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燥 救 肺 湯 ▲▲▲
〖方源〗 《醫(yī)門法律》“凡治燥病,須分肝肺二臟見證。肝臟見證,治其肺燥可也。若肺臟見證,反治其肝,則坐誤矣!醫(yī)之罪也。” 〖組成〗 桑葉 經(jīng)霜者,去枝梗,三錢 [9g] 石膏 煅,兩錢五分 [8g] 甘草 一錢 [3g] 胡麻仁 炒,研,一錢 [3g] 人參 七分 [2g] 真阿膠 八分 [3g] 麥門冬 去心,一錢二分 [4g] 杏仁 泡,去皮尖,炒黃,七分 [2g] 枇杷葉 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黃 [3g] 〖用法〗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 〖方歌〗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 經(jīng)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可夸。 5top 〖主治〗 溫燥傷肺證。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滿悶,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 〖功用〗 清燥潤肺。 〖病機(jī)〗 溫燥傷肺之重證。 5top 君 桑葉 —— 質(zhì)輕性寒,清透肺中燥熱之邪。 ┌ 石膏 —— 辛甘而寒、清泄肺熱、石膏雖質(zhì)重沉寒而量少,故不礙桑葉輕宣之性。 臣 ┤ └ 麥冬、甘寒 —— 養(yǎng)陰潤肺。 ┌ 甘草 —— 培土生金。 │ │ 人參 —— 益胃津,養(yǎng)肺氣。 │ │ 麻仁〔黑芝麻〕┐ 佐 ┤ ├— 養(yǎng)陰潤肺,肺得滋潤,則治節(jié)有權(quán)。 │阿膠 ┘ │ │杏仁 ┐ │ │降泄肺氣。 └ 枇杷葉┘ 使——甘草——調(diào)和諸藥。 〔本方特點(diǎn)〕 諸藥配伍,使燥邪得宣,氣陰得復(fù)而成清燥救肺之力。 5top 1.本方為治燥熱傷肺重證之主方。以身熱,干咳少痰,氣逆而喘,舌紅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為證治要點(diǎn)。 2.若痰多,加川貝、瓜蔞以潤燥化痰;熱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熱涼血。 3.適用于肺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等,屬燥熱壅肺,氣陰兩傷者。 5top 《古今名醫(yī)方論》柯韻伯:“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醇知之,故用甘涼滋潤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諸潤劑而制清燥救肺湯,用意深,取藥當(dāng),無遺蘊(yùn)矣。石膏、麥冬稟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氣之源而氣可不郁。土為金母,子病則母虛,用甘草調(diào)補(bǔ)中宮生氣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則水無以食氣而相生,母令子虛矣。取阿膠、胡麻黑色通腎者滋其陰,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虛,則東方實(shí)矣,木實(shí)金平之。二葉稟東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葉外應(yīng)毫毛,固肝家之肺藥,而經(jīng)霜之桑葉,非肺家之肝藥乎?損其肺者益其氣,人參之甘以補(bǔ)氣。氣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治節(jié)有權(quán),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要知諸氣膹郁,則肺氣必大虛,若泥于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必郁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bǔ)之謂也。若謂實(shí)火可瀉而久服芩、連,反從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此方而深贊之。” 5top 〖附方〗 沙參麥門冬湯 方源:《溫病條辨》 組成:沙參 麥冬 各三錢 [各9g] 玉竹 二錢 [6g] 生甘草 一錢 [3g] 冬桑葉 生扁豆 花粉 各一錢五分 [各4.5g]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9g)。 功用:清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燥傷肺胃陰分。咽干口燥,或身熱,或干咳,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者。 病機(jī):燥傷肺胃,津液虧損。 與清燥救肺湯比較 方 名 功 效 主 治 沙參麥門冬湯 肺胃并治,重在養(yǎng)胃陰,佐以宣肺。 證屬:溫燥初傷肺胃,陰液雖虧,病情輕。 清燥救肺湯 以清宣肺燥為主。 證屬:燥熱傷肺,氣陰兩損而病情較重。 5top 燥熱傷肺,肺主皮毛屬表。 肺之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 胸滿脅痛,此為燥證較重,氣機(jī)不利。 溫燥傷肺,氣陰兩傷,故脈虛大而數(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