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極 拳 精 義
=============================================================
八極拳始祖引用“八極”一詞定為拳名,非常絕妙。“八極”屬古地理概念,“八”為數(shù)字,“極”為頂端,遠(yuǎn)端之意。“八極”系天地間四面八方極遠(yuǎn)的地方。《淮南子·地形訓(xùn)》記載曰:“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又“九州之外乃有八殥 ,八 殥之外而有八 紘 ,八紘之外乃有八極”。“ 殥,猶遠(yuǎn)也紘 ,維也,維絡(luò)天地而為之表,故曰紘也”。此為“八極”一詞之正解。
八極拳,行拳必內(nèi)存八意,外具八形,勁發(fā)八面。警,慌、毒、猛、烈、神、急。內(nèi)存八意方可先機制勝;外俱八形始堪進退;應(yīng)敵時身體中正,勁發(fā)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穩(wěn)重厚實而博人。“八意”“八形”“八面”均以“極”字為宗旨。此為“八極拳”之所由來也。本拳又稱開門八極拳,蓋取應(yīng)敵進招不離硬開門之意也。
八極拳內(nèi)存八意,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是八種攻防意識,需精心修煉,達(dá)到極限為目的。
警:是極其高度的警覺意識;
慌:是指在慌亂中,處變不驚,鎮(zhèn)定自如的意識;
狠:是指極其兇狠、凌歷的意識;
毒:是指極其殘忍毒辣的意識;
猛:是指極其勇猛剽悍的意識;
烈:是指極其強烈狂暴的意識;
神:是指極其神速頑強拼博的意識;
急:是指極其快捷急發(fā)的意識。
八極拳外具八形。八形者:龍、虎、熊、猴、燕、犬、鷹、鶉。八形要象形而取其意,用其神。
龍:龍能隱潛騰伸,呼風(fēng)喚雨,翻江攪海,隱形無蹤,出沒無常。進步捷如風(fēng),變化如蛟龍。
虎:勇猛、兇殘、霸氣、猛進、猛扒、猛撞、猛插、猛樓、猛按的威猛之氣勢。
熊:沉穩(wěn)、鎮(zhèn)定、堅實、厚重,蹲靠、硬碰、硬撞、擠靠、上掀、拔根。
猴:機警快捷、動如疾風(fēng)、快如閃電、愣打、快接、急彈。
燕:斂體束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側(cè)鋒而入,見隙即鉆。
犬:兇猛剽悍,反應(yīng)敏銳和非凡的聽覺和嗅覺。
鷹:目銳、利爪、束身閃鉆,迅猛快捷,急冷狠抓。
鶉:極快的起動。急突善鉆的高超技能。發(fā)招似鶉突也。
外俱八形:模仿八種動物的習(xí)性特點,用其神,取其意,化其技。
八極拳“勁發(fā)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穩(wěn)重厚實,健力而博人。
八極拳習(xí)技貴勁,不貴力。人體向外發(fā)力有兩種,一種叫“力”一種叫“勁”,力方而勁園,力長而勁短,力澀而勁暢,力遲而勁速,力浮而勁沉,力強而勁銳,力顯而勁隱,顯于局部叫力,八極冶為一氣者叫“勁”。力是勁的源泉,而勁是力的精華。全身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一致集中于一點,擊打在人體上八極拳稱之謂整勁,就是把人體訓(xùn)練有素的能量集中到一點釋放出來,如同火山爆發(fā),稱之謂“爆發(fā)力”是八極拳的精髓。
練功為健身,打拳為致用,身不健而招無用,只有內(nèi)外兼修,形神俱練,方能達(dá)到身心健康與技擊神化之境。
八極拳勁道:按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明勁”、“暗勁”和“化勁”三種,按發(fā)勁性質(zhì)來分,有“十字勁”,“沉墜勁”和“纏絲勁”三種。
明勁以剛勁為主,具有拳勢威猛,沉穩(wěn)、發(fā)如炸雷的氣勢。練明勁,要求演練速度不可快。每個動作都要干凈利落。不能拖泥帶水,上、中、下三盤緊密配合,協(xié)調(diào)一致。其步型以馬步為主,呼吸與動作協(xié)調(diào)配合,做到發(fā)則剛 ,不發(fā)則柔。暗勁就是去掉明勁那種氣勢逼人和動如炸雷的外形。用力時具有沉穩(wěn),外柔內(nèi)剛,則是暗勁之特點。練習(xí)暗勁動作要緩慢,勁要均勻,動作要連貫,不斷勁。其步法盡可能用擁搓步,盡可能不用跺子腳。三盤配合要協(xié)調(diào)一致,要有明顯的對立統(tǒng)一勁力的感覺。注意用意不用力。
化勁,其特點是不受步法和套路的限制。身法極為靈活,隨心所欲,反應(yīng)靈敏,輕松自如,勁力飽滿。其練法開始時步子走的慢,以后由慢到快,在不停的走動中進行,但還是要求緊密配合,做到氣沉丹田,收腹提肛,內(nèi)撐外圓,內(nèi)外合一。十字勁的特點是勢沉勁猛,利用直線和弧線進擊,往往能打出上乘拳法的透勁。發(fā)十字整勁的關(guān)鍵,在于全身動作協(xié)調(diào),充分利用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點。其方法是,練時要注意左撐右拉上頂下沉,以身正直為根,以整體推進迅猛突發(fā),全身抖動之勁為本,以身體的重量及對于地面的反作用力所產(chǎn)生的爆發(fā)力和慣性為源。
沉墜勁的特點是,疾速有力,動靜分明,起勢如崩倒墻,落地如樹扎根。其練法要有意識培養(yǎng)下肢力量,反復(fù)鞏固基本動作和基本要領(lǐng),要做到上松下實,基礎(chǔ)穩(wěn)固,氣勢置于頭頂腳趾。落步盡量屈膝裹胯,腳趾扣地,上體正直。纏絲勁:如同槍炮彈鏜中的螺旋線,打出相當(dāng)距離的穿透力,在拳法中屬于較高級的勁力。在練習(xí)時要在松緊剛?cè)帷⑻搶嵉认鄬γ茏兓?體會、感覺理解它的統(tǒng)一性。從以上勁法上主要追求崩、撼、突、擊、四個字。
崩:是短勁,即在短距離上一瞬間的爆發(fā)力;
撼:是指全身被撼動所發(fā)的勁力;
突:是突發(fā)的貫穿全身的攻擊力;
擊:是直榨?著打出去的勁力。
“崩、撼、突、擊”之勁概而言之,即如火藥爆炸之威力,以此勁力達(dá)四面八方。
一、八極拳拳理
人之生也。萬事勞其形,百感困其志,無時無刻不處于天地萬物困擾之中,先天所賦有限茍非練后天以補先天俾獲得堅強之體魄,方能戰(zhàn)勝世界之困擾,御茍以圖存,八極拳者正為此而作也。此拳將健身與技擊熔為一爐,一順人之先天自然之能,對人之精神與肉體并練內(nèi)臟與外軀兼修,使全軀內(nèi)部循環(huán),神經(jīng)、消化、排泄、呼吸諸系統(tǒng)及軀干筋骨經(jīng)過鍛煉更加堅強與協(xié)調(diào)一致,不獨為技術(shù)之上乘亦延年益壽之良方也。
人之全身內(nèi)外乃一完整之體, 內(nèi)動必形于外,外動必發(fā)于內(nèi),意動形隨,氣動血行,骨順筋直,氣到力發(fā),怒形于外,色形于面。呼氣則胸縮。吸氣則胸賬,一肢動百骸隨,一處靜百處靜,一極動百極響應(yīng),五臟動于內(nèi),四肢全軀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故八極拳每一出手起腳必將八極冶為一氣,形神合一,以意行氣,以氣活血,以血養(yǎng)氣,以氣促力,此乃一順先天自然之能也。故本拳講****,論呼吸,講含胸拔背。松肩切胯、氣貫丹田均為求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也。此不僅為技擊之需要亦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
