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園學規(guī) 先生名履祥。號考甫。浙江桐鄉(xiāng)人。 弘謀按楊園先生,學術純正。踐履篤實。伏處衡茅。系懷民物。立論不尚過高,惟以近里著己為主。敦倫理,存心地,親師友,崇禮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讀其遺集,不能不想慕其人,而嘆其未見諸施行也。學規(guī)二則,雖止為勉勖學侶之語。而于讀書制行之大端,切己反求,固已本末兼該。徹上徹下工夫,全在于此。學者其詳玩之。 澉湖塾約 初覺,睡初醒。即省昨日所業(yè),與今日所當為。 旦起,讀經(jīng)義一二條。先將正文熟誦精思,從容詳味。俟有所見,然后及于傳注,然后及于諸說。洗心靜氣,以求其解。毋執(zhí)己見,以違古訓。毋傍舊說,以昧新知,乘此虛明,長養(yǎng)義理。 午膳后,敷述所看經(jīng)義,以相質問,論說逾時??偲谟挟斏硇?,勿宜雜及。 日間言語行事,即準于經(jīng)義而出之。其有不合,必思所以,習心隱慝,種種自形,力使其去。旦晝梏亡,庶乎免矣。若人事罕接,則讀史書一二種。無余力則已。非徒聞見之資,要亦擇善之務。 日暮,檢點一日所課,有闕則補,有疑則記,有過則自訟不寐。焚膏繼晷,夫豈徒然,對此良宜深省也。右五條,日有定程。 問難之益,彼此共之。有疑則問,無憚其煩。不止書中義理為然。仆雖寡知,昔聞于師,敢不罄盡,其不知者,正可互相稽論,以求其明,勿以遲暮惘惘而棄之也。 精神散漫,方寸憧憧,學者通患。惟主敬可以攝之。若勞攘之余,初欲習靜,則鈔錄寫仿,亦一道也,先儒云,便是執(zhí)事敬。 古人詩歌,游泳寄托。前喆不廢,特畏溺情喪志耳。余力涉之,亦興觀之助也。文字雖非急務,間一作之,以征所得。右三條,無定程,隨時從事, 為學先須立大規(guī)模。萬物皆備于我,天地間事,孰非分內事,不學,安得理明而義精。既負七尺,亦負父兄愧怍如何。 功夫須是綿密。日積月累,久自有益。毋急躁,毋間斷。急躁間斷,病實相因。尤忌等待。眼前一刻,即百年中一刻。日月如流,志業(yè)不立,率坐等待之故。 修德行道,盡其在我。窮通得喪,俟其自天。營營一生。枉為小人者何限。流俗坑塹,陷溺實深。探湯履虎,未足為喻也。 凡人險難在前,靡有不知,能從而動心忍性者幾人。在于少年,益宜憂患存心,無忘修省之實。 近代學者,廢棄實事,崇長虛浮。人倫庶物,未嘗經(jīng)心。是以高者空言無用,卑者淪胥以亡。今宜痛懲,專務本實。一遵大學條目,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以往八條,以為法程。釋義曰,塾者,熟也。誦之熟,講之熟,思之熟,行之熟,愿與子勉之矣。右五條,通言大指, 東莊約語 儒者之學,修身為本,罔間窮通??思汗Ψ?,寧分老少。只求無忝所生,不負師友,在覆載中,有殊庶物而已。延平先生曰,愛身明道,修己俟時,不可一日忘于心,此其準的也。 尺蠖屈以求信,龍蛇蟄以存身,物無大小,理固皆然。古人言學,藏先于修,游后于息。未有終日馳騁其耳目知思,而能為益身心者也。盛年百務未歷,履道坦如,尤以收斂翕聚,為固基植本之計。夙與夕惕,時哉,弗可失也。 讀書所期,明體適用。近代學者,徒事空言,宜乎呫嗶沒齒,反己茫然,全無可述也。日用從事,一遵胡安定經(jīng)義治事,以為之則。庶少壯歲月,不貽枉廢之嘆。 米鹽妻子,庶事應酬,道心處之,無非道者。茍使縈懷,豪杰志氣,不難因之損盡。是以出就燕閑,聽睹不雜,心力益專,養(yǎng)德養(yǎng)身,二益均有。 古人澹泊明志。膏粱之習,克治宜先。長白山齏粥,可取法也。今即未能,尚師其意。日以蔬食為主,間佐魚肉,然總弗得兼味。 學問之道,固尚從容。然一任優(yōu)游,難希自得。舉其通病,不出五閑。閑思慮,閑言語,閑出入,閑涉獵,及接閑人與閑事。果能必有事焉,其諸慆慢,非惟不敢,亦不暇矣。終日勞擾,實無一事當做,總是閑, 10 《養(yǎng)正遺規(guī)補編》 ○陸清獻公示子弟帖 公諱隴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御史,從祀廟庭, 弘謀按當湖陸先生,以朱子之學為學,即以朱子之教為教。