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功,全仗著枰心斗膽; 有真氣節(jié),才算得鐵面銅頭。 [述論] 古人說:“人無志,非人也。”又說:“人無奮志,治功不興。”一個人要行有所成、功有所得,就必須為自己確立一個明確的志向目標(biāo)。目標(biāo)明確,行動才有方向,才能專心致志,向著既定的彼岸駛進;而欲成大事者、建大功者,則更應(yīng)志存高遠,奮發(fā)圖強,準備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準備咽下常人難以咽下的苦澀??嘈膭钪?,前行不輟。 當(dāng)然,有志固然可嘉,但僅有志且努力不懈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膽量。有膽量,才敢于面對艱難困窘,敢于乘風(fēng)破浪,敢于破除陳規(guī)陋習(xí)、蔑視世人偏見,做人所欲為而不敢為之事,走前人古人未曾走過的路,創(chuàng)出新的業(yè)績,造就新的境界。 再者,有膽則有識。古人講,欲成大學(xué)問者,必具“才、學(xué)、識”三妥。“才”是基礎(chǔ),“學(xué)”是營養(yǎng),“識”為關(guān)鍵。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而不識方圓,不知高下,不辨真?zhèn)?,則有才亦枉,有學(xué)亦廢。欲成大事業(yè)、樹大功勛者,就得識大體,知善惡,辨邪正。如此,才能保證志高而不偏,事成而無虞,功樹而不遭毀。 值得體察的是,膽大還須心細,也即古人所告誡的:“膽欲大而心欲小。”(《舊唐書·孫思邈傳》)膽大而妄為,膽大而粗心大意,任心隨欲,則就是莽闖,就會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爭一口氣。”仁人志士視氣節(jié)如生命,故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磨萬擊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言佳句。即使是巾幗,也不讓須眉,南宋女詩人李清照唱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驚世之歌;清末的鑒湖女俠 但凡一個人,只怕自己沒志氣;如有志氣,何嘗不可求一個自立的基礎(chǔ),自活的藝業(yè)。此中的“自主”、“自活”,就是指不攀緣,不依附,不卑不亢的真氣節(jié)。 孔子的弟子曾參,曾經(jīng)躬耕于隴畝。一次,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無骨氣,則于人前垂首低眉,佝僂爬行;于人后則 張羅結(jié)網(wǎng),雞鳴狗盜。而骨氣即氣節(jié)凜然,則“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臨驚而不變,處泰而不驕,不衿而莊,不厲而威。進無后顧之憂,退無毀譽之虞。即使是一介書生,一名弱女,卻也可做“鐵面銅頭”之志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