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wǎng)齊齊哈爾1月18日訊
農村學校沒必要全像城里學校一樣,追求高分與名校,因為大多數(shù)農村學生要留在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所以,成為農村合格的接班人,比高分、名校更實際。這就是泰來縣湯池鎮(zhèn)中心校校長任來文再三思考后的選擇。
帶領學生去打工 感受父母掙錢難 鄉(xiāng)鎮(zhèn)的土地逐漸走向規(guī)模經(jīng)營,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力外出打工,地里的農活經(jīng)常雇不到人去干。很多農民寧可高價雇人,也舍不得讓自己的孩子下地。 任來文想出一個培養(yǎng)農村接班人的簡單法子,那就是組織學生去打工。于是,春季插稻秧、秋季扒玉米成了中心校初二、初三學生的必修課。 學校帶領師生們步行到離學校10多公里遠的稻田里去打工,學生們自己去跟雇主講價,插一畝秧多少錢。老師們和校長背秧苗,學生們插秧。同學們自動分成幾組,開展勞動競賽。回校的時候,學生們一個個累得走路直打晃,但挺有成就感。因為同學們打工掙的錢是當場兌現(xiàn)的,少的二三十元,連買飲料和小食品的錢都沒掙回來,多的能掙到100多元。 老師引導同學們思考:父母掙錢是多么艱辛,自己亂花錢買零食對不對?好多同學都發(fā)出同樣的感慨:自己干一天農活就累得快要散架,父母天天如此,更是不容易,以后不能再任性了。 任來文說:“為農村培養(yǎng)接班人,就得能干活、理念新、懂技術。組織學生去打工,既鍛煉了農村學生的勞動能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又感受了父母掙錢的艱辛,不再大手大腳花錢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大規(guī)模轉移后,當?shù)貏诹Σ蛔愕膶擂巍?#8221; 家長年年進學堂 共享教育新理念 雙休日在家放2天假,就容易把在校5天的教育成果歸零。為了鞏固住學校教育的成果,任來文把目光聚焦在了農村學生的家庭教育上。 2003年,湯池鎮(zhèn)中心校就開設了家長學堂,利用農閑時間給家長上課,提高農村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每年的5至7月份和11至12月份,就是家長學堂的上、下學期。 家長學堂,一天兩節(jié)課,一節(jié)課一小時,出勤率85%以上。主要是青春期教育、早戀等教育專題。 全校能容納100多人的大教室,就是家長學堂。家長學堂的老師,可以公費進省城培訓。去年12月初,記者到學校采訪,正趕上家長學堂開課,主講老師講的是如何讓孩子知道感恩,課講到精彩之處,有幾位家長熱淚盈眶。 剛剛從家長學堂走出來的五年一班李穎同學的家長李振友對記者說:“我家孩子邊寫作業(yè),邊看電視。我一說她,她就嫌我絮叨。在家長學堂,我學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到了看電視時間,我就讓孩子放下作業(yè)本,去看電視。看完了電視,再寫作業(yè),這辦法很靈驗,孩子的成績上來了。” 學校贈閱貼心報 傳遞技術和信息 如果家里窮得揭不開鍋,家長是沒有心思配合學校教育,在家教育好孩子的。因此學校利用自己的信息優(yōu)勢,辦了一張《貼心報》,幫助學生家長獲得致富技術和信息。 《貼心報》是由副校長陳延民任主編,里面全是致富信息和農業(yè)生產(chǎn)新技術。報紙免費訂閱,每個學生家贈送一份,由在校學生捎給家長。 《貼心報》的宗旨是為農服務,助農致富。農民在種養(yǎng)加方面,需要知道什么,他們就刊登什么。例如種什么更掙錢,飼料怎么配,豬牛長得快等。 學校有種養(yǎng)加方面的老師,能解答一部分。如果解決不了,他們就請縣里農業(yè)專家或利用遠程教育網(wǎng),請省農業(yè)專家?guī)椭獯稹?/font> 《貼心報》只能解決小問題,大問題還得找專家當面講。鎮(zhèn)里大規(guī)模旱改水時,學校請來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的水稻專家,傳授科學旱改水種稻技術。鎮(zhèn)里奶牛規(guī)模養(yǎng)殖時,學校請來外地的養(yǎng)牛專家,教大家如何將土法養(yǎng)牛盡快變成科學飼養(yǎng)。 “集體打工讓學生們的勞動能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提高了。家長學堂讓學生感受到了家長怎么教育子女是對的。《貼心報》讓學生們認識到先進技術和信息在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從我們這兒畢業(yè)的學生,當一個合格的農村接班人應該沒問題。”任來文驕傲地說。(譚德剛 周長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