jié))
p197
9.白茯苓丸 腎消①。
(《太平圣惠方》)
【歌訣】
白茯苓丸治腎消 花粉黃連萆薢調(diào)
二參熟地覆盆子 石斛蛇床膍胵②要
【詞解】①腎消:即下消。多因腎水虧竭,蒸化失常所
致。癥見腰腳無力,飲一溲二,溲似淋濁,如膏如油等。
?、谀m胵: 膍(pi),音鼻; 胵(chi),音汁。雞膍胵,即
雞內(nèi)金。
【組成】白茯苓 天花粉 黃連 萆薢人參玄參
熟地黃 覆盆子各-兩(各30g) 石斛蛇床子各七錢五分(各
22g) 雞膍胵 (即雞內(nèi)金) 三十具微炒
【用法】上11藥共研細(xì)末,和白蜜做成丸藥,如梧桐
子大,每服三十丸(9g),用磁石煎湯送下。
【功用】補腎清熱,生津潤燥。
【主治】腎消。癥見兩腿漸細(xì),腿腳無力,口渴多飲,
小便頻數(shù),尿渾如膏脂,味甘等。
【分析】本方證乃因胃熱失治,灼傷陰津,腎陰耗傷,
蒸化失常所致。故腎陰虧虛,、胃有積熱為本方的主證,。方中
熟地黃滋補腎陰;白茯苓補脾益胃,助脾健運,使陰津生化
有源,且又淡滲利濕,導(dǎo)熱從小便去,二藥共為君藥。玄參
助熟地滋補腎陰,并清虛熱;石斛甘寒,養(yǎng)胃陰,生津液,
滋腎陰,清虛熱;黃連、天花粉又能生津止
渴,共為臣藥。人參益氣補脾,生津止渴;萆薢清熱利濕去
濁;覆盆子益腎固精縮尿;蛇床子溫腎壯陽,以助氣化;雞
膍胵運脾健胃,消食除熱,且止小便數(shù);共為佐藥。用磁石
煎湯送下,取其色黑重墜,引諸藥入腎,補腎益精,有佐使
之用。
10.豬腎薺X苊湯(孫思邈) 解毒治腎消。
(《備急千金要方》)
【歌訣】
豬腎薺苊參茯神 知芩葛草石膏因
磁石天花同黑豆 強中②消渴此方珍
【詞解】①薺苊:即甜桔梗,又名杏葉沙參。
②強中:指陰莖挺舉,不交精自流出。此多因誤服,久
服壯陽的金石藥,熱毒積在腎內(nèi),消灼腎陰,造成消渴并見
強中。
【組成】豬腎一具薺苊石膏各三兩(各9g) 人參
茯神 知母 黃芩 葛根 甘草磁石天花粉各二兩(各
6g) 黑大豆—升(30g)
【用法】上十二味藥,用水先煮豬腎、黑大豆取汁,用
汁煎諸藥,分三次服。
【功用】補腎生津,瀉火解毒。
【主治】腎消強中。癥見小便頻數(shù),唇焦口渴,多飲,
并見強中,或發(fā)癰疽等。
【分析】本方證多因久服壯陽的金石藥,熱毒積在腎
中,消灼腎陰所致。故腎陰耗傷,熱毒蘊積為本方的主證。
方中用豬腎、黑大豆補腎益陰;薺苨甘寒,解毒生津
大豆相配,能解金石藥的熱毒,三藥共為君藥。葛根、天花
粉清熱生津止渴;磁石補腎益精潛陽;石膏、黃芩、知母清
熱瀉火,知母又能滋陰潤燥,共為臣藥。人參、茯神、甘草
益氣健脾,使腎陰生化有源;共為佐藥。甘草又調(diào)和諸藥,
為使藥之用。諸藥相配,有補腎生津,解毒瀉火之功。
11.地黃飲子(王貺) 消渴煩躁。
(《易簡方》)
【歌訣】
地黃飲子參芪草 二地二冬枇斛參
澤瀉枳實疏二腑 躁煩消渴血枯含
【詞解】①二腑:即指大腸和膀胱二腑。
【組成】人參 黃芪 炙甘草 生地黃熟地黃天冬
麥冬 枇杷葉 石斛 澤瀉 枳實各等分(各6g)
【用法】上11藥共研粗末,每次用9g,水煎服?;蜃?br>湯劑,水煎服。
【功用】滋陰補血,除煩止渴。
【主治】消渴證。癥見咽干口渴,多飲,煩躁,面赤,
小便頻數(shù)量多等。
【分析】本方消渴乃因陰虛血枯有火所致。故陰虛有
火、血枯為本方的主證。方中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yǎng)血以潤
燥,生地又可清熱,共為君藥。天冬、麥冬、石斛滋養(yǎng)腎胃
之陰,且又清熱,共為臣藥。人參、黃芪、炙甘草益氣補
脾,使陰血生化有源,補氣以生血,氣旺能生水;枇杷葉清
降肺胃之熱;澤瀉疏利膀胱;枳實疏利大腸,使火熱從下而
去。諸藥合用,使陰血得補,內(nèi)熱得清,則煩躁消渴可除。
12.酥蜜膏酒(孫思邈) 氣乏聲嘶②。
(《千金要方》)
【歌訣】