練習(xí)此拳必須明主宰,辨三節(jié),知根葉,通勁路,明三催,心為元帥,本全軀動作之主宰,眼為先鋒乃通觀四路,腳是戰(zhàn)馬專主運行,手是兵卒為技擊之主將,要眼全領(lǐng)意??。步隨手準(zhǔn),上節(jié)不明手多強硬,下節(jié)不明足多盤跌。中節(jié)不明渾身是空。頭為葉,身為枝,足為根,八極拳者乃一步拳也。全在騎馬一步,無馬則身為虛,故練拳必身站騎馬樁始,所以先固根基也。上身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勁由肩發(fā),經(jīng)肘達(dá)于手指,下身胯為根,膝為枝。腳為葉,力由胯催出,經(jīng)膝而達(dá)于腳趾。腰為囊,專主變化,以腰帶動四肢,以下盤穩(wěn)固為主,雙足落實尾閭要中正,松肩下氣,氣貫丹由,是穩(wěn)固下盤之要旨。足踏偏為空,身側(cè)為空,下盤不固,步法虛浮,上重下輕,發(fā)招無力,勢必偏重,一動即跌。三催者:手催步,步催身也。力必出于自然,而又貴于沉實厚重,活潑虛靈,如是方能運使自如,得心應(yīng)手。忌用僵力、強力、所謂自然之力者并非全不用力,乃一順先天自然之能。循序漸進,以求各部之協(xié)調(diào)一致也。要以氣為主,氣順則靈,氣逆則滯,故氣為發(fā)自然力之第一要義。氣有呼有吸。力有吞有吐。形有屈有伸。吸為吞,為含蓄,呼為吐,為松放,為伸。吞吐是否中式,外求于形,內(nèi)求于氣, 用氣要內(nèi)七外三,下貫丹田。胸腹松靜則力足,肩胯吐放則力強,吸過深則變緩,呼過度則蓄遲,善呼吸方能有吞有吐,有含蓄,有松放,方能屈伸自然,吞若吸鐵不見形而勁已含蓄,吐似放箭勢已止,而力仍前貫,掌似瓦攏,力注掌根。出手要運使腋力,臂似直非直,似屈非屈,步要促,身要逼,胯要催,肩要松,氣要沉。
掌法歌曰:氣自丹田出,全力注掌心,按實始用力,吐氣須開聲,推宜朝上起,緊逼短馬蹬,三字:沾、按、吐。全憑小天星,變要快,發(fā)要 急,定要穩(wěn),勁要急,變式如閃電,發(fā)招似鶉突,定式如泰山,勁似箭離弦,動作要外具八形,內(nèi)存八意,勁發(fā)八面。
八形歌曰:猛虎捕羊兇又狠,熊精硬靠踞山林,紫燕穿廉迅斂翼,烏龍入洞回首嗔,猿猴奪食手急冷,靈犬角斗巧伏身,饑鷹捉兔,力透骨,鶉突沖撞勢凌云。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也。動中含靜,靜中含動,剛中有柔,柔中含剛,極剛猛亦極自然。靜時有隨時可變之姿,動時有能與可定之象。意不斷神亦不斷。形已斷而神實相連。如駿馬之奔馳。馬過猶留人以飛騰。形象如山峰之起伏。外形雖斷望之卻一脈相連。其將發(fā)也,如饑鷹之下?lián)簟1帮w斂翼。如猛獸之將博??s爪張牙其吐也。嗔目切齒,雷霆萬鈞, 其停也,穩(wěn)重踏實。屹若泰山。不觸則柔, 一觸則剛,遇剛則柔,遇柔則剛,剛極則柔,柔極則剛,有橫有直,有上有下,直不離圓,橫不離環(huán)。出手如風(fēng)馳電掣,耳不及掩,目不及瞬。息息即變,并無手跡可尋。若此方稱形神一致,氣態(tài)完整。應(yīng)敵以鎮(zhèn)定,膽壯精神熟為主,逢機即入,遇隙即鉆所謂隙開且莫停也,不招不架,出入自然,所謂打招如走路,看人如蒿草也。鎮(zhèn)定方能看出可乘之機,可踏之隙,應(yīng)敵用法歌曰:一要心力,二要熟,三要膽壯,四要通,五要精足鎮(zhèn)靜待,六要精神對彼映,七要氣力全身注,八要見勢順勢行,九要急快如閃電,十要發(fā)動不須停。
又曰:打招如走路,看人如篙草,練空如打?qū)崳驅(qū)嵥凭毧?。一靜一動為應(yīng)敵之心,發(fā)則金剛怒目,守如菩薩低眉, 守而如婦,奮而如虎,博獅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聲以警之,勢一逼之,身法要靈活,步法要相隨,斜肩切胯,空胸緊背,折腰疊肚,蜷腿束身,擰腰松胯,縮頸長臂身法也。你進我亦進,你退我亦進,手到步隨步法也。進退歌曰:進步捷如風(fēng),失機退亦快,乘勢側(cè)鋒入,身稍向前邁,掌實即須吐,發(fā)聲似警、怪、變化如蛟龍,遲速分勝敗。
左右趨避歌曰:
趨避須眼快,左右見機行,趨后避中取,實自虛處生,山重身難壓,隙開進莫停,勢猛君休怕,四兩撥千斤。勁出于順熟,不出于強力,出強力則滯,巧于久練全賴日積月累,久練精熟,即可心能忘手,藝精于思,故云:藝不精熟思則精。
練功為健身,打拳為致用,身不健則招亦無,故以健身為第一要義,練拳之外尚須練內(nèi)功,以養(yǎng)之,練功又養(yǎng)功,方能達(dá)到身心健康與技擊神化之境,故八極拳門除練拳路外又有基本功,氣功、起居功等內(nèi)功以輔之。俾使氣更加調(diào)合,內(nèi)藏及各器官更加堅實、通靈,筋骨更加堅強有力,而后才能大敵當(dāng)前,處之裕如也。
八極拳八要:
一要:八極相合,內(nèi)外一致,上下相隨,完整一氣,人乃一完整之軀,因而一處動,必須百處動,一肢動全身相輔,一極動百極必須響應(yīng),方能保一身勁力完整。
二要:身軀中正不倚不偏,下盤穩(wěn)實勁發(fā)八面,只有身軀中正,方能下盤穩(wěn)實,只有下盤穩(wěn)實方能前后、左右進退自如,方能有橫有直,勁發(fā)八面,虛實分明,變化靈活。
三要:提頂?shù)跻d。含胸?fù)鼙常良鐗嬛?,十趾抓地?br> 四要:呼吸自然。氣貫丹田,內(nèi)七外三,意靜神怡。
五要:以意行氣。以氣促力,力出自然不僵不滯。
六要:碾步合膝,五心踏實,有吞有吐,剛?cè)嵯酀?br> 七要:以腰為主帶動四肢,變化靈活,節(jié)奏分明。
八要:變式要快,發(fā)力要急,定式要穩(wěn),聳動有力。
八極拳八忌:
八極拳根據(jù)技擊及生理要求最忌者為:
一忌:內(nèi)外不一致,勁不完整;
二忌:出一面勁,
三忌:腆胸撅臂;
四忌:用僵力,強粘力;
五忌:眼神不正練空不存意;
六忌:下盤不穩(wěn),步法虛浮,
七忌:虛實不分,無吞無吐;
八忌:閉氣。
二、八極拳基本功
八極拳乃“內(nèi)外兼修、意形俱練”之功夫也。蓋技擊一道也。內(nèi)外堅實心神鎮(zhèn)靜,招術(shù)精熟,才能大敵當(dāng)前心不為動,氣力充沛,處之裕如,所謂游刃有余也;若內(nèi)臟脆弱,氣血不充,外力為無源之水,而只修內(nèi)不修外亦難臨敵,難以致用,神志不清,雜念重生,臨敵必神魂動蕩,心中無主,難操進退之機,招術(shù)不熟必致臨敵時手足無措,難言制敵,命中之方故技擊一道,以堅定身體內(nèi)外為根本,鎮(zhèn)定意志為主宰,精熟招術(shù)為克敵要道,三者具備方臻神化之境。
八極拳本內(nèi)外兼修之拳術(shù),對身心鍛煉克敵招術(shù),已具備于各套拳路中,拳中各式,無一式不具備形神及克敵招術(shù)之鍛練。此外尚有鍛練形神之專門功夫練后天,先天此功夫不僅為凝神,固精、調(diào)血、理氣、堅實內(nèi)外,所必須,亦為增進技功也。
(一)調(diào)養(yǎng)功:此為固內(nèi)藏,調(diào)氣血,養(yǎng)精神之方法,專主寧心神。理氣血。
