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為本體,一切事只是道之外用而已。 操盤方式,符合道的本義,即是正確的,就如實去做。盤面的價格運動,所見即所是,勿意勿慮,順勢下單,此即為交易本質了。 萬物只是“緣起性空”;五蘊皆空,“我”本身就是空的,那么它所派生出來的意念、執(zhí)著,也是無所依存在“我”之中的。 什么是道,空,自由? 道與空,本質一如,別無二義。“我”應是無意識、無主見、無意欲,而隨這個世界自然而然,隨緣而化、隨遇而安,而無一絲自我想法,更無一絲自以為是,去除我執(zhí),此時的我,是空的,無我的。腦子里沒有束縛沒有障礙,空靈而得到解放,一切都按現(xiàn)實的客體的運動而隨之而已。 順道而行謂之德,行道,就會有德。 道義本身還表現(xiàn)在,順,應,柔,守,謙,弱。做到順道而行,自然會有身性德行,也當然會有所得。 知了“道”的含義,行為上又去如實地做了,則應有喜心。 成功之道,就是要把最簡單的順守的道理,當做行事的最高法則。 修為,在于改變自我。在不能徹悟之時或是徹悟之后,他都是悟的踐行。而改變自我的過程,有時是極需要忍耐。 能夠忍耐本身就是一種修為。忍耐之后,才有不同的習慣和人生改變。很多時候,成功就是你在做著那件事的悖論,其過程與平日所見所聞大不相同,改變平日似是而非的習慣,要么當時就徹悟,否則踐行悟道就一定需要忍耐。修為,需有忍耐力。 多話濫說,自覺是一種情緒化的病態(tài)。當戒之。 大道至簡,把最簡單的道理和行為,直貫入復雜問題的核心。 我和市場的關系就是,我和市場沒有任何關系。譬如,我非馬,馬非我。我無須是馬,馬也無須是我。我不能駕馭馬,馬也不會來找我。我若非要和馬在一起,那就只能騎在(追著)馬的影子上跑了。 懂玉的人,眼里看到的玉的財富,用它換取無數(shù)金錢;知玉的人,喜歡的是玉的德性,玉不過是一塊有靈性的石頭。世上有幾人真的做到知玉知己的呢?交易是道和德的歸結地,而世人又有幾人能在交易中去體道而生而行呢? 道佛兩家的哲學精髓實是真正的唯物主義,都是通過治心以去心,從而達到“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或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客觀存在。所以毛澤東才能左手馬克思主義著作,右手儒佛道的哲學典籍。而縱觀中國歷史,凡圣賢豪杰,無一不是黃老道家的傳人。后世佛學傳到中國,也迅速和儒道合流。如是而已。 何謂“圣人處無為之事”?處無為,即是任其事自然而然,萬物自化而不強加我意我欲。我之身心也無受于外事紛擾,而以保全存真;圣人,即是已經(jīng)證悟之人。人人皆可成為圣人,而區(qū)別是,普通人,不思不悟,思而不悟,或是思悟了也不行不證。而圣人不僅僅是已經(jīng)解悟,更是用行為或經(jīng)驗來證實思悟的正確,證明真理的存在,即天人合一或知行合一。這就猶如佛家所言“思慧”與“修慧”的本質區(qū)別吧。金融交易也是如此。市場自化而我自利,我自利而我卻在市場之外。 “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帝王的功業(yè)只是圣人養(yǎng)生余暇所做的事。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即是這個道理吧。不是因為成為了多么高明的人,治國這樣困難之事處理起來才變得相當容易。而是說,任何事情其實都是簡單的,自化的,不證悟不空我,不能順應事物本來脈絡,把我之意欲強加在外事上,那么本來簡單的事情就復雜起來了,結果也不會好。物自化,而我至精至靜,是為圣人爾。 記敘一事:周末去書城,偶過金融投資欄架旁,老老少少圍在其中勤讀不輟,希求能從書中得到盈利秘籍,甚或至有些書名就是什么交易盈利秘籍云云,大有武功秘籍橫空出世之盛氣。有一年輕人虔恭的在聽一老人夸談炫耀自己的股市故事,間或問老人手中書本是否就是交易秘術。我本抬腳離開,年輕人看到我手捧所買之書,以為我看中了哪些秘籍,遂而來問。我只說“交易之法,在于無法”,要找交易秘籍只得看這些書,移開手臂,顯出書脊,《法華經(jīng)》、《佛性與般若》等等三五本書,年輕人瞥了一眼,扭頭就去。緣度不有,隨他去吧。 抓住整體趨勢,舍棄局部動蕩。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哲學思維和方法論,在金融交易中尤為重要。在交易中,用行情的整體趨勢統(tǒng)籌局部的波段行情,而最需舍棄的是更小時空中的波動。就會在任何時候任何具體行情中,心不著相。