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釋名 草豆蔻、漏蔻、草果。
氣味 (仁)辛、澀、溫、無毒。
主治
1、心腹脹滿,氣短。用豆蔻一兩,去皮,研細(xì)。每服半錢,木瓜生姜
湯調(diào)下。
2、胃弱嘔逆不食。用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兩,加水一碗合煮,去渣
取汁,再以生姜汁半合倒入,和面粉做成面片,在羊肉湯中煮熟,空腹
吃下。
3、霍亂煩渴。用豆蔻、黃連各一錢半,烏豆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
服。
4、虛瘧自汗不止。用豆蔻一枚,面裹煨熟。連面研細(xì),加平胃散二錢,
水煎服。
5、瘴瘧(熱少寒多,或單過時冰熱?;蛱摕岵缓S枚罐⑷?、熟附
子等分,加水一碗、姜七片、棗一枚,煎至半碗服下。此方名“果附湯”
(因豆蔻一名草果)。
6、赤白帶下。用豆蔻(連皮)一枚、乳香一小塊,面裹,煨至焦黃,
同面一起研細(xì)。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7、脾痛脹滿。用豆蔻仁二個,酒煎服。
蓬莪茂
釋名 述。
氣味 (根)苦、辛、溫、無毒。
主治
1、心腹冷痛。用蓬莪茂二兩(醋煮)、木香一兩(煨),共研為末。
每服半錢,淡醋湯送下。
2、婦女血?dú)庥巫咦魍醇把?。用蓬莪茂、干漆各二兩,共研為末,?
服二錢,酒送下。如是腰痛,則用核桃酒送下。
3、小兒氣痛。和蓬莪茂炮熟,研細(xì),熱酒送服一錢。
4、上氣喘急。用蓬莪茂五錢,加酒一碗半,煎至八成服。
5、氣短不接(兼治滑泄及小便熱)。用蓬莪茂一兩、金鈴子(去核)
一兩,共研為末,加蓬砂一錢,煉過,研細(xì)。每服二錢,空心服,溫酒
或鹽湯送下。此方名“正元散”。
6、嬰兒吐乳。用蓬莪茂少許,加綠豆大的一粒鹽,放入乳一合中煎開
幾次,去掉渣滓,再加兩粟米大的牛黃一塊,給病兒服。很有效。
荊三棱
釋名 京三棱、草三棱、雞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氣味 (根)苦、平、無毒。
主治
1、癥瘕鼓脹,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
汁三培。隔水明顯成膏,濃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
荊三棱、青皮、陳皮、木香各半兩,肉豆蔻、檳榔各一兩,硇砂二錢,
共研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送下。
2、痃癖(脅下堅(jiān)塊如石)。用荊三棱(炮)一兩、川大黃一兩,共研
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姜、桔皮湯送下。
3、小兒氣癖。用三棱煮汁給授乳的母親吃,也把少量給小兒吃。小兒
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論熱痃癖等,服此藥都有效。
4、反胃惡心,藥食不下。用荊三棱(炮)一兩、生丁香三分,共研為
末。每服一錢,開水送下。
5、乳汁不下。用荊三棱三個,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
取汁出為度。
6、渾身燎泡(狀如棠梨,每泡出水)。用荊三棱、蓬莪茂各五兩,共
研為末。分三次服,酒調(diào)下。連續(xù)服完。
莎草香附子
釋名 雀頭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結(jié), 夫須、
續(xù)根草、地毛。
氣味 (根)甘、微寒、無毒。
主治
1、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黃,加茯
神( 去皮)四兩,共研為末,以煉蜜調(diào)末為丸,如彈子大。每晨服一丸,
降氣湯送下。降氣湯是用香附子(如上法處理)半兩、茯神二兩、炙甘
草一兩半、合煎而成。此方名“交感丹”。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還能治
胸痞、拒食、虛冷遺精等癥。
2、偏正頭痛,熱氣上攻,頭目昏眩。單用香附子一味,經(jīng)過去皮、煮、
搗、曬、焙之后,研為細(xì)末,加煉蜜調(diào)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水一碗,煎藥至八成服下,婦女用醋湯煎服。此方名“一品丸”。
3、一切氣病(胸腹脹滿、惡心、氣逆、翻酸、煩悶等)。用香附子一
斤、縮砂仁八兩、炙甘草四兩,共研為末,鹽開水送服?;蜓谐纱帜┘?
服亦可。此方名“快氣湯”。
4、心腹刺痛。香附子(去毛,焙)二十兩、烏藥十兩、甘草(炒)一
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送下。
5、心脾氣痛(胸膛軟處有一點(diǎn)作痛、俗稱心氣痛,實(shí)乃胃脘有滯所致,
或起因于氣,或起因于寒)。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為末;另用高良
姜酒洗幾次,略炒,也研為末。兩工分別收存,治病時,起因于寒者,
姜二錢、附一錢;起因于氣者,附二錢、姜一錢;起因于氣與寒者,姜、
附等分。三種情況都以熱米湯加一匙姜汁和一小撮鹽把藥送下。服藥七、
八次后,病根可除。
6、心腹諸痛(心氣痛、腹痛、小腹痛、血?dú)馔吹龋?。用香附子二兩?
艾葉半兩,蒸日上在醋湯中蒸煮熟,去艾葉,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
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此方名“艾附丸”。
7、濕腫虛腫。用香附子、艾,加醋煮干,焙三工業(yè)區(qū)末。以醋、糊調(diào)
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常服,可使腫水從小便排出。又方:香附子一
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干研細(xì),加糊為丸。每服四、五十丸,
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8、疝氣痛。和香附末二錢,空心服,以海藻一錢,煎酒調(diào)下,服藥后
把海藻也吃下去。
9、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其他婦科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
一份醇酒浸,一份釅醋浸,一份鹽水浸,一份童便浸。幾日后,取出香
附子,洗凈,曬士,搗爛,微焙為末, 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酒送下。瘦人,加澤新天蘭、赤茯苓末二兩;氣虛,加四
君子料;血虛,加四物料。此方名“四制香附丸”。
10、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帶。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為末,熱酒沖二錢,
立愈。已昏迷者,服三錢,米湯送下。
11、安胎順氣。香附子炒后研細(xì),濃煎紫蘇湯送服一、二錢。加砂仁亦
可。此方名“鐵罩散”。
12、妊娠惡陰( 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起坐不便,飲食不進(jìn))。
用香附子二兩,藿香葉、甘草各二錢,共研細(xì)。每服二錢,開水加鹽送
下。此方名“二香散”。
13、臨產(chǎn)順胎(懷胎九月或十月時服此,自然順產(chǎn))。香附子四兩、縮
砂仁(炒)三兩、甘草(炙)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14、產(chǎn)后狂言(血暈妄語。煩渴不止)。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細(xì)。每
服二錢,姜、棗煎湯送下。
15、氣郁吐血。用童便調(diào)香附末二錢服。又方:香附子一兩、白茯苓半
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陳粟米湯送下。
16、肺破咯血。用香附子一錢,研細(xì),米湯送服。一天服二次。
17、尿血。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另煎湯。先服香附湯在口,后服
地榆湯至盡。發(fā)吵見效,可照此再服。
18、各種下血。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搗碎,醋拌,焙干,研為
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又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為末,
加黃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又方:香附子末二錢,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許同服,見效很快。
19、脫肛。用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
十多次后,淋洗患處。
20、氣郁頭痛。用香附(炒)四兩、川芎二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
茶湯調(diào)下。常服可防頭痛,又可明目。
21、肝虛目痛(冷淚,羞明)。用香附子一兩、夏枯草半兩,共研為末。
每服一錢,茶湯送下。
22、突然耳聾。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錢,蘿卜子煎湯送
下。藥忌鐵器。
23、牙痛。和香附子、艾葉煎湯漱口,同時用香附子末擦牙。又方:香
附子(炒存性)三兩,青鹽、生姜各半兩,共研為末,每日擦牙。
24、長期消渴不愈。用香附子一兩、白茯苓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
陳粟米湯送下。每天服二次。
25、蜈蚣咬傷。嚼香附涂搽,立效。
藿香
釋名 兜婁婆香。
氣味 (枝葉)辛、微溫、無毒。
主治
1、霍亂吐瀉用藿香葉、陳皮各半兩,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
2、暑天吐瀉。用滑石( 炒)二兩、藿香二錢半、丁香五分,共研為末。
每服一、二錢,淘米水調(diào)服。
3、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用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錢,
共研為末。每服二錢,加一點(diǎn)鹽,以開水調(diào)下。
4、口臭。用藿香洗凈,煎湯,隨進(jìn)嗽口。
爛瘡。用藿香中、細(xì)茶等分,燒灰,油調(diào)涂葉片貼瘡上。
薰草(零陵香
釋名 蕙草、香草、燕草、黃零草。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1、傷寒下痢。用薰草、當(dāng)歸各二兩,黃連四兩,加水六升,煮成二升
服下。一天服三次。
2、傷寒狐惑(按:狐惑癥象是:蟲蝕下部,痛癢不止,脈數(shù)而無熱,
汗出不止。病初起時,目盡赤,七、八日后,四角變黃黑)。用薰草、
黃連各四兩,咬細(xì)。在白酸漿一斗中浸一夜。煮成二升,分三次服。
3、頭風(fēng)旋暈(痰逆、惡心、懶食)。用真零陵香、藿者葉、香附子( 炒),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4、小兒鼻塞頭熱。用薰草一兩、羊髓三兩,慢火熬成膏,去滓,以膏
揉摩背上。每天三至四次。
5、頭風(fēng)白屑。用薰草、白芷等分,加水煎成汁,倒入雞蛋白調(diào)勻,搽
頭幾十次,以后永不生屑。
6、牙齒疼痛。用薰草葉煎水含漱。
7、夢遺失精。用薰草、人參、白術(shù)、白芍藥、生地黃、茯神、桂心、
炙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分二次服。此方名“薰
草湯”。
8、節(jié)育斷產(chǎn)。用薰草研細(xì)。每服二錢,酒送下。連續(xù)服五次,可保一
年不孕。
9、赤白痢。用薰草去根,在鹽酒中浸半月,取出炒干,每一兩加廣木
香一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半,冷水送下。三、四次以后用熱米湯
送服一錢半,即可止痢。用藥期間,忌食生梨。此方名“返魂丹”。
蘭草