1、數(shù)息功:直身站立,兩手插腰,兩腳平行,與肩同寬,挺腰開胸,眼微閉,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舌抵上腭隨呼吸意守丹田,拋去一切雜念,一呼一吸為一數(shù),緩吸深呼納清吐濁,運動內(nèi)臟,蠕摩內(nèi)腑以資健康。除直立法外更有坐法,臥法、睡法等多種練法。
2、內(nèi)功:亦用調(diào)息,以意導(dǎo)氣檢查身體各部機能,并以意導(dǎo)氣血于患處祛治病癥,此法不數(shù)息,數(shù)息功,內(nèi)功均要自然呼吸,排除萬慮意守丹田,均于練拳后,或子午時于空氣新鮮與寧靜之環(huán)境中行之,意四大皆空,全身通明,能體察自身脈絡(luò),循環(huán)與脈博跳動聲。
3、養(yǎng)目功:此功有以下幾種:
(1)每日清晨于無風(fēng)雨時在野外空曠外行之,背向太陽,合眼后,眼珠左轉(zhuǎn)七次右七次,而后盡力睜開視遠(yuǎn)處景物,每日行數(shù)次能增強視力。
(2)視微物法:視久則微物大,久練能視較遠(yuǎn)外微物。
(3)搓眉及耳根:可作以上兩種輔助功,動作隨上述兩項行之。
(4)夜眼功:此功于黑夜中蹲伏或站立,熟視景物,久之能在夜間辨識敵方與對手動作,一如白晝。
4、聰耳功:此功有以下幾種:
(1)于夜靜時閉燈冥生靜察屋內(nèi)外細(xì)微響聲,久之能令耳聰。
(2)懸重物閉目令懸重物擺動細(xì)聽其擺動聲。
(3)兩手提耳,擦摩耳根,冬天以熱手巾慰耳根及頭部。
5、固齒功:睡前或起后叩齒三十六次或于坐功時行之。
6、起居功:擇每日醒后按以下次序行之:
(1)醒后先默想四圍景物而后以意檢查自身各部感覺,及血液流動。
(2)搓兩手并以手搓眉、耳、上額、頭部、揉目,叩齒、搓揉枕骨、各三次至五次。
(3)仰臥屈伸腿數(shù)次。
(4)起前先左右側(cè)身片刻而后坐起。
(5)坐起后雙手推柔腹,左右各三次而后以推搓兩腳,肋各三次,再后雙手上提順頸椎骨兩側(cè)向下推揉五至七次。
(6)伸腿兩手攀足向前俯身五次。
(7)兩腿稍屈,搓兩足心及足跟外側(cè)。
(8)伸兩腿屈趾,松肩揉手各五次。
(二)運使功:
1、地盆功:(騎馬步)
馬步樁是八極拳習(xí)練者初入門之基本功,是固下盤之良方也。此練習(xí)可增強下肢力量,練氣下行、免氣上浮,其方法:兩腳開立,腳尖內(nèi)扣,兩足相距三足寬,十趾抓地,屈膝下蹲,膝勿過足尖,上體正直,頭上頂、松肩、松腰、松胯、兩目平視,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兩手插腰,或握拳或抱圓均可。隨著長勁,時間可加長,待每次能站一個小時仍覺輕松自然,此足 堅實下盤穩(wěn)固之象。
馬步樁有四忌:
(1)忌兩足蹬不能平正五心不實;
(2)忌站立時腰背彎屈則氣不能下行;
(3)忌一站即起兩腿全不受痛苦,若是則進功遲緩而無成;
(4)忌肩聳頭斜眼亂視,心神不靜;
2、半馬樁(子午樁或長三式)
練此功要求,頭、尾閭足根要成一條垂直線,前腿膝微屈向前弓而里扣,左右式交換練,習(xí)后腿膝向下按。
3、弓箭步:前腿弓,后腿蹬直,上體保持正直兩眼目視前方,左右變換練習(xí)。
4、揉手功:此功主要為練習(xí)腋力及松肩吐力方法,有雙揉單揉,變換推揉及定步。行步之分,但均為練習(xí)手臂靈活,兩肩松沉聳動有力,每日推柔二十余次逐漸增加次數(shù),至每日能推揉三百把,兩肩即松動,有力吞吐靈活矣,再久則兩臂輕快有力,勁力能達(dá)到于掌根或指尖。
5、碾步功:此功專門練習(xí)合膝扣襠,松肩、松胯、為踝、膝、??腕、 肘、肩、之聯(lián)合動作的練習(xí),方法通過此法以達(dá)到各關(guān)節(jié)靈活有力,外三合協(xié)調(diào)一致。
6、迥環(huán)捋手功:作正騎馬式左右手持帶攢拳,左右交換互行之,以練小臂及掌根橫力,十指抓力、并能活胯開襠。
7、提膝功提膝后兩手抱之左右腿,交替進行,提時要盡量向上提至極限為止,反復(fù)練習(xí)。
8、活胯功:有兩和練法而功用各不相同。一為騎馬式下蹲,猛蹲,緩起,屢蹲、屢起、每日蹲起數(shù)十次,蹲時上身要正直,兩手插腰,蹲至胯根矮于膝部,最后練到胯松而無強力,臀部能附地,則胯與腰連接之筋即伸長而靈活矣。一為兩腳一前一后成長三式,前腿微向前弓,后腿膝向下按,前胯向前聳動、而膝向內(nèi)合、兩腿交替,每日練數(shù)十次,不一月胯即松動自如,足 堅強有力。二式均需十指抓地,兩腳放平,身軀正直,用力時向外呼氣,丹田吐力、兩目前視。
9、練腰功:兩手插腰成弓箭步,以突然動作擰腰擺肩變騎馬步,再以突然動作變弓箭步要以腰力帶兩膀,弓步、時后足跟下蹬兩胯下腋,身軀要正直,兩膝要內(nèi)合,每日練數(shù)十次,一月即可腰力大增。
10、呼吸功:馬步下蹲,兩掌心向上位于體前,吸氣兩掌上提至乳間,同時兩腿伸直站立,呼氣兩掌向前推放,兩肩下沉,肩窩吐力,而后左右手向外分開身體下蹲,兩手仍位于胸前,以此式反復(fù)練習(xí)。以上各種功法之練習(xí),均以意行氣,以氣促力,為練習(xí)肩、臂、掌、指、腰、膝、足力之良法也。血氣之行動,隨呼吸以為 注練久,意之所動氣即赴之,感覺靈敏,有剛,有柔、有直、有橫、秋月禪師曰:“練到骨節(jié)通靈處,周身龍虎任橫行,掌心力從足心印,一指霹靂萬人警。三、氣口:氣口之鍛煉極為重要亦為八極門重要基功也。其功用有二,一為防御,二為進擊也,有二人對操或一分單操,兩種方法,用氣要內(nèi)含七分外吐三分,練久能使氣口堅實不畏敵擊。氣口變化迅速。
練意念法:意為全身之主宰,為行動之司令,至關(guān)重要,練意法有三、一曰全身通明法,二曰意動法;三曰:內(nèi)外齊動法。此三步功夫也。三步功夫有養(yǎng)、有用,養(yǎng)須靜,用須活;又曰:靜須養(yǎng),活須練。靜時如間野鶴,萬慮皆空;活如虎猛,猴冷、蛟龍 空。
三、八極拳之練法
練拳要因人之體格而異,剛勁強者,要先練柔,將剛力泄盡實力換出,此為去剛換柔,體弱者要練剛勁,漸進勿猛,練久則剛。練時要注意,調(diào)筋骨屈伸力求順達(dá),所謂骨順筋直筋長力大也。氣要順暢自然,悶氣與用強力皆非所宜場所,又宜選擇空氣新鮮之地,練習(xí)否則傷及氣血。
開始練習(xí)必然發(fā)生腰酸,腿痛現(xiàn)象不必多慮,練久則愈,習(xí)久反覺全身松懈力短,實乃換力也。蓋從前浮力已換盡,熟力己生也。覺似力短,實是乃力增也,氣血筋骨靈活之象也。
練拳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拳彥云:萬丈高樓從地起,又云欲速則不達(dá),大凡練習(xí)者均圖一朝一夕即完全練成,固而使用過分心力,必致有損身體,夫練拳所以養(yǎng)身也,必也,身體強健方能學(xué)以致用,如果用力過猛必致筋脈漲馳異常,傷及筋骨肺腑與強身長壽之旨正相違背不如不練也,必也,按照本身體力負(fù)擔(dān)能力及練功次序,循序漸進練一式,有一式之增益,練一套有一套之增益,日積月累方可有成。
藝在精而不在多,藝多不精,徒為身累,若能有一招精到即是一應(yīng)萬變之術(shù)也。
練功要持之一恒,不可中途停輟,有恒心為萬事成功之母,若三日打魚,兩天曬網(wǎng),時練時輟必?zé)o所成。蓋功夫本日積月累而來,茍持之一恒,練一日,必有一日之增益,拳諺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練拳也是如此。此道如能孜孜不倦,三年可小成十年可大成。