小學近思錄二書,三致意焉。三魚堂文集,近里著己,無一語不規(guī)于道,而不肯為高遠難行之說。今錄其教子弟數(shù)則。大要讀書行己,宜合而一之,不可離而二之。以此為蒙童先入之言,不亦宜乎。 我雖在京,深以汝讀書為念。非欲汝讀書取富貴,實欲汝讀書明白圣賢道理,免為流俗之人。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將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讀書人。若不將來身上理會,則讀書自讀書,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讀書的人。讀書必以精熟為貴。我前見你讀詩經(jīng)禮記,皆不能成誦。圣賢經(jīng)傳,與濫時文不同,豈可如此草草讀過。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欲速是讀書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綿密不間斷,不在速也。能不間斷,則一日所讀雖不多,日積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則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終身不能成功之道也。方做舉業(yè),雖不能不看時文。然時文只當將數(shù)十篇,看其規(guī)矩格式,不必將十分全力,盡用于此。若讀經(jīng)讀古文,此是根本工夫。根本有得,則時文亦自然長進。千言萬語,總之讀書,要將圣賢有用之書為本,而勿但知有時文。要循序漸進,而勿欲速。要體貼到自身上,而勿徒視為取功名之具。能念吾言,雖隔三千里,猶對面也,慎毋忽之。示大兒定征 汝讀書,要用心,又不可性急。熟讀精思,循序漸進,此八個字。朱子教人讀書法也,當謹守之。又要思讀書要何用。古人教人讀書,是欲其將圣賢言語,身體力行,非欲其空讀也。凡日間一言一動,須自省察,曰,此合于圣賢之言乎,不合于圣賢之言乎。茍有不合,須痛自改易。如此,方是真讀書人。至若左傳一書,其中有好不好兩樣人在內。讀時,務要分別。見一好人,須起愛慕的念,我必欲學他。見一不好的人,須起疾惡的念,我斷不可學他。如此,方是真讀左傳的人。這便是學圣賢工夫,示三兒宸征 汝到家,不知作何光景。須將圣賢道理,時時放在胸中。小學及程氏日程,時常展玩。日間須用一二個時辰工夫,在四書上。依我看大全法,先將一節(jié)書,反復細看,看得十分明白毫無疑了,方及次節(jié),如此循序漸進,積久自然觸處貫通。此根本工夫,不可不及早做去。次用一二個時辰,將讀過書,挨次溫習。不可專讀生書,忘卻看書溫書兩事也。目前既未有師友,須自家將工夫限定,方不至優(yōu)忽過日。努力努力。同上 科場一時未能得手,此不足病。因此能奮發(fā)自勵,焉知將來不冠多士。但患學不足,不患無際遇也,目下用功,不比場前要多作文,須以看書為急。每日應將四書一二章,潛心玩味,不可一字放過。先將白文自理會一番。次看本注。次看大全。次看蒙引。次看存疑,次看淺說。如此做工夫,一部四書既明,讀他書,便勢如破竹。時文不必多讀,而自會做。至于諸經(jīng),皆學者所當用力。今人只專守一經(jīng),而于他經(jīng),則視為沒要緊,此學問所以日陋。今賢昆仲當立一志,必欲盡通諸經(jīng)。自本經(jīng)而外,未讀者宜漸讀,已讀者當溫習講究。諸經(jīng)盡通,方成得一個學者。然此猶只是致知之事。圣賢之學,不貴能知而貴能行。須將小學一書,逐句在自己身上省察,日間動靜,能與此合否。少有不合,便須愧恥,不可以俗人自待。在長安中,尤不宜輕易出門??滞膺吜暁獠缓?,不知不覺,被其引誘也。胸中能浸灌于圣賢之道,則引誘不動矣。寄示席生漢翼漢廷 讀近作甚快。雖間有出入,然大體都在范圍中。熟之而已,無他法也。所望者,要將圣賢道理,身體力行。不要似世俗只作空言耳。