酥蜜膏酒用飴糖 二汁百部及生姜
杏棗補脾兼潤肺 聲嘶氣憊酒喝嘗
【詞解】①酥:指牛羊奶乳所熬之油,有潤燥調(diào)營的作
用。
②聲嘶:即聲音啞。
【組成】酥 白蜜 飴糖 百部汁生姜汁杏仁研
棗肉各一升(各6g)
【用法】上藥用微火緩緩煎熬如膏,每次用酒細(xì)細(xì)咽下
方寸匕(一湯匙)
【功用】補脾潤肺。
【主治】陰虛肺燥,氣乏聲嘶。癥見氣短乏力,聲音嘶
啞,咽喉干燥,或見咳喘,吐涎沫等。
【分析】本方證乃因脾肺氣虛,肺陰不足,肺失清肅所
致。故肺燥陰不足為本方的主證。脾氣虛為本方的兼證。所
以方中以酥、蜜為君藥,補脾潤肺燥。百部、杏仁潤肺止
咳,宣利肺氣;飴糖潤肺止咳,補脾益氣,使氣陰生化有
源,共為臣藥。姜汁、大棗調(diào)補脾胃,以培土生金,生姜汁
且又散寒化痰飲,使?jié)櫡窝a脾不斂邪,合為佐藥。諸藥合
用,使肺氣陰得補,肺得濡潤,宣降正常,則聲嘶氣憊可治
愈。用酒辛散溫行,能助藥力上行于胸膈之間,又使滋補不
膩。
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未見到此方。而(外臺秘
要)有載,方中尚有橘皮末。原治肺虛寒,又受歷風(fēng)所傷失
治,導(dǎo)致陰虛肺燥,氣乏聲嘶之證。
13.消燥湯李東垣)燥金受濕熱之邪。
(《脾胃論》)
【歌訣】
清燥二術(shù)與黃芪 參苓連柏草陳皮
豬澤升柴五味曲 麥冬歸地痿①方推
【詞解】①痿:以四肢軟弱無力為主癥,尤其以下肢痿
軟癱瘓,足不能行為多見,故亦稱“痿躄”。
【組成】蒼術(shù)—錢(3g) 白術(shù)五分(1.5g)
(4.5g)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各1g) 黃連 黃柏
柴胡各一分(各0.3g)炙甘草 豬苓 神曲麥冬當(dāng)歸身
生地黃各二分(各0.6g)陳皮澤瀉各五分(各ì.5g)五味子
九粒(lg)
【用法】上18味藥共研粗末,每次用五錢(l5g),水
煎服。
【功用】清肺潤燥,健脾祛濕。
【主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癥見痿璧喘促,胸滿少食,
色白毛敗,頭眩體重,口渴便秘等。
【分析】濕熱之邪傷肺,則肺金被灼,致肺熱葉焦,金
不能生水,則腎陰虧虛(腎主骨,肝主筋),而產(chǎn)生痿躄諸
證。故濕熱熏蒸,肺傷而燥為本方的主證。胸滿少食,頭眩
為本方次要癥狀。經(jīng)曰:“治痿獨取陽明”,方中麥冬甘寒,
滋養(yǎng)肺胃之陰,兼清肺熱;黃芪補脾氣益肺氣,以補土生
金,金能生水,共為君藥。生地、當(dāng)歸滋陰養(yǎng)血,以補肝
腎;五味子益氣生津保肺,又能下滋腎水;黃連、黃柏清熱
燥濕;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以資生化之源,共為臣藥。
蒼術(shù)、白術(shù)健脾燥濕,以助脾運;茯苓、豬苓、澤瀉利濕清
熱,導(dǎo)濕熱之邪從小便去;升麻、柴胡以升清氣,清陽升則
濕濁降,兼可清熱;陳皮理氣健脾燥濕;神曲消食化滯,共
為佐藥。炙甘草補中調(diào)藥為佐使藥。諸藥相配,使肺中濕熱
得清,肺燥得潤,肺復(fù)清肅,以滋腎水,諸證可除。
按:本方主要是治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的
痿證。其病機(jī)為濕熱傷肺,肺腎之陰津受損。
增輯
1.沙參麥冬飲(吳鞠通) 秋燥傷肺。
(《溫病條辮》)
【歌訣】
沙參麥冬飲豆桑 玉竹甘花共合方
秋燥耗傷肺胃液 苔光干咳此堪嘗
【組成】沙參三錢(9g) 生扁豆一錢五分(4.5g)冬桑
葉—錢五分(4.5g) 玉竹二錢(6g) 生甘草一錢(3g) 天花粉
一錢五分(4.5g) 麥冬三錢(9g)
【用法】上7藥水煎分二次服。