練功者戒色欲,食欲,蓋人身氣血,未鍛煉則虛浮滯 ,既經(jīng)鍛煉則靈活而易動,不知節(jié)戒色欲,狂飲暴食則易損身體。練拳寧神靜氣為第一要點,必須心靜,勿亂心,為全身動作之主宰。若精神散亂心緒不寧,則對各部動作難以指揮如意,如斯而臨敵必心神無主,手足失措,曷可言勝。故練功要注意,寧神養(yǎng)氣參 禪機超脫于生死恐怖之域、除去一切雜念,私欲而后方能在練習(xí)與運使中縱使泰山倒,吾側(cè)東海傾,吾乃泰然處之平素也,吾門拳術(shù)純?yōu)橐砸鈱?dǎo)氣,以氣促力,若心緒不寧,心神無主,何氣力之可言。故練吾門拳術(shù)者以不動心寧神靜氣為第一要義。
吾門拳術(shù),一招一式,均有其深奧用意,必須細(xì)心鉆研,從平常感到不平常,從不平常再返到平常,方可稱其真正融會貫通。拳諺云:藝不精,熟思則精,乃經(jīng)驗之談也。如八極小架悟空問路,練者往往認(rèn)為極平常極無用之一式,實則此式乃八極拳中以不變,應(yīng)萬變之絕妙招式也。
八極拳以凝神靜氣為先,以固下盤為主,故下盤穩(wěn)固踏實與否乃練習(xí)之重要標(biāo)準(zhǔn)。練習(xí)時必先注意下盤之鍛煉。上盤發(fā)力必由下盤及中盤發(fā)出,如樹之根、干、與葉也。
練習(xí)次序要從運使功始,而后架子,再次八極拳,六大開八大招與散手調(diào)養(yǎng)功乃養(yǎng)功,養(yǎng)身之法,須經(jīng)常行之。
喂招成招乃求致用也。只練拳不喂招,成招,臨敵亦無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致用者蓋以此也。
各種拳路及散手,不必須刻苦練習(xí),才能大增。
拳與兵刃一理也,拳術(shù)精通一切兵刃融會貫通。練功有五忌、七傷,必須謹(jǐn)戒。五忌者,一忌慌惰,二忌驕矜,三忌燥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七傷者,一曰近色傷精,二曰暴怒傷氣,三曰思慮傷神,四曰多愁傷心,五曰亂飲傷血,六曰懶惰傷筋,七曰,燥急傷骨,因而不可不慎。
四、八極拳套路
八極拳套路共有八極小架、八極拳、八極拳對接,六大開、八大招、金剛八式、散手等。
八極小架乃八極門中之基本功也。初學(xué)者先從練小架開始此拳練好,則八極拳,六大開,八大招以及其他散招,散手等方能練好。此乃八極拳之精華也。
(一)八極小架各式名稱:
1、悟空問路定心肘;2、擺肘捆人;3、按陰掌(打虎式);4、迎面掌;5、牽緣手;6雙手接拿;7、頂肘揣襠;8、托槍式;9、閆王三點手;10、砸跪膝1;1、回身按搡;12、打捋手;13、右撞錘;14、左撞錘,15、進步穿袖;16、中平掌;17、擰身撩陰腕;18、中平掌;19、退步插掌;20、搜檔纏肘,收式共二十個動作。
(二)八極拳小架歌:
兩拳齊出站中央,開步兩手勒胸膛,雙手一合分左右,擰身扣步左手揚,右手高挑打洋炮,甩手退步忙護襠,雙手接拿頂肘式,兩拳平對急揣襠,前進跨步托槍式,穿掌進步兩分張。要打跪膝把襠藏,擰身退步閉了襠,搜襠掛塔歸中堂,下接頂肘換式忙。
又歌曰:
悟空問路頭一請,進步頂肘在中央,順勢抽肘弓蹬步,二郎神拳兩分張,扭身圈胯如新月,齊步撮掌把手揚,左手撣掃右手護,倒退一步閉了襠,開步頂拔扎錘抱,前進胯步,招術(shù)強,穿掌進步三點手,跟步跪膝把襠藏,回身按搡橫拉車,要打捋手兩頭忙,斜身拗步雙展翅,轉(zhuǎn)身撩陰勢難防,退步掛塔人不識,搜襠纏肘歸中堂。
(三)八極拳小架變化歌:
悟空問路出開胸肘,雙拳一合出二郎捆人;按陰掌出指上打下,挖目掌出緊逼敵人;上步迎面掌左手撣開出牽緣手,護襠出雙手接拿,揣襠出前進跨步,跨步出閆王三點手,跪膝上出撐下?lián)А^D(zhuǎn)身出抱拿,撞錘出小纏,穿袖出中平掌,擰身出撩陰腕,退步出插掌,搜襠出纏肘。
(四)八極拳小架練習(xí)要領(lǐng):
八極小架定式極為重要,此拳之根本也,小架第一式定式歌曰:十趾抓地,頭頂青天、懷抱嬰兒、肘柱泰山,兩肩松下,氣沉丹田,含胸拔背、膝扣襠圓,尾閭中正、不倚不偏,兩目平視,呼吸自然,又云:十趾抓地,頭頂天F??抱嬰兒,肘柱山。此式練時要、提頂?shù)跻d,含胸拔背,松肩下氣,合膝收臀。碾步,松胯。
練時要發(fā)****勁,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為外三合。眼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為內(nèi)三合。要以意行氣,以氣使力,手足相合,身心相印,要有吞、有吐、有松,有放,后肘催前手,要內(nèi)外上下完整一氣,即所謂整勁也??傊?,勁之發(fā)也,須以意為指揮,運氣以促力,根在腳,發(fā)于腿,主于腰,達(dá)于兩臂出于手指,氣力相輔,氣促力走,力由氣發(fā),一極動百極響應(yīng)。一者不具失真髓,又有所謂三催者,即步催、身催、手催也,有勢止力仍前貫之,勢斷意不斷,形斷而神相連。吞即蓄,吐即發(fā),吞吐是否中式,外求于形,內(nèi)求與氣。極剛猛亦極自然,剛中含柔,柔中含剛,氣上發(fā)于鼻,下按于丹田。上身要正直,下身要彎曲,開拳用力前手如頂泰山,后手如抱虎尾。所謂動中含靜,靜中含動,停似走,走又似停神也。要不滯不散,不遲,不斷,以上所言,乃定勢與發(fā)勁之要旨也。
發(fā)要急,變要快,定式要穩(wěn),要發(fā)聳動勁,忌發(fā)粘勁,行如龍,動如虎,步如猴,抽身換影翻若警鴻,要明五行,存八意,五行者,即心動如火焰,肝動如飛劍,肺動如雷響,脾腎緊相連,五行一齊放,氣勢可沖天,。八意者即內(nèi)八極也,外形亦必協(xié)調(diào),所謂頭、手、肘、肩、胯、膝、足、拳、緊相練也。
三節(jié)要分明,枝葉要分清,勁路要精通,上節(jié)不明手多強硬,下節(jié)不明多盤跌,中節(jié)不明全身是空,三節(jié)不明氣由心生,起鼻尖,落丹田,手高不過眼,低不過膝,足踏偏為空,身側(cè)為空,無馬步即為虛,步法不實??一動即跌,八極拳乃一步拳,即騎馬步,是為全部拳之根基。以全身論,頭為葉身為枝足為根,學(xué)拳先從騎馬步始所以固根基也。上身論則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以下身,胯為根,膝為枝足為葉。發(fā)動上身,自肩催出經(jīng)肘而達(dá)于手;下身自胯經(jīng)膝而達(dá)于足。即發(fā)力以身腰催肩、胯、催肘膝,催手足,亦干催枝,枝催葉也。
要以下盤為主,最忌上身發(fā)力過大:意形內(nèi)外均須講求、外練手,眼、身、法、步、內(nèi)修心、神、意、念、足。
練八極拳最忌者為:
1、腆胸彎腰,敞膝翹臀,聳肩縮頸身軀不正。腆胸則氣不能下行;彎腰則勁不完整;敞膝則下盤不固,翹臀則勁不順通,聳肩縮頸則勁上浮,身軀不正、則失掉重心,轉(zhuǎn)換不靈。
2、忌內(nèi)外不合上下不隨。
3、忌向前發(fā)力過大,忌上身發(fā)力過大;忌四肢發(fā)力過大;向前發(fā)力過大;則失掉重心,必致傾側(cè)牽動下盤使全身勁力無主,上身發(fā)力過大則下盤不固,勁必渙散;四肢發(fā)力過大,不僅僅傷氣且勁虛浮。
4、忌虛實不分,無吞無吐、節(jié)奏不明。
5、忌出一面勁,發(fā)粘長勁;忌發(fā)燥力,發(fā)一面勁則全身不穩(wěn),勁必散亂無力,發(fā)粘長勁,即發(fā)力過早過長,必緩慢不靈,無吞吐變換呆滯,全身力束縛于己身,不能透及人身燥力,即發(fā)強力也。
6、忌閉氣練拳,閉氣不僅傷及身體且使自身緊束力不能外發(fā)。
7、忌練空不存意,即不存應(yīng)敵之意也。
(五)八極拳小架各式練法