小學不止是教童子之書。人生自少至老,不可須臾離。故許魯齋終身敬之如神明。近思錄,乃朱子聚周程張四先生之要語,為學者指南。一部性理,精華皆在于此。時時玩味此二書。人品學問,自然不同。外六諭集解,系此間新刊,雖為愚民而設,然暇時一覽,亦甚有益。相去遼遠,時切依依。但賢昆仲能以圣賢自期待,便如終日覿面也。同上 人生學問,正當在失意磨煉出來,勿為境累也。不佞年來為此間諸生講書,句句欲引入他身心上去。好生抄數(shù)十篇歸,曾見否。雖尚須刪改,未是定本。然大段意思,是要針砭學者,書自書我自我之病。此意可采取也。寄示趙生魚裳旗公 令郎目下,但當多讀書,勿汲汲于時文。左傳之外,易書詩禮諸經(jīng),皆不可不讀。讀必精熟,熟必講解,聰明自然日生,將來便不可限量。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古人為學皆然。世俗子弟,所以多壞,只緣父兄性急。一完經(jīng)書,便令作文??帐瓒抛?,不識經(jīng)史為何物。雖僥幸功名,亦止成俗學。與前輩學問,相去殊絕。此不足效也。復席治齋虞部附 一身遠出,幼子無知,所恃者,師保得人耳。臨行囪囪,言不能盡,想太翁亦不待言而知其意也。舟中細思一齊眾咻之義,覺得咻字情狀萬千,愈思愈覺可畏。非必有意引誘,然后為咻。凡親友來者,或語言粗鄙,或舉止輕率,一入初學耳目,便是終身毒藥。故有心之咻猶有限,無心之咻最無窮。此孟子所以必欲置之莊岳。然莊岳勢不易得,惟恃一齊人之辭嚴義正,能使眾咻辟易,望風而靡,則瀟湘云夢,盡成莊岳矣。舟行吳江道中,半日悶郁,思至此,又不覺欣然慰也。至于戶外之事,惟有一靜。仲書夬履貞厲之占,切中其病,神明如見。晤時,幸時提撕此意。內無咻而外無夬,千里遠懷,便可坦然矣。惟太翁留意。與曾叔祖蒿庵翁附 在京師。自覺紛華盛麗,不能動此心,頗浩浩落落。但時一念及稚子愚蠢,未有知識,輒不能不膠擾于中。未知近來讀書何如。侄孫意惟欲其精熟,不欲其性急。太翁可取程氏分年日程,細體古人讀書之法,使之循序漸進,勿隨世俗之見,方妙。周禮禮記,俱宜令其溫習。一季得一周,庶能記得。侄孫幼時溫書,皆一月一周也。左傳諸書,迄今猶能成誦,皆當時溫習之功。惟太翁留神。同上 侄孫教子之念,與他人異。功名且當聽之于天,但必欲其為圣賢路上人。望時時鼓舞其志氣,使知有向上一途。所讀書,不必欲速,但要極熟。在京師,見一二博學之士,三禮四傳,爛熟胸中,滔滔滾滾,真是可愛。若讀得不熟,安能如此。此雖尚是記誦之學,然必有此根腳,然后可就上面,講究圣賢學問。未有不由博而約者。左傳中,事跡駁雜。讀時,須分別王伯邪正之辨。注疏大全,此兩書,缺一不可。初學雖不能盡看,幸檢其易曉者。提出指示之。庶胸中知有涇渭。冬天日短,應囑其早起。夜間則又不宜久坐。欲其務學,又不得不愛惜其精神也。同上 ○張清恪公讀養(yǎng)正編要言 公名伯行,字孝先,河南儀封人,乙丑進士,官禮部尚書, 弘謀按人常使古今嘉言懿行,不間斷于心目之間。則所存所發(fā),自有隱相吻合之處。所謂不見其增,有時而益也。儀封先生,纂刊養(yǎng)正類編,著要言于卷首。欲子弟自書嘉言懿行一條,貼壁觀覽。不但長益其記誦,兼可觸發(fā)其性情。如是,則類編乃不虛設矣。蔡文勤公訓生徒,令于飯后,各書片紙一則,意正相同。余喜其有益于學也,曾以之課子侄。今復錄此,為有志于學者勸焉。不僅蒙童而已也。 呂獻可嘗言,讀書不須多。讀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先生亦嘗曰,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蓋讀書不能力行,只是說話也。然學者趨向未端,欲體認力行,莫若常觸于目以警于心。今養(yǎng)正編所載,大抵皆古人嘉言懿行,足以起發(fā)童蒙。為蒙師者,宜于每日功課之余,令幼童各書一條,貼于壁上,以便觀覽。一月三十條完,則令寫于課本。下月復然。一年之內,共得三百六十條。食息起居,舉目即是。不但記誦之熟,將從容默會,久而自化,其所以觀感而興起者多矣。不寧惟是。學者凡讀他書,亦依此法,日無間斷。朱子所謂不知不覺,自然相觸發(fā)者也。 ○唐翼修父師善誘法 名彪,浙江蘭溪人,歷任會稽,長興,仁和,訓導, 弘謀按讀書規(guī)模,已于分年日程備載矣。茲編于訓迪幼童之事,正復井井有條,循循易入,為近時師生痛下針砭。故切近而可行也。陸清獻公云,科舉文字,須從本源上著力。要看作真實道理,不要看作一時應試之事。真至言也。茲編各條,猶有此意,故并著之。 父子之間,不過不責善而已。然致功之法,與所讀之書,不可不自我受也??鬃佑诓~,亦有學詩學禮之訓。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設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購覓好書,與之誦讀。事事委之于師。不知我既無諄切教子弟之心,師窺我意淡漠,恐亦不盡心訓誨矣。 父兄于子弟課程,必宜詳加檢點。書文間時當令其面背。文藝間時當面課之。如己不諳于文,當轉質之于人,始知所學之虛實也。 人僅知尊敬經(jīng)師。而不知蒙師教授幼學,其督責之勞,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唇焦舌敝,其苦甚于經(jīng)師數(shù)倍。且人生平學問得力,全在十年內外。學生之言動,宜時時訓誨,使歸于正也。所讀之經(jīng)書,宜精熟也。書法與執(zhí)筆,宜講明也。切音與平仄,宜調習也。經(jīng)書之注,節(jié)讀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賴蒙師。非品端學優(yōu),而又勤且嚴者,不克勝任。夫蒙師勞苦如此,關系之重又如此,豈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輕視先生也哉。 凡書隨讀隨解,則能明晰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開悟。若讀而不講,不明其理。雖所讀者盈笥,亦與不讀者無異矣。故先生教學工夫,必以勤講解為第一義也。遇難解者,弟先曉以大義,更為設譬。不必逐字呆講,反致難曉。 學生前師手中所讀之經(jīng)書,全不成誦者,后師多不令其溫習,此甚非教誨之善法。必也于初入學時,悉令其開明前此讀過之書。于每冊中,令學生背半,或背三分之一,以驗其生熟。生則先令其溫習,不必授生書。一則能知學生底蘊,教誨易于成功。二則可免不肖子弟,避難就易,止溫其熟者,竟置其生者,以致長大經(jīng)書不能成誦。三則經(jīng)書既熟,學生受終身之益。四則我樂補前師之所不足,后日之師,亦必樂補吾之所不足。此忠厚之道,感應之理也。 生子至三四歲時,口角清楚,知識稍開。即用小木板方寸許,四方者,千塊,漆好。朱書千字文。每塊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識十字,或三五字。識字多者,或乳媼,或仆婢,量,予獎賞,則終日引誘認字,勝于引誘戲罵矣。復令其湊集成句讀之?;蚓刍蛏ⅲ騺y或齊,聽其頑耍。則識認是真。如資質聰慧者,百日可以識完。再加以三字經(jīng),千家詩等書,一年可識,一二千字,然后從師入塾。以五六歲為率。近世惑于七顛八倒之說,至九歲,方送入塾者,非也。字之識者過半,則讀之易。且其目之所視,亦知屬意在書,而不仰天口誦矣。讀半年小書,便可教讀四書。即與之逐字講,逐句講。如俗語一般,使知書如說話。從前至后,如問如對,有上句,便知應有下句。先將本日所教生書,講了一遍,然后教以讀。教讀數(shù)遍,已能成誦。如讀不下,再與之講以第二句之故。如資質可以讀十五行者,止讀十一二行。寧使其精力有余,不可使之不足。 每見先生教了學生一首生書,并不計其遍數(shù),惟期能背而已。今日教,或今晚背,或次早背。不知學生盡力一時強記,茍且塞責。及過數(shù)日,茫然不知,讀有何益。莫若教了一首生書,即令讀三十遍。令其寫字,以養(yǎng)其氣。字畢,令將昨日所教生書,讀二十讀。又令少息,再讀前日所教者二十遍。仍少息,再讀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又讀前二日者二十遍??