【功用】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秋燥傷肺,肺胃陰傷。癥見咽干口燥,或身
熱,或干咳,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等。
【分析】燥傷肺胃陰津為本方的主證。實為邪少而虛多
(即外邪已解,燥熱不甚,以肺胃津傷為主)。故方中用甘寒
入肺胃經(jīng)的沙參、麥冬為君藥,以清肺熱,養(yǎng)肺陰,且養(yǎng)胃
陰,生津液。桑葉質(zhì)輕性寒,清宣肺中燥熱;花粉、玉竹滋
養(yǎng)肺胃之陰,清熱生津止渴,共為臣藥。扁豆、甘草益氣健
脾,培土生金,共為佐藥。甘草為調(diào)藥、使藥之用。諸藥相
配,共奏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之功。
2.消燥救肺湯(喻嘉言)滋燥清火。
(《醫(yī)門法律》)
【歌訣】
清燥救肺參草杷 石膏膠杏麥芝麻
經(jīng)霜收下干桑葉 解郁滋干效可夸
【組成】人參七分(2g) 甘草一錢(3g) 枇杷葉—片
(3g) 石膏二錢五分(7.5g) 阿膠八分(3g) 杏仁七分(2g)
麥冬—錢二分(4g) 黑芝麻一錢(3g) 桑葉經(jīng)霜者三錢(9g)
【用法】上9味水煎熱服。
【功用】清燥潤肺
【主治】溫燥傷肺。癥見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
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心煩,胸膈滿悶,舌干少苔,脈
虛大而數(shù)。
【分析】溫燥傷肺為本方的主證。頭痛,胸膈滿悶為本
方的次要癥狀。故方中以桑葉為君,清宣肺中燥熱。石膏助
君清肺經(jīng)之熱;麥冬甘寒,養(yǎng)陰潤肺,以補燥熱所傷之陰
津,共為臣藥。阿膠、胡麻仁(即黑芝麻)助麥冬養(yǎng)陰潤
肺;杏仁、枇杷葉降泄肺氣,使肺氣肅降有權(quán);因燥熱傷
肺,致氣陰兩傷,又用人參、甘草益氣補中,使土旺金生,
肺氣自旺。諸藥相伍,使燥熱得宣散,肺郁得解除,氣陰得
恢復(fù),而奏清燥救肺之功。
按:本方適用于溫燥傷肺,氣陰兩傷之證。若是外感涼
燥,切勿誤用。
3.瓊玉膏(朱丹溪) 干咳。
(《醫(yī)萬集解》引申先生方)
【歌訣】
瓊玉膏中生地黃 參苓白蜜煉膏嘗
肺枯①干咳虛勞癥 金水相滋②效倍彰
【詞解】①肺枯:即指肺陰津虧虛,肺失濡潤。
?、诮鹚嘧?金指肺,水指腎。根據(jù)五行學(xué)說,肺金和
腎水是母子關(guān)系,兩者在生理上互相滋生,又稱“金水相
生”。
【組成】生地黃四斤(2000g) 人參六兩(180g) 茯苓十
二兩(360g) 白蜜二斤(1000g)
【用法】四味藥,先將生地黃熬汁去渣,入白蜜煉稠,
再將人參、茯苓研細(xì)末,與蜜和勻,裝入磁罐封好,隔水煮
成膏,每次用開水沖服二湯匙(6一9g)
【功用】滋陰潤肺,益氣補脾。
【主治】虛勞干咳。癥見干咳無痰,口干咽燥,甚則咯
血,肌肉消瘦,氣短乏力等。
【分析】本方主治之虛勞即肺腎陰虧,而以肺陰虧損為
主。由于肺腎陰虧,虛火灼津,而致肺枯干咳。故肺腎陰虧
之干咳為本方的主證。脾氣虛弱為本方的兼證。咯血為本方
的次要癥狀。所以方中用甘寒生地黃滋腎壯水,且清虛火,
為君藥。白蜜養(yǎng)肺潤燥,為臣藥。二藥合用,有金水相生之
義,壯水制火之功。人參、茯苓益氣補脾,可使土旺金生,
共為佐藥。四藥相配,滋腎潤肺,補土生金;金水相生,故
對肺枯干咳療效顯著。
4.黃連阿膠(張仲景) 熱傷少陰①。
(《傷寒論》)
【歌訣】
黃連阿膠雞子黃 芍藥黃芩合自良
更有駐車歸醋用 連膠姜炭痢陰傷
【詞解】①少陰:即足少陰腎。腎陰為熱邪所傷而致虧
虛。
【組成】黃連四兩(l2g)阿膠三兩(9g)雞子黃二枚
芍藥二兩(6g)黃芩二兩(6g)
