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
癥狀 主要發(fā)生在比較冷涼的深丘區(qū)和山區(qū),可危害所有玉米類型。 病菌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葉鞘和苞葉。植株感病后,常使葉片干枯,重者全株枯死,產量失收,輕者生長不良,造成減產。株高70~100厘米時,先由基部葉片發(fā)病,漸及上部,嚴重時能遍及全株。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水漬狀青灰色或灰綠色斑點,然后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棱形或長紡錘形大斑。斑中央淡褐色,邊緣暗褐色。病斑寬可達1~2厘米,長15~20厘米。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可產生黑灰色霉狀物(分生孢子)。發(fā)病嚴重時,病斑增多,連成大片,整株枯死。
流行規(guī)律 大斑病菌,屬半知菌類,叢梗孢目,暗梗孢科,長蠕孢屬,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田間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侵染發(fā)病的主要來源。在濕度較高的條件下,菌絲體迅速繁殖,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常借風力、氣流和昆蟲等傳播而造成危害。其發(fā)病輕重,與品種抗病力、生育期中的氣候條件和栽培水平有密切的關系。一般品種抗病力弱,生長期中霧露天氣和雨日多,田間濕度大,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密度過大,以及土壤肥力差,施肥不足等,均會造成嚴重發(fā)病。此外,在四川省條件下,還表現(xiàn)出播種愈晚發(fā)病愈重的趨勢。
防治措施
?、?nbsp;選用抗病品種,從根本上消除危害。
?、?nbsp;清除病株殘體,實行合理輪作,減少初次侵染源。
?、?nbsp;適時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增強抗病能力。 ④ 藥劑防治。掌握發(fā)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或用65%的可濕性代森鋅400~500倍液,或用50%的可濕性敵菌靈感500倍液,噴霧2~3次,可收到一定防治效果。


玉米小斑病
癥狀 常和大斑病同時出現(xiàn)或混合侵染,因主要發(fā)生在葉部,故統(tǒng)稱葉斑病。發(fā)生地區(qū),以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丘陵區(qū)為主。此病除危害葉片、苞葉和葉鞘外,對雌穗和莖稈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強,可造成果穗腐爛和莖稈斷折。其發(fā)病時間,比大斑病稍早。發(fā)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xiàn)半透明水漬狀褐色小
斑點,后擴大為5-16*2-4毫米大小的橢圓形褐色病斑,邊緣赤褐色,輪廓清楚,上有二、三層同心輪紋。病斑進一步發(fā)展時,內部略褪色,后漸變?yōu)榘岛稚?。天氣潮濕時,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狀物(分生孢子盤)。葉片被害后,使葉綠組織常受損,影響光合機能,導致減產。
流行規(guī)律 小斑病菌,屬半知菌類,叢梗孢目,暗梗孢科,長蠕孢屬?,F(xiàn)已知有兩個生理小種。"O"小種分布最廣,主要侵害葉片;"T"小種,對具有T型細胞質的玉米有專一的侵 害能力,可以侵入花絲、籽粒、穗軸等,使果穗變成灰黑色,
造成嚴重減產。 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第二年產生分生孢子,成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風力和雨水的飛濺傳播,在田間形成再次侵染。其發(fā)病輕重,和品種、氣候、菌源量、栽培條件等密切相關。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種,生長期中露日多、露期長、露溫高、田間悶熱潮濕以及地勢低洼、施肥不足等情況下,發(fā)病較重。四川省條件下,播期愈晚,發(fā)病愈重。
防治措施
?、?nbsp;選用抗病品種,杜絕感染。
?、?nbsp;清除病株殘體,減少初期侵染病源。
③ 合理密植,實行間作套種,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發(fā)病。
?、?nbsp;適期早播,錯開危害關鍵期,減少損失。
⑤ 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注意排水,加強管理,增強抗病力。
?、?nbsp;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65%的可濕性代森鋅 400~500倍液,或50%的敵菌靈500倍液噴霧,有一定效果。