心不著相,心不迷;心不迷惑,行弗為;行不為之,行不亂;行不亂則事不誤。 把抓整體趨勢和局部進出場的做法統(tǒng)一。或數(shù)日無為,或局部鎖平倉再加倉。任何時候,大趨勢上的同一方向的所有倉位都不會離場。遇到回調(diào)則是全部鎖倉,在恢復趨勢時候解鎖并繼續(xù)加倉于大方向上的倉位。所以局部的行為就都有了依據(jù),也更有序。這怕是世界上最理想的交易手法了吧。 注重整體趨勢,可輔修無為之心。實質上就是,如要清靜無為,資金安全,穩(wěn)定獲利,須是長線持倉。所有的人,所有的策略,到最后,成熟的經(jīng)驗上都會歸結到這一點——輕倉、長線。 認識自我,認識客觀;人性天生具有弱點,而客觀事物也必有其存在的表面現(xiàn)象與本質規(guī)律。所以成事必然是改造自我,洞悉客觀本質,并達到主客觀的內(nèi)在的統(tǒng)一。交易中,人的天性是喜歡重倉搏短。市場上的現(xiàn)象又是短時空上頻繁震蕩,長時空有內(nèi)在的趨勢力量。要想做好交易,必然是改造自我的貪嗔心,生長自己的虛空無為的空性,以能持久持倉而和合市場價格運動的長線趨勢性的內(nèi)在本質特性。此即為知己知彼。 人性天生具有弱點和缺點,在金融交易中,這種人性弱點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認識自我,改造自我,認識世界,接近本質。也正是儒佛道三家要告訴我們的。而交易也是如此,交易即是修行,通過交易改變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發(fā)展?jié)撃?,完善自我?/span> 但凡有能力或是有成就者,都是嗜書如命者。蔣介石、希特勒,功夫之王李小龍,開國領袖毛澤東等等,其他也不必舉例了,都是嗜書如命者。讀書,就是為了更好的觀察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觀察現(xiàn)實,洞悉本質,并去努力做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而行。我未見有成就者不讀書的,所以平庸之輩寧愿花時間做夢也不去讀書。 交易,就是清靜無為而已。凡是要想怎么去做的,那就全是錯的。 交易是交易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如實反映。 佛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同之處就在于,都在講主客觀的關系。佛家與道家消極無為派接近,治心以去心,不接外物;道家的“有為”派則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相近。道家的有為主要講了兩個方面——應動和策動。所謂應動,即是虛無自我,隨順外物而跟動;所謂策動,即是外物的由起,可由我策起或是施加影響。但這里能由我策動而影響外物發(fā)展變化的緣起也不是隨心所欲的,而仍然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即主觀反作用于客觀仍然是建立在客觀基礎上。人生在世的正確的思想和行為,大抵不會出應動或策動的范圍之外。體道而行,無為而無不為,即是如此意義。金融交易,我不能干預市場的價格走向,我只有隨順價格運動變化而進出場,沒有也不可能主觀的預測判斷或無序進出場。找一個能反映趨勢的指標,跟隨即可。真得道者,定可簡單做出世人不可及的功業(yè)。 虛空自我很重要,它能讓人不去主觀的片面的看待事物。我自清凈,客觀的現(xiàn)象也容易自然沉淀而析出本質,人的思維與行為也不會流于虛浮淺薄的主觀主義中。也即所謂佛家的般若智慧。佛道兩家的相通之處也即在此處。 并不是在成功之后才區(qū)別于普通人,而是在努力過程中就逐步超越了普通的自我。 所謂“自然”,即是客觀。法自然,即是遵循客觀規(guī)律或客觀情形。后來所謂法家的法,也即有法度、客觀解,而不是想當然的嚴刑峻法的法。 K線走勢自身、時間,是金融交易的最好的指標!歡迎訪問“有哲學才前進”。 機不我有,勢可我待。具體的入場時機不是我能主動把握的,但其趨勢一定會到來。具體表現(xiàn)在,震蕩行情做了也是白做,更多是虧損,不會有利潤可言,如果一定頻繁的高拋低吸在震蕩的交易中,一定會和自己的長線交易習慣相矛盾,就必受其害;但趨勢行情一定會有,一定會到來。所以入場時機沒有固定時間點,其最理想做法是一定要在行情走出震蕩之后。它只是靠等來的。等,無為為之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