【用法】上五味藥,宜先煎黃連、黃芩、芍藥,然后去
滓,放入阿膠烊化盡,再放雞子黃,攪令相得。
【功用】滋腎陰,清心火。
【主治】熱傷腎陰,心火偏盛。癥見心煩,失眠,舌紅
絳,苔黃,脈細(xì)數(shù)等。
【分析】腎陰不足,心火亢盛均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
用阿膠滋陰養(yǎng)血;黃連直瀉心火,共為君藥。芍藥、雞子黃
助膠滋陰補血;黃芩助黃連瀉火除煩,共為臣藥。五藥相
合,有滋陰補血,瀉火除煩之效。
【附方】駐車丸(《備急千金要方》) 黃連六兩(í80g)
干姜二兩(60g) 當(dāng)歸 阿膠各三兩(各90g)
用法:除阿膠外均研成細(xì)末,再用醋八合(適量)烊化
阿膠,與藥末和勻作丸,如大豆許,每服三十丸(6一9g),
米湯或溫開水送下。
功用:寒熱并調(diào),養(yǎng)陰補血。
主治:冷痢腸滑,下痢膿血,日夜無節(jié),痢久傷陰。
按:方中當(dāng)歸、阿膠滋陰養(yǎng)血;黃連清熱而堅腸;干姜
適。
5.滋腎通關(guān)丸(李東垣) 癃閉①。
(《蘭宜◇猿》)
【歌訣】
滋腎通關(guān)桂柏知 溺癃不渴下焦醫(yī)
大補陰丸除肉桂 地龜豬髓合之宜
【詞解】①癃閉:癃(long),音龍。癃閉,即指排尿
困難,點滴而下,甚則閉塞不通的病證。又名癃。
【組成】肉桂五分(1.5g) 黃柏酒炒知母酒炒各一兩(各
30g)
【用法】三藥共研細(xì)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100丸(9g),空腹白湯送下。
【功用】滋腎通關(guān),降火燥濕。
【主治】一濕熱蘊結(jié)膀胱,耗傷腎陰。癥見小便癃閉,點
滴而下,甚則不通,口不渴等。
【分析】濕熱蘊結(jié)下焦,腎陰被耗為本方的主證。腎陽
不足,氣化失常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苦寒質(zhì)潤之知母以
滋潤腎陰,且又降火;黃柏苦寒,瀉下焦?jié)駸岫鴪躁?二藥
共用,滋陰降火,清熱燥濕之力尤強,為君藥。配少許肉桂
以溫養(yǎng)命門真陽,蒸水化氣,使小便通利,為佐藥。三藥合
用,使下焦?jié)駸岬们?腎陰得補,氣化正常,癃閉自除。
【附方】大補陰丸(《丹溪心法》) 知母四兩(120g
)黃柏四兩(l20g) 熟地黃六兩(180g) 龜板六兩(180g)豬脊
髓(適量)。
用法:前四藥共研細(xì)末,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每次
服70丸(6一9g).空腹淡鹽水送服。
功用:滋陰降火。
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癥見骨蒸潮熱,盜汗遺
精,咳嗽咯血,心煩易怒,足膝疼熱或痿軟,舌紅少苔,尺
脈數(shù)而有力。
按:本方乃滋腎通關(guān)丸除去肉桂,加熟地、龜板、豬脊
髓、蜂蜜而成。方中熟地、龜板滋補腎陰,潛陽降火;豬脊
髓、蜂蜜均為血肉甘潤之品,以填補精髓養(yǎng)陰;知母、黃柏
用量亦大,故其滋陰降火之力較滋腎通關(guān)丸強,所以適用于
陰虛火旺之證。
6.增液①湯(吳鞠通) 溫?zé)岜忝丌?br> (《溫病條辨》)
【歌訣】
增液湯中參地冬 鮮烏或入潤腸通
黃龍湯用大承氣③ 甘桔參歸妙不同
【詞解】①增液:本方有滋陰增液潤燥之功,故名之。
?、跍?zé)岜忝?即指溫?zé)岵〉谋忝亍D艘驕責(zé)嵝皻鈸p傷津
液,不能濡潤大腸,無水舟停所致。
③大承氣:即指大承氣湯。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
4味藥組成。
【組成】玄參一兩(30g)細(xì)生地八錢(24g) 麥冬連心八
