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內(nèi)功7

 建華1968 2011-01-20
 

 
 
 
靜功-白鶴雙泉坐
 
 

白鶴雙泉坐系靜功,用封穴勒關法使其內(nèi)氣壯大,有益于提掣精氣,還精補腦,對于練功有素者,可以快速提高功力。對于初通周天者,將使其丹田之氣壯實,有利于開關通塞.
準備勢:雙盤、單盤或散盤坐法,雙手松松按在膝上,彎顏蹲下,須臾升身,前挺胸而微仰頭于后,后閉夾脊雙關,隨著雙臂向上抬起,雙肘往后微微擁動3 ~ 5 下,伸腰、放松。   
練功勢:坐勢端正,腰脊直而不僵,雙目垂簾,舌抵上腭,含胸拔背,虛靈頂頸,眼觀鼻,鼻觀心,雙手放在氣海穴前,陽掌平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四指并攏相迭,然后拇指相對,兩食指向上,與拇指扣環(huán)。兩拇指須得輕微相觸,既輕松,又自然。呼吸要自然含育,不調(diào)息則息自調(diào)。放棄一切繁瑣雜事帶來的妄想雜念。全身放松,當寂而生明,神氣相抱,再進行“返觀內(nèi)照”。意想著有一股泉水從遙遠處流來,從氣海穴而入,云蒸氣胸,溫煦和暖,漸漸手臂化成兩股流泉,從肩峰緩緩流下,在手心里匯成一股,流向丹田。而在會陰處,筑有一堤,阻擋水行。當整個丹田、手掌全被流水灌滿時,內(nèi)氣也自然地得到聚蓄。逐漸內(nèi)氣飽滿而鼓脹,再把堤壩移向夾脊,逐而大椎、玉枕,封穴勒關,使其內(nèi)氣在經(jīng)脈中聚蓄、激蕩,擴張穴位脈絡。到了玉枕關,更須慎而守之,頭微向后仰些,自然封住穴位,讓內(nèi)氣在督脈里溫煦熏聚蓄,有利于臟腑的濡潤,也為進一步還精補腦作好準備。當內(nèi)氣聚蓄飽滿,頭微一低、頸一松,內(nèi)氣自然貫上,如汽蒸云騰,髓海得之溫煦濡養(yǎng),漸漸如溫水澆頭一樣,分不清股股熱流順頭頂向額前鋪去,熱氣熏面,任其向下,十分舒暢。從膻中收歸丹田。這樣便完成了一周天?! 【镁殹鞍Q雙泉坐”,自然氣通氣海穴,將大自然清氣直接灌之丹田,使丹田氣足氣壯,有利于行經(jīng)走脈,還精補腦。  最后驗證:當隨勢而坐,雙手拇指與食指扣環(huán),其余之指并攏相疊,放置丹田前,旁人用人掌在丹田前測氣,會感到一股明顯的吸引力。  
注憊事項:  
1.在內(nèi)觀封穴時,切記不要意念太重,氣隨意行,意到即可?!?BR> 2.初練時,封穴勒關尚不成熟,雖然意在封穴勒關,但仍有微氣上升,望不必多加注意,依然守之,久練則自然?!?BR> 3.內(nèi)觀時,有時會出現(xiàn)人體、手掌腿脹高大,丹田成了碧波蕩漾的汪洋,溪水逆流等景象,任其自然,不忘封關勒穴,繼續(xù)用功?!?BR> 4.此功法不僅封穴勒關,能壯其內(nèi)氣,更是有提擎精氣,還精補腦口故放開玉枕關,氣熏腦髓,任其溫煦濡養(yǎng),不要作有意的摧動,層層滲透腦髓,有平衡左右腦的功能,開發(fā)智慧,恢復春青之功效,久練自然延年益壽?!鹅`寶畢法》中說:“以補泥丸髓海,須身耐寒暑,方為長生之基?!薄 ?5.用封穴勒關法,氣運七周天后,便可棄之不用,由于內(nèi)氣的溫煦,促使大腦神經(jīng)興奮點的壓抑,便產(chǎn)生了一種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一塵不染,死水不起的氣功狀態(tài)。練功者可以守之以養(yǎng)氣養(yǎng)神,久練則靈臺生輝,自知其妙也
 
 
 
 
 
 
 
 
 
