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臺灣黑道“教父”陳啟禮在香港去世是當時的一條大新聞,陳啟禮17歲時就統(tǒng)一了竹聯(lián)幫,成為總堂主,在以后的幾年間,他把竹聯(lián)幫迅速發(fā)展成為臺灣最大的幫派組織,其觸角深入到臺灣幾乎所有領域,甚至在全球各地都有勢力。在陳啟禮去世之后,歷史變得更加清晰:這個曾經(jīng)千夫所指的案犯,也不過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
軟硬兼施掌管“天下第一幫”
陳啟禮綽號“鴨霸子”,籍貫江蘇,1949年隨父母到臺灣。陳啟禮的天性在他六歲時顯現(xiàn),當時他跟隨著二十多歲的母親逃難轉往臺灣,一路上為了防土匪,晚上睡覺還需以木板頂住門,后來在路上撿到一把小刀,就一直藏在身上。小小的年紀就要保護母親,也使他養(yǎng)成義不容辭保護他人的個性。
在金邊被送上法庭
陳啟禮曾說竹聯(lián)幫的形成有它的時代背景。那時他和家人到臺灣,在學校中他是異數(shù),因為“二二八事件”剛結束,臺灣人對外省人心懷仇恨,時思報復,他小學時就常遭本省籍同學的圍毆,常常是一人獨戰(zhàn)群雄,漸漸地在小圈子中結合起來共同對付外侮,如此就有了幫派的雛型。 陳啟禮高中畢業(yè)后,因為來自一個公務員的家庭,成績又平平,無法踏上留學之路。當時國民黨政府對本省人的培養(yǎng)照顧有了政策性的指標,造成外省第二代有了落差,內心的不平衡,必須靠自力救濟,終于造成竹聯(lián)幫的形成,所以竹聯(lián)幫一直被外界認定是外省幫,其實大部分亦為本省人。 1952年,陳啟禮加入了黑社會幫派,在周新德與周榕等人的帶領下,開始過上了黑社會生活。 1953年,一個名叫孫德培的人創(chuàng)立了中和幫,同時成立的幫派還有“十三太保”、“四海幫”等。孫德培帶領眾手下“南討北伐”,建幫的兩年間已將中和、永和及板橋等地打造成了據(jù)點。1956年,“中和幫”幫主孫德培在一次糾紛中殺死了一名黑幫頭目,此后被捕入獄。“中和幫”頓時群龍無首,地盤不斷被其它幫派瓜分。“中和幫”元老趙寧聚集幫眾召開會議,創(chuàng)立了“竹林聯(lián)盟”(簡稱竹聯(lián)幫)。當時,竹聯(lián)幫設立了五個分支,陳啟禮是分支之一“鴨”的成員。 1962年,臺灣另一大黑幫“四海幫”遭政府一連串打壓,內部混亂,面臨解散危機。陳啟禮趁機嶄露頭角,帶領竹聯(lián)幫成員展開大規(guī)模行動,占領了“四海幫”的地盤。此后,又與各大黑社會幫派火并,不斷擴展地盤,因此成為竹聯(lián)幫舉足輕重的人物。1968年,竹聯(lián)幫于陽明山召開會議,重新編組,陳啟禮開始擔任“總堂主”。 1970年,竹聯(lián)幫成員陳仁盜領“幫款”逃逸,在尋求警方庇護的情況下,仍遭到竹聯(lián)幫暗殺,被指為幕后指使者的陳啟禮在1972年被捕入獄。經(jīng)歷四年牢獄生活之后,陳啟禮大刀闊斧地統(tǒng)合內部混亂的竹聯(lián)幫。一段時間后,陳啟禮順利統(tǒng)一了竹聯(lián)幫。此后,竹聯(lián)幫不斷擴充,有“天下第一幫”之稱。
一手制造“江南”案
陳啟禮之所以出名,統(tǒng)一竹聯(lián)幫只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一手制造了對臺灣具重大意義的“江南案”。 江南,本名劉宜良,美籍華人。他早年喪父,由祖父撫養(yǎng)長大。十七歲那年隨蔣經(jīng)國到臺灣,1950年入臺“國防部政工部”學習,后被送到蔣經(jīng)國任校長的政工干校受訓,是蔣經(jīng)國一手培養(yǎng)的政工人員。 1954年畢業(yè)前夕,江南決心脫離臺軍部隊,就讀于臺北市師范大學英語系,后擔任《臺灣日報》記者。