錢(24g)
【用法】上三味藥,水煎服。
【功用】增液潤燥。
【主治】陽明溫病,津液不足。癥見大便秘結(jié),口渴,
舌干紅,脈細(xì)數(shù)或沉細(xì)無力等。
【分析】津液不足,大便秘結(jié)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重
用玄參為君藥,其咸苦寒,以滋陰生津,潤燥滑腸。麥冬、
生地皆甘寒滋潤養(yǎng)陰之品,助君藥增液潤燥,共為臣藥。三
藥合用,養(yǎng)陰增液,潤燥通便,兼可清熱,以“增水行舟”。
按: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結(jié),為熱邪傷津,無水舟停所
致。若便秘甚者,可加鮮何首烏一兩(30g),以增強養(yǎng)血潤
腸通便之功。
【附方】黃龍湯(《傷寒六書》大黃(12g) 芒硝
(9g)厚樸(l2g)芒硝(9g) 甘草(3g) 人參(6g) 當(dāng)
歸(9g)(原書不著分量)
【用法】先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煎之后,再
入桔梗一撮煎,溫服。
【功用】瀉熱通便,補氣益血。
【主治】里熱實證而見氣血虛弱。癥見下利清水,色純
青(即熱結(jié)旁流),或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
熱口渴,神倦少氣,譫語,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口舌
干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等。
按:本方用大承氣湯瀉下熱結(jié),蕩滌胃腸實熱積滯;人
參、甘草益氣;當(dāng)歸補血;生姜、大棗調(diào)補脾胃,使氣血生
化有源。再加少量桔梗意在宣肺氣,以通腸腑(肺與大腸相
表里),諸藥合用,而成攻下扶正之劑。
瀉火之劑,即清熱劑。是以清熱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
用于治療里熱證。熱,隨其程度不同有溫、熱、火之分,溫
盛為熱,熱極為火。里熱證成因有外感、內(nèi)傷兩方面;有病
因、病位、病情的差異。根據(jù)“熱者寒之,溫者清之”(《素
問?至真要大論》)的原則,清熱劑分為清氣分熱、清臟腑
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氣血兩清、清虛熱等六類,應(yīng)用
時需分清虛實,辨明臟腑。
1.黃連解毒湯(孫思邈) 三焦實熱。
(《千金要萬》)
【歌訣】
黃連解毒湯四味 黃柏黃芩循子備
躁狂大熱嘔不眠 吐衄①斑黃②均可使
若云三黃石膏湯 再加麻黃及淡豉
此為傷寒溫毒盛 三焦表里相兼治
梔子金花加大黃 潤腸瀉熱真堪倚③
【詞解】①吐衄:吐,即吐血。衄(nu),音女,去聲,
即鼻孔出血。
?、诎唿S:斑,即發(fā)斑,指血溢肌膚形成的瘀斑。黃,即
黃疸。
?、垡?倚yi,音乙,即倚重。
【組成】黃連三兩(3~9g)黃芩黃柏各二兩(各6◇g
梔子十四枚(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一切實熱火毒,三焦熱盛。癥見大熱煩躁,口
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身
熱下痢,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
脈數(shù)有力。
【分析】實熱火毒,三焦熱盛為本方主證。熱毒內(nèi)盛,
迫血妄行致吐衄發(fā)斑,熱擾心神致錯語不眠為本方次要癥