釋名 (閑)、木香、香水蘭、女蘭、香草、燕尾香、大澤蘭、蘭澤
草、煎澤草、省頭草、都梁香、孩兒菊、千金草。
氣味 (葉)辛、平、無毒。
主治
除胸中痰癖,治消渴,消癰腫,生血、調(diào)氣,煮水,可以洗風(fēng)病,可以
解食牛馬肉中毒。
澤蘭
釋名 水香、都梁香、虎蘭、虎蒲、龍棗、孩兒菊、風(fēng)藥。根名地筍。
氣味 (葉)苦、微溫、無毒。
主治
1、產(chǎn)后水腫,血虛浮腫。有澤蘭、防己,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醋酒
送下。
2、小兒蓐瘡。由大人嚼澤蘭心把瘡周圍封起來。很有效。
3、瘡腫初起。把澤蘭搗爛封住,有效。
4、損傷瘀腫。治法同上。
5、產(chǎn)后陰翻(產(chǎn)后陰戶燥熱,變成翻花狀)。用澤蘭四兩,煎湯薰洗。
二、三次后,再加枯礬一起煎洗。
馬蘭
釋名 紫菊。
氣味 (根、葉)辛、平、無毒。
主治
1、諸瘧寒熱。用馬蘭搗汁,再加一點(diǎn)水,發(fā)病日早晨服。藥中高精亦
可加沙糖。
2、絞腸痧。用馬蘭根葉在口中細(xì)嚼,將汁咽下。
3、打傷出血。用馬蘭、旱蓮草、松香、皂樹葉(冬日無葉,可用樹皮)
共研細(xì),搽入傷口。
4、喉痹口緊。用馬蘭根(或葉)搗汁,加幾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
喉中,痰郵,口自開。
5、水腫尿澀。用馬蘭、黑豆、小麥,加酒、水各一杯,煎成藥一杯,
飯前溫服。
6、丹毒。用馬蘭、甘草,磨醋搽患處。
7、痔漏。春夏取生馬蘭,秋冬取干馬蘭,白水煮食,連汁喝下。又方:
馬蘭,酒煮,焙、研后加糊做成丸子。每天服適量,米湯送下。另用馬
蘭煎水,加一點(diǎn)鹽。每天熏洗患處。
香薷
釋名 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氣味 辛、微溫、無毒。
主治
1、傷暑(暑天臥濕當(dāng)風(fēng),或生冷不節(jié),頭痛發(fā)熱,轉(zhuǎn)筋,干嘔,四肢
發(fā)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樸(姜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
銼散。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
連進(jìn)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 可用黃連( 姜汁炒)
代替。
2、水腫。用干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
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
以逐日加一點(diǎn)以小便能暢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
水一斗,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術(shù)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shù)丸”。
3、心煩脅痛。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4、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
假蘇
釋名 姜芥、荊芥、鼠螢。
氣味 (莖、穗)辛、溫、無毒。
主治
1、風(fēng)熱頭痛。用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茶調(diào)下。
2、風(fēng)熱牙痛。用荊芥根、烏桕根、蔥根等分,煎湯隨時含漱。
3、小兒驚癥。用荊芥穗二兩、白礬(半生半枯)一兩,共研為末,加
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姜湯下。一天服二次。
4、一切偏風(fēng)(口眼歪斜)。用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起研爛,
取汁濃煎成膏。加將藥渣支掉三分之一,蓁三分之二曬干為末。以膏和
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早晚各服一次。
5、中風(fēng)口噤。用荊芥穗研細(xì),取二錢,酒送服。此方名“荊芥散”。
6、產(chǎn)后中風(fēng)(手足抽筋,角弓反張,不省人事)。用荊芥穗子,微焙
為末。每服三錢,酒或童便送下??卩鋭t挑齒灌入,齒緊則由鼻灌入。
此方名“華陀愈風(fēng)散”,還有“如圣散”、“舉卿古拜散”(亦即荊芥散之意,
因舉卿切音為荊,古拜切音為芥。這是用切音隱語來為藥方名)等名。
7、產(chǎn)后血眩(精神昏冒)。用荊芥穗一兩三錢、桃仁五錢(去皮尖,
炒),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水磅下。如喘,加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炒)各三錢。
8、產(chǎn)后下痢。用荊芥穗四、五枝,燒存性,不能觸油火。燒好后加麝
香少許,以熱開水調(diào)下。
9、口鼻出血如泉涌。用荊芥燒存性,研累。每服二錢,陳皮煎湯送下。
二服可愈。
10、吐血不止。用荊芥連根洗過,搗汁半碗服下。服干穗末亦可。又方:
荊芥穗為末。生地黃汁調(diào)服二錢。
11、尿血。用荊芥、縮砂,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一天服
三次。
12、血崩。和荊芥穗在麻油燈上燒焦,研細(xì)。每服二錢,童便送下。
13、痔漏腫痛。用荊芥煮湯,每日洗痛處。
14、大便下血。用荊芥(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婦女用酒送
下。又方:荊芥二兩、槐花一兩,同炒,研細(xì)。每服三錢,茶送下。
15、瘰疬潰爛(牽連到胸前兩腋,結(jié)塊大如茄子)。用荊芥根下段剪碎,
煎湯熱洗。洗后,見破爛處有紫黑點(diǎn),以針刺破,讓惡血流出。另用樟
腦、雄黃,等分為末,麻油調(diào)勻掃爛處出水。次日洗過又掃,直至病愈。
16、疔腫諸毒。用荊芥一把,切細(xì),加水五升煮成一升,分為兩次冷飲。
17、各種瘡疥。用荊芥研末,加地黃自然榨汁熬膏,調(diào)成丸子,如梧子
大。每服三、五十丸,茶或酒送下。
18、腳丫濕爛。用荊芥葉搗爛敷上。
19、頭目諸疾(眼疾,風(fēng)氣頭痛,頭昏目眩等)。用荊芥穗為末。每服
三錢,酒送下。
20、小腹急痛,癃閉不通。用荊介、大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水
磅下。小便不通者,大內(nèi)用量減半;大便不通者荊芥用量減半。此方名
“倒換散”。
薄荷
釋名 菝活、蕃荷菜、吳菝活、南薄荷、金錢薄荷。
氣味 (莖葉)辛、溫、無毒。
主治
1、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風(fēng)熱)。用薄荷研細(xì),加煉蜜和成丸子,如
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沙糖調(diào)丸亦可。
2、眼瞼紅爛。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曬干,研為末,泡熱激發(fā)
洗眼。
3、瘰疬。用新薄荷二斤,搗爛取汁,皂莢一個,水浸去皮,黑牽牛(半
生半炒)各一兩,皂莢仁一兩半,一起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
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
4、鼻血不止。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水煮,棉球裹汁塞鼻。
5、血痢不上。用薄葆葉煎湯常服。
6、火毒成瘡。用薄荷煎汁隨時涂搽。
水蘇
釋名 雞蘇、香蘇、龍腦薄荷、芥苴。
氣味 (莖、葉)辛、微溫、無毒。
主治
1、漏血,用水蘇煮汁一升服。
2、吐血、下血。用水蘇莖葉,煎汁服。
3、吐血咳嗽。用水蘇焙干研細(xì),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4、鼻血不止。用水蘇五合,香豉二俁,同搗爛,搓成小團(tuán),如棗核在、
塞鼻孔中,鼻血即止。又方:水蘇二兩, 防風(fēng)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
錢,溫水送下。同時以水蘇葉塞鼻。又方:水蘇、生地典,等分為末,
冷水送服。
5、鼻淵(按:鼻淵俗名腦漏,鼻中不斷流水、流膿,或膿中帶血)。
用水蘇葉、麥站科、川芎、桑白皮、炙黃芪、炙甘草、生地黃(焙),
等分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人參湯送下。
6、風(fēng)熱頭痛(熱結(jié)上焦,致生風(fēng)氣,痰厥頭痛)。用水蘇葉五兩、皂
莢( 炙,去皮,去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
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飯后服,荊芥湯送下。
7、突然耳聾。用水蘇葉生搗,棉裹,塞耳內(nèi)。
8、頭生白屑。用水蘇煮汗或燒灰淋汁洗頭。
9、蛇蟲咬傷。用水蘇研末,酒沖服。并以敷傷處。
菊
釋名 節(jié)華、女節(jié)、女華、女莖、日精、更生、傅延年、金蕊、陰成、
周盈。
氣味 (花)苦、平、無毒。
主治
1、風(fēng)熱頭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半,
茶調(diào)下。
2、膝風(fēng)痛。用菊花、陳艾葉作護(hù)膝。
3、病后生翳。用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末,每用二、三錢,加蜜少許,
水煎服。
4、婦女陰腫。用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后洗。
5、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紅椒(去目)六兩,共研為末。加淅地
黃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睡時茶送下。
野菊
釋名 苦薏。
氣味 (根、葉、莖、花)苦、辛、溫、有小毒。
主治
1、無名腫毒。用野菊花連莖搗爛,酒煎,乘熱服,讓汗發(fā)出;另以藥
渣敷患處。又方:野菊花莖葉、蒼耳草各一把,共搗爛,加入酒一碗,
絞取汁??;仍以藥渣敷患處。要出汗才好。又方:夏日采蒼耳葉,秋日
采野菊花,共研為末。每服三錢,酒送下。
2、天泡濕瘡。用野菊花根、棗木,共煎湯洗患處。
3、瘰疬末破。用野菊花根搗爛,煎酒內(nèi)服;以藥渣敷患處。
淹閭
釋名 覆閭。
氣味 (子)苦、微寒、無毒。
主治
1、瘀血不散。變成癰腫。用生淹閭搗汁一升內(nèi)服。
2、月經(jīng)不通。用淹閭子一升、桃仁二升(酒浸,去皮尖),研勻,放
入酒二斗中浸封。五日后,每飲三合。一天服三次。
3、產(chǎn)后血痛。和淹閭子一兩,水一升,童便二杯,同煎服。
艾
釋名 冰臺、醫(yī)草、黃草艾蒿。
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1、流行傷寒(頭痛。大燒,脈盛等)。用干艾葉三程式,加水一斗,
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出汗為好。
2、妊中作寒(大燒,發(fā)斑一由紅變黑溺血)。用艾葉一團(tuán),如雞蛋大,
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兩次服。
3、中風(fēng)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頭插入耳內(nèi)。
4、中風(fēng)口噤。用熟艾灸承漿穴與頰車穴,各五壯。
5、咽喉腫痛。用嫩艾搗汁,細(xì)細(xì)咽下。又方:用艾葉一把,同醋搗爛,
敷喉部。
6、癲癇諸風(fēng)。用熟艾灸前后陰之間。灸數(shù)隨年歲增減。
7、小兒撮口臍風(fēng)。用艾葉燒灰。滿填臍中,外用布縛定。或用蒜蓋臍
部,隔蒜用艾絨灸之。
8、肛爛(病人齒失色,舌變白,喜睡如癡,或下痢。肛被蟲蝕,爛見
腸了,便難救。此病古稱狐惑)。用艾在管中燒著,熏下部令煙直達(dá)患
處。艾中加少放雄黃一財(cái)煙熏,效果更好。
9、頭風(fēng)面瘡,癢出黃水。用艾二兩,加醋一升,煎成濃汁,攤紙上貼
瘡,一天換二、三次。