由于成績突出,江南被派往香港、菲律賓及東南亞采訪。1982年,江南開始研究蔣經(jīng)國的生平及政治理想,并于1984年正式出版《蔣經(jīng)國傳》。 《蔣經(jīng)國傳》出版之后,立刻成為島內中文暢銷書之一。由于該書對蔣氏父子的劣跡進行了深入揭露,蔣氏家族對此極為惱怒,視江南為國民黨的“叛逆”。在當時的臺灣,蔣經(jīng)國有極度的威權,不容他人刻意抹黑,但江南卻寫出不利于蔣經(jīng)國的傳記。在情報局長一句“教訓一下劉宜良”及多方因素的刺激下,陳啟禮熱忱滿腔帶了兄弟,到了美國舊金山去“替天行道”。 身為竹聯(lián)幫幫主的陳啟禮,為何要聽命于臺當局呢?這一點一直是個謎,后來才逐步被解開——因為陳啟禮是臺當局的情報人員。 據(jù)澳門《新華澳報》披露,1958年,臺灣警方曾強令解散竹聯(lián)幫,使其氣焰受挫。陳啟禮為使竹聯(lián)幫免于窮途末路,著手打入娛樂界,充當保鏢、占據(jù)賭場,勢力又趨猖獗。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該幫勢力范圍由臺北至高雄,縱貫南北,成員逾萬人。此時,臺當局看上了竹聯(lián)幫。蔣經(jīng)國之子蔣孝武與陳啟禮頻繁交往,后經(jīng)臺情報局介紹,陳啟禮加入了臺灣情報局。 在臺灣情報局里,陳啟禮的名字叫鄭泰成,編號為730063。1984年8至9月,受臺灣情報局指使,陳啟禮一伙潛入美國,準備刺殺“叛徒”江南。 “吳敦一槍是從這里(腦門)打進去,(江南)就斃命。董桂森上去再在肚子補了兩槍。”2004年2月,陳啟禮在接受香港鳳凰衛(wèi)視采訪時,談起當年暗殺作家江南的經(jīng)過,表情淡然的他似乎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 1984年的10月15日早晨,竹聯(lián)幫總堂主陳啟禮親自帶著兩名“小弟”吳敦和董桂森,蹲守在位于舊金山市郊江南寓所的車庫內。在江南準備開車出行之時,他們用了三顆子彈結束了這位美籍華人作家的生命。
成為政治犧牲品
江南被暗殺,震驚了海內外華人社會,人們紛紛譴責這一暴行,并呼吁警方徹查兇手。美國各界關心江南遇刺事件的人士,在舊金山成立了“江南事件委員會”,并懸賞兩萬美元緝拿兇手。 案發(fā)后,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隨即查出,兇手為陳啟禮、吳敦及董桂森,向臺灣當局要求“引渡”三人未果后,向新聞界發(fā)布了陳啟禮為防萬一而錄制的錄音帶,證實有臺情報人員介入此案。臺灣當局為自保,隨即下令逮捕時任情報局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陳啟禮回臺灣后,被政府以“一清項目”(清除黑幫的專項行動)的名義逮捕。 多年以后提起江南案,臺灣媒體仍用“臺灣受傷”,來形容這起案件給臺灣形象與聲譽所帶來的傷害。黑暗、黑幕、黑金……當時,所有黑色的貶義詞似乎都成為描述臺灣政治的用語。 江南案塵埃落定,而關于臺灣的民主與自由的爭議越演越烈。臺灣坊間一直流傳著蔣經(jīng)國有意讓蔣孝武接班的傳言。而江南命案扯出蔣孝武的名字,讓蔣經(jīng)國進一步意識到蔣氏王朝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傳承。無奈間,蔣經(jīng)國只好將蔣孝武“流放”到新加坡,讓其從此淡出臺灣政治。1985年8月16日,蔣經(jīng)國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采訪時,更是首次表態(tài)不考慮蔣家人繼任“總統(tǒng)”,并明確指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應依憲法選舉產(chǎn)生”。 1986年3月,臺灣當局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究臺灣的政治改革。一年后,蔣經(jīng)國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臺灣政治從此走上一個前所未有的軌道。 就這樣,“陳啟禮”三個字被鐫刻在一個時代之中。在2004年接受香港鳳凰衛(wèi)視采訪時,陳啟禮淡淡地笑著說:“我一點都沒覺得自己是為蔣經(jīng)國做這件事,也沒想過這是為誰做的。”