百日速成顧汝章鐵砂掌
 
鐵砂掌功,精者代有其人,然近代此功最精者,當屬一代宗師顧汝章,顧公不僅拳法精妙,其一身武技之中最負盛名者當屬鐵砂掌功,曾于廣州以單掌擊斃俄國某力士所攜之烈馬.尤令人稱道者,是其能疊起十四塊方磚,一掌擊下底、面二磚完好無損,而中間十二塊磚盡皆碎裂,其掌力之剛猛,透勁之靈活,令人膛目結舌,所以得稱“鐵掌”顧汝章.觀顧公身形精瘦,然其掌勁剛柔并濟,運用隨心,實具武學巨匠之風范.
自古以來,武術各家各派之中均有以鐵砂操手求增掌力之法,然綜觀各派掌上功夫,能出顧公所傳少林正宗秘法鐵砂掌功煉法之右者則,鮮有其匹。其法至易至簡,其功至純至精;行功有定步活步之分,掌力求陽勁、陰勁之變;其中定步操手又是最為重要的鐵砂掌行功之基,分正步、順步、逆步三種練法,其功長功迅速,勁力宏大,依法行功只需每日十分鐘,月余即可以掌斷磚,百日之間可獲小成,三步功全之后,更可隨心所欲,輕而易舉地以陽勁粉碎對手骨骼,以陰勁擊傷體內(nèi)臟腑而外部體表絲毫不見痕跡,且功成之后雙手十指柔細靈活,宛如常人,全無其它死操蠻打以致令手掌僵硬粗糙、老繭橫生之弊,誠為鐵砂掌功中之上乘真品。今將正步操手詳介如下:
一 鐵砂掌行功之注意事項
1.練功應以恒為本,以勤為貴,切忌時練時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2.練功者須知漸進,切忌初習即急于求成,盲目加力延時,以免損傷手掌及相關筋絡臟腑。須知顧氏鐵砂掌初習每日操掌十分鐘足矣,百日之內(nèi)自然有成。 3.欲求功力精進者,須知節(jié)欲保精;初習鐵砂掌功百日之內(nèi)尤須禁免房事之舉。
4。練掌行功后一小時內(nèi)勿以涼水擦洗拭身,以免風寒內(nèi)侵。
5.飯后一小時內(nèi)不可行功,以免飽腹傷身。
6·行功拍擊砂袋之時,切忌開口呼吸,以免塵灰人口。
7.行功操掌之時,神意須始終貫注于掌上,以期氣隨意注,勁力貫通,切不可心懷雜念,神馳于外。
8.顧氏秘法鐵砂掌與他派掌功之最大異處,即為行功練掌操擊砂袋之時最忌臂膀貫力擊打,而須雙肩手臂盡力放松,使腕掌活絡,純以自然之力如軟鞭抽物般拍擊之,否則掌勁難免流俗于外壯拙力,此當為初學者切記。
9.切忌手掌及十指上有刀傷及一切破口損傷之情況下操掌行功、拍打砂袋。須待傷處完全愈合康復之后方可接行練習,以免引發(fā)傷處感染,而致不良后果。
10.依法行功月余至百日內(nèi)掌上功力即具小成,切勿隨意以掌擊人或以人試掌,更忌挾技凌人,以免傷人害己。
二 鐵砂掌行功之器具準備
1.備一與本人小腹同高之堅實木凳,凳面須平整,以作放置砂用。
2.以厚實之帆布縫制一長30—35厘米,寬25—30厘米見方的雙層砂袋。另選擇顆粒均勻,大小如綠豆狀圓珠形鐵砂重5—20斤,先以清水洗凈鐵砂內(nèi)混雜的銹塵污物,再以鮮豬血浸泡3—5小時,后放人鐵鍋內(nèi)炒制,直炒制鐵砂滾燙發(fā)熱或已發(fā)紅之時,再以食用菜油滴人鍋內(nèi)砂中接行翻炒片刻后即可取出。如此煉制之鐵砂顆粒漆黑烏亮,拍打時全無灰塵揚起,且其中銹毒盡除,最宜練掌。(如習者確實無處覓得稱意鐵砂,以同等數(shù)量之黑豆、綠豆各半代用亦可)。再將制好之鐵砂(或黑豆、綠豆各半)裝入袋中縫好備用即可。
3.鐵砂掌行功外用藥方
習鐵砂掌者,必須用藥.操掌功者每日以掌擊袋,即使是再高級之練法亦難免對手掌十指筋骨及相關脈絡臟腑有所振動,又恐日久氣血凝滯,故配以藥物一則可防手掌骨骼受傷,增強手部拍打之適應力;二則可起活血、散瘀、解毒、消腫、止痛諸效,并可以藥物加速行功,故習者不可不知練掌必備藥物相輔也。為使讀者諸君配制藥物方便經(jīng)濟起見,特自多則鐵砂掌行功用藥方劑中精選出顧氏真?zhèn)麒F砂掌簡易洗手藥方兩則,呈錄于下,供參考選用:
①顧氏真?zhèn)饕捉顪词址?BR>藥方:地骨皮半斤(中藥店內(nèi)均有售),食用鹽半斤。
制法:將地骨皮與食鹽加水3---4斤,共放人砂鍋中置爐上20---30分鐘煎開煮沸即成。
用法:每次行功前需將此湯藥置爐上加熱至微覺燙手程度;練打砂袋前后均應將雙掌放人熱湯中充分按摩浸泡操洗,以助藥力吸收。
以上洗手湯方劑一份可用百日,如百日之內(nèi)湯水干涸或有所減少,可適量加鹽加水調(diào)劑,但百日之后則須按上方重新配制一份.
②醋方
此方較之上方,配制更為容易,使用更為方便,且有可隨身攜帶之利,故錄之于后。
藥方:生銹鐵釘或小塊生銹鐵塊一斤(如有純鐵銹半斤猶佳),陳醋或米醋一斤(普通低度食用醋不可取用).
制法:將鐵銹與赭同放入一瓶中,密封存放15天后即可取出使用。此時鐵銹已完全溶入醋中形成一種暗紅色的特殊藥液。
用法:—行功前先將裝有混普藥液的瓶子充分搖勻,再倒出少量溶液,涂抹于手掌及手指各關節(jié)處,然后才可開始練功。待拍打完畢后,又需再以少許藥液涂抹于手掌二手背、手緣及十指等處,并須充分按摩手掌各處及手指各關節(jié)3--5分鐘以上方可.
以上二方均為鐵砂掌一代不朽宗師顧汝章所傳出,其配制至簡,使用至便然功效宏大,習者一試便知.
三、鐵砂掌定步行功之正步操手打法圖說
1.鐵砂掌正步行功操手身法姿勢圖說
行功時須于清靜無人處將砂袋乎置于木凳之上,習者以騎馬式之功架步型立于凳前,全身放松,心平氣和,氣沉丹田,如是先練習右掌拍擊砂袋之法,則右臂伸出準備拍打,左手握拳屈臂收置于左腰側,左拳虛握,暗蓄勁力;雙腳馬步站法應為右腳實--左腳虛(即與拍擊砂袋的手掌相同一側之腳為實,另二側腳虛),開胯圓襠,兩膝彎曲有力,下盤穩(wěn)固,臂肘不可向外突出,小腹丹田充實飽滿,腹不內(nèi)凹,胸部放松不可用力緊張;兩肩極力放松,自然下垂,絲毫不得著力,雙眼目光注視拍擊砂袋之掌的中指,頸部放松,頭頂上攢,,虛靈頂勁,手掌必須始終是在自己身體的中線之上拍打砂袋,詳見騎馬式正步行功鐵砂袋打法身形姿勢圖解(圖1)。
練習左掌拍擊砂袋時,身法姿勢要領皆如前述,唯將雙腳站法易為左腳實,右腳虛,而右手則握拳抱收于腰側。
2。鐵砂掌正步行功操手打法圖說
顧氏秘法鐵砂掌操手行功共有五法,現(xiàn)分述如下:
1、拍法:按前述馬步要領站立,手掌提起至與面同高,雙肩手臂極力放松十指自然張開,指掌靈活,以身體的正中心線為基本落點,手掌絕不用力,自高處放松地自然跌落而下,以手掌后部的肌肉丘為力點全掌拍擊于砂袋之上;心中可意念此手掌似懸掛于空中之鐵塊,懸繩忽斷,鐵塊自空中迅疾落下,追加速度而砸擊于砂袋之上,其勁并可透過砂袋將袋下之木凳震裂。唯需注意者,絕不可用力擊打,須純用手臂腕掌自然之力如揮鞭般拍下(如圖2、3、 4)。
2、摔法:即提掌同面高,意注掌側,肩臂放松。手掌自高處自然落下,反掌以掌背一面摔擊沙袋,掌背切不可用力,十指切不可屈翹,以活勁抽鞭似摔擊沙袋(如圖5、6所示).
3、切法:提掌同面高,意注掌側肩臂放松,以手掌小指一側之掌緣部分為力點自然鞭擊砂袋,掌不用力勁活藏靈,手指伸直不屈 (如圖7、8所示)。
4、印法:提掌同面,意勁貫通,如前法臂肩膀放松,絲毫不可用力,以手掌跟部為著力點印擊砂袋(如圖9)。
5、點法:即提掌齊面高,屈腕勾手五指并攏如梅花五點之狀,肩臂放松;掌指自高處自然落下;以操練手掌之五指指尖為力點,如鳥喙啄木,掌 指切不可著絲毫拙力(如圖10)。