悟空問路:兩拳為半把拳,兩臂不要過于挺直,兩肩要松,肘似下墜,兩膝彎屈兩足并攏,上身要正直,變式邁步時勿向前側(cè)身,發(fā)力變開胸肘時,兩眼目視前方,不要側(cè)身出。
開胸肘:由上式變兩手出撕捋勁,前手如頂泰山,后手如抱虎尾,前手肘至脘部,一節(jié)發(fā)勁,兩肩胯要松放,前腳碾步放平,前頂肘勁發(fā)四分,后手發(fā)六分,后手要靠肩帶動,前肘要順腿向斜前方,出右手拳離口為一拳,小臂及掌根發(fā)力,以腰發(fā)力,帶動兩臂,前腿坐正時,要松胯合膝,碾步,后手勒肘,要擺肩松肩,墜肘后勒,以后肘催前肩,后肘忌背肘,肩窩稍含,前肩窩稍腆,左手橫于乳間。
擺肘捆人:左手出橫力壓力,上身要正直,弓蹬步后腿要內(nèi)合下扣,右腿要向前松胯,胯要下壓,后拉膝要內(nèi)合,左手展開后拳稍向里側(cè),肩窩稍外腆,右肩窩稍含,肘尖與拳背骨節(jié)向兩頭發(fā)力。
打虎式:右手要順腿下按,使用松肩挺拔勁,后手向斜上方翻擰,兩掌根相掙,兩手虎口出掙力,手指微屈,不要手指挺力,以使勁貫掌根,習(xí)久則力自貫手指。
挖目掌:右手挑而后拉左手,出挖目掌, 由上式換時要悠步,松襠松胯,后手掌根稍向外翻,使力貫小指。
迎面掌:以向前邁步,即打出為合式,后腳使用趨步,后腳一趨前腳即出掌,發(fā)掌要靠擺肩擰腰,掌為瓦攏,掌指尖稍高于眼為合適。
牽緣手:撣手停式時,掌心向外,右手向回牽動時出斜下按勁,發(fā)按勁時要提頂?shù)跻d,左步出跟步,松肩、松胯,左手圈抱,但掌根向外翻臂,不能貼身,左掌根與右臂出合力(擠勁),臀出坐勁,右臂與乳平。
雙手接拿:接手要快,出頂肘時全靠松胯,擰腰、擺肩發(fā)力。
揣襠:兩拳乳間平對,兩肘不得后背,兩腳根提起并向內(nèi)合,揣下時碾步,扣襠,提頂,松肩,坐腰松胯,兩拳直向下揣,最忌彎腰低頭,作勢發(fā)動,全在松肩,坐腰,松胯。扣膝。
托槍式:以雙手齊出向前方?jīng)_擊,步落即松肩搖身,右手隨之拉回,為最得力。后手拉過早則松散無力,不出沖力,右手抽回時,要塌肩而出左胯向前松后腳出蹬勁,前腳出碾步,蹬勁,后手掌根向外翻擰而下按,前掌為瓦攏。掌前臂與腿成一條直線,肘與膝相對后腦,臀部、腳根成一垂直線。
穿掌進步:上步插掌,左手圈護右肘下,定式時全憑擰腰甩肩,甩臂力,向兩極發(fā)勁,停式后兩掌心向側(cè)上方。
跪膝:穿掌進步,后要急速變式,變式時前手圈按疊腰,緊背縮頸,左手隨之卷轉(zhuǎn)而出右拳,純?yōu)榫o背疊腰,來帶動定式時,身胸正直,頭上頂,出正面不要出側(cè)面,后腿以膝掩襠,后腿要半實,前腿要實,后足與前足相距一足成半蹲坐形,否則變化不靈?;厣戆崔嚎苫厣磉B擠帶按也,可抱式后再按勁從丹田發(fā)力,按擠時,松肩翻掌吐力,忌用向前推力。右胯下腋,膝向前弓,后腿扣按,合膝,不能帶動后腿,全恃扣膝,合腰以殺步。
捋手:定式時前腳出碾蹬勁,身要向前擠,前腿要稍弓,襠要扣,膝要合,后肘要懸,發(fā)力要以腰帶膀,以膀帶手。右撞撞鍾:由前即已蓄力,前左手如弓背,身軀似弓弦發(fā)肘由腰出以腰帶膀。右拳似箭,發(fā)似箭離弦,左膝弓左胯下掖,右腿繃,右膝內(nèi)扣,拳上由膀催出,中由丹田吐力,后足促勁,頭要上頂腰胯要下坐。
左撞錘:發(fā)時由腰帶膀,右手拉回后肘催前肩,左腳足外擰以佐力右手抽回時掌根向外擰翻,并出松肩下按勁。左捋手,要領(lǐng)如下式:左撞錘:要領(lǐng)如右撞錘。
穿袖中平掌:要以腰帶膀,右手要塌肩而出,使用腋力,出丹田力,坐腰定式,忌單用發(fā)力。
撩陰腕:轉(zhuǎn)身即發(fā)右手似出甩勁,右胯出松勁,與前擠勁。左掌橫置胸前,向外翻擰松肩下按,并含后拉力。
中平掌:左掌發(fā)時丹田吐力,手出腋力。
退步掛塔:以腰帶膀,丹田吐力,坐腰切胯,左手出勾摟或變掌置于肋下。
搜襠纏肘:肘出胯力,腰要右轉(zhuǎn),再向左側(cè)轉(zhuǎn),以帶動兩膀,以膀帶左肘。
八極拳小架各式用法變招:
小架雖僅二十余式然八極拳術(shù)之技擊精髓也。習(xí)者多以其式,簡單而輕視之,是不知其中奧妙也,看是勢擇簡單,實則變化多端,且概括各種拳術(shù)之精華, 現(xiàn)拆解如下:
悟空問路:此式雖簡單,實含逗、開、截、擊、閉、五法(即逗引、開門、截攔、進擊、封閉)為對敵出手之正宗,實即抽撤手也,有虛有實變化多端,可拳,肘、手,并用,所謂遠(yuǎn)有拳,近有肘,不遠(yuǎn)不近出雙手也。所謂引耯??即引敵出手也,敵不出手我則由虛變實,敵出手我變?yōu)樘?。所謂開者,即硬開門也,上開有拳,有挑,中開有撐,有攔,有托、有捋,下開有按、有砸、有掖。
所謂近擊其法,有撐錘、撐掌、雙撞掌穿膛錘,猿猴獻(xiàn)果、進步掌、胯打、纏提、定心肘、抱肘、探馬掌,迎門插攔,側(cè)按劈砸,大小跨步,等均可由此式變出。所謂截者為截敵臂切敵手也。
所謂閉者有近步封閉,側(cè)身抽身,含胸抽手、封閉等法,均可由此式變出。
此式為一切招法之根本,無此式則一切進招將無從談起,小架以此式為第一式良有如也。
定心肘:有肘擊,臂擊、掌擊等數(shù)種。
擺肘捆人:捆手也,即單手捆人也,歌曰:悟空問路頭一請,五小捆豬不用繩。伸手抓住五和尚(五指也)單手成了功。
打虎式:按陰掌,即獅子大張口也。
迎面掌:為單揚打,可變胯打,順手牽羊,開胸肘,挖目掌,打虎式,反肘出拳變撣。
牽緣手:****手也,可變探馬,黃鼬捏膆,上下插掌,可兩旁分手進步,打猛虎爬山,掖襠,掖喉,上下變化極為靈活。
開胸肘:近身使用招也。
揣襠:可變撣及跨纏
托槍式:乃抱肘也,可變胯打,胯纏、折江,大纏等手法。
閆王三點手:可用擺腿,可進抱肘,探馬等,乃打跑招法也。
亮式:出反臂掌,撩陰腕。
跪膝:出上撐,下?lián)?,旱地?fù)未岽u,掖橫。
回身按搡:出抱拿,雙撞,拗步掌。
捋手:變小纏及纏
撞錘:進步,變纏,變探馬。
穿袖:變大纏,提,挖目掌,截腿,肩擊,胯打,靠山背,閆王三點手。
回身撩陰腕:變按掌,纏。
撤步插掌:掛塔:
搜襠纏肘:是插擊雙用法也。
(二)八極拳:
八極拳練八個字即頂、抱、纏、拿、劈、砸、攉、挑也,八極拳之練習(xí)要領(lǐng)一如架子。
1、八極拳歌:
八極頂肘奔胸膛,進步橫打往上闖,要擠襠來把拳藏,左捋手來右踢襠,用反砸迎面放,左橫肘奔胸膛,轉(zhuǎn)環(huán)手兩分掌,打卡肚用雙撞,倒退一步避之襠,用刁手來大纏上,捧小纏,打掃肚,上步掌用卦塔,打跪膝把襠藏,里扶外架兩分張,捕面掌往上闖,倒退一步避了襠,十字架不用忙,左右雙架兩分掌,打捋手兩頭忙,斜身拗步逞剛強,擰身退步避了襠,搜襠掛耳歸中堂。
2、八極拳對接歌
拔步肘上步攉打左右忙,立肘接,撐,捋、擠、按胸里逛,滾手扶腳踢拳打里裹剛,高搓手兩護襠來擠架搡,甩步掌卡肚胯截單乘揚,對搓掌柔化撩陰上步掌,刁扣腕進大纏來左右上,推舟式弓撐抽步搓胸膛,小纏絲防破陰錘起身旁,先榪肘抽仆腿摟護襠,打小纏兩頭成破都一樣,撩衣式進步跪膝把襠藏,撤左腿蓋錘奪步換錘放,順手接齊步右手迎面掌,向回接上翻下頭如上樣,打捋手走脫過步,歸中堂。
3、八極拳名稱:
1、上步頂肘,2、進步豁打;3、左攉打;4、擠襠;5、右腿踢6;、反臂砸;7、左攉打;8、轉(zhuǎn)環(huán)雙分掌;9、卡肚;10、退步按掌;11、翻身掌;12、左大纏;13、右大纏;14小纏;15、上步掌;16、掛塔;17、跪膝;18、里扶外架;19、捕面掌;20、退步護襠;21、十字架;22、雙分掌;23、上步掌;24、撩陰掌;25、上步掌;26、退步掌;27退步掌;28掛塔;29、小纏;30、落步砸;31、奪步撩陰腿;32、左反臂砸;33、擠襠踢;34、右反臂砸;35、攉打;36、轉(zhuǎn)身掌;37、右捋手;38、右撞錘;39、左捋手;40、左撞錘;41、穿袖;42、中平掌;43、撩陰腕;44、中平掌;45、退步掌;46、搜襠掛耳收式。
