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別議 黃波 “吸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是一句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裕徽摯蟮綄鹘y(tǒng)文化和外來文明,還是小到對一本書和一種學說,無懈可擊、“完全正確”的態(tài)度就是宣稱“吸其精華棄其糟粕”。 從童子入學讀書開始,接觸這句名言已經(jīng)有數(shù)十個年頭,所讀過的各種經(jīng)典非經(jīng)典的書、所經(jīng)歷的各種奇怪非奇怪的事也已經(jīng)不計其數(shù),忽然有一天,當女兒也開始念叨這句話時,我猛地一震:在我人生的這幾十年里,我一直自以為是在“吸其精華棄其糟粕”方向的指引下,進行精神之旅的,如今回頭清算,我究竟又吸收了別人的多少精華?如果我吸收的總是前人的精華,而且丟掉了不應(yīng)有的糟粕,為什么至今我還只是這樣一個毫無所成的人呢?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有一個叫孔子的老祖宗是最“糟粕”的,他所宣揚的“仁”是一塊麻痹人民斗志的溫情脈脈的面紗,他所提倡的“孝”是要將人民捆綁在家族的鐵鏈上不得自由;文學史上有一個杜甫,曾經(jīng)寫詩同情底層百姓,這是杜詩的精華,可是其人又十分“忠君”,這又是杜甫的局限性了。比照這個思路,雖然我們一直喊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但實行起來卻還有多少東西不在批判之列,還有多少東西值得繼承?對待外來文明就更不用說了,曾幾何時,“個人主義”被解讀為“自私自利主義”,被認為是西方文化中最要不得的糟粕,連市場經(jīng)濟也一度被認為是洪水猛獸,更不必論“三權(quán)分立”“議會民主”了。當下審視,過去許多被宣告為“糟粕”、應(yīng)該批判的東西不用說我們都批錯了,有許多簡直就是無的放矢。實事求是地考察,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和接受外來文明的活動中,與其夸口“吸其精華,棄其糟粕”,毋寧說是在“吸其糟粕棄其精華”!值得深思的是,這一切又居然都是在“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旗號下進行的,這里就凸顯了一個問題:從理論上講,“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完全正確,但為什么一到實踐層面,就會“播下龍種收獲跳蚤”? 須知,“完全正確”的理論從來都是無法實踐的。這符合英國思想家波普的“證偽”理論,波普認為,一種理論,只有它可能被證實為錯誤,才是“科學”的,否則就是一種“宗教”。人類歷史上許多“上天堂”“下地獄”的學說,從來就沒有人體驗過,所以它無法被“證偽”,永遠“正確”。“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樣屬于“過度正確”的理論,所以它也只能是另一種烏托邦。 在宣稱總能對他人和異民族精神文化遺產(chǎn)“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種“致命的自負”。世界上有沒有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總能準確判斷另一種文化中的“糟粕”和“精華”所在,然后進行精明的“棄”“取”呢?可以肯定地說,絕不會有!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認知總是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焉知你判斷為“糟粕”的東西,事實上正是別人的“精華”?焉知你現(xiàn)在棄如敝履的東西若干年后不會視同“珠玉”?市場經(jīng)濟理論在我國的前后遭遇不正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嗎? 文化是一個整體,今天被我們界定為“精華”和“糟粕”的部分,當年當?shù)丶热淮嬖?,就有它的合理性,就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精華”也好,“糟粕”也罷,都是一種文明一種文化水乳交融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理應(yīng)對這個整體抱有敬畏和感恩之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官方態(tài)度。當然,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自利的經(jīng)濟人也許難免有所偏愛,他總是從“自利”的角度進行棄取,對此行政權(quán)力不宜干預(yù)。也就是說,面對一種文化和文明,一個人盡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因為這種判斷只能影響到他自己,然而如果上升到一種政策層面,標志一個民族的立場,那不僅對本民族的發(fā)展有害----如前所述,很可能拿“精華”當“糟粕”進行排斥,同時也是對創(chuàng)造那種文明和文化的人的極大不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