偣惨话偈?。連生書共讀五首。凡學生清晨,一到書房,不許溫讀。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連背至今早應背之書止,共背五首。是一首書,讀過五日。又背帶背五日,然后歇。是在學生口中習熟十日,可以永久不忘矣。萬一背時有差訛字句,即與他講明,這句書原是這樣講,應該讀某字。如此教法,自然終身不忘。粗書理,可以漸次明白。讀完四書,而直講已明。讀經(jīng)時,即可細為講究章旨矣。書中有難讀之句,摘出多讀數(shù)十遍,則通體易熟。亦是一法。 未讀經(jīng)時,工夫有暇,當與調聲葉韻,講解故事。蓋聲韻調熟,則文章自有音律。故事博通,則對聯(lián)亦必精工。非徒為詞賦小道也。其日記故事,俱載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賞,易于通曉。講解透徹,不獨漸知文義,且足啟其效法之心。故事當取其平易切實,凡虛無怪誕者不必, 欲學生書熟,必當設籌以記遍數(shù)。每讀十遍,令繳一籌。一者,書之遍數(shù)得實,不致虛冒。二者,按期令繳籌。遲則便可催促督責之。三者,籌不容不繳,則學生不得不勤讀,以早完課程。殆一舉而三善備矣。 溫過之書,宜作標記。不作標記,多溫少溫,淆亂無稽。書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弟子避難就易,溫其熟者,置其生者也。更宜置課程簿,五日一記。如初一至初五日,讀某書起,至某書止。溫某書起,至某書止。童蒙不能記者,先生待為記之。庶免混亂無稽之弊。 書有不識字而讀訛別者。亦有識字而讀訛別者,在讀者俱不自知,先生須用心聽審。如有之,急令改正。否則日久習以為常,以訛傳訛矣。然一人聽聞,恐有不及。宜遍示諸生曰,爾諸生誼屬朋友,凡讀書有訛別者,正當互相指點。即令其于訛別字旁,加一角圈,為之標記。庶幾讀到其處,觸目動心,自能改正矣。 童子讀易經(jīng),九三多讀六三,六4多讀九四,上九多讀上六。若先生講明陽九陰六之故,由于每卦卦畫而來。則學生胸中了然,自不至于誤讀矣。 歐陽文忠公曰。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今取孝經(jīng)論語孟子六經(jīng),以字計之。孝經(jīng)。一千九百三字。論語,一萬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萬四千一百七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詩,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禮記。九萬九千一十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為準。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蛸Y鈍減中人之半,亦九年可畢。其余觸類而長之,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諺曰,積絲成縷,積寸成尺。寸尺不已,遂為丈疋。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爾輩勉之。 子弟年雖幼,讀過書,宜及時與之講解,以開其智慧。然須專講其淺近者。若兼及深微之書,則茫乎不知其意旨。并其易者,皆變?yōu)殡y,不能解矣。更有說焉。書雖淺近,若徒空解,猶未能即明其理,而亦無益身心,惟將所解之書義,盡證之以日用常行之事。庶幾能領會,能記憶。王虛中曰,宜取孟子書中易解者先言之。屠宛陵曰,先生講書,至有關德行倫理者,便說與學生知道,要這等行,才是好人。有關修己治人,忠君愛國者,便說道,你他日作官,亦要如此。 先生止與學生講書,而不令其覆書,最為無益。然每日既講書,又令覆書,則工夫過煩。先生精力,亦不能副。惟將前十日所講書。于后五日令覆完。覆書之日,不必講書。人或嫌其工夫稀少,而不知其得益良多。