10、蛔蟲?。ㄐ耐慈绱?,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
一程式內(nèi)服,能把蟲吐出。又方:取生艾搗汁,天明時,先吃一點(diǎn)香甜
食品,隨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蟲打下。
11、白痢。用陳艾四兩、干姜( 炮) 三兩,共研為末, 加醋煮陳米糊成
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12、久痢。用艾葉、陳皮等分,煎服。也可用這兩味藥共研為末,加酒
煮爛飯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鹽湯送下。
13、痔瘡。先用槐柳湯洗過,再以艾灸七壯。血穢瀉后即愈。
14、妊娠下血。用艾葉三兩,芎窮、甘草各二兩,當(dāng)歸、地黃各三兩,
芍藥四兩,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膠二兩令化盡。
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膠艾湯”。
15、胎動(或腰痛,或搶心,或下血,或倒產(chǎn),子列腹中)。用艾葉一
團(tuán),如雞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16、婦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團(tuán),如雞蛋大,阿膠(炒為末)半
兩,干姜一錢,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藥汁,加
阿膠化開,分三次服,一天服盡)。
17、產(chǎn)后下血。用干艾葉、老生姜各半兩,煎濃湯服。
18 、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團(tuán), 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又方:熟艾
燒灰。取二錢,水送服。
19、盜汗不止。用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加水一杯煎至作
誠,臨時溫服。
20、水眼腫痛。用艾燒煙,將碗蓋住,過會,刮取碗內(nèi)煙煤,以溫水調(diào)
勻洗眼,水中加一點(diǎn)黃連汁更好。
21、臉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環(huán)幾次取汁,濃煎成膏。
常取少許敷痣上,能使痣爛脫。
22、鵝掌風(fēng)。用艾四至五兩,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滾,倒入大口瓶
內(nèi),將手心放在瓶口上,讓熱氣熏。水冷,熱后再熏。極為有效。
23、小兒爛瘡。用艾葉燒灰敷搽。
24、背瘡初發(fā)。在患處先貼上濕紙,先變干的地方是瘡頭,用艾烘灸,
不計(jì)次數(shù)。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
內(nèi)攻了。此方被贊為神方。
25、蟲蛇咬傷。用艾灸幾次,有效。
26、風(fēng)蟲牙痛?;炆僭S,攤在紙上,鋪艾一層,卷紙成筒,燒煙熏鼻。
又用口呵吸煙氣,即可止疼消腫。
茵陳蒿
氣味 (莖、葉)苦、平、微寒、無毒。
主治
1、大熱黃疸。用茵陳切細(xì)煮湯服。生食亦可,亦治傷寒頭痛、風(fēng)熱癢
瘧,利小便。此方名“茵陳羹”。
2、遍身風(fēng)癢。用茵陳煮濃湯洗浴即愈。
3、疬瘍風(fēng)?。ò矗捍瞬∈巧砩铣霈F(xiàn)斑塊,白色成片)。用茵陳蒿兩把,
加水一斗五程式,煮成七升,先以皂莢湯洗,再以茵陳湯洗。隔一天洗
一次。
4、風(fēng)疾攣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
面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
5、遍身典疸,用茵陳蒿一把,同生姜一塊搗爛,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6、眼熱紅腫。用茵陳蒿、車前子等分,煎湯,以細(xì)茶調(diào)服數(shù)次。
青蒿
釋名 草高、方潰、牽、狽蒿、香蒿。
氣味 (吐、莖、根、子)苦、寒、無毒。
主治
1、癆病。用青蒿銼細(xì),加水三升、童便五升同煎至一升半,去渣留汁
再煎成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時及臨星時各用溫
酒送下。
2、虛勞盜汗,煩熱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加人參末麥站冬末
各一兩,熬至能捏丸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飯后服,
米湯送下。此方名“青蒿丸”。
3、瘧疾寒熱。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搗汁服。
4、溫瘧(只熱不冷,痰多)。用青蒿二兩,在童便不浸過,焙干,加
鉛丹半兩,研為末,每服二錢,白開水調(diào)下。
5、赤白痢。用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用餅,曬干。每用一餅,以
水一碗半煎服。此方名“蒿豉丹”。
6、酒痔便血。用青蒿葉或青蒿莖,研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
調(diào)服。
7、刀傷。用青蒿搗封傷口,血止即愈。又方:用青蒿、麻葉、石灰等
分,一起搗爛曬干,臨用時研成末搽傷處。
8、牙齒腫痛。用青蒿一把,煎水嗽口。
9、耳出膿汁,用青蒿末棉裹塞耳中。
10、鼻中息肉。用青蒿灰、石砂等分,淋汁熬膏點(diǎn)息肉上。
白蒿
釋名 由胡、蔞蒿、蘩。
氣味 (苗、根)甘、平、無毒。
主治
風(fēng)寒濕痹、惡瘡癩疾、夏月暴痢等。能殺河豚魚毒。
茺蔚(益母草)
釋名 益母、益明、貞蔚、推、野天麻豬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
草、土質(zhì)汗。
氣味 (子)辛、甘、微溫、無毒。
(莖、葉)辛、微溫、無毒。
(花)微苦、甘、無毒。
(根)甘、無毒。
主治
1、婦女胎前產(chǎn)后各種疾病。用連根收采的正在開花的益母草,陰干后,
取葉及花、子,碾為細(xì)末,加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不限丸數(shù),以
病愈為度。如做成梧子大的丸子,則每服為五十至七十丸。服藥時,隨
不同的病癥,用不同的湯汁送下:(1)胎前臍腹前或作響,用米湯;
(2) 腹痛胎動,下血不止,用當(dāng)歸湯;(3) 胎衣不下,死胎不下,橫
生倒產(chǎn),用炒鹽湯;(4) 產(chǎn)后暈眼黑。發(fā)狂或不省人事,用童便和酒;
(5) 產(chǎn)后腹痛,時發(fā)寒熱,出冷汗用童便和酒或薄荷自然汁;(6) 產(chǎn)
后痢疾,用米湯;(7) 產(chǎn)后月經(jīng)不調(diào),用溫酒;(8) 產(chǎn)后中風(fēng),半身
不遂,用童便和酒;(9)產(chǎn)后氣喘咳嗽,面目浮腫,用溫酒;(10)
產(chǎn)后流鼻血,舌黑口干,用童便和酒;(11) 產(chǎn)后大小便不通,煩躁口
苦,用薄荷湯;(12)婦女久無子息,用溫酒。此方名“濟(jì)陰近魂丹”。
2、產(chǎn)婦諸疾及內(nèi)臟受傷瘀血等下。用益母草全草洗凈,竹刀(忌鐵刀)
切為小段,不中煮爛,去草取汁,約得五、六斗。澄清半日后,濾去濁
渣,以清汁在慢火上煎成一斗狀如糖稀。收存瓶中。每取一杯,和酒內(nèi)
服。一天兩次,此方名“益母膏”。
3、尿血。用益母草搗汁服一升。
4、赤白痢。用益母草(曬干)、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
三錢,白痢以干姜湯、赤痢以甘草湯關(guān)定。此方名“二靈散”。
5、小兒疳痢。用益母草嫩葉同米煮粥吃。到病愈為止。常服嫩葉汁亦
可。
6、痔瘡下因。用益母草葉搗汁服。
7、各種癰瘡(婦女乳癰、小兒頭瘡,黃爛熟瘡、疥疽陰蝕等)。用益
母草切五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頭號,分幾次洗名貴怍。
8、各種疔瘡。用益母草搗爛封瘡,另取益母草絞汁內(nèi)服。又方:益母
草,燒存性。先用刀劃破疔根,擠出血,然后挑藥入疔內(nèi),疔深者,用
捻子把藥送入底部。過一會,有污血流出,拭凈,再次上藥,直到看見
紅血乃止。一、二日后,根爛出,以針挑去,再敷上藥,不久,合口自
愈。
9、喉閉腫痛。用益母草搗爛,加新汲水一碗,絞出濃汁一次飲下。冬
月用益母草根。
10、耳。用益母莖葉榨汁滴耳內(nèi)。
11、作洗嬰湯。兒將生,先取益母草五兩煎湯,兒生下后,即用此湯洗
浴,可預(yù)防生瘡生疥。
夏枯草
釋名 夕句、乃東、燕面、鐵色草。
氣味 (莖、葉)苦、辛、寒、無毒。
主治
1、肝虛目痛(冷淚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
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茶湯調(diào)下。
2、赤白帶下。夏枯草開花時,采來陰干,研為末。每服二錢,飯前服,
米湯送下。
3、血崩。用夏枯草研為末,每服一小匙,米湯調(diào)下。
4、產(chǎn)后血暈,心氣欲絕,用夏枯草搗爛,絞汁服一碗,極效。
5、打傷、刀傷。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傷處。
6、汗斑白點(diǎn)。用夏枯草煎成濃汁,每天洗患處。
7、瘰疬(不論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兩,加水兩杯,
煎至七成,吃完飯過一段時間以后溫服。體虛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
服,并以膏涂患處。兼服十全大補(bǔ)湯加香附、貝母、遠(yuǎn)志更好。
劉寄奴草
釋名 金寄奴、烏藤菜。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1、大小便血。用劉寄奴研末,茶調(diào)勻,空心服二錢即止。
2、打傷瘀血,傷及腹內(nèi),用劉寄奴、骨碎補(bǔ)、延胡索各一兩,加水二
升,煎至七合,又倒入酒和童便各一合,一次溫服。
3、霍亂轉(zhuǎn)痢用劉寄奴草煎汁內(nèi)服。
4、湯火傷。用劉寄奴搗末。先以雞毛沾糯米資漿掃傷口,然后把藥末
敷上。
5、赤白痢。用劉寄奴、烏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多、加烏梅;白
多,加姜。
旋夏花
釋名 金沸草、金錢花、滴滴金、盜瘐、夏菊、戴椹。
氣味 (花)咸、溫、有小毒。
主治
1、中風(fēng)壅滯。用旋復(fù)花洗凈,焙過,研細(xì),加煉蜜和成丸子,如梧子
大。夜臥時以茶湯送下五至十丸。
2、小兒眉癬(小兒眉毛眼睫,因生過癬后不能復(fù)生)。用旋復(fù)花、赤
箭(即天麻苗)、防風(fēng),等分為末,洗凈患處,以油調(diào)涂。
3、耳后生瘡(月蝕瘡)。用旋復(fù)花燒過研細(xì)。以羊油調(diào)涂患。
青葙
釋名 草蒿、萋蒿、昆侖草、野雞冠、雞冠莧,子名草決明。
氣味 (莖、葉、子)苦、微寒、無毒。
主治
(莖、葉) 除皮膚中熱,治惡瘡,止金瘡血。(子)鎮(zhèn)肝,明目,去風(fēng)
寒濕痹。治眼病有驗(yàn)。
雞冠
氣味 (苗、子、花)甘、涼、無毒。
主治
1、吐血不止。用白雞冠花,在醋中浸煮七次,取出,研為末。每服二
錢,熱酒送下。
2、便血。用雞冠花、椿根皮,等分為末,加煉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黃芪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3、痔久轉(zhuǎn)瘺。用雞冠花、風(fēng)眼草,各一兩,加水二碗煎湯多洗。
4、下血脫肛。用白雞冠花、防風(fēng),等分為末,加糊作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又方:白雞冠花(炒),棕櫚灰、羌活
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5、月經(jīng)不止。用紅雞冠花一味曬干研細(xì)。每服二錢,空心服,酒調(diào)下。
忌食魚腥豬肉。
6、產(chǎn)后血痛。用白雞冠花,酒煎服。
7、白帶。用白雞冠花曬干為末,每天早晨空心服三錢,酒送下。如是
赤帶,可用紅雞冠花。
8、白帶兼沙淋。用白雞冠花、苦壺蘆等分,空心服,酒送下。