玉米紋枯病
癥狀 紋枯病(俗稱"花腳稈","爛稈瘟")是近年來發(fā)生危害日益嚴重的一種新病害。四川省各地均有發(fā)生,以高溫、高濕條件下和夏播玉米發(fā)病較嚴重。其寄主甚廣,除危害玉米外,還可侵染水稻、小麥、大麥、高粱、棉花、大豆等多種作物。該病主要危害葉鞘,也可侵染葉片、苞葉和果穗,玉米拔節(jié)至成熟期均可發(fā)病。開始從莖基部的葉鞘感病,后侵染葉片并向植株上部蔓延。發(fā)病初期,光出現(xiàn)水漬狀灰綠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后轉為白色至淡 黃色,發(fā)病后期,變?yōu)榧t褐色云紋狀斑 塊。當濕度較大時,病斑上常長出許多白霉(菌絲和擔孢子);當溫度
較高或植株已老健不適合病菌擴大危害時,即產生菌核,多藏于葉鞘內。菌核初為白色,老熟時呈褐色。葉鞘受害后,葉片萎蔫,嚴重時整株枯死,果穗受害后,可使苞葉干枯,果穗腐爛。
流行規(guī)律 紋枯病菌,屬擔子菌類,絲核菌屬。以遺留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體上的菌核和菌絲越冬,次年產生菌絲和擔孢子,成為初次侵染原。菌絲、擔孢子和孢子,借風力和氣流傳播,也可通過與病部接觸而造成再次侵染、擴大危害。發(fā)病輕重,主要受菌源量、菌源致病力和田間溫濕度的制約。菌源量大、致病力強,田間溫度高、濕度大,發(fā)病較重,溫度低于20℃,相對濕度小于75%時, 不利于菌絲生長,致病力弱,發(fā)病較輕。不同玉米品種,感染紋枯病的程度雖有一定差異,但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抗病品種。對此,尚待深入研究。
防治措施
?、?nbsp;清除病株殘體,深翻整地,減少初次侵染菌源。
?、?nbsp;發(fā)病初期,及時剝去感病葉鞘和病葉,切斷蔓延"橋梁",防止擴大危害。
③開溝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發(fā)病程度。
④ 藥劑防治,可于發(fā)病初期,用5%的井崗霉素1000~1500倍液,或25%的菌核凈1000倍液,或50%的托布津、多菌靈、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65%的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噴于發(fā)病部位,可獲較好效果。噴藥前先剝去感病葉鞘和病葉,效果更佳。



玉米矮花葉病
癥狀 矮花葉病(本病也叫花葉條紋?。┦撬拇ㄊ?0年代后期以來,廣為流行的一種新病害,以川中的平壩、淺丘區(qū)發(fā)病較重。玉米整個生長期中,均可受害。發(fā)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的葉片上表現(xiàn)不規(guī)則、淺綠或暗綠色的條點或斑塊,形成斑駁花葉,并可發(fā)展成沿葉脈的狹窄條紋。生長后期,病葉變成黃綠色或紫紅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較重,后期感病矮化輕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莖腐爛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發(fā)達,分枝減少,甚至退化,果穗變小,禿頂嚴重,有的還不結實。
流行規(guī)律 矮花葉病源為病毒。毒源來源,一是種子帶毒,二是越冬雜草上寄生。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蟲吸食葉片汁液而傳播,汁液磨擦和種子也有傳毒作用。蚜蟲介體,主要是麥二叉蚜、高梁縊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麥二叉蚜最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決于品種抗性、毒源及介體發(fā)生量,以及氣候和栽培條件等。品種抗病力差、毒源和傳毒蚜蟲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長較差等都有會加重發(fā)病程度。
防治措施:
?、?nbsp;選用抗病品種;
② 清除田間雜草,拔除感病弱苗,選用壯苗移栽,減少毒源;
?、?nbsp;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nbsp;藥劑治蚜防病,可用樂果乳劑1000倍液,或氧化樂果1200~1500倍液于麥蚜遷移盛期噴霧一、二次,可殺死蚜蟲介體,減輕危害。若與麥田防治蚜蟲結合,效果更佳。