狀。方用黃連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為君藥。黃芩瀉肺及上
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導(dǎo)熱下行,共為
臣藥。
【附方】(1)三黃石膏湯(《傷寒六書》) 黃連三兩
(10g)黃柏 黃芩各二兩(6g) 梔子二兩(6g) 麻黃淡豆
豉一兩(各3g),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解表透邪。
主治:傷寒溫毒盛。
(2)梔子金花丸(《醫(yī)方集解》) 黃連三兩(3~9g)黃
柏 黃芩各二兩(各6g) 梔子十四枚(9g) 大黃(3g)研細(xì)
末做成水丸,每次服二錢(6g)。
功用:瀉熱潤腸通便。
主治:三焦實熱,大便不通。
按:黃連解毒湯為熱毒壅盛三焦而設(shè)。加麻黃、淡豆豉
為三黃石膏湯,以解表透邪,表里雙解。加大黃為梔子金花
丸,以加強瀉火之功,使熱從大便而出。
2.附子瀉心湯(張仲景)傷寒痞滿
(《傷寒論》)
【歌訣】
附子瀉心用三黃 寒加熱藥以維陽①
痞②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治相當(dāng)
大黃附子湯同意 溫藥下之妙異常
【詞解】①維陽:維,維系。維陽當(dāng)解為助陽。
?、谄?痞塞不通。
【組成】大黃二兩(6g)黃連、黃芩各一兩(各3g)附
子一兩(3g)
【用法】水煎服,附子另煎。
【功用】瀉熱除痞,助陽固表。
【主治】熱痞兼表陽虛。癥見心下痞塞不通,按之柔軟
不痛,心下或胸中煩熱,口渴,而后惡寒汗出,苔黃,關(guān)脈
浮盛。
【方析】無形邪熱結(jié)于心下(胃脘部),氣窒不通致心
下痞為本方主證。表陽虛,惡寒汗出為兼證。主用大黃、黃
連、黃芩味薄氣輕,清泄上部邪熱而消痞,為君藥。附子辛
熱醇厚,溫經(jīng)扶陽,為佐藥。本方寒熱并用,各奏其功。
【附方】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大黃三兩(9g)
附子二兩(6g)細(xì)辛一兩(3g)水煎服。
功用: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實證。癥見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fā)熱,手
足厥逆,脈緊弦。
按:附子瀉心湯治傷寒心下痞,上承《傷寒論》159
條,當(dāng)有該條心下痞見癥及舌脈;兼見惡寒汗出,非表邪,
實為陽虛腠理不密所致。大黃附子湯用以治療虛寒積滯相
并,既用苦寒的大黃瀉結(jié),又用辛熱的附子、細(xì)辛散寒,與
附子瀉心湯寒熱并用意義相同,即用溫藥配合寒藥,彼為清
法,此為下法,與單純苦寒攻下不同。
3.半夏瀉心湯(張仲景) 誤下虛痞。
(《傷寒論》)
【歌訣】
半夏瀉心黃連芩 干姜甘草與人參
大棗和①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②陰
【詞解】①和:調(diào)和,即調(diào)和諸藥。
?、诤?使陰陽升降相和諧,上下相交通。
【組成】半夏三兩(9g)黃連一兩(3g)黃芩干姜
炙甘草 人參各二兩(各6g)大棗四枚(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熱散痞,健脾益氣。
【主治】誤下虛痞。癥見胸中痞滿,發(fā)熱而嘔,飲食不
下。
【方析】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為本方主證。因誤下,脾胃之
氣被傷,飲食不下為本方次要癥狀。方用黃芩、黃連苦寒瀉
熱,干姜、半夏辛溫散痞,共為君藥。人參、炙甘草、大棗
補益脾胃為佐藥。
4.白虎湯(張仲景)肺胃實熱。