9、赤白痢。用雞冠花煎酒服。赤痢,用紅花;白痢,用白花。
紅藍(lán)花
釋名 亦名紅花、黃藍(lán)。
氣味 (花)辛、溫、無毒。
主治
1、風(fēng)疾兼腹內(nèi)血?dú)馔?。用紅花一兩,分為四份。先取一份以酒一升,
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不止,再服。
2、一切腫疾。用紅花熟搗取汁服。
3、喉痹壅塞。用紅花搗爛,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為止。冬月無花,
可用干花浸濕壓汁煎服。
4、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用紅花煮酒服。
5、產(chǎn)后血暈。用紅花一兩研細(xì),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
下。
6、耳出水。用紅花三錢半、枯礬五錢,共研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凈,
然后把藥末吹入耳內(nèi)。無花則用枝葉為末亦可。有的處方只用紅花一味,
不用枯礬。
番紅花
釋名 亦名消夫藍(lán)、撤法即。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心憂郁積、氣悶不散,活血。亦治驚悸。
燕脂
釋名 亦名赦。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1、防痘入目。用燕脂、蛤粉,共研為末。嚼汁點(diǎn)小兒眼內(nèi)。
2、痘瘡倒陷。用干燕脂三錢、胡桃(燒存性)一個,共研為末。每服一
錢,胡荽煎酒送下。服兩次即可見效。
3、漏瘡腫痛。用豬膽七個、燕脂子十個,洗水和勻,搽患處,幾次即
愈。
大薊、小薊
釋名 亦名虎薊(大薊)、貓薊(小薊)、馬薊、刺薊、山牛蒡、雞項(xiàng)草、
千針草、野紅花。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1、心熱吐血。用小薊葉和根,搗爛壓汁,每次服二小碗。
2、七竅出血。用刺薊搗汁和酒服?;蛉「伤E研細(xì),冷水送服。
3、崩中下血。用大、小薊根一升,泡在酒一斗中,經(jīng)過五天,取酒常
飲適量。亦可用酒煎薊根服或用生薊搗汁溫服。又方:小薊莖、葉,洗
凈,切細(xì),研汁一碗,加生地黃汁一碗,白術(shù)半兩,共煎到五成汁,溫
服。
4、小產(chǎn)流血過多。用小薊根、葉,益母草各五兩,加水二大碗煎成一
小碗,分二次服,一日服完。
5、刀傷流血不止。用小薊苗搗爛敷傷處。
6、小便熱淋。用薊根搗汁服。
7、疔瘡惡腫。用大薊四兩、乳香一兩、明礬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二
錢,酒送下。以出汗為見效。
續(xù)斷
釋名 亦名屬折、接骨、龍豆、南草。
氣味 (根)苦、微溫、無毒。
主治
刀傷、癰瘍、折跌、能續(xù)筋骨。亦治婦女崩中漏血,破癥結(jié)瘀血。
1、妊娠胎動。用川續(xù)斷(酒浸)、杜仲(姜汁炒,去絲)各二兩,等分為
末,加煮爛了的棗肉,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2、產(chǎn)后諸疾(血暈、心悶、煩熱、氣接不上、心頭硬、乍寒乍熱等)。
用續(xù)斷皮一把,加水三升煎成二升,分三次服。
3、打傷,閃了骨節(jié)。加續(xù)斷葉搗爛敷傷處。
漏盧
釋名 亦名野蘭、莢蒿、鬼油麻。
氣味 (根、苗)咸、寒、無毒。
主治
1、腹內(nèi)蛔蟲。用漏盧為末,每取一匙,和餅子肉湯同服。
2、小兒疳病肚脹,或常瀉痢,冷熱不調(diào)。用漏盧一兩,研細(xì)。每服一
錢,加豬肝一兩或鹽少許同煮熟,空心一次服完。
3、冷勞泄痢。用漏盧一兩、艾葉(炒)四兩,共研為末。取末一半,加
醋三升同熬成膏,別把另一半藥末加入,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
十丸,溫水送下。
4、產(chǎn)后帶下。治方同上。
5、乳汁不下(乳內(nèi)脹痛,積久成癰)。用漏盧二兩半、蛇蛻十條(灸焦)、
瓜萎十個(燒存性),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
6、風(fēng)痛,筋脈拘攣。用汛(麩炒)半兩、地龍(去土,炒)半兩,共研為
末;另用生姜二兩,取汁,加入三兩蜜,同煎開幾次,又加好酒五合,
收存待用。服藥時,取上制的藥末,以收存的湯劑煨溫后送下。此方名
“古圣散”。
7、背癰。用漏盧、連翹、生黃芪、沉香各一兩,生粉草半兩,大黃(微
炒)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diào)下。服至熱退便停藥。此方
名“漏盧湯”。
8、白禿頭瘡。用漏盧草燒灰,加豬油調(diào)勻涂搽。
苧麻
釋名
氣味 (根、葉)甘、寒、無毒。
主治
1、咳嗽痰哮。用苧麻根(煅,存性)研細(xì),取生豆腐蘸藥三、五錢吃下。
如無效,可用肥豬肉二、三片蘸藥吃,有效。
2、小便不通。用苧麻根、蛤粉各半兩, 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
新汲水送下。
3、小便血淋。用苧麻根煎湯多服。亦治其他淋病。
4、妊娠胎動(妊婦忽下黃色惡汁,狀錄膠,或如小豆汁,腹痛難忍)。
用苧麻根(去黑皮、切細(xì))二升、銀一塊,加水九升煮成四升。每次取出
一升,現(xiàn)酒半升煎成一升。分作二次服下。不用銀亦可。
5、肛門腫痛。用生苧麻根搗爛,令病人坐藥上。
6、脫肛不收。用苧麻根搗爛,煎湯熏洗。
7、背癰初起。用苧麻根熟搗敷上,一天換藥幾次,腫消即愈。
8、丹毒。用苧麻根煮成濃汁,一天洗三次。
9、刀傷折損。夏日收取苧麻葉,和石灰搗作團(tuán),曬干收存。臨用時研
成末敷傷處,即血止止,并且容易結(jié)痂。
苘麻
釋名 亦名白麻。
氣味 (果實(shí))苦、平、無毒。
主治
1、一切眼疾。和茼麻子一升,研為末,放入豬肝的切片中,灸熟,切
成細(xì)末。每服少量,陳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2、目生翳膜。用白麻子,去殼,放入豬肝薄片中,慢慢灸熟,研細(xì),
加醋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開水送下。又方:用苘麻子裝
袋中,蒸熟,曬干研末,加蜜做成丸子,溫水送下。
大青
釋名
氣味 (莖、葉)苦、大寒、無毒。
主治
1、喉風(fēng)喉痹。用大青葉搗汁灌服。
2、小兒口瘡。用大青七錢五分、黃連五錢,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服下。
一天服二次,病愈為止。
3、熱病下痢。用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各三兩,膠二兩,鼓八合,
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分三次服。此方名“大青湯”.
4、熱病發(fā)狂。用大青一兩,阿膠、甘草各二錢半,鼓二合,分三次煎
服。此方名“大青四物湯”。又方:大青七錢半,犀角二錢半,梔子十枚,
鼓二撮,分二次煎服(每服以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此方名“犀角大青
湯”。
小青
氣味 (葉)溫、無毒。
主治
敷癰腫瘡癤,治血痢腹痛,解蛇毒。
胡蘆巴
釋名 亦名苦豆。
氣味
主治
1、小腸氣痛。用胡蘆巴炒過,研細(xì)。每服二錢,茴香酒送下。
2、腎臟虛冷,腹脅脹滿。用胡蘆巴(炒)二兩,熟附子、硫磺各七錢五
分,共研為末,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
鹽湯送下。
3、疝瘕。用胡蘆巴(酒浸,曬)四兩、蕎麥面(炒)四兩、小茴香一兩,
共研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酒
或鹽湯送下。服至兩月后,大便出血膿,表示病根已經(jīng)除去。
4、偏墜或小腸疝氣。用沉香、木香各半兩,胡蘆巴(酒浸,炒)、小茴
香(炒)各二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
七十丸,鹽酒送下。此方名“沉香內(nèi)消丸”。
5、寒濕腳氣(腿膝疼痛,行走無力)。用胡蘆巴(酒浸一夜后焙干)、破
故紙(炒香)各四兩,共研為末;另取木瓜一個,切頂去瓤,放藥入瓜內(nèi)
填滿,將頂合上,蒸至極熟,然后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
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6、小腹有可動硬塊,痛不可忍。用胡蘆巴八錢,茴香六錢,巴戟(去心)、
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楝實(shí)(去核)四錢,吳茱萸五錢,一起炒成細(xì)
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兒五丸,鹽酒送下。
蠡實(shí)
釋名 亦名荔實(shí)、馬藺子、馬楝子、馬薤、馬帚、鐵掃帚、劇草、
旱蒲、豕首、三堅(jiān)。
氣味 (實(shí))甘、平、無毒。
主治
1、寒疝諸疾。用馬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拌面煮食,食盡一升見效。
2、喉痹。用蠡實(shí)一合,升麻五分,加水一升,煎至三合,再加蜜少許
攪勻慢慢飲下。又方:馬藺子八錢、牛蒡子六兒,共研為末,每服一匙,
空心服,溫水送下。又方:馬藺根葉二兩,加水一升半,煮成一碗,慢
慢飲下。又方:用馬藺根搗汁三合,蜜一合,慢火合熬,點(diǎn)喉部,一天
點(diǎn)五至七次。
3、水痢。用馬藺子和等量的面粉(牛骨灰亦可),空心服一匙,米湯送
下。又方:馬藺子、干姜、黃連各等分,研為散,每服二匙,熱湯送下。
極有效。忌豬肉和冷水。
4、腸風(fēng)下血。用馬藺子(研破,酒浸數(shù)日,曬干)一斤,何首烏半斤,
雄黃、雌黃各四兩,共研為末,以原業(yè)浸泡馬藺子的酒調(diào)末成丸,如梧
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5、小便不通。用馬藺花(炒)、茴香(炒)、葶藶(炒),共研為末。每服
一錢,酒送下。
6、癰疽。用馬藺花和牛膝一同煎服。
惡實(shí)
釋名 亦名荔實(shí)、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牽牛、
蝙蝠刺。
氣味 (子)辛、平、無毒。(根、莖)苦、寒、無毒。
主治
1、身腫欲裂。用牛蒡子二兩,炒過,研細(xì)。每服二錢,溫水送下。一
日服三次。
2、風(fēng)熱浮腫(咽喉閉塞)。用牛蒡子一合,炒半生半熟,研細(xì)。每服一
匙,熱酒送下。
3、小舌痛。用牛蒡子、石膏,等分為末,茶調(diào)服。
4、小舌痛。用牛蒡子(炒)、甘草(生),等分為末。水煎,含咽。此方名“啟
關(guān)散”。
5、風(fēng)熱癮疹。用牛蒡子(炒)、浮萍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薄荷湯送
下。
6、牙痛。用牛蒡子(炒過),煎水含嗽。
7、婦女吹乳。用牛蒡子一錢、麝香少許,溫酒小口送下。
8、關(guān)節(jié)腫痛(風(fēng)熱攻犯手指,赤腫床木,甚至攻達(dá)肩背兩膝,遇暑熱則
便秘)。用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
錢,白開水送下。
9、流行性熱癥(小熱不退,煩躁發(fā)渴,四肢無力,不思飲食)。用牛蒡
根搗汁服一小碗,有效。
10、傷寒抽筋(汗后受寒,手足抽痛)。用牛蒡根十條,麻黃、牛膝、天
南星各六錢,先銼后研,加好酒一升,再同研,榨藥取汁,煎成黑膏。
每服一錢,溫酒送下。一日服三次。
11、一切風(fēng)疾,年久不愈。用牛蒡根一升,生地黃、枸杞子、牛膝各三
升,裝在袋子里,泡在三升酒內(nèi)。每天取飲適量。
12、老人中風(fēng)(口目抽動,煩悶不安)。用牛蒡根去皮,切一升,曬干,
打成面,加大米四合,合做成餅,在豉汁中煮熟,添蔥椒五味。經(jīng)???
心取食,極有效。
13、頭面忽腫,或連手足紅腫。用牛蒡根洗凈研爛,加酒煎成膏,攤布
上貼腫處。同時以熱酒送服根末一、二匙,即感腫消痛減。
14、頭風(fēng)白屑。用牛蒡葉搗汁,熬濃涂頭上。第二天早晨,以皂莢水洗
去。
15、喉中熱腫。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16、牙痛。齒齦腫,用牛蒡根一斤,搗汁,加鹽花一錢,在銀器中熬成
膏,涂牙齦。
17、項(xiàng)癭。用牛蒡根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qū)⒏?