4、八極拳練習(xí)及用法
攉打頂肘:要向前側(cè)身而出,右拳盡力向前攉出,向前松力,此式為練攉力為破門而進頂肘也。
攉打:要順右腿攉出,松肩向前吐力,斜膀?qū)捫兀裳煽?,亦有用攢打裹打者。
右攉打:以腰帶動后足蹬,以左之扭腰切胯亦可打撩陰攢打。
擠襠:單練時擰身即發(fā),不要停頓,頭上頂,右拳下揣,左肩下松右手橫抱胸前出合力,左臂前節(jié)向外翻擰下按左手與右臂合扣。對接時,要以右腿為支柱,以臂擠襠,將對方擠動后再轉(zhuǎn)身帶回左腿,右腿在左手接過對方搓掌后,再發(fā)腳前踢,方能做到沉穩(wěn)有力,此式可用右拳擊敵肋與襠中亦可用右手攀敵肩,含胸插左手,使左顧法倒敵,對方使雙撞掌或用纏,或用單撞掌,拗步掌。
右踢腿:踢腿,左腿要微屈,不得向前俯身,足踢出后,上身要保持正直,后步不得移動,踢后收回,再變反臂砸。
反臂砸:放時向前松肩,松胯運使右臂腋力,步落時成前四后六,對方變招,我可使掌劈或變纏,及抱肘,下手架時要直向上架。
轉(zhuǎn)環(huán)手:兩手打開時,身要正直,亦可變進步掌,上步可變纏。
卡肚:要出側(cè)形向前進身要貼靠,對接時可貼靠出突步,托出時要擰腰蹬后足,松兩肩以發(fā)力,對接時如對方發(fā)硬手,向下按 ,以阻我進招,我可乘勢,以左手壓之進左步,于對方步后以雙掌或單掌擊之,出手進卡肚,以兩手齊進為宜要側(cè)膀貼靠,腰活步隨。
退步按掌:要以左腕小臂部按之要坐扣步,前腿膝成前四后六步法,一為下按,一為擠倒之,并可用右臂摟打。
翻身掌:定式時左手回抽用力向下坐勁。
左式胯纏:以左肘跨敵肩窩,肘下腋發(fā)力,對接時要面向?qū)Ψ街庀乱负舷?,轉(zhuǎn)正騎馬式,可變纏,捕面掌,頂肘。
右式胯纏:同左式。
小纏:要擠靠左臂,緊貼對方胸膛,對接時如對方填臂時,我則以左臂猛壓之,使其無法,奪步而走,面要向正前方,對接要以肘緊貼敵胸,自身要正直,否則對方將出手擊我肋部或出掛塔。
上步掌:出掌不要向前探身,要發(fā)四、六勁,肩窩吐力。
掛塔:抽手要側(cè)身,按時出下側(cè)按勁,要扣襠、坐腰、切胯,掛時腿稍向回帶,以破壞對方步的整勁,使其下盤散勁。
跪膝:要空胸緊背,折腰疊肚,卷身提頂,挺首松肩,對方按時以右手捋對方腿,步要跟上,與對方對面鉆入對方之懷,以左手上掌,左步邁入敵前步之后,則對方之手無法下落,如側(cè)面出左手撐架,則對方臂易落,要急鉆入敵懷,且莫停頓,所謂開門且莫停。此式可變雙撞,虎捕,張飛趕船、搬磚等手法。
雙分掌:要向前擠靠,左步上邁,右手接架時要正面前攉,而后側(cè)身前擠。
捕面掌:單練時要旋身而出。
退步護襠:前步稍虛以便出進步,擠架或稍收腿,而后出進步架。
十字架:要擰身出,向上斜撐勁。
左退步掌:要臀部出坐力。
落步砸:左腳出跺子步,右膝要松,臂出下砸,出按壓力臂稍屈,對接時,下手可使掌劈或掌按。雙捕左腿跨步將其上身漏下,使纏及抱肘均可。
奪步撩陰腳:右步出奪步,腳出不過膝。練習(xí)整套拳時,開始用四成力,繼用六成力,后用八成力,最后用十成力,如是則越練越有精神力能一貫到底。
練習(xí)八極拳上、中、下盤均有三停,上盤一停于肩、二停于肘、三停于腕,四出于指;中盤一停于胸、二停于腹項、三停于胯頭,四出于頂端胯下;下盤一停于胯、二停于膝、三停于足腕后出于足跟足趾。
五、論六大開
六大開是八極拳絕技,意為先開門后進招,為一切攻防之招,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shù)。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但非指定式,招在變化之中,步落而招發(fā),用招必須腰、胯、步法相連,用招時必使敵無可攻之機,攻防嚴(yán)謹(jǐn),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進退如一,見縫插針,有隙即鉆,不招不架為上乘,連架帶鉆混進為中乘,招架閃、躲、騰、挪為下乘。
(一)六大開歌:
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三提挎合練單陽打;順步繞身便是纏;翻打頂肘中堂立;大開神拳往后傳。
(二)六大開練法: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突胯相連為要旨??枋菣M力,招不離胯,發(fā)招以樁步為根基,根基不牢則招無用。練習(xí)時每招為一趟,可單練,亦可合練,習(xí)熟必須有對手拆解過招,方能致用。要大膽向前闖步,急進用突力,突進要跟上后足,前手?jǐn)Q勁突出,又要帶上胯步,后肘發(fā)力催前手,松肩松胯,肩胯發(fā)力合膝才能治敵。如此若練,方能得心應(yīng)手。
(三)六大開用法:
頂:發(fā)招時用撩, 、掛、罩四種打法,中、高式用挎、掛、矮式用點打。
抱: 招用托,摟、捋,加罩眼手,抱肘成招時以雙手?jǐn)D進為最佳,為防敵變招,后手不可收的太早,否則,沖力不足而無胯力,更無起托之力。
單:雙不為單,由單手單足,所成之招御敵為單。
提:乃進身所用之招也,是獨立之招,敵進我身則雙手攀其肩,按其胸,提膝擊敵襠部,上下結(jié)合,摔砸而提膝。
挎:挎為獨立之招,三靠三合則為挎,不靠不合為挎打,招招不離胯也。
纏:逢敵可快用雙手?jǐn)D進纏打,近身可用小纏,上步,用大纏,亦可同時佐以抱肘和朝陽手。
(四)、六大開招法練習(xí):
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突胯相連為要旨,胯為橫力,突為沖力,有云:招招不離胯打,招以樁步為根基,根基不固則招無用。六大開之抱肘,纏胯,頂肘,撣,五招連同折僵,朝陽手、跨纏、拌步、胯打等招之使用要決均為一線之急也,我占則我勝,敵占則我敗,招法在使用時見敵遍身均有可攻之突機,發(fā)招最忌亮相,亮相則已露變化之機易為人所乘。六大開練習(xí)每招一趟,可單練亦可混合練之。六大開單練熟練后,必須有對手喂招,方能有用,否則臨敵亦難用。練習(xí)六大開必須練闖步,要大膽向前邁步,所以練突力也。只有大膽向前突力,后足方能跟成趨步,前手?jǐn)Q勁突出,突中乃帶胯勁,只有大步前沖,面直向前,方能跟上后步,后肘發(fā)力催前肩,松肩、松胯、方能合膝,合膝方能吃步。
抱肘成招:用托、樓、捋以后加罩眼手,定時成招,或使用時,撩、 、掛、罩幾種打法,遇中式高式為撩、掛,遇矮式為點打、撣、摔、砸,敵蹲矮式,我則于身后進步,以胯力擠之或用攉打,攉起之,與敵搭手不能觸敵手稍以防敵用搬扣手??铻楠毩⒄?,三靠,三合則為胯,不靠不合為胯打。
打抱肘以雙手齊出為最得勢,所以防變化也。后手不要過早收回,否則,沖力不足,自然亦無胯力,與起托力矣。
提乃近身,所用之招也,對方鉆進時我兩手攀其肩,或按其胸進提膝,使用以纏為最快者,雙手?jǐn)D進而纏打也,提有硬提軟提之分,硬提是使用提,軟提實是纏也。
朝陽手亦出雙手為擠而進步跨也。
(五)六大開附錄招術(shù):
進攻招法有,朝陽手、單提手、背后折僵,霸王折僵,猛虎爬山,拌步胯打,朝天掌,豁打頂肘,閆王三點手。
截手招法有:斬龍手,外搭肘,打踢蹬,打貫 穴,開門炮,點眼穴、斜打太陽穴、背后肘,撩陰腳,背后撩陰、撩陰錘,劈砸,迎面錘,截腕掌,架打,押打,扁打,撩身腿。
六、論八大招
吾門八極拳招術(shù)精華謂之,[八大招]為本門擊技招術(shù)之根本。八大招即可單操,又可合練,還可拆解變換。一招拆解八手。八手演變八八六十四手,乃八極拳精華奧妙之所在也。
