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君康牡丹畫作品選




盡顯炎黃饒錦繡 昭示神州更富強
牡丹花大色艷,富麗堂皇,號稱“花中之王”,素有“國色天香”之譽。根皮入藥,稱丹皮?;ü┯^賞,是我國十大名花之首。
牡丹花是候選國花。別稱“洛陽花”、“富貴花”。在中國人的心中,牡丹是繁榮昌盛之花,祥和幸福之花,文明富強之花。是中華民族蓬勃向上、奮發(fā)圖強、豪邁進取的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素質(zhì)的象征。
牡丹遲開不爭春。唐朝李山甫、元代李孝光都在詩中都洋溢著對牡丹謙遜風格的褒揚之情。
牡丹體現(xiàn)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的品格氣質(zhì)。傳說唐朝武則天有一年冬夜醉酒中竟胡亂下令,她將明早將游上苑,百花須連夜綻放,不得曉風吹起后才開。結(jié)果群花均不敢違令,冒著寒風連夜吐蕊,唯獨牡丹不動形色,女皇盛怒之下就將牡丹貶至洛陽。剛強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陽就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燒死牡丹。枝桿雖被燒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開的更盛。因為這種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剛,矢志不移,人們贊它為“焦骨牡丹”。即今之“洛陽紅”品種。 這個歷代傳誦的故事,贊美著牡丹的抗爭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
牡丹也是歷史上無數(shù)志士仁人的高風亮節(jié)和高貴品德的象征。在江蘇鹽城市便倉鎮(zhèn),有一座枯枝牡丹園。那些形似枯朽的古牡丹已有700多年歷史。傳說在宋朝滅亡之后,一位叫卞濟之的官員隱居鹽城,將從洛陽帶去的紅、白兩色牡丹移到鹽城栽植,以花明志,紅的代表精忠報國的赤膽忠心;白的代表為官清正廉明。直到今天,這些枯枝牡丹仍然花朵盛開,清香蕩郁。
牡丹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審美要素,審美情結(jié)。許多牡丹詩詞借花抒情,伸述心志,或流露出對世道混濁,忠奸不分的不滿,或表達對人生短暫、青春不駐的感嘆,或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或洋溢愛國之志,或鞭笞封建統(tǒng)治者聲色犬馬,或表達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
今天,中國牡丹欣逢盛世,沐浴春暉,牡丹將作為中華民族興旺發(fā)達、繁榮富強、美好幸福的象征,載人中國千秋史冊,載入全人類嶄新文明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