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常服。
18、小便不通、臍腹急痛。用牛蒡葉汁、生地黃汁各二合,和勻,加蜜
二合。每取一合,又水半碗,煎開幾次,調(diào)滑石末一錢服下。
19、諸瘡腫毒。用牛蒡根三條,洗凈,煮爛,搗成汁,加米煮粥,每食
一碗。
20、月經(jīng)不通(腹肋脹痛)。用牛蒡根二斤,銼小,蒸三遍,裝入布袋,
在二斗酒中泡五天。飯前溫服一碗。
呆耳
釋名 亦名胡、常思、蒼耳、卷耳、爵耳、豬耳、耳、地葵、、羊
負(fù)來、道人頭、進(jìn)賢菜、喝起草、野茄、縑絲草。
氣味 (實(shí))甘、溫、有小毒。(莖、葉)苦、辛、微寒、有小毒。
主治
1、久瘧不愈。用蒼耳子或根、莖,焙過,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一天服二次。用生蒼耳搗汁服亦可。
2、大腹水腫,小便不利。用蒼耳子灰、藶?zāi)┑确?。每服二錢,水送下。
一天服兩次。
3、風(fēng)濕攣痹。用蒼耳子三兩,炒為末,又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
咽下。
4、牙痛。用蒼耳子五升,加水一斗,煮取五升,乘熱含漱,冷即吐去
另換熱汁。用莖、葉煮水含漱或水中加少量鹽都有效。
5、鼻淵流涕。用蒼耳子(炒)研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
6、眼目昏暗。用蒼耳子一升,研細(xì),加白米半升煮粥每天吃。
7、腫毒疔癤,無頭惡瘡。每年五月采蒼耳根葉數(shù)擔(dān),洗凈,銼細(xì),煮
爛,去滓留汁,武火煎滾,艾火煎稠,攪成膏,密封收存。稱為“萬應(yīng)
膏”。用時取出敷貼患處。牙疼,用此膏敷牙。喉痹,用此膏舌或噙化。
8、諸風(fēng)頭暈。用蒼耳葉,曬干,研細(xì)。每服一錢,酒調(diào)下。若有嘔吐,
則以蜜和藥末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后病愈。
9、大風(fēng)疬疾(麻風(fēng))。用嫩蒼耳、荷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送
下。一日服二次。又方:用蒼耳葉為末,以大楓子油和成丸子,如梧子
大。每服三、四十丸,茶送下。一日服二次。
10、鼻血不止。用蒼耳莖葉搗汁一小碗服下。
11、痔瘡。用蒼耳莖、葉研細(xì),每服一匙,水送下。
12、赤白痢。用蒼耳草不拘多少,洗凈,煮爛,把渣去掉,加蜜,武火
熬成膏。每服一、二匙,開水送下。
無名精
釋名 亦名天蔓菁、天門精、地菘、玉門精、麥句姜、蟾蜍蘭、蛤蟆
藍(lán)、蚵草、豕首、彘顱、活鹿草、劉草、皺面草、母豬芥。果實(shí)名鶴虱,
根名杜牛膝。
氣味 (葉、根)甘、寒、無毒。李時珍說:“微辛、甘、有小毒”。
主治
1、吐血。用天名精曬干研細(xì),每服一、二錢,茅花泡湯調(diào)服。
2、咽喉腫塞,痰涎壅滯。用天名精根、葉搗汁,鵝毛蘸取掃入喉部。
又方:用天名精、鼓捶草一同搗汁灌下。灌喉不行,可灌鼻。有吐就好。
又方:天名精(春夏用莖,秋冬用根)一把、青礬半兩,同研細(xì),點(diǎn)患處,
食吐膿血、痰涎即愈。
3、風(fēng)毒瘰疬。用地菘搗爛敷患處,藥干后即更換。
4、疔瘡腫毒。用地菘葉和酒糟一起,搗爛敷患處。
5、蛔蟲、蟯蟲。用鶴虱研為細(xì)末,每服一匙,肥肉湯送下。
希薟
釋名 亦名希仙、火锨草、豬膏母、虎膏、狗膏、粘糊菜。
氣味 苦、寒、有小毒。一說:辛、苦、平、無毒。
主治
1、中風(fēng)。夏日采薟枝、葉, 洗凈,九蒸九暴,但不宜太燥,搗碎為末,
加煉蜜和丸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開米湯送
下。服后須吃飯三、五匙壓藥。連服數(shù)月,必見效。此方名“薟丸”。
2、風(fēng)寒下瀉。用薟草研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
十丸,白開水送下。此方名“火锨丸”。
3、癰疽腫毒。用薟一兩、乳香一兩、白礬(燒)半兩,共研為末。每服
二錢,熱酒調(diào)下。毒重者連服三次,汗出即是見效。
4、疔瘡發(fā)背。用薟草、五葉草(五爪龍)、小薊、大蒜等分,搗爛, 加
熱酒一碗,榨汁服下,得汗即效。
5、反胃吐食。用薟草焙過,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
五十丸,熱湯送下。
箬
釋名 箬,音若。亦名遼葉。
氣味 (葉)甘、寒、無毒。
主治
1、咽喉閉痛。用箬葉、燈心草,燒灰,等分吹喉部,有效。
2、肺壅、流鼻血。用箬葉(燒灰)、白面各三錢,研勻,清水沖服二錢。
3、月經(jīng)不止。用箬葉灰、蠶紙灰,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4、腸風(fēng)便血。用箬葉燒存性,每次服三匙,空心服,糯米湯送下。藥
中加少許麝香亦可。
5、小便不通。用干箬葉一兩,燒灰,加滑石半兩,研為末。每服三錢,
米湯送下。
6、婦女吹乳。用端陽節(jié)包粽子的箬葉燒灰,每服二錢,酒送下。累效。
蘆
釋名 亦名葦、葭?;睿S名(音拳)。
氣味 ( 根) 甘、寒、無毒。(筍)小苦、冷、無毒。(莖、葉)甘、寒、
無毒。(蓬)甘、寒、無毒。
主治
1、骨蒸肺痿(肺結(jié)核)。用蘆根、麥門冬、地骨皮、生姜各十兩,梧皮、
茯苓各五兩,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分五次服。得汗即愈。
2、心膈氣滯,煩悶不下食。用蘆根五兩,銼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
碗,去渣,溫服。
3、反胃上氣。用蘆根、茅根各二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4、霍亂煩悶。用蘆根三錢、麥門冬一錢,水煎服。又方:蘆葉一把,
水煎服。
5、吐血不止。用蘆葦莖外皮燒灰(存性),研細(xì),加蚌粉少許,拌勻。
每服一、二錢,麥門冬湯送下。三服見效。
6、肺壅咳嗽,微熱。用蘆葦莖(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
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膿血即愈。
此方名“葦莖湯”。
7、背瘡潰爛。用陳蘆葉為末,先以蔥椒湯洗凈患處,然后把藥末敷上。
8、中魚、蟹毒。用蘆根煮汁服。
9、諸般血病。用蘆花、紅花、槐花、白雞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
煎成一杯服下。
甘蕉
釋名 亦名芭蕉、夭苴、芭苴。
氣味 甘、大寒、無毒。
主治
1、一切腫毒。用芭蕉根搗爛涂患處。
2、流動性紅色風(fēng)疹。治方同上。
3、風(fēng)火牙痛及蟲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熱含漱。
4、消渴,骨節(jié)煩熱。用芭蕉根搗汁,隨時飲一、二合。
5、血淋澀痛。用芭蕉根、旱蓮草等分,水煎服。一天服兩次。
6、腫毒初發(fā)。用芭蕉葉燒存性,研末,和生姜汁涂搽。
7、心痹痛。用芭蕉花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鹽湯送下。
蓑荷
釋名 亦名覆菹、草、苴、苴、嘉草。
氣味 (根)辛、溫、有小毒。(葉)苦、甘、寒、無毒。
主治
1、喉舌瘡爛。用荷根泡酒半日,取汁含漱。
2、吐血、痔血。用荷根一把,搗汁三升內(nèi)服。
3、月經(jīng)不調(diào)。用荷根,切細(xì),加水煎取二升,再加一點(diǎn)酒,空心服。
4、受寒聲啞。用荷根二兩,搗爛取汁,加酒一碗,和勻,細(xì)細(xì)飲服。
5、傷寒時癥(溫病初起,頭痛,發(fā)熱,脈盛)。用荷根、葉一起搗爛,
榨汁服三至四升。
6、雜物入目。用白荷根取心搗出汁,取汁滴入目中,雜物自出。
燈心草
釋名 亦名虎須草、碧玉草。
氣味 ((莖、根)甘、寒、無毒。
主治
1、傷口流血。用燈心草嚼爛敷患處。
2、鼻血不止。用燈心草一兩為末,加丹砂一錢。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3、喉痹。用燈心草一把,瓦上燒存性,加炒鹽一匙,每取少許吹入喉
中。又方:用燈心草灰二錢,加硼砂粉一錢,和勻,吹喉。又方:用燈
心草、箬葉燒灰, 等分和勻, 吹喉。又方:用燈心草、紅花燒灰, 酒送
服一錢。
4、失眠。用燈心草煎水代茶喝。
5、濕熱黃疸。用燈草根四兩,加酒、水各半, 煮半日, 露一夜, 溫服。
木賊
釋名
氣味 (莖)甘、微苦、無毒。李時珍說:“木賊氣溫, 味微甘苦,
中空而輕,陽中之陰,升也,浮也。也麻黃同形同性,故亦能發(fā)汗解肌,
升散火郁風(fēng)。
主治
1、目昏多淚。用木賊(去節(jié))、蒼術(shù)(淘米水泡過)各一兩,共研為末。
每服二錢,茶調(diào)下?;蚣用圩龀赏枳油谭嗫?。
2、急喉痹塞。用木賊在牛糞火上燒存性,每服一錢,冷水送下,血出
即安。
3、血痢不止。用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天服一次。
4、瀉血不止。方同上,一天服二次。
5、腸痔下血。用木賊、枳殼各二兩,干姜一兩,大黃二錢半,一起在
鍋內(nèi)炒黑存性,研細(xì)。每服二錢,粟米湯送下。甚效。
6、大腸脫肛。用木賊(燒存性)研為末,敷肛部,并把它托入體內(nèi)。藥
中加龍骨亦可。
7、婦女血崩。用木賊、香附子各一兩,樸硝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
錢,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連渣服下。一天服二
次。臍下痛者,加乳香、沒藥、當(dāng)歸各一錢同煎。忌食生冷硬物及豬、
魚、面等。此方名“雷氏木賊散”。
8、月經(jīng)不凈。用木賊(炒) 三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 溫服,每天服一
次。
9、胎動不安。用木賊(去節(jié))、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碗,
加金銀一錢煎服。
10、小腸疝氣。用木賊銼細(xì),微炒為末。沸湯送服二錢,有效。以熱
酒送下亦可。
麻黃
釋名 亦名龍沙、卑相、卑鹽。
氣味 (莖)苦、溫、無毒。(根節(jié))甘、平、無毒。
主治
1、流行熱病(初起階段)。用麻黃一兩,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
及豉,煮成粥。先以熱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
2、傷寒黃疸。用麻黃一把, 去節(jié), 棉裹,加酒五升, 煮至半升, 一次
服完,微汗見效。此方名“麻黃醇酒湯”。
3、黃腫、脈沉、小便不利。用麻黃四兩,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
草二兩,煮成三升。每服一升。蓋厚被讓出汗。不汗,須再次服藥。注
意避風(fēng)寒。此方名“甘草麻黃湯”。
4、風(fēng)痹冷痛。用麻黃(去根)五兩、桂心二兩,共研為末,加酒二升,
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熱酒調(diào)下,汗出見效。注意避風(fēng)。
5、產(chǎn)后腹痛,血下不止。用麻黃去節(jié),研成末。每服一匙,一日二、
三服,血下盡即上。
6、心下悸病(按:即心膽怯懼,胸部不快)。用半夏、麻黃,等分為末,
加煉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送下。一日服三次。此方名“半
夏麻黃丸”。
7、中風(fēng)。用麻黃(去根)在慢火上煎熬,逐步加水,最后熬成膏,收存
備用。每服一、二匙,熱湯送下。
8、盜汗、陰汗。用麻黃根、牡蠣粉,共研為末,撲身上。又方:麻黃
根、椒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酒送下。外用麻黃根、舊蒲扇,共研
為末,撲身上。
9、諸虛自汗(夜臥更甚,久則枯瘦)。用黃芪、麻黃根各一兩,加牡蠣
(淘米水浸洗后煅過)一起制成散劑。每服五錢,以水二碗,小麥百粒煎
服。
10 、陰囊濕瘡。用麻黃根、石硫磺各一兩,米粉一合,共研為末,涂
敷患處。
地黃
釋名 亦名(音戶)、芑(音起)、地髓。
氣味(生地黃)甘、寒、無毒。(熟地黃)甘、微苦、微溫、無毒。
主治
1、吐血唾血,補(bǔ)虛、除熱,去癰癤。用生地黃不拘多少,三搗三壓,
取全部液汁,裝瓦器中,蓋嚴(yán),在熱水中熬濃,去渣再煎成糖稀狀,做
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地黃
煎”。
2、利血生精。用地黃(切)二合,與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
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此方名“地黃粥”。
