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君康四尺對聯(lián)《諸事隨時若流水 此懷無日不春風(fēng)》安君康書畫作品選 2010-10-03 14:07:03 閱讀72 評論17 字號:大中小 訂閱 四尺對聯(lián) 諸事隨時若流水 此懷無日不春風(fēng) 安君康 書 未收藏
富貴牡丹花劉子緯 少女送我兩朵刺繡的牡丹花,雍容華貴,鮮艷無比。兩朵牡丹花分別是粉色和紫色的,一朵皇冠型,一朵繡球型。是啊,我在“牡丹之都”河南洛陽和“牡丹之鄉(xiāng)”山東菏澤見過各種顏色各種類型的牡丹花。牡丹花花型有荷花型,單瓣,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金環(huán)型,樓子臺閣型,千層臺閣型等。牡丹花品種有大形圓葉型,大形長葉型,小葉圓葉型,小形長葉型,中形葉型等。其實牡丹花原為陜、川、魯、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帶山區(qū)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fā)現(xiàn)的醫(y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xiàn)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 牡丹在中國已經(jīng)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今夜,我雙手捧著書柜里珍藏很久的兩朵刺繡牡丹花,她依舊花朵盛開,碩大無比,依舊有一副‘花王’的氣派,她只是有些陳舊。我想起了離我而去的牡丹姑娘,她的微笑似盛開的牡丹花,她的樣子似迷人的牡丹花。她曾經(jīng)的含情脈脈,她曾經(jīng)的害羞微笑現(xiàn)在已離我而去,我十分想念她。哎!傳說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云,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后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終日抄書習(xí)文不止??墒羌抑胸毢堄痔F,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墻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后院散心。只見后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于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nèi),取秋筆硯,將文章抄寫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里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云果真中了“舉人”。傳說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zhèn)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里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于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后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后,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里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xiàn)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xiàn)佛為樂,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是啊,牡丹花凄美的傳說一個又一個。我聞了聞雙手捧著的牡丹花,沒有一點香味。 上述傳說中美麗動人的少女,和我心愛的牡丹姑娘經(jīng)歷大同小異。我曾去尼姑庵找過她好幾次,她說美麗的容顏很快就會衰老,年輕的時光很快就會過去。她已經(jīng)歸依佛門,她一定要遠(yuǎn)離紅塵,她看破了紅塵,只想一心念佛。她還給我講了《羅狀元醒世歌》::“欲無煩惱須念佛 ,知有姻緣不羨人; 諸事隨時若流水 ,此懷無日不春風(fēng)。一片白云橫谷口 ,幾多歸鳥盡迷巢;浮生若夢誰非寄, 到處能安便家。舉世盡從忙里過 ,誰人肯向死前修;沒有一番寒徹骨, 那得梅花撲鼻香。心至虛時能受益,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靜;坐常思自己過 ,閑談莫論他人非。有時靜念千聲佛,無事閑看數(shù)卷經(jīng);理念深處塵念少 ,世情淡處道情濃。佛心本是凡心轉(zhuǎn) ,世味何如道味長;知事少時煩惱少 ,識人多處是非多。家富家貧修嘆息 自無自有總由天多。富貴百年難保守 ,輪回六道易循環(huán);勸君早辦修行路, 一失人生萬劫難。世間最大唯生死 ,白玉黃金盡枉然??;寬性寬懷過幾年 ,人生人死在眼前。平生衣食隨緣過, 才能清閑便是仙;世事紛紛如電閃 ,輪回滾滾似云飛。今日不知明日事, 那有功夫理是非; 算起萬般混是夢 ,不如及早念彌駝。榮辱紛紛滿眼前 ;不如安分且隨緣。”我沒有再強求她,沒有再挽留她。因為她的心意已定,我知道她的任性,我知道她的執(zhí)拗。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佛門凈地的她。現(xiàn)在我才知道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富貴的牡丹花,因為我相信佛法無邊無際,佛對眾生是慈愛的,平等的。心愛的牡丹花,美麗的牡丹花,相信你能在佛前修成正果,普渡眾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