以上指\摔、切、印、點五法,初習行功十日之內(nèi),只習拍、 切二法,十日之后再逐步加入摔、印、點三法。習者每日定功一次或早晚各行功一次,時間以十分鐘左右為宜,切不可貪功冒進,延時多練,多則傷掌傷氣。每次依法行功前后,均須按上述所備藥水湯劑按摩揉洗手掌十指,若未輔以藥劑切不可習,記之。
以上即為顧氏秘法鐵砂掌定步行功之一正步操手的系統(tǒng)完整練法,雖僅為本功初步之一,但修習百日之間,即已可隨意揮掌,碎磚斷石。故習此功者需先修德,切忌恃技傷人,習者當謹記之。
四、鐵砂掌行功至秘精要——混元掌功法圖說
混元掌為鐵砂掌行功秘要,蓋鐵砂袋打法主修陽勁,而混元掌行功則最長陰勁,雖不修鐵砂掌功者,習之四五月后勁貫掌指,也可收斷磚碎石之效;再者習鐵砂掌功若途中必需外出或因雜務繁鎖而不便攜袋操掌,則每日于暇時依此法行功一二遍,即可保功長勁,令所習掌力不退,且簡便易行,空手可習,誠良法也。習者切莫以其法簡式寡而輕視之,古語有云:“大道至簡”,又云“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F(xiàn)將混元掌功法四式之行功要領淺述于下:
第一式:身形立正,雙腿并攏站立,目光正視前方,鼻中緩緩吸氣,左手掌心向上,五指指尖向右,自身體左側向上伸托 撐起,如力托青天之意;右掌垂于身體右側,掌心向下,五指指尖亦向右,手掌向下伸推撐按,似欲按陷大地之意。吸氣同時雙掌且分別緩緩以暗勁上托下按,雙掌須有彈性,暗含撐力,雙掌對爭;氣吸滿后雙掌繼續(xù)閉氣托按,至力盡時則全身放松緩緩呼氣;氣呼盡后,雙掌保持上托下按的原有姿勢靜立不 動,再又開始勻長吸氣,同時雙掌也又再暗暗用力,以暗勁分向上下?lián)瓮型瓢?,至力盡才全身放松緩緩呼出余氣。如此反復呼吸托按三次,在整個行功的過程中,身形雙掌始終保持上托下按的靜立姿勢不動,雙掌上下分爭托按所用均為靜力暗勁(如圖11所示)。
唯需注意者,行功中不論呼吸,均為鼻呼鼻吸;且須自然呼吸,務令氣息進出勻靜深長,切忌過急過緩;再者行功時須神凝意靜,心意皆貫注于雙掌托按之上,方能令氣力通達,掌勁自生;又有雙掌上托下按之時,雙肘肘尖均需向外,十指并攏不宜分張,而托按時雙膝更須自暗用力挺直,以促氣血自丹田通達兩肋雙脅,再自肋腋經(jīng)兩臂而貫注掌指也。
第二式:承接上式,曝氣時以右掌向上伸托撐起,左掌向下伸推撐按,雙掌分爭,十指指尖均向左,似欲上托青禾,下按大地,至力盡為止,再行全身放松呼氣。如此反復托按三次即可接行下式;雙掌分撐須用暗勁,其余要領均同第一式所述(如圖12所示)。
第三式:承上式,雙掌掌心向上分別自身體兩側向上伸托撐起如托天之狀,按前述之行功要領以暗勁反復伸托、三次再接行下式(如圖遣13)
第四式:承上式向上伸托運勁三次之后,身形不動,雙掌皆變掌心向下自上
向下伸按推撐,要同前式,亦以暗勁撐按三次后即可接行收功(如圖14所示)。
收功式:以上四式全功做完之后;即收回雙掌,相互摩擦至掌心火熱,然后以雙掌覆攢于雙膝之上,緩緩揉轉繞環(huán)數(shù)遍,慢慢起身后即可凝神靜意,來回散步數(shù)趟,同時微抖臂掌,信步輕蹬雙腿兩腳,松暢筋骨,活絡血脈之后則可自行收功。
此混元掌功四式亦可算是鐵砂掌功內(nèi)修之法,蓋因習鐵砂掌者,雖可于百日之間令掌勁初獲小成,然其勁力不免失之過剛,且手掌每日拍打操擊,功成后不宜驟離砂袋,間斷行功,是而故加修此混元掌功,一則可保功勁不失,二則可大增柔勁,習者當勤練之。
習者可于每日練習過鐵砂掌拍擊之法后加行此套功法一遍,也可于習者時間便宜之時習之。此混元掌功式雖簡,但至多每月早晚各行功一遍足矣,不宜過多