3、明目補(bǔ)腎。用生、熟地黃各二兩, 川椒紅一兩,共研為末,加蜜和
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
4 、虛損(或大病后,或積勞后,四休沉滯,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
小腹拘急,咽干唇燥,飲食無味,多臥少起)。用生地黃二斤,面一斤,
搗爛炒干炒末。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5、病后虛汗(口干心躁)。用熟地黃五兩,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分三
次服,一天服完。
6、咳嗽唾血,癰疽勞瘵。用生地黃汁十六斤、人參末一斤半、白茯苓
末三斤、白沙蜜十斤, 拌勻,小火熬三晝夜,成膏。每服一匙,開水或
酒送下。此方名“玉膏”。
7、吐血便血。用地黃汁六合,銅器煮開,加牛皮膠一兩,等化盡后再
加姜汁半杯。分三次服完。
8、小便帶血、吐血、耳鼻出血。用生地黃汁半升、生姜汁半合、蜜一
合,調(diào)勻服。
9、月經(jīng)不止。用生地黃汁一碗,加酒一碗煎服。一天服兩次。
10 、月經(jīng)不調(diào),久不受孕。用熟地黃半斤、當(dāng)歸二兩、黃連一兩,在
酒中泡一夜,取出焙干研細(xì)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
十丸,米湯或溫酒送下。; 11 、妊娠漏胎, 下血不止。用生地黃汁
一升,泡在酒四合中,煮開幾次后服下,不止再服。又方:用生地黃為
末,酒沖服一匙,晝夜各服一次。又方:用生地黃、熟地黃,等分為末。
每服半兩,空心服,白術(shù)、枳殼煎湯調(diào)下,每日服二次。此方名“二黃
丸”。
12、妊娠胎動。用生地黃搗汁,煎開,加雞蛋白一枚,攪勻服下。
13 、產(chǎn)生血痛(腹中有硬塊作痛)。有熟地黃一斤、陳生姜半斤,同炒
干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此方名“黑神散”。
14 、產(chǎn)后中風(fēng)。用生地黃五兩,搗出汁,生姜五兩,也搗成汁。以生
地黃渣浸姜汁中,生姜渣浸生地黃汁中,過一夜。次日取兩藥炒黃,焙
干,研細(xì)。每服一匙,酒送下。
15、胞衣不出。用生地黃汁一升,苦酒三合,調(diào)勻溫服。
16 、熱悶昏迷。用生地黃汁一碗灌下。如大渴飲水不止,則用生地黃
根、生薄荷葉等分搗爛,榨取汗,加麝香不許,冷水調(diào)服。覺心下頓涼,
即不再服藥。
17、疔腫乳癰。用生地黃搗爛敷患處,藥變熱,即須更換。
18 、跌打損傷,瘀血在腹。用生地黃汁三升,加酒一升半,共四升半
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完。
19 、眼睛紅痛。用生地黃、黑豆各二兩,搗成膏,臨臥時先以鹽湯洗
眼,再以藥膏涂蓋在眼皮上。次日晨,用水把藥膏浸濕、洗掉。
20 、牙疳膿血。用生地黃一斤、鹽二合,共搗成團(tuán),外用面裹住,投
火中燒焦,剝出面殼,藥中加麝香一分,研勻,貼患處。
21 、牙齒動搖。用棉裹生地黃放口中細(xì)嚼,令藥汁作用于齒根,最后
將汁涸下。
22 、耳中常鳴。用生地黃一截塞耳中,一天換幾次。生地黃煨熟塞耳
更好。
23、犬咬傷。用地黃搗汁涂傷處。
牛膝
釋名 亦名牛莖、百倍、山莧菜、對節(jié)菜。
氣味 (根)苦、酸、平、無毒。
主治
1、勞瘧積久。用長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
完(清晨一服,未發(fā)瘧前一服,臨發(fā)瘧時一服。)
2、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用牛膝五兩,研細(xì),浸入生地黃汁五升中。
日曬夜浸,直到汁盡。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
酒送下。久服于身體有益。
3 、婦女血病(月經(jīng)淋閉,月經(jīng)不來,繞臍寒疝痛,產(chǎn)后血?dú)獠徽{(diào),腹
中結(jié)癥瘕不散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出焙干;另用漆炒令煙
盡。各一兩為末,加生地黃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濃糊,團(tuán)成丸子,如梧
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湯送下。此方名“萬病丸”。
4、胞衣不下。用牛膝八兩、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
服。
5、產(chǎn)后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
6、喉痹乳蛾。用新鮮牛膝根一把、艾葉七片,同人乳搗和,取汗灌入
鼻內(nèi)。不久,痰涎從口鼻流出即愈。不用艾葉亦可。又方:牛膝搗汁和
陳醋灌病人。
7、口舌瘡爛。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
8、牙齒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燒灰敷患處。
9、惡瘡(人不知名)。用牛膝根搗敷。
10 、癰癤已潰。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
橘葉及地錦草各一把,搗爛后涂瘡上。
[page]
紫菀
釋名 亦名青菀、紫茜、返魂草、夜?fàn)颗!?
氣味 (根)苦、溫、無毒。
主治
1、肺傷咳嗽。用紫菀花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三
次。
2、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搗、篩為末。每服
三錢,以姜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diào)下。一天服兩次。
3、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過,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
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4、產(chǎn)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沖服。
5、纏喉風(fēng)痹。用紫菀根一條,洗凈,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漸愈。
麥門冬
釋名 亦名冬、禹韭、禹余糧、忍冬、忍凌、不死草、階前草。
氣味 (根)甘、平、無毒。
主治
1、消渴。把大苦瓜搗成汁,泡麥門冬二兩,過一夜,麥門冬去心、搗
爛,加黃連(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飯后服。
一天服兩次。兩天后當(dāng)可見效。
2、吐血、鼻血。用麥門冬(去心)一斤,搗爛取汁,加蜜三合,調(diào)勻,
分二次服下。
3、齒縫出血。用麥門冬煎湯漱口。
4、喉瘡。用麥門冬一兩、黃連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
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麥門冬煎湯送下。
5、下痢口渴。用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肉二十個,銼細(xì),加水一升,
煮成七合,細(xì)細(xì)飲下,有效。
萱草
釋名 亦名忘居、療愁、丹棘、鹿蔥、鹿劍、宜男。
氣味 (苗、花)甘、涼、無毒。
主治
1、通身水腫。用萱草根、葉曬干研細(xì),每服二錢,飯前服,米湯送下。
2、小便不通。用萱草根煎水隨時取飲。
3、大便后帶血。用萱草根,加生姜(油炒)適量,酒沖服。
萱草
釋名 亦名忘居、療愁、丹棘、鹿蔥、鹿劍、宜男。
氣味 (苗、花)甘、涼、無毒。
主治
1、通身水腫。用萱草根、葉曬干研細(xì), 每服二錢,飯前服,米湯送下。
2、小便不通。用萱草根煎水隨時取飲。
3、大便后帶血。用萱草根,加生姜(油炒)適量,酒沖服。
淡竹葉
釋名 根名碎骨子。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葉)去煩熱,利小便,消心。
(根)墮胎、催生。
鴨跖草
釋名 亦名芩雞舌草、碧竹草、竹雞草、竹葉菜、淡竹葉、耳環(huán)草、
碧蟬花、藍(lán)姑草。
氣味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鴨跖草一兩、車前草一兩,共搗出汁,加蜜少許,空
心服。
2、赤白痢。用鴨跖草煎湯每日服。
3、喉痹。用鴨跖草汁點(diǎn)喉。
4、痔瘡腫痛。用鴨跖草、碧蟬兒花一起,搓軟敷貼患處。
葵
釋名 亦名露葵、滑菜。
氣味 (苗)甘、寒、滑、無毒。
主治
1、流行性斑瘡(斑瘡很快傳遍全身,瘡中有白漿)。煮葵菜葉,與蒜齏
合吃,有效。
2、瘺瘡不合。先以溫?zé)岬奶悦姿磧艋继帲儆每~微火烘暖貼上,
貼過二、三百葉,把膿引盡,即可合口生肉。忌魚、蒜、房事。
3、湯火傷成瘡。用葵葉研為末,敷患處。
4、二便不通。用生冬葵根二斤,搗汁三合,生姜四兩,取汁一合,和
勻后分二次服。連服數(shù)劑即通。
5、消渴,小便不利。用葵根五兩,加水三碗煮汁,天明后服下。一天
服一次。
6、漏胎下血,血盡子死。用葵根、莖燒灰,酒沖服一匙。一天服三次。
7、乳癰。用葵莖及子為末,酒沖服一匙。一天服二次。
8、身面疳瘡,出黃汁。用葵根燒灰,和豬油涂搽。
9、產(chǎn)后淋瀝。用葵子(亦作冬葵子)一合、樸硝八分,加水二升,煎成
八合(先煎葵子,后下樸硝),一頓服。
10、催產(chǎn)。用葵子一合,搗破,加水二升,煮成半升,一次服,不久便
可分娩。
11、乳汁不通(或乳房脹痛)。用蔡子(炒香)、縮砂仁,等分為末,熱酒
送服二錢,極驗(yàn)。
12、胞衣不下。用葵子一合、牛膝一兩,加水二升,煎成一升服下。
13、臉上瘡癤。用葵子、柏子仁、茯苓、瓜瓣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
一匙,飯后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蜀葵
釋名 戎葵、吳葵。
氣味 (苗)甘、微寒、無毒、滑。
(花)咸、寒、無毒。
(子)甘、冷、無毒。
主治
1、小便淋痛。和蜀葵根洗凈、銼細(xì),加水煎開幾次,服之極效。
2、小便尿血用蜀葵莖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3、腸胃生癰(即內(nèi)癰。敗血腥穢,臍腹冷痛)。用單葉紅蜀葵根、白芷
各一兩,白枯礬、白芍藥各五錢,共研為末,加溶化了的黃蠟和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此方名“懷忠丹”。膿血排
盡后,宜服“十宣散”補(bǔ)養(yǎng)身體。
4、諸瘡腫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搗爛,加水調(diào)稠貼患處。
5、二便不通。用蜀葵花一兩,搗爛,加麝香半錢,水一大碗煎服。用
根代花亦可。
6、婦女帶下(臍腹冷痛,面色萎黃)。用蜀葵花一兩,陰干為末,每服
一小匙,空心服,溫酒送下。治赤事宜和紅花,治白帶用白花。
7、酒赤鼻。用蜀葵花研末,加豬油調(diào)勻,晚上敷涂,白天洗去。
8、癰腫不穿頭。用蜀葵子為末,水調(diào)敷患處,即穿。
龍葵
釋名 苦葵、苦菜、天茄子、水茄、天泡草、老鴉酸漿草、老鴉眼睛
草。
氣味 (苗、莖、葉、根)苦、微甘、滑、寒、無毒。
主治
1、去熱少睡。用龍葵菜同米煮稀飯吃。
2、小便不通。用龍葵根與木通、胡荽煎湯服。
3、墜傷。用龍葵莖、葉搗汁服,以渣敷傷處。
4、火焰丹毒。用龍葵葉加醋研為細(xì)末敷涂,能消紅腫。
5、背癰。用龍葵一兩,研為末,加入麝香一分,研勻敷癰上。又方:
用是蟆一個,同龍葵莖、葉搗爛敷癰上。
6、諸瘡惡腫。用龍葵莖葉搗爛,酒送服;另以藥渣敷患處。
7、天泡濕瘡,用龍葵苗葉搗敷。
8、吐血不止。用龍葵苗葉半兩、人參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二錢,
親朋汲水送下。
9、除蚤虱。用龍葵葉鋪席下,次日臍虱盡死。
酸漿
釋名 醋漿、革針、苦耽、燈籠草、虎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
珠。
氣味 (苗、葉、莖、根)苦、寒、無毒。
(子)酸、平、無毒。
主治
1、熱咳咽痛。用酸漿草為末,開水送服。此方名“清心丸”。同時還以
醋調(diào)藥末敷喉外。
2、痔瘡。用酸漿葉貼瘡上。
3、腸胃伏熱。用酸漿果實(shí)五兩、莧實(shí)三兩,馬藺子(炒)、大鹽榆白皮
(炒)各二兩、柴胡、共同芩、栝樓根、閭?cè)愀饕粌?,共研為末,加?