最后歲月
犯下江南命案后,陳啟禮被判了無期刑。不過,之后他兩度獲得減刑,在1991年終于獲得假釋出獄。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里,陳啟禮當回他的竹聯(lián)幫幫主,繼續(xù)他的黑道事業(yè)。 不料,臺灣當局在1996年發(fā)起一個名叫“治平專案”的掃黑行動,陳啟禮事前收到風聲,倉惶逃往柬埔寨避風頭。 據(jù)稱,陳啟禮當年移居金邊,除因看不慣黑幫“蛻變”為臺灣當局的打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販毒、私藏槍支等官司纏身。特別是民進黨執(zhí)政后,一心想抓住這個當年破壞“民主”的“劊子手”,四處通緝他。 在金邊,陳啟禮搖身一變成為商人,還經(jīng)常做善事,給當?shù)貫膮^(qū)災民捐款捐物。 可是,“陳董”的不甘寂寞,又為自己招來一次麻煩。2000年7月,在柬埔寨臺商協(xié)會長遇到槍殺后,陳啟禮出現(xiàn)在媒體上,高調批評柬埔寨的治安和柬政府的“無能”,并在媒體鏡頭前炫耀、把玩自藏的各種槍械。 陳啟禮此舉讓柬埔寨當局十分難堪。洪森政府立即對陳啟禮采取行動,在他家中搜出了11支AK沖鋒槍、8支短槍、1支M79及2000發(fā)子彈,陳啟禮因此被捕入獄。 在獄中,陳啟禮深受中風之苦。一年多后,陳啟禮假釋出獄。不久,其父在臺灣病逝。陳啟禮官司纏身,無法回臺,只能在柬埔寨設靈堂遙祭,當時他曾透露“倦鳥歸巢”的心意。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陳啟禮早在2000年就已發(fā)現(xiàn)患胰腺癌,病情一度得到控制,2007年陳啟禮起初拒絕就醫(yī),但病情持續(xù)惡化,并有并發(fā)腹膜炎的跡象。到6月,陳啟禮終于在友人的安排下,前往香港接受進一步治療。 陳啟禮不愿外出治療,其實有難言之隱——害怕一不小心被臺灣當局拘捕。陳啟禮認為,自己是被冤枉的,所以在流亡柬埔寨期間,一反其它通緝要犯的低調,多次公開接受臺灣媒體采訪,大吐不平,給臺灣警方造成了很大壓力。而臺灣警方也一直關注陳啟禮的行蹤,試圖尋找機會抓他回臺灣受審。 2007年10月4日晚間,陳啟禮在香港病故。 陳啟禮病故后,江南案中陳啟禮的同犯、目前已成為電影制片人的吳敦說:“政府對鴨霸子太不公平。一個幫國家做那么多事的人,竟然被逼得有家歸不得,必須亡命海外,實在令人心寒。” 即使當初自認是“替天行道”,陳啟禮都無法抹去殺害無辜的事實。然而,他也應死而無憾了,因為臺灣已經(jīng)給予了他原宥與寬容。媒體在報道陳啟禮魂斷異鄉(xiāng)的消息時,無一例外都帶著些許同情。而公眾也沒有把他視為一個反面人物。一位民眾說,“陳啟禮是一個講義氣、重感情的血性男兒,事父至孝,有別于一般民眾對黑道人物的刻板印象——好勇斗狠、無惡不做。” 在他離去之后,一段歷史變得更加清晰:這個當年在江南命案中被千夫所指的作案者,實際上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在得知陳啟禮病故的消息后,江南的遺孀崔蓉芝說:“早已原諒了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