其間錯解者,可以改正。不解者,可以再解。不用心聽。全不能覆者,懲儆之。開導之功,莫善于此。 習舉業(yè)者寡,不習舉業(yè)者甚多。愚意不習舉業(yè)之人,必當教之讀古文,作書簡論記,以通達其文理。乃有迂闊之人,以文理非習八股不能通。后以八股難成就,并不以此教子弟。子弟亦以八股為難,竟不欲學。于是不習舉業(yè)者,百人之中,竟無一人略通文藝者。噫,文理欲求佳則難,若欲大略明通,熟讀簡易古文數(shù)十篇,皆能成就。何必由八股而入。試思未有八股之前,漢晉唐宋,文章之佳,遠過于明。又其時,百家九流,能通文藝者甚多,何嘗皆從八股入也。 開筆作文,先須講明題旨,及來蹤去路。一章重在何節(jié)。一節(jié)重在何句。一句重在何字。看得融會貫通,方可下筆。破承只須彌月,開講要做半年,若開講未精。遽征全幅。中等筆性,斷然生梗矣。必待開講明通,令其竟為全文。切勿出股對股,圉其知識。今日縱能扶墻摸壁,異日必不能起爐作灶。對股之弊。近多犯之。 王虛中曰,閱童子之文,但宜隨其立意而改之。通達其氣脈字句,極能長發(fā)才思。若拘題理而盡改之,則阻挫其才思,已后即不能發(fā)出矣。 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寧置之。如中比不可改,則置中比。他比亦然。蓋不可改而強改。徒費精神,終不能親切條暢,學生閱之,反增隔膜之見。惟可改之處,宜細心筆削,令有點鐵化金之妙,斯善矣。善學者,于改就之文,細心推究,我之非處何在,先生之妙處何在。涂抹難閱者,照本另謄。逾數(shù)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則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學識進矣。 人知四六之文,重在平仄,而不知散體古文,八股制義,亦重之也。音韻鏗鏘,便覺朗朗可誦。平仄不調,詞句必不順適。意雖甚佳,無益矣。 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為父師者,當置冊子與子弟。令之日記所疑,以便請問。每日有二端注冊子者,始稱完課。多者,設賞例以旌其勤。一日之間,或全無問,與少一者,即為缺功。積數(shù)日抽書詢問學生,如果皆知而不問,是誠聰穎。倘不知而又不問,則幼者夏楚儆之,長者設罰例以懲之。庶幾留心體認,勤于問難,而學有進益也。 時文購在乎多,選貴乎少。少選以供吟詠體貼之功。多購以為推廣識見之益。準之以墨裁。參之以先輩?;蚩赐瑫傥抑?。比如一題到手,在我苦心構就,猶屬牽強。在人意到筆隨,從容合拍。某處窘于題面,何以寬然有余。某處亦合想頭,何以詞不達意。觸類旁通,自然有得。所謂從師亦要取友也??傊蚤_蒙以至舉業(yè),全在師長靜專切督,因材造就,迎機而導,不徒專事鞭撲。又曰,師者,范也。言行動靜,皆可為式,噫,師豈易言哉。
附錄:
陳宏謀字汝咨臨桂人雍正甲辰進士由翰林厯官中外凡厯巡撫者十有三任以總督兼巡撫者四任入為吏部尚書乾隆三十六年以東閣大學士予告歸卒于道贈太子大傅賜謚文恭入賢良祠宏謀內行敦篤奉職勤慎少有過失所在視官如家愛民如子興利救弊知即為之在鄉(xiāng)奏免粵省勸懇浮糧捐設臨桂學(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三百五十六) 《養(yǎng)正遺規(guī)補編》全文 養(yǎng)正遺規(guī)補編
往在津門,曾有《養(yǎng)正遺規(guī)》之輯??嘤谒蚜_不廣,未愜所愿。年來由吳門而至豫章,公余開卷,凡有切于蒙養(yǎng)者,皆為手錄,復得十種并付梓。人欲望幼學之士于天真未漓時即不忘身心交治之功,以慚充其良知良能之量,庶不至高言心性而淪于空虛,亦不至汨沒記誦而流于俗學,是則區(qū)區(qū)編輯之微尚也。
乾隆壬戌中秋陳宏謀識于西江使署。 諸儒論小學
宏謀按:宋儒論蒙養(yǎng)道理,俱從源頭說來,徹內外,貫始終,多不勝錄。茲錄其切近時弊者,以補前編所未備焉。魯齋先生于元代以教化為已任,一時蒙古諸生,多所成就。今觀用人于其所長,教人于其所短,因其所明,開其所蔽數(shù)語,已括設教之大端矣。夫教法具在,行之惟人。小子何如,父兄師長之責也。林致之諭父師,其旨深矣,因并錄之。