玉米莖基腐?。ㄇ嗫莶。?nbsp;
癥狀 70年代以來,四川省各地皆有發(fā)生,以盆地內發(fā)病較重。病株率一般為10~20%,重者40~50%,個別地塊可達80%以上,對玉米產量影響甚大。該病多在玉米雌穗蔫須后表現(xiàn)癥狀。植株感病后,葉片突然出現(xiàn)青灰色青枯,似霜凍危害,根系和莖基部呈水浸狀腐爛,并逐漸變?yōu)楹稚?;莖基部三、四節(jié)間,明顯失水,變軟變空,乃至干縮,后期植株易倒伏;根部空心變軟,呈褐色或紫色,須根減少,易拔起;果穗下垂,穗柄柔韌,不易掰離,穗心干縮,脫粒困難,千粒重顯著下降。
流行規(guī)律 青枯病病源菌,山東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認為,本病是以瓜果腐霉菌侵染為主,并與禾谷鐮刀菌復合侵染。四川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分離結果,腐霉菌占75.5%,鐮刀菌占12.5%,病源主要通過土壤帶菌傳播。一般,在乳熟期間,如遇天氣炎熱,突降大雨,溫度聚變的條件,病害即迅速而嚴重發(fā)生。品種不同,其發(fā)病輕重也有明顯差異。
防治措施 本病屬土傳病害,在目前尚無有效的土壤處理藥劑的情況下,應以農業(yè)預防為主。
?、?nbsp;選用抗病品種;
?、?nbsp;增施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nbsp;適時播種,避開病害對關鍵生育期的危害,減輕損失;
④ 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透氣不良而影響根系活力,預防病害發(fā)生。

玉米絲黑穗病
癥狀 四川省各地均有發(fā)生,以春播玉米和冷涼山區(qū)發(fā)病較重。病菌存在于玉米播種至出苗期的土壤中,即發(fā)生危害。病菌侵入幼苗后,菌絲進入生長點,蔓延至雌雄穗。幼苗感病后,有時矮化,分蘗增多而簇生,葉鞘破裂,呈畸形。多數(shù)病株在營養(yǎng)器官上很少表現(xiàn)癥狀,直到頂葉抽出以后,才見其中肋破裂,雄穗花器變形,穎片增多,呈葉片狀,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內為黑粉;雌穗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變成一團灰黑色干粉,內有許多絲狀物,此為寄生維管束的殘留物。植株感病后,不能形成果穗,顆粒無收。
流行規(guī)律 絲黑穗病菌,屬軸黑粉菌屬,有兩個生理小種,一個侵染玉米,另一個侵染高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次年萌發(fā)形成菌絲和小孢子,是主要侵染源,故以土壤傳病為主。種子帶菌也可引起發(fā)病。發(fā)病輕重,決定于品種的抗病力和出苗期土壤溫濕度的高低。抗病力弱的品種,出苗期土壤溫度低,水分不足,出苗緩慢,最易發(fā)病而且較重。
防治措施
?、俨煌贩N的抗病表現(xiàn),從高抗至高感,差異很大,選用抗病品種最為經濟有效。
?、诰x種子,播前曬種,提高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促進快出苗、出壯苗,減輕危害。
?、蹚氐装纬≈辏喿鞯共?,減少病源。
④劑拌種??捎?0%的萎銹靈可濕性粉劑,或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苯來特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0.5%的用量拌種;或用20%的萎銹靈乳劑1:5加水稀釋后,按種子量的十分之一加藥液拌勻后,悶種4小時,晾后播種;或用粉銹靈有效成分100克,拌種100公斤,效果均佳?!?/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