本門擊技招術(shù)手法,以八大招為根本。此八招均以“六大開”頂、抱、單、提、挎、纏六字決為核心。變化成招,一招一手之拆解不離其宗,以六字決變換分為上、中、下,三盤,內(nèi)外合用,一招擊可六字合用,時而一招包括三字,也可并用二字,或用一字成招,合分交替使用。其手法層出不窮,連綿不斷,靈活運用,高深莫測,其陰手,散手,小手法等極為豐富。
(一)八大招名稱:
1、開門提手;2、猛虎爬山;3、爆打截法;4、閆王甩手;5、霸王折江;6、獅子張口;7、行門豁錘;8、童子拜佛。
(二)八大招歌:
開門提手第一招,猛虎爬山逞英豪,爆打截法不讓過,閆王甩手鬼難逃,霸王折江非詢情,獅子張口不輕饒,行門豁錘是奇招,童子拜佛出奧妙。
(三)八大招出手之氣勢:
開門提手其勢似:風(fēng)云突變,變化莫測,
猛虎爬山其勢似:月電雄飛,兇猛異常,
爆打截法其勢似:晴天霹靂,銳不可擋,
閆王甩手其勢似:暴風(fēng)驟雨,障眼遮目,
霸王折江其勢似:蛟龍出水,翻江攪海
獅子張口其勢似:欲吞山河,氣勢難阻,
行門豁錘其勢似:爆竹紛飛,催枯拉杇,
童子拜佛其勢似:面善手惡,出其不意。
吾門八極要問形,本是南山老熊精,近用挨,崩、擠、靠、鎖、點、跺、遠(yuǎn)用:搶、爆、掃、截,蹬,彈、擁,此八招長期習(xí)練,不但用時得心應(yīng)手而且可以強身健體。受益非淺不可盡述也。
金剛八式:
1、撐錘;2、撐掌;3、降龍;4、伏虎;5、劈山掌;6。探馬掌;7、虎抱;8圈抱。
七、 六 合 大 槍
八極拳門****大槍來源于陜西省延安府梭羅寨系賴魁元所傳也。
乾隆二十年(1756)吳鐘至延安府梭羅寨,拜賴魁元為師,習(xí)****大槍三年,而大精其術(shù)。乾隆四十五年(1781)吳鐘將****大槍傳于女兒吳榮,孟村鎮(zhèn)吳永,丁孝武,又有吳榮、吳永,丁孝武傳羅疃,張克明,李大仲。張克明苦練****大槍技藝,深得槍法奧妙,晚年與門徒黃四海精心授徒李書文,書文習(xí)武不分晝夜,寒暑不輟得其真?zhèn)?,武林界均尊稱為“神槍李”。李書文的****大槍技藝精妙絕倫被傳為武林佳話流傳至今。
(一)****大槍之****:
眼與心合,心與手合,手與步合,步與槍合,槍與腰合,腰與力合。
(二)****大槍,講十八字
纏、攔、抱、抽、擁、閃、撐、剁、挫、劈、捉、代、提、顛、崩、挑、勾、扎。
(三)論槍圈:
槍圈為****大槍術(shù)所獨有,也是槍法之根基,技擊中的攻防均以槍圈為先。故擰槍圈是練****大槍之基本。擰槍以腰為主,,后手?jǐn)Q扣輔之,用****勁,槍出擰腰勁,槍扎滾豆力。故云:槍根如滾豆,槍尖若畫圈。槍圈不宜過大,以求不致傷我身之手臂足之目的。二人較槍本為一線之爭,一線之間能進能退,一寸之機能分勝負(fù),故云****大槍講槍不讓寸。俗云:槍扎不見,棍打一片。槍圈不宜過大、講的是出入靈活,所以練槍圈扎槍時,前手—合腰—轉(zhuǎn),后手?jǐn)Q勁向前鉆,突要急,抽怕緩,直出直入步向前,身如弓,槍似箭,來回抽撤不見面,一扎眉,二扎心,三扎盤肘,四扎陰,前手后手分陰陽,半陰半陽非尋常,進步扎出一條線后手撤拉把身防。
(四)****大槍歌:
壯士執(zhí)金槍,只見九寸長,日日打一陣,好將見閆王,炮打襄陽—溜風(fēng),舍子套狼狼要立功,中平槍來槍中王,高低遠(yuǎn)近都無防,上不扎來下不拿,中心一點難招架,來如箭,去如線,指人頭,扎腳面,槍是纏腰鎖,先扎頭和腳,急、準(zhǔn)、狠飛速快,先扎、速扎、不等待。
(五)論****槍
1、****大槍精義:
大槍乃八極拳器械中之首也。****大槍由來已久,而傳者各異,吾門大槍有:刺、扎、挑、點等獨特手法,實別于它槍也。****大槍法是:楊、高、沙、馬、羅、劉六家之槍精華融為一體也。大槍每合有六路,共三十六路,其要點是:手、眼、心、腰、槍、步者相合。自古有槍為百兵之王,可見其威。
2、槍法綜述
(1)持槍:
持槍的姿勢對于槍法的運用極為重要,故身法不正,三尖不照,扎人不中,身法若正,三尖或衡,扎人百發(fā)百中。持槍前手如托架,主方向,后手撒放腰中出槍前手以大指壓二、三指,圈住槍身,圈槍如卷筒,前臂挺直,肩膀松沉,如托泰山,手型不陰不陽,后手緊握槍根,直抵掌心,手仰翻槍,槍桿緊貼肋下,歌曰:槍身貼于已身旁,槍尖直對敵胸膛,槍花盤似線,伸縮自商量。
(2)擰槍:
練槍先曰擰槍和突槍。此為腰法手法之本。而后習(xí)盤槍里外纏拿,劈槍等法,再習(xí)活步,里外纏拿,最后對練則手法步法,招法具備矣。八極拳外批大槍,****大槍要想練精,擰槍要反復(fù)練習(xí)。
(3)槍有三平三法:
槍有三平,上平于胸,中平于胸臍之間,下平于臍。持槍的姿勢不圖美觀而圖實用。全身蔽于槍桿之中,姿勢不中,為人留下可乘之機,或進退遲滯,很難成功。故持槍必須身正氣沉,式穩(wěn)方能進退自如,不致失機,步不宜過大槍不離腰,槍步相隨,三尖相照。槍有三法:一、身式均勻;二、持槍端正;三、須深沉不露。身式均勻方無傾跌之慮,便于進退,持槍端正,能免奇斜之式,隱蔽已身,伺機進刺,深沉不露則不示人以虛實。
(4)圈槍:
救護動作以圈槍為先,在練習(xí)擰槍的基本功上以腰為主,槍根如滾豆,槍尖如畫圈。手法半陰半陽,陰陽相互變化,前手一合,槍一轉(zhuǎn),后手?jǐn)Q旋向前鉆。突要急,直出直入步向前,人如弓,槍如箭,一扎眉,二扎心,三扎盤肘,四撩陰。來的急,去不緩,來回抽撤不見,前后手分陰陽,半陰半陽不尋常,進步扎出一條線,回手撤拉把身防,圈槍一線之隙,能進能退,一寸之機能藏全身,俗云:棍打一片,槍扎不見。即指直出直入一線之隙,圈大不僅多余,而耗費自己氣力,槍要出入輕靈,躲閃進退,輕捷自如。如圈槍太大必進退遲緩。
(5)槍有三要:
一曰:身法要正直,腿微屈,足要不八不丁步,如此能進退靈活,兩膀則三尖要照,為使全身蔽于一桿,上身正直扎出忌探身,勿腆胸突腹,使氣自然運行。二曰:手法要巧,手法有陰有陽,有半陰半陽,有突有拉,有撩有掛,有撐有勾,有顛有挫,有剁有砸、有擠有擁??傊且躁庩柺窒嗷プ兓:笫挚蹟Q, 腰中出槍。步法要靈活,步法有搶步,跟步,順步,擺步,磨膝步,點地步等。手要捷,眼要正,心要靈,槍要平,腰要活,步要隨,****為一,百體相隨。
(6)槍有四?。?br> 臨鋒自亂其病一;身法不隱其病二;當(dāng)扎不扎其病三;三尖不照其病四;臨鋒要有信念,要心神清靜。差之厘毫失之千里,一桿雖細(xì)足蔽身,身法不正必須調(diào)正,臨敵之際變轉(zhuǎn)瞬間,見隙即須扎,不能稍有遲緩。曰:槍是縛腰索,急上急、扎出仍嫌遲,制敵莫失機。
(7)槍有三不拿:
一曰:他槍不拿不動,蓋彼槍取守式,我無法借力拿之;二曰:他槍扎不到不拿,蓋力正急不便拿,三曰:他槍方向不明不拿,彼槍即不向我,我即可直接拿之。還有拿槍必須在舊力已過,新力未生時拿之。在彼動中乘隙而入,以逸待勞,即可借式打式。
(8)使槍法:
使槍以中平槍為主,槍諺云:“中槍,槍中王,一出一入把人傷。”里外纏拿為避中之主,所謂千槍萬槍實之一槍,又曰:“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yuǎn)近都無防。高不攔,低不拿,中平一槍難招架,來如線,去如箭,高低遠(yuǎn)近都看見。”扎槍以中平槍為主,左右纏拿雖為封開,實則保護中平槍。故大槍有七分扎法,三分出法為本。打人千下不如一扎,槍法玄機在于手,一陰一陽實是一抽一扎而已。纏拿即是防護,抽扎即是進攻,進槍須連分帶進,回槍須帶環(huán)抽拿,所謂三槍合一槍,兩腿要靈便、前后步緊相隨,以應(yīng)千變?nèi)f化。連分帶進合二為一,不招不架,見式打式,進步急扎為上乘,見槍撲槍分而后扎,槍步不隨為下乘。扎出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槍扎合一,纏打合一,持扎合一,劈扎合一,攔扎合一,以逸待勞,即能制勝。歌云:“你槍發(fā),我槍拿,你槍未回、我槍扎。你槍發(fā),我槍拉,你槍收回我槍扎,拉法閃,閃法拉,見機行事只管扎,高也拉,平也拉,管就敵人無章法”。以上所言是使槍法的高度概括。又云:大槍奧妙有誰知,****陰陽湊一時,帶環(huán)擁挫來去巧,插花抽撤槍門奇,想近,想遠(yuǎn)有吞吐,直出直入休遲疑,此功常服心忘手,不但而行是化機。