程子曰:古人雖胎教,與保傳之教,猶勝今日庠序鄉(xiāng)黨之教。古人自幼學,耳目游處,所見皆善,至長而不見異物,故易以成就。今日自少所見皆不善,才能言,便習穢惡,日日銷鑠,更有甚天理。 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大學之法,以豫為先。蓋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則當以格言至論,日陳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習,若固有之者,日復一日,雖有讒說搖惑,不能入也。若為之不豫,及乎稍長,意慮偏好生于內,眾口辯言鑠于外,欲其純全,不可得已。 人多以子弟輕俊為可喜,而不知其可憂也。有輕俊之質者,必教以通經(jīng)學,使近本,而不以文辭之末習,則所以矯其偏質而復其德性也。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歷事皆能不忘。故善養(yǎng)子者,當其嬰孩,鞠之使得所養(yǎng),全其和氣,乃至長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惡有常。如養(yǎng)犬者,不欲其升堂,則時其升堂而撲之。若既撲其升堂,又復食之于堂,則使孰從。雖日撻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養(yǎng)異類且爾,況人乎。 朱子曰:古者初年入小學,只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學,然后教之以禮,如致知格物,及所以為忠信孝弟者。 古人小學,養(yǎng)得小兒子誠敬,善端發(fā)見了。然而大學等事,小兒子不會推將去,所以又入大學教之。 古人都從小學時學了,所以大來都不費力。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大綱都學了。及至長大,便止理會窮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已失,補填實難。但須莊敬誠實,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會道理。待此通透,意誠心正了,旋旋去理會禮樂射御書數(shù)。今則無所用乎御,如禮樂射書數(shù),也是合當理會底。但不先就切身處,理會得道理,便教考究得些禮文制度,又干自家身已甚事。 古人小學,教之以事,便自養(yǎng)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漸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今人既無本領,只去理會許多閑汨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 劉元城有言:“子弟寧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極有味。 陸子壽言:“古者教小子弟,自能言能食即有教。以至灑掃應對之類,皆有所習。故長大則易語。”今人自小即教做對,稍大,即教做虛誔之文,皆壞其性質。 弟子職,所受是極,云受業(yè)去后,須窮究道理到盡處也。毋驕恃力,如恃氣力,欲胡亂打人之類。蓋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 東萊呂氏曰:教小兒當以正,不可便使之情竇日開。 教小兒,先教以恭謹,不輕忽,不躐等,讀書乃余事。今日之有資質者,父兄便教以科舉之文,不容不躐等。皆因父兄無識見,至有以得一第便為成材者。 魯齋許氏曰:小學內明父子之親,言凡為人子,為人婦,幼男與未嫁女子,皆當盡愛盡敬,不敢自專,事親之道也。 