 


鐵砂掌功,精者代有其人,然近代此功最精者,當屬一代宗師顧汝章,顧公不僅拳法精妙,其一身武技之中最負盛名者當屬鐵砂掌功,曾于廣州以單掌擊斃俄國某力士所攜之烈馬.尤令人稱道者,是其能疊起十四塊方磚,一掌擊下底、面二磚完好無損,而中間十二塊磚盡皆碎裂,其掌力之剛猛,透勁之靈活,令人膛目結舌,所以得稱“鐵掌”顧汝章.觀顧公身形精瘦,然其掌勁剛柔并濟,運用隨心,實具武學巨匠之風范.
自古以來,武術各家各派之中均有以鐵砂操手求增掌力之法,然綜觀各派掌上功夫,能出顧公所傳少林正宗秘法鐵砂掌功煉法之右者則,鮮有其匹。其法至易至簡,其功至純至精;行功有定步活步之分,掌力求陽勁、陰勁之變;其中定步操手又是最為重要的鐵砂掌行功之基,分正步、順步、逆步三種練法,其功長功迅速,勁力宏大,依法行功只需每日十分鐘,月余即可以掌斷磚,百日之間可獲小成,三步功全之后,更可隨心所欲,輕而易舉地以陽勁粉碎對手骨骼,以陰勁擊傷體內(nèi)臟腑而外部體表絲毫不見痕跡,且功成之后雙手十指柔細靈活,宛如常人,全無其它死操蠻打以致令手掌僵硬粗糙、老繭橫生之弊,誠為鐵砂掌功中之上乘真品。今將正步操手詳介如下:
一 鐵砂掌行功之注意事項
1.練功應以恒為本,以勤為貴,切忌時練時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2.練功者須知漸進,切忌初習即急于求成,盲目加力延時,以免損傷手掌及相關筋絡臟腑。須知顧氏鐵砂掌初習每日操掌十分鐘足矣,百日之內(nèi)自然有成。 3.欲求功力精進者,須知節(jié)欲保精;初習鐵砂掌功百日之內(nèi)尤須禁免房事之舉。
4。練掌行功后一小時內(nèi)勿以涼水擦洗拭身,以免風寒內(nèi)侵。
5.飯后一小時內(nèi)不可行功,以免飽腹傷身。
6·行功拍擊砂袋之時,切忌開口呼吸,以免塵灰人口。
7.行功操掌之時,神意須始終貫注于掌上,以期氣隨意注,勁力貫通,切不可心懷雜念,神馳于外。
8.顧氏秘法鐵砂掌與他派掌功之最大異處,即為行功練掌操擊砂袋之時最忌臂膀貫力擊打,而須雙肩手臂盡力放松,使腕掌活絡,純以自然之力如軟鞭抽物般拍擊之,否則掌勁難免流俗于外壯拙力,此當為初學者切記。
9.切忌手掌及十指上有刀傷及一切破口損傷之情況下操掌行功、拍打砂袋。須待傷處完全愈合康復之后方可接行練習,以免引發(fā)傷處感染,而致不良后果。
10.依法行功月余至百日內(nèi)掌上功力即具小成,切勿隨意以掌擊人或以人試掌,更忌挾技凌人,以免傷人害己。
二 鐵砂掌行功之器具準備
1.備一與本人小腹同高之堅實木凳,凳面須平整,以作放置砂用。
2.以厚實之帆布縫制一長30—35厘米,寬25—30厘米見方的雙層砂袋。另選擇顆粒均勻,大小如綠豆狀圓珠形鐵砂重5—20斤,先以清水洗凈鐵砂內(nèi)混雜的銹塵污物,再以鮮豬血浸泡3—5小時,后放人鐵鍋內(nèi)炒制,直炒制鐵砂滾燙發(fā)熱或已發(fā)紅之時,再以食用菜油滴人鍋內(nèi)砂中接行翻炒片刻后即可取出。如此煉制之鐵砂顆粒漆黑烏亮,拍打時全無灰塵揚起,且其中銹毒盡除,最宜練掌。(如習者確實無處覓得稱意鐵砂,以同等數(shù)量之黑豆、綠豆各半代用亦可)。再將制好之鐵砂(或黑豆、綠豆各半)裝入袋中縫好備用即可。
3.鐵砂掌行功外用藥方
習鐵砂掌者,必須用藥.操掌功者每日以掌擊袋,即使是再高級之練法亦難免對手掌十指筋骨及相關脈絡臟腑有所振動,又恐日久氣血凝滯,故配以藥物一則可防手掌骨骼受傷,增強手部拍打之適應力;二則可起活血、散瘀、解毒、消腫、止痛諸效,并可以藥物加速行功,故習者不可不知練掌必備藥物相輔也。為使讀者諸君配制藥物方便經(jīng)濟起見,特自多則鐵砂掌行功用藥方劑中精選出顧氏真?zhèn)麒F砂掌簡易洗手藥方兩則,呈錄于下,供參考選用:
①顧氏真?zhèn)饕捉顪词址?BR>藥方:地骨皮半斤(中藥店內(nèi)均有售),食用鹽半斤。
制法:將地骨皮與食鹽加水3---4斤,共放人砂鍋中置爐上20---30分鐘煎開煮沸即成。
用法:每次行功前需將此湯藥置爐上加熱至微覺燙手程度;練打砂袋前后均應將雙掌放人熱湯中充分按摩浸泡操洗,以助藥力吸收。
以上洗手湯方劑一份可用百日,如百日之內(nèi)湯水干涸或有所減少,可適量加鹽加水調(diào)劑,但百日之后則須按上方重新配制一份.
②醋方
此方較之上方,配制更為容易,使用更為方便,且有可隨身攜帶之利,故錄之于后。
藥方:生銹鐵釘或小塊生銹鐵塊一斤(如有純鐵銹半斤猶佳),陳醋或米醋一斤(普通低度食用醋不可取用).
制法:將鐵銹與赭同放入一瓶中,密封存放15天后即可取出使用。此時鐵銹已完全溶入醋中形成一種暗紅色的特殊藥液。
用法:—行功前先將裝有混普藥液的瓶子充分搖勻,再倒出少量溶液,涂抹于手掌及手指各關節(jié)處,然后才可開始練功。待拍打完畢后,又需再以少許藥液涂抹于手掌二手背、手緣及十指等處,并須充分按摩手掌各處及手指各關節(jié)3--5分鐘以上方可.
以上二方均為鐵砂掌一代不朽宗師顧汝章所傳出,其配制至簡,使用至便然功效宏大,習者一試便知.
三、鐵砂掌定步行功之正步操手打法圖說
1.鐵砂掌正步行功操手身法姿勢圖說
行功時須于清靜無人處將砂袋乎置于木凳之上,習者以騎馬式之功架步型立于凳前,全身放松,心平氣和,氣沉丹田,如是先練習右掌拍擊砂袋之法,則右臂伸出準備拍打,左手握拳屈臂收置于左腰側,左拳虛握,暗蓄勁力;雙腳馬步站法應為右腳實--左腳虛(即與拍擊砂袋的手掌相同一側之腳為實,另二側腳虛),開胯圓襠,兩膝彎曲有力,下盤穩(wěn)固,臂肘不可向外突出,小腹丹田充實飽滿,腹不內(nèi)凹,胸部放松不可用力緊張;兩肩極力放松,自然下垂,絲毫不得著力,雙眼目光注視拍擊砂袋之掌的中指,頸部放松,頭頂上攢,,虛靈頂勁,手掌必須始終是在自己身體的中線之上拍打砂袋,詳見騎馬式正步行功鐵砂袋打法身形姿勢圖解(圖1)。
練習左掌拍擊砂袋時,身法姿勢要領皆如前述,唯將雙腳站法易為左腳實,右腳虛,而右手則握拳抱收于腰側。
2。鐵砂掌正步行功操手打法圖說
顧氏秘法鐵砂掌操手行功共有五法,現(xiàn)分述如下:
1、拍法:按前述馬步要領站立,手掌提起至與面同高,雙肩手臂極力放松十指自然張開,指掌靈活,以身體的正中心線為基本落點,手掌絕不用力,自高處放松地自然跌落而下,以手掌后部的肌肉丘為力點全掌拍擊于砂袋之上;心中可意念此手掌似懸掛于空中之鐵塊,懸繩忽斷,鐵塊自空中迅疾落下,追加速度而砸擊于砂袋之上,其勁并可透過砂袋將袋下之木凳震裂。唯需注意者,絕不可用力擊打,須純用手臂腕掌自然之力如揮鞭般拍下(如圖2、3、 4)。
2、摔法:即提掌同面高,意注掌側,肩臂放松。手掌自高處自然落下,反掌以掌背一面摔擊沙袋,掌背切不可用力,十指切不可屈翹,以活勁抽鞭似摔擊沙袋(如圖5、6所示).
3、切法:提掌同面高,意注掌側肩臂放松,以手掌小指一側之掌緣部分為力點自然鞭擊砂袋,掌不用力勁活藏靈,手指伸直不屈 (如圖7、8所示)。
4、印法:提掌同面,意勁貫通,如前法臂肩膀放松,絲毫不可用力,以手掌跟部為著力點印擊砂袋(如圖9)。
5、點法:即提掌齊面高,屈腕勾手五指并攏如梅花五點之狀,肩臂放松;掌指自高處自然落下;以操練手掌之五指指尖為力點,如鳥喙啄木,掌 指切不可著絲毫拙力(如圖10)。