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湯送下。
蜀羊泉
釋名 羊泉、羊飴、漆姑草。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1、黃疸。用蜀羊泉的把,搗汁和酒服,三、五次之后,即可見效。
2、漆瘡。用蜀羊泉搗爛涂搽。漆姑之名,由此而來。
敗醬
釋名 苦菜、澤敗、鹿腸、鹿首、馬草。
氣味 (根)苦、平、無毒。
主治
1、腹癰有膿。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共搗為末。每取
一匙,加水二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2、產(chǎn)后惡露。用敗醬、當(dāng)歸各六分,續(xù)斷、芍藥八分,芎窮、竹茹各
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加水二升煮成八合,空心服下。
3、產(chǎn)后腹痛。用敗醬五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二合,一天服
三次。
4、蠼螋尿瘡。用敗醬煎汁涂搽,有效。
款冬花
釋名 款凍、顆凍、氏冬、鉆凍、菟奚、虎須。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1、久咳不愈。用早晨取款冬花一小團(tuán), 拌蜜少許,放有在瓦罐內(nèi)燒煙,
缺罐留一憶,讓煙出,以口吸煙咽下。如此五日,至第六日,吃一餐羊
肉包子,從此病愈。
2、痰嗽帶血。用款冬花、百俁,經(jīng)蒸、焙后,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
子,如龍眼大。每天臨睡時嚼服一丸,姜湯送下。
3、口中疳瘡。用款冬花、黃連,等分為末,以唾液調(diào)成餅子,將蛇床
子煎湯漱口將餅子敷患處。
鼠曲草
釋名 米曲、鼠耳、佛耳草、無心草、香茅、黃蒿、茸母。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同款冬花。
決明
釋名 馬蹄決明。
氣味 (子)咸、平、無毒。
主治
1、多年失明。用決明子二升研為末,每服一匙,飯后服,稀粥送下。
2、青盲、雀目(按:青盲是外觀正常,但不見物,雀目即夜盲)。用決
明一程式、地膚子五兩,共研為末,加米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
二、三十丸,米湯送下。
3、眼睛紅腫。用決明子炒過,研細(xì),加茶調(diào)勻敷太陽穴,藥干即換,
一夜腫消。
4、頭風(fēng)熱痛。治方同上。
5、鼻血不止。用決明子末,加水調(diào)交,敷胸口處。
6、癬瘡蔓延。用決明子一兩末。加水銀、輕粉少許,研至極細(xì),看不
到水銀星。擦破癬瘡后再敷藥。
7、背瘡初起。用決明子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
升,分二次服下。
地膚
釋名 地葵、地麥、落帚、獨(dú)帚、王帚、掃帚、益明、涎衣草、白地
草、鴨舌草。
氣味 (子)苦、寒、無毒。
主治
1、風(fēng)熱赤眼。有地膚子一升(焙)、生地半斤取汁,共用餅,曬干,研
細(xì)。每服三錢,空心服,酒送下。
2、目痛、瞇目。用地膚子榨汁點(diǎn)眼。
3、雷頭風(fēng)(按:此病是頭面腫痛、惡寒發(fā)熱、太似傷寒)。用地膚子同
生姜研爛,熱酒沖服汗出即愈。
4、疝氣。用地膚子炒后研細(xì)。每服一錢,酒送下。
5、血痢不止。用地膚子五兩,地榆、黃芩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
匙,溫水調(diào)下。
6、妊娠患淋。用地膚子十二兩,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半,分次服下。
7、小便不通。用地膚草榨汁服,或用地膚草一把,加水煎服。
8、眼睛受傷陷下。弩肉突出。用地膚葉(洗去土)二兩,搗爛榨汁,
每取少許點(diǎn)眼。冬季無鮮葉,取干葉煮成濃汁亦可。
瞿麥
釋名 鋸句麥、大菊、大半、石竹、南天竺草。
氣味 (穗)苦、寒、無毒。
主治
1、石淋。用瞿麥子搗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三日后
可下石
2、小便不利。用瞿麥二錢半,栝樓根二兩,大附子一個,茯苓、山芋
各三兩,共研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如
無效。每服可加至七、八丸,以小便通暢、腹中溫暖為見效。
3、下焦結(jié)熱(小便淋閉或有血出,或大小便出血)。用瞿麥穗一兩、甘
草(炙)七錢五分、山梔子仁(炒)五錢,共研為末。每次取七錢,加
連須蔥頭七個、燈心草五十根、生姜五片、水二碗,煎至七成,隨時飲
服。此方名“立效散”。
4、子死腹中,或發(fā)作后幾天還生不下。用瞿麥煮成濃汁服下。
5、眼睛紅腫、生瘡。用瞿麥炒黃、研細(xì)。以鵝涎調(diào)勻涂眼邊。用瞿麥
搗汁涂眼亦有效。
6、魚臍疔瘡(按:此瘡初起時,隆腫狹長,一端有白色突出點(diǎn),形狀
象魚臍,因此得名。是一種險(xiǎn)癥)。用瞿麥燒灰,調(diào)油敷患處。
7、咽喉骨鯁。用瞿麥研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8、竹木入肉。用瞿麥研為末,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或用瞿麥煮汁
服。一天服三次。
王不留行
釋名 禁宮花、剪金花、金盞銀臺。
氣味 (苗、子)苦、平、無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王不留行連莖、葉陰干,煎成濃汁溫服。很快見效。
2、大便后下血。用王不留行研為末,每服一錢,水送下。
3、刀傷失血。用王不留行十分,蒴翟葉十分,桑根白皮十分,川椒三
分,甘草十分,黃芩、干姜、芍藥、厚樸各二分,前三味,燒存性,后
六味,研為末。兩組和勻。治在傷。每服一匙,水送下;治小傷,只須
用末敷傷處即可。婦女產(chǎn)后亦可服用。此方名“王不留行散”。
4、婦女乳少。用王不留行、穿山甲( 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
分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下,服藥后再吃豬蹄湯,并一日數(shù)次用木梳
乳,助乳汁流出。此方名“涌泉散”。
5、頭風(fēng)白屑。用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干搽頭上。第二天清
晨篦去。
6、癰疽諸瘡。用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
苦竹葉、蒺藜子各三程式,大麻子一升,以水二頭號半,煮取一斗,多
次洗患處。此方名“王不留行湯”。
7、疔腫初起。用王不留行子研為一末,加蟾蜍和丸,如黍米大。每服
一丸,酒送下。汗出即愈。
葶藶
釋名 丁藶、大室、大適、狗薺。
氣味 (苗、子)苦、平、無毒。
主治
1、陽性水腫(面赤、煩渴、喘急、小便澀)。用甜葶藶一兩半(炒后研
末)、漢防己末二兩,和鴨血及頭同搗極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視
病情每服五至十丸,一天服三次,以小便通暢為驗(yàn)。
2、遍身腫滿,用苦葶藶(炒)四兩,研細(xì),和棗肉做成丸子,如梧子
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3、在腹水腫。用革葶藶二升,炒后研末,與雄雞血及頭一起搗至極爛,
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小豆湯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葶
藶二升,用酒五升泡一夜,服一合即通一天服三次。又方:葶藶一兩杏
仁十枚,同熬成黃色。取出搗爛,分十次服。
4、肺濕痰喘。用甜葶藶炒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子服下。
5、咳嗽上氣(不能睡臥,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足腫)。用葶藶子三
長,經(jīng)微火熬研后,裝入布袋,泡在清酒五升中。幾日后飲酒,每次一
小杯。一天飲四次。如病急,等不到酒泡透,可以榨汁服。
6、肺壅喘急。用葶藶炒黃,研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彈子大。服藥
時先用大棗二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二升,然后放入葶藶一丸,繼續(xù)煎
水至一升,一次服下,此方名“葶藶大棗瀉肺湯”。
7、月經(jīng)不通。用葶藶一升,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棉裹,
納入陰道中。過一夜,換藥一次,汗出即出可停藥。
8、突發(fā)顛狂。用葶藶一程式,搗極細(xì),加白犬血和成丸子,如麻子大。
每服二丸,酒送下,三服即愈。
9、蟲牙用葶藶、雄黃,等分為末調(diào)臘月豬油點(diǎn)痛處。
10、瘰疬已潰。用葶藶二合、豉一升,搗爛作成餅子,如錢大,厚二分。
安在瘡孔上,外用艾灸使受溫?zé)?,但不可傷肉,亦不可灸初起之瘡?