凡人幼小時,不引得正,后便難了。如字畫端楷之類是也。 先生教小學生,凡讀書倦時,則令習拜跪揖讓,應對進退之節(jié),或投壺習射,負者罰讀書若干遍。每說書,不務多,惟肯款周折若未甚領解,則引證設譬,必使通曉而后已。 又常問此章書義,若推之自身,今日之事,有可用否。大凡欲其實踐,不貴徒說也。 先生又以用人與教人不同。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于其所短。故其教人,恩同父子,義若君臣。因其所明,開其所蔽,而納諸善。時其動息,而張弛之。慎其萌孽,而防范之。日漸月漬,不自知其變也,日新月盛,不自知其化也。是以凡為子弟者,皆能自立,為世用矣。 林致之曰,今之教讀,可方古閭胥族師之任。其有關于人才風化者,不為不大。切須以身率人,正心術,修孝弟,重廉恥,崇禮節(jié),整威儀,以立教人之本。守教法,正學業(yè),分句讀,明訓解,考功課,以盡教人之事。凡日用間,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道,心術威儀衣服飲食之事,俱依《小學明倫敬身》所言,及《童蒙須知》,《白鹿洞教條》,《呂東萊規(guī)約》《程董學則》,劉敬堂,真西山《齋規(guī)》,其考德等事。則依胡敬齋先生《續(xù)白鹿洞學規(guī)》,務要切實體帖,就其身以開導之。即事論事,迎其機以點出之。時其動息而張弛之,慎其萌孽而防范之。凡君子小人善惡,義利輕重之辨,莫不為之反覆曉告,懇切開諭,以發(fā)其心志,而責之以必為。榮耀之,愧恥之,使之歡懽忻鼓舞,日趨于善。而本然良心,得以保全,而不至于破壞,是今日救時第一義也。否則蒙養(yǎng)既失,習成難轉。雖記得甚多,講得甚精,作得甚妙,只是工紙上之談,而實于其身,曾不得幾字受用,甚則任氣徇欲,飾非文奸,敗常亂俗,以古道為迂,以執(zhí)禮為固,以廉恥為矯激,是正古人所謂侮圣言,不識字者也,豈得謂之讀書哉。凡為師者,當以風俗為念,毋安常襲故,以誤后學。諭教讀嘗聞諸先輩云:“人生致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夫世人所以終日百計營營者,不過為子孫計耳。不知子孫果賢耶,固無用爾之營營。果不賢耶,則爾之終日營營者,適所以益其過而縱其欲,鮮有不覆敗者也。故愛子者,莫要于能教。教子者,莫貴乎以正。愛而不教者,固不得謂之愛。教不以正者,抑豈得謂之教乎。何以言之?人家之所以興替者,在禮義之有無,子孫之賢否何如耳。假如子孫果賢,而禮義果明耶,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和氣滿堂,何富貴如之。況如此之家,天助人順,鬼神陰騭,未有不興且大者乎。茍子孫不賢,而禮義不明耶,子忤其父,弟傲其兄,妻逆其夫,相殘相賊,戚然不得以一日寧。雖有富貴,亦安得而享諸。況如此之家,神人共憤,覆載不容,又未有不衰且替者乎。胡爾為父兄者,念不及此,知愛子,而不知所以愛,知遺其子以財,而不知遺其子以德。間有知延師者,亦不過舉業(yè)是工。又有以舉業(yè)利遲,惟記誦對偶是言。吏家行移,不正雜書是習。其如禮義,則視為無用長物,未嘗一置之唇齒。如此者,雖曰教之,實所以害之,其得謂之教乎?夫人之立身立家,可恃可傳以永久者,惟在乎禮義。而紛紛勢利,如煙花過眼,須臾變滅,亦豈是傳家久遠物耶。況有禮義,則雖貧賤,人亦敬仰之。無禮義,則雖富貴,人亦鄙賤之。歷觀古昔以來,多少身都將相,而遺臭萬年,窮居山谷。而流芳百世者,惟是故爾爾。父兄若識破此意,則所以教子弟者,當使之覿德,不當使之覿利。當使之皇皇于仁義,不當使之皇皇于勢利。當使之以耕讀勤儉處家,不當使之出入官府,欺公弄法,以僥幸富盈之圖。教之既正,養(yǎng)之既久,根基既已深厚。其資質之高者,德器成就,自足以佐邦國而光門戶。其下者,亦足以守法循理,保業(yè)宜家,不至于顛覆破敗之虞也。故曰:老而不教,是為家之不祥,而中養(yǎng)不中,才養(yǎng)不才,賢父兄所以為可樂也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