以上指\摔、切、印、點五法,初習行功十日之內(nèi),只習拍、 切二法,十日之后再逐步加入摔、印、點三法。習者每日定功一次或早晚各行功一次,時間以十分鐘左右為宜,切不可貪功冒進,延時多練,多則傷掌傷氣。每次依法行功前后,均須按上述所備藥水湯劑按摩揉洗手掌十指,若未輔以藥劑切不可習,記之。
以上即為顧氏秘法鐵砂掌定步行功之一正步操手的系統(tǒng)完整練法,雖僅為本功初步之一,但修習百日之間,即已可隨意揮掌,碎磚斷石。故習此功者需先修德,切忌恃技傷人,習者當謹記之。
四、鐵砂掌行功至秘精要——混元掌功法圖說
混元掌為鐵砂掌行功秘要,蓋鐵砂袋打法主修陽勁,而混元掌行功則最長陰勁,雖不修鐵砂掌功者,習之四五月后勁貫掌指,也可收斷磚碎石之效;再者習鐵砂掌功若途中必需外出或因雜務繁鎖而不便攜袋操掌,則每日于暇時依此法行功一二遍,即可保功長勁,令所習掌力不退,且簡便易行,空手可習,誠良法也。習者切莫以其法簡式寡而輕視之,古語有云:“大道至簡”,又云“真?zhèn)饕痪湓?,假傳萬卷書”。現(xiàn)將混元掌功法四式之行功要領淺述于下:
第一式:身形立正,雙腿并攏站立,目光正視前方,鼻中緩緩吸氣,左手掌心向上,五指指尖向右,自身體左側向上伸托 撐起,如力托青天之意;右掌垂于身體右側,掌心向下,五指指尖亦向右,手掌向下伸推撐按,似欲按陷大地之意。吸氣同時雙掌且分別緩緩以暗勁上托下按,雙掌須有彈性,暗含撐力,雙掌對爭;氣吸滿后雙掌繼續(xù)閉氣托按,至力盡時則全身放松緩緩呼氣;氣呼盡后,雙掌保持上托下按的原有姿勢靜立不 動,再又開始勻長吸氣,同時雙掌也又再暗暗用力,以暗勁分向上下?lián)瓮型瓢矗亮ΡM才全身放松緩緩呼出余氣。如此反復呼吸托按三次,在整個行功的過程中,身形雙掌始終保持上托下按的靜立姿勢不動,雙掌上下分爭托按所用均為靜力暗勁(如圖11所示)。
唯需注意者,行功中不論呼吸,均為鼻呼鼻吸;且須自然呼吸,務令氣息進出勻靜深長,切忌過急過緩;再者行功時須神凝意靜,心意皆貫注于雙掌托按之上,方能令氣力通達,掌勁自生;又有雙掌上托下按之時,雙肘肘尖均需向外,十指并攏不宜分張,而托按時雙膝更須自暗用力挺直,以促氣血自丹田通達兩肋雙脅,再自肋腋經(jīng)兩臂而貫注掌指也。
第二式:承接上式,曝氣時以右掌向上伸托撐起,左掌向下伸推撐按,雙掌分爭,十指指尖均向左,似欲上托青禾,下按大地,至力盡為止,再行全身放松呼氣。如此反復托按三次即可接行下式;雙掌分撐須用暗勁,其余要領均同第一式所述(如圖12所示)。
第三式:承上式,雙掌掌心向上分別自身體兩側向上伸托撐起如托天之狀,按前述之行功要領以暗勁反復伸托、三次再接行下式(如圖遣13)
第四式:承上式向上伸托運勁三次之后,身形不動,雙掌皆變掌心向下自上
向下伸按推撐,要同前式,亦以暗勁撐按三次后即可接行收功(如圖14所示)。
收功式:以上四式全功做完之后;即收回雙掌,相互摩擦至掌心火熱,然后以雙掌覆攢于雙膝之上,緩緩揉轉繞環(huán)數(shù)遍,慢慢起身后即可凝神靜意,來回散步數(shù)趟,同時微抖臂掌,信步輕蹬雙腿兩腳,松暢筋骨,活絡血脈之后則可自行收功。
此混元掌功四式亦可算是鐵砂掌功內(nèi)修之法,蓋因習鐵砂掌者,雖可于百日之間令掌勁初獲小成,然其勁力不免失之過剛,且手掌每日拍打操擊,功成后不宜驟離砂袋,間斷行功,是而故加修此混元掌功,一則可保功勁不失,二則可大增柔勁,習者當勤練之。
習者可于每日練習過鐵砂掌拍擊之法后加行此套功法一遍,也可于習者時間便宜之時習之。此混元掌功式雖簡,但至多每月早晚各行功一遍足矣,不宜過多