車前
釋名 當(dāng)?shù)?、浮以、馬昔、牛遺、牛舌、車輪草、地衣、蛤蟆衣。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1、血淋作痛。用車前子曬干研細(xì),每服二錢,車前葉煎湯送下。
2 、老人淋?。ㄉ眢w發(fā)熱)。用車前子五合,煮汁,去渣,用汁煮米粥吃,
有效。常服此方,亦可明目。
3、妊婦熱淋。用車前子五兩、葵根(切)一升,加水五升,煎成一升
半,分三次服。
4、容易小產(chǎn),用車前子研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不飲酒者,可改
用水送下。
5、陰囊冷痛。腫滿即成險(xiǎn)癥,用車前子研細(xì),每服一匙,水送下,一
天服二次。
6、久患內(nèi)障。用車前子、干地黃、麥門冬,等分為末,加蜜和丸,如
梧子大。常服有效。
7、補(bǔ)虛明目(肝腎均虛,眼發(fā)黑共,或生障翳,迎風(fēng)流淚)。用車前子、
熟地黃(酒蒸后火焙)各三兩,菟絲子(酒浸)五兩,共研為末,加煉
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駐
景丸”。
8、小便不通。用車前草一斤,加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次,一方:
上方再加冬瓜汁嗔或桑葉汁。
9、小便尿血。用車前草搗汁五合,空心服。
10、鼻血不止。用車前葉搗汁飲下。
11、刀作。用車前葉搗爛敷傷處。
12、濕氣腰痛。和車前葉連根七棵、蔥白連須七棵,棗七枚,煮酒一瓶
常服。
13、喉痹、乳蛾。用車前草、鳳尾草搗爛,加霜梅肉少許煮酒,共研取
汁。雞乞求蘸取刷喉。
14、兩眼紅痛。用車前草汗調(diào)眩硝末,臨星時涂眼泡上,次日早晨洗去。
15、目翳初起。用車前葉、敬楊葉等分,揉出汁,裹入兩層桑葉中,懸
陰處一夜。次日打開桑葉,以汁點(diǎn)眼。
馬鞭草
釋名 龍牙草、鳳頸草。
氣味 (苗、葉)苦、微寒、無毒。
主治
1、瘧疾寒熱。用馬鞭草搗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
2、鼓脹煩渴,身干黑瘦,用馬鞭草銼細(xì),曬干,加酒或水同煮至味出,
去渣溫服。
3、大腹不腫。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渣,
再次濃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漸加至四、五丸,
極效。
4、陰囊腫痛(腫大中升,睪丸疼痛)。用馬鞭草搗爛,涂搽。
5、婦女經(jīng)閉,結(jié)成索子。用馬鞭草的根和苗五斤,銼細(xì),加水五斗,
煎成一斗,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熱酒化下。一天服二次。
6、乳癰。用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塊,共搗汁內(nèi)服,以渣敷患
處。
7、疥瘡。用馬鞭草搗汁,生飲半碗,忌觸鐵器,十日內(nèi)愈。
8、赤白痢。用馬鞭草五錢、陳茶一撮,水煎服,極交。病初起時,用
馬鞭草根、焙干、搗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湯送下。
蛇含
釋名 蛇銜、威蛇、小龍牙、紫背龍牙。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1、產(chǎn)后瀉痢用蛇含極一反,濃煎服下。
2、刀傷出血。用蛇含草搗爛敷傷處。
3、身面惡癬。用蛇含草加生礬研敷。
4、蜈蚣、蝎傷用蛇含劃揉碎敷傷處。
5、癰腫瘀血、產(chǎn)后積血等。作蛇含、大黃、附子、芍藥、大戟、細(xì)辛、
獨(dú)活,黃芩、當(dāng)歸,莽草、蜀椒各一兩,薤白十四枚,共研為末,在酒
中泡一夜,加豬油二斤熬成膏收存,用時每服一彈丸大的經(jīng)量,溫酒送
下。一天服兩次。病在體外,則用膏敷涂。此方名“蛇含膏”。
鱧腸
釋名 蓮子草、早蓮草、墨煙草、墨頭草、墨菜,猢猻、豬牙草。
氣味 (草)甘、酸、平、無毒。
主治
1、烏須固齒。用鱧腸草連根一斤,酒洗凈,灑鹽四天淹三天,連汁放
入油鍋中炒存性,研為末。每天取末搽牙,連口水吞下。又方;鱧腸取
汁,用鹽煉干,研末搽牙,又方;鱧腸草一兩半,麻姑餅三兩,升麻、
青鹽各三兩半,訶子( 連核)二十個,皂角三個,晚蠶沙二兩,共研為
末,加薄醋、面糊和成丸子,如彈子大。曬干,裝泥瓶中,火煨令煙出
存性,取出研為末,每日搽牙。此方名“旱蓮散”。
2、偏正頭痛。用鱧腸草汁滴鼻中。
3、瘧疾。用鱧腸劃捶爛,放在手上切脈處,藥上壓一個錢幣,用布包
好。過一段時間,藥下皮膚起小泡,瘧即止。這也一種灸法。稱為“天
灸”。
4、尿血。用鱧腸草、車前草,等分研細(xì),取汁。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5、大便下血。用鱧腸草,瓦上焙干,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6、痔漏瘡發(fā),用鱧腸草一反連根須洗凈,搗成泥,以滾酒一杯沖入,
飲汁,取渣敷患處。病得者三服即安。
7、疔瘡惡腫。將鱧腸草陰干,露一夜后收存。用時嚼一葉貼患處,邊
緣用消毒膏護(hù)住。
8、風(fēng)牙疼痛。用鱧腸草加一點(diǎn)鹽在手心中,碎擦牙,痛即止。
連翹
釋名 異翹、旱蓮子、蘭華、三廉,根名連軺、竹根。
氣味 (莖、葉)苦、平、無毒。
(翹根)甘、寒、平、有小毒。
主治
1、瘰疬結(jié)核,用連翹、脂訂等分為末,隨時吞服。
2、痔瘡腫痛。用連翹煎湯熏洗,后以綠礬加麝香少許敷貼。
3、癰疸腫毒。用連翹草及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煮成三升服。出
汗為見效。
蒴翟
釋名 朔吊。接骨草。
氣味 酸、溫、有毒。
主治
1、手中偏風(fēng),取蒴翟葉,用火烤熱,厚鋪床上,趁熱睡臥。葉冷則換。
冬月取根搗碎,熬熱后用。
2、風(fēng)濕冷痹。治方同上。
3、寒濕腰痛。治方同上。
4、腳氣脛腫內(nèi)痛。用蒴翟根研碎,加酒醋一起蒸熟。封裹腫痛處,一
二日即消。
5、渾身水腫,坐臥不得,用蒴翟根,去皮,搗汁一合,和酒一合暖服,
鑒別有吐瀉。
6、頭風(fēng)眩暈。用蒴翟、獨(dú)活、白石膏各一兩,少枳實(shí)七錢半。每取三
錢,加酒一碗,煎至六成服下。
7、產(chǎn)后惡露不盡。用蒴翟二十兩,銼細(xì),加水一半斗,煮成三升,分
三次服。
8、瘧疾不止。用蒴翟一把,火炙到紅,以不濃煎一碗,發(fā)病前服下。
9、腹內(nèi)突然出現(xiàn)硬塊,極痛。用蒴翟根一小束,洗凈切細(xì),泡在酒二
升中三晚,每溫服五合至一升,一天服三次。
10 、鱉瘕堅(jiān)硬(腫起如盆,不能星臥)。用蒴翟根白皮一把,搗成汁,
和水服。
11、風(fēng)疹。用蒴翟葉搗爛敷搽。
12、丹毒。用蒴翟葉搗爛敷搽。
13、癰腫。用蒴翟燒灰、石灰,各淋取汁,然后合在一起,濃煎成膏,
敷患處。能蝕掉惡肉,亦去痣瘢。膏制成后的有效期只有十日。
藍(lán)
釋名
氣味 (蓼藍(lán)實(shí))苦、寒、無毒。
(蓼藍(lán)葉汁)苦、甘、寒、無毒。
(吳藍(lán))苦、甘、冷、無毒。
主治
1、小兒赤痢。搗藍(lán)汁二升,分四次服。
2、驚癇發(fā)熱。用干藍(lán)、凝水石,等分為末,加水調(diào)勻敷頭上。
3、咳嗽氣沖(喉里呼吸有聲,唾很粘)。用藍(lán)葉泡水,搗爛取汁一升,
空心服下。過一會,用杏仁研成汁煮米粥。一、二日后再照上法服藥、
吃粥,待痰吐盡,病即愈。
4、腹中鱉瘕,用藍(lán)葉一升搗爛,加水三升絞汁。每服一升,一天服二
次。
5、服藥過量,中毒煩悶。用藍(lán)葉搗汁服。
6、唇邊生瘡,年久不愈。用藍(lán)葉一斤搗汁洗數(shù)次,有效。
7、天泡熱瘡。用藍(lán)葉搗敷。
8、瘡疹疼痛。用板藍(lán)根一兩、甘草一分,共研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
取雄雞冠血三、兩點(diǎn),同溫酒少許調(diào)下。
藍(lán)淀
釋名 靛
氣味 辛、苦、寒、無毒。
主治
1、肺熱咯血。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蠣粉炒過)一兩,一起研勻,
加黃蠟化和做成三址個餅子,稱為“青餅子”。每服餅,以干柿半個夾定,
外用濕紙裹好,煨香嚼吃,米粥磅下。一天吃三次。
2、小兒疳痢。隨不同年齡大小。取適量青黛,以水研勻服下,有效《宮
氣方》說:“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qiáng)羸女與男。煩熱毛焦鼻口燥,皮
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黃鼻孔赤,谷
道開張不可看,引方便是“青黛散”,孩兒百病服之安。”
3、爛眼,用青黛、黃連泡水洗。
4、瘰疬未穿。用青黛、馬齒莧同搗爛,每日敷患處。
青黛
釋名 靛花、青蛤粉。
氣味 咸、寒、無毒。
主治
1、肺熱咯血。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晟粉炒過)一兩,一起研勻,
加黃蠟化和做成三十個餅子,稱為“青餅子”。每服一餅,以干柿半個夾
定,外用濕紙裹好,煨香嚼吃,米粥送下。一天吃三次。
2、小兒疳痢。隨小兒年齡大小,取適量青黛以水研勻服下,有效?!秾m
氣方》說:“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qiáng)羸女與男。煩熱毛鼻口燥,皮膚
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谷
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面病服這安。”
3、爛眼。用青黛、黃連泡水洗。
4、瘰疬未穿。用青黛、馬齒莧同搗爛,每日敷患處。
甘藍(lán)
釋名 藍(lán)菜。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利關(guān)節(jié),明耳目,久服益腎,其葉使人不思睡,其子使人多睡。
蓼
釋名
氣味 (實(shí)、苗、葉)辛、溫、無毒。
主治
1、霍亂煩渴。用蓼子一兩、香豉二兩,每服二兇,水煎服。
2、胃冷不能飲食,冬臥腳冷,秋日取蓼曬干,用六十把,加水六石煮
成一石,去滓,拌米飯?jiān)炀啤>剖旌?,每日飲適量。十天以后,眼明氣
壯。這樣制成的酒,稱為“蓼汁酒”。
3、肝虛轉(zhuǎn)筋,吐瀉。用蓼莖、葉瀉。用蓼莖、葉切三合,加水一碗、
酒三合煎成四合,分二次服。
4、小兒冷痢。用蓼葉搗汁服。
水蓼
釋名 虞蓼、澤蓼。
氣味 (莖、葉)辛、無毒。
主治
1、、蛇咬傷。用水蓼莖、葉搗敷。
2、腳氣腫痛成瘡。用水蓼汁搽洗。
馬蓼
釋名 大蓼、墨記草。
氣味 (莖、葉)辛、溫、無毒。
主治
殺腸中寄生蟲。
葒草
釋名 游龍、石龍、天蓼、大蓼。
氣味 (實(shí))咸、微寒、無毒。
主治
消渴、去熱、明目益氣、亦治瘰疬、痞塊。葒草的花能散血、消積、止
痛。
虎杖
釋名 苦杖、大蟲杖、斑杖、酸杖。
氣味 (根)微溫。
主治
1、小便淋。用虎杖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2、月經(jīng)不通。用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各一兩,共研為末。每一錢,
熱酒送下。又方:虎杖一斤,去頭,晾干,研細(xì),在五斗呂中浸一夜,
煎取二斗。加土瓜根汁、牛膝汁各二斗,一起熬濃,狀如糖稀。每服一
合,酒送上。晝兩服,夜一服,月經(jīng)即通。
3、腹內(nèi)突長結(jié)塊,堅(jiān)硬如石,痛如刺。用虎杖根一石,洗干,搗成末,
摻入五升米飯中攪勻,倒好酒五斗泡起來。每飲一升半,忌食鮮魚和鹽。
4、氣奔怪?。ㄆつw下面發(fā)響聲,遍身癢不可忍,抓之血出亦不止癢)。
用虎杖、人參、青鹽、細(xì)辛各一兩,加水煎作一服飲盡。
5、消渴。用虎杖、海浮石(燒過)、烏賊骨、丹砂,等分為末,渴時,
以麥讓冬湯沖服二錢。一天服三次,忌酒、魚、面、生冷、房事。
匾蓄
釋名 扁竹、扁辨、扁蔓、粉節(jié)草、道生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1、熱黃疸疾。用匾蓄放豉汁中,下五味,煮羹湯吃。
2、蛔蟲病。用匾蓄十斤,銼細(xì),加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渣,再次煎濃。
頭天晚上禁食,次日空心服一升,蟲即可打下。
3、痔發(fā)腫病。用匾蓄搗爛取汁服一升。無效可再服。另取匾蓄汁和面
作餅,一天吃三次。
4、惡瘡痂癢。用匾蓄搗爛封患處,痂落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