(《傷寒論》)
【歌訣】
白虎湯用石膏偎① 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參者 躁煩熱渴舌生苔
【組成】石膏—斤(30g) 知母六兩(9g) 炙甘草二兩
(3g)。)粳米六合(◇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陽明氣分熱盛。癥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大
汗惡熱,苔黃,脈洪大有力,或滑數(shù)。
【分析】壯熱、大汗、渴飲、脈洪大為本方主證,屬氣
分陽明熱盛。方用石膏辛甘大寒,專清肺胃邪熱,解肌透
熱,生津止渴,為君藥。臣以知母苦寒質(zhì)潤,助石膏清氣分
實熱,并治已傷之陰。粳米、甘草益胃護(hù)津,防止石膏大寒
傷+,為佐藥。
【附方】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 石膏—斤(30g)
知母六兩(9g) 炙甘草二兩(3g) 粳米六合(9g) 人參二兩
(3g),水煎服。
功用: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陽明氣分熱盛,但汗多而脈大無力,氣津兩傷之
證;及暑病氣津兩傷,癥見汗出背微惡寒,身熱而渴等。
5.竹葉石膏湯(張仲景) 肺胃虛熱,
(《傷寒論》)
【歌訣】
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半夏竹葉靈
甘草生姜兼粳米 暑煩熱渴脈虛尋①
【詞解】①尋:找,搜求,引申為選用。
【組成】竹葉二把(15g)石膏—斤(30g)制半夏半升
(9g)麥冬一升(15sg) 人參二兩(5g) 甘草二兩(3g)粳
米半升(1s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之后,余熱未清,氣津兩
傷。癥見身熱多汗,心胸?zé)?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
煩不寐,虛羸少氣,脈虛數(shù),舌紅苔少。
【方析】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為本方主證。
心胸?zé)?氣逆欲嘔,虛煩不寐,均為次要癥狀。方用石
膏、竹葉清陽明余熱而除煩,為君藥。人參、麥冬益氣生津
為臣,半夏降逆止嘔為佐。甘草、粳米和中養(yǎng)胃為使藥。
6.升陽散火湯(李東垣) 火郁。
(《脾胃論》)
【歌訣】
升陽散火葛升柴 羌獨防風(fēng)參芍儕①
生炙二草加姜棗 陽經(jīng)火郁發(fā)之佳
【詞解】①儕:儕chai,音柴,同輩。
【組成】葛根 升麻 羌活 獨活人參白芍各五錢
(各15g) 柴胡八錢(24g)生甘草二錢(6g) 炙甘草三錢(9g)
防風(fēng)二錢半(7.5g)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升脾胃陽氣,散中焦郁火。
【主治】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火郁脾土。癥見四
肢發(fā)熱,肌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
【方析】陽經(jīng)火郁為本方主證。方用柴胡以散少陽之火
為君。臣以升麻、葛根發(fā)散陽明之火,羌活、防風(fēng)發(fā)散太陽
之火,獨活發(fā)散少陰之火。均為味薄氣輕,上行升散之藥,
使三焦舒暢,陽氣升騰,火郁得解。佐以人參、甘草益氣健
脾,白芍?jǐn)筷幥鍩?姜、棗調(diào)和脾胃,酸斂甘緩,散中有
收。