(9)大槍短用之法:
大槍乃長兵之長,而貴乎短用者。大槍短用之法,敵如緩進,則用后躍步退出,急退則用手縮回槍桿,使敵兵刃不附我槍,而不與我槍相交,則敵不敢輕進,如實不能縮,不可附之一腿法,用手持兩點之間,當(dāng)短兵用亦短用之法也。
(10)****大槍附屬招術(shù):
朝天一柱香,孤雁出群,鴿捕鵪鶉, 太公釣魚,借箭穿楊,鐵牛耕地,烏龍入洞,靈貓捕鼠,老漢耕田,陳博睡覺,如龍取水,童子降香,敗中取勝,巧女韌針,插花進槍,白蛇弄風(fēng),云雀逗引,蜈蚣鉆板,青龍獻(xiàn)爪,大開四門, 秦王磨杵,大蟒翻身,陸地?fù)未J鴻門,滿地捕錦,舍子套狼、調(diào)虎離山,纏戰(zhàn)槍,外盤槍,跨馬槍,挑袖槍,刺喉槍,炮打襄陽,引狼入室,歌曰:“炮打襄陽一溜風(fēng),舍子套狼要立功,引狼入室誘心計,調(diào)虎離山彼不知”。
(11)大槍八字能:
曰:“行、抖、刺、錯、掛、搶、勾、捋”。行抖是一種外崩槍法,是敵從斜上方扎我,我以槍崩撼之法,但槍不敗門,并要隨崩而進。剁錯是敵刺我防,蹲身剁錯槍不敗門。前進掛者,槍隨身進,敵以槍截,則我槍搶實而進。勾捋槍似者,老漢耕田招術(shù)也。
(12)大槍術(shù)語:
槍如箭、身如弓,二人扎槍用足蹬,大槍擺動一陣風(fēng),來無影、去無蹤,扎倒還嫌遲,緊扎手不松。出如箭回如線。高低遠(yuǎn)近都看見,高不架、低來砸,回馬槍方便下,御步單槍鎖喉扎。
(13)各式槍法:
抽撤槍法:抽撤槍法須剁挫,亦帶小翻手方為正宗,要身隨槍進,不然即不進步為佳,后把不離腰,前手要前撐,用鉆步綛針步,插花見插花,您扎我也扎,見槍換把扎,不動自來動,動而步動也。
栓門槍法:此不動自來動的變化,槍稍敗門急擁進,彼發(fā)槍我使斷門槍,擁挫槍,實纏拿勁也,要靠腰力與悠步之力。
炮打襄陽:即揚砂塵迷敵之目也。太公釣魚意在用抽撤之槍也。
孤雁出群:單手槍破敵,用剁挫之槍。鐵牛耕地,即以槍柱地使崩顛槍法。鴿捕鵪鶉,高接秼?拏,中槍劈打,彼使山崩退環(huán)槍,我使中平剁挫槍。
順風(fēng)打旗:如使劈槍。朝天一柱香,如使劈槍,借箭穿楊,外拿使槍,童子降香,實為雙手捧槍,以使左右把槍隨意變化。
抽撤與帶環(huán)槍法之區(qū)別,二者近似實則不同區(qū)別如:
A:抽撤槍進步,而帶環(huán)槍不進步;
B:抽撤槍向下坐力,而帶環(huán)槍有外抽之力;
C:抽撤槍接剁挫,而帶環(huán)槍接擁挫,
D:抽撤槍身向下坐,抽出向前擠勁,而帶環(huán)槍為旁斜抽勁,不下坐不前擠。
E:抽撤槍為小翻手而帶環(huán)槍為大翻手。
F:抽撤槍前手微扣,而帶環(huán)槍前手微仰。
G:抽撤槍前抽出敵手,而帶環(huán)槍不砸敵手。
H:抽撤槍防中兼攻而帶環(huán)槍純?yōu)闃屃Α?br>
(14)散扎****大槍:
扎槍四照,眼照槍尖,鼻照膀尖,膀照手尖,手照足尖。曰:“二人下場把槍拿,緊走三步把槍扎,伸手提起烏鱗蟒,搖頭擺尾四下幌,幌得敵人心無主,心慌意亂上了當(dāng)。”前手要正,后手要硬,仰手合手皆有用,如果平正對之尖,一槍扎去如釘尖,來如線,去如箭,指人頭扎腳面,眼要快、槍要毒,功夫須要練的熟,練槍法,操手法;不可慌亂胡亂扎,他槍動我槍發(fā),他槍抽,我槍扎,撥一槍進一槍,眼疾心快莫慌張,陰陽手向前上,五花八門人難防。
(15)****大槍歌:
王禪立式最為高,樑架柱把槍招。二郎撥草亮天地,前來撲槍似鐵條,童子降香人不識,撥馬回頭怎能饒,撒手之槍鬼神驚,倒退一步不留情。上扎哪叱獨立頂,人受槍法腕中擎,陰翻陽扎把槍招,前來撲槍似鐵條,點腳撩腕翻上下,穿胸刺肋其能饒,刺袖轉(zhuǎn)身槍扎下,巧女紉針鎖口招,四馬之槍鬼神驚,轉(zhuǎn)腳撩眉怎肯饒,纏絲五槍分心刺,三勢仗著抽撤高,各為其槍傳萬古,學(xué)會槍法稱英豪。
****大槍一式六變,論其上、下,左、右、前后,有六法:一戰(zhàn)、二拿、三插滑、四崩、五挫、六擒拿。
(六)對扎****大槍
1、槍帽:有三槍即:青龍擺尾,童子降香,撤手三槍。
(1)、青龍擺尾:上下首,均右手持槍前指,而后右腳向右擺,左手接槍外拿,向右攪槍換把。轉(zhuǎn)身向左攪尾停步。換把轉(zhuǎn)身向前擰槍。
(2)、童子降香:接前式,雙手持槍前進,是為童子降香,而后外拿,提右步后轉(zhuǎn)身向后托槍走,至右后角轉(zhuǎn)身墊槍換把,向左攪尾,而后換把轉(zhuǎn)身。
(3)、撒手三槍:接轉(zhuǎn)身擰槍向前撒手三槍,停步外拿,轉(zhuǎn)身向右后角后,而后轉(zhuǎn)身墊槍。換把向左攪尾,一摟換把,轉(zhuǎn)身持槍,接下式。
2、纏絲槍:兩種練法,一是前進后退法;二是左右進退法。上首上扎,下首上挑(掛槍),上首下扎,下首下插攔,上首槍隨前進纏絲槍,上首后退,待下首槍壓在上手槍上以后,上首又前進纏絲,下首后退,而后二人摔槍變?yōu)閱问殖謽尅<鐦屜蜃约荷蠄鲩T前進,是為二朗擔(dān)山。二朗擔(dān)山肩槍前進到自己上門處,轉(zhuǎn)身一扎,摔槍而后各抱槍前進,搶步當(dāng)中,接下式。
前五槍:上首扎,下首托擋,上首又扎,下首摔砸彼槍。上首又扎,下首單手里擋,上首又扎,下首托擋,上下首幾式一樣,而后下首借勁,外拿退步。
3、紉針槍:接上式,上首跟進又扎,下首里拿,上首又扎,下首外拿,上首借勁外拿后退,下首又進扎,上首又里拿,下首又扎,上首又外拿。
挑袖槍:接上式。下首借勁外拿后退步。上首進扎,下首里拿。上首又扎,下首跪地外拿是為挑袖。上首立即撒開左手,成單手側(cè)身持槍。待上首想用左手抄槍時,下首則鐵牛耕地式挑上首的衣袖。此時,上首抽身撤步抄槍。下首又扎,上首里拿。下首又扎,上首跪地外拿,下首當(dāng)即撒手,想用左手抄槍,里拿外拿,跳步回頭摔槍。
4、回馬槍:接上式。上首急進步扎下首閃開的腳部,下首急用右手拿槍里擋,上首又扎下首外擋,上首又扎,下首左手抄槍里拿。上首又扎,下首又外拿,上首借勁后退步外拿,變回馬退走。下首急追進扎,上首急用右單手回身里擋。下首又扎,上首復(fù)外擋,下首再扎,上首左手抄槍里拿。下首又扎,上首又外拿,下首借勁外拿跳步后退,上首又急進扎,下首里拿。上首又扎,下首外拿變跨馬。
5、跨馬槍:接上式。上首扎,下首外拿,圍繞上首槍轉(zhuǎn)一圈,以槍扎上首人的左腿。上首則急提左腿,下首則急持槍后退,上首復(fù)又扎進,下首里擋,上首又扎,下首又外拿,上首借力外拿,跳步后退,下首進扎,上首里拿,下首又扎,上首外拿,變跨馬扎下首左腳,下首提左腿,上首急持槍后退,下首進扎,上首里拿,下首又扎,上首外拿,下首借勁外拿,后跳步、退步。
6、纏絲槍:接上式。上首追至下首處,二人同舉槍變纏絲槍,下首進,上首退,而后又上首進,下首退。二人同摔槍,上首拾槍又扎,下首拾槍里拿,上首又扎,下首外拿,上首借外拿勁跳步后退。擇開下首亦如是擇開退,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