7.涼膈散 膈上實熱。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涼膈硝黃梔子翹 黃芩甘草薄荷饒
竹葉蜜煎療膈上 中焦燥實服之消
【組成】芒硝大黃炙甘草各二十兩(各20g)黃芩
薄荷 梔子各十兩(各10g) 連翹四十兩(40g)
【用法】加竹葉七片、白蜜少許,水煎服。
【功用】瀉火通便。
【主治】上中二焦熱邪熾盛。癥見煩躁口渴,面赤唇
焦,口舌生瘡,胸膈煩熱,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舌邊紅,
苔黃,脈數(shù);及小兒急驚,痘瘡黑陷等。
【方析】上中二焦熱邪熾盛為方主證。胃火發(fā)斑,小
兒急驚、痘瘡黑陷均為兼見證。方中連翹清熱解毒,輕清上
浮,用量獨重為君。臣以黃芩清心肺郁熱,山梔通瀉三焦之
火,引熱下行;薄荷、竹葉清疏心胸之熱。佐以大黃、芒硝
蕩滌結(jié)熱,導(dǎo)瀉下行。甘草與硝、黃同用,即調(diào)胃承氣湯,
加白蜜緩和峻下,以下為清,為使藥。全方使上焦之熱從外
而清,中焦之實由下而泄。
8.清心蓮子飲 心火淋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清心蓮子石蓮參 地骨柴胡赤茯苓
芪草麥冬車前子 躁煩消渴及崩淋
【組成】石蓮子 人參赤茯苓炙黃芪各七錢半(各
22g)地骨皮 柴胡 炙甘草麥冬車前子各五錢(各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陰,清心火,止淋濁。
【主治】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癥見遺精淋
濁,血崩帶下,遇勞則發(fā);腎陰不足,則口舌干燥,煩躁發(fā)
熱。
【方析】氣陽不足為本方主證。心腎不交為虛火內(nèi)動,
膀胱復(fù)有濕熱為本方兼證。方用人參、黃芪、甘草補益陽氣
而瀉虛火,助氣化為君。臣以地骨皮清肝腎虛熱,佐以柴胡
散肝膽相,黃芩、麥冬清心肺之火,茯苓、車前子利下焦
濕熱,石蓮子清心火,而交心腎。合方虛實兼顧,使氣陰恢
復(fù),心火清寧,心腎交通,濕熱分清,諸癥自除。
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干葛、藿香、木香,加強補
虛降逆以治伏暑脈虛水逆。
10.清胃散(李東垣) 胃火牙痛。
(《蘭室秘藏》)
【歌訣】
清胃散用升麻連 當(dāng)歸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熱 口瘡?fù)卖把佬?br> 【組成】升麻一錢(6g)黃連(3~6g) 當(dāng)歸(6g)生
地(12g)各三分丹皮五分(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有積熱。癥見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fā)熱,其
齒惡熱喜冷;或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或唇舌頰腮腫痛;
口氣熱臭,口舌干燥,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shù)。
【方析】胃有積熱為本方主證。方中黃連苦寒瀉火,清
心胃積熱為君。臣以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散瘀。佐以當(dāng)
歸養(yǎng)血和血,消腫止痛。使以升麻生散火毒,引諸藥達(dá)陽明
經(jīng)。若胃中熱盛,可再加石膏清熱。
參考資料:中藥大辭典、湯頭歌訣白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