 

渾元鐵布衫
渾元鐵布衫為內(nèi)家渾元門硬氣功絕技之一,此功內(nèi)外兼修,陰陽并煉,式古古樸,功效神速,如按要領艱苦修習,百日即可見效。功成可練出鋼皮鐵骨的驚人功夫,全身堅硬如鐵有如身著一鐵布長衫,拳打無痕,棒擊無傷、且有健體養(yǎng)生之功。
渾元一氣 兩腳開立路比肩寬,雙膝微曲,膝蓋不超腳尖,手指自然分開,雙手置于體前,如抱球狀,掌指斜向前,掌心相對,斜照丹田。雙目垂簾,舌抵上腭,精神斂,呼吸柔和自然,全身放松。意念。吸氣時,天地之精氣從頭頂百會穴吸進了丹田,小腹凸起;呼氣時小腹微收、吸進之氣分作兩股流至腳心。如此反復練習30~60分鐘。 外功修煉 力按千斤 兩腳開立比肩略寬,頭正項直,百會上頂,舌抵上腭,兩手下垂置于大腿外側,肘微屈,掌心向下,手指分開,指尖朝前。采用逆腹式呼吸法,以鼻緩慢吸氣,收肛,雙掌提至腰兩側小腹內(nèi)收,意領丹田之氣升至百會;以鼻緩緩呼氣,雙掌慢慢下按復原,用暗勁按,即用意不用力。把胸腔之氣壓到丹田,頭頂之氣亦降回丹田,同時松肛,小腹繃緊凸起。反復練習18次。
懷中飽月 兩腳開立比肩約寬一腳,下坐成馬步。兩手成拳置于腰側。用逆腹式呼吸法,鼻吸鼻呼。吸氣,雙拳變掌提起至胸前,掌心相對,指尖朝前,閉氣提肛,用抖勁,雙手緩慢用力向前空插,力貫雙掌,氣運全身。插到盡頭,呼氣,再吸一口氣,雙臂向下劃圓弧朝左右分開,直伸成一字形,掌心向前。繼則雙手向內(nèi)惻用力環(huán)抱,掌心相對,腳趾抓地用抖勁,雙臂緩慢地用力內(nèi)收,意念杯中抱樹,一觸樹身即用手勁將其粉碎。雙手向內(nèi)夾至胸前時變?yōu)檎菩南蛳?,用暗勁朝小腹下按,將氣貫到丹田,小腹隨之鼓勁外凸,按畢呼氣。反復練習18次。
霸王舉鼎 兩腳開立比肩約寬一腳,下坐成馬步,雙手成掌下垂置于膝內(nèi)側,掌心向前。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氣,雙手握拳,屈肘舉雙拳于肩前,拳心相對,同時小腹內(nèi)收;閉氣腳趾抓地,上下齒用暗勁咬住,雙手如抓千斤銅鼎,緩緩向頭頂上方托舉,同時意領丹田之氣上達于頭頂,頭部如頂有千斤重物,雙拳上舉時,眼珠上輪,意守百會穴。雙拳舉到盡處,慢慢下落至肩前,呼氣,放松全身,但頭頂千斤之意不可松。如此反復練習18次。
金剛拍打 金剛煉丹 如前馬步站立,左手握拳于腰側,右掌上舉于右前上方。用逆腹式呼吸法,以齒縫吸氣,小腹內(nèi)收,意想腹中之氣上提到胸;閉氣,以意將內(nèi)氣貫入丹田,小腹自然繃緊外挺;右掌以掌面向小腹拍擊,同時以鼻作短促有力的噴氣。鼓動于腹,意想丹田內(nèi)氣從神闕穴(肚臍)進發(fā),抗住手掌的拍打??蓳Q左手如法練習。反復練習15~30分鐘。
金剛撣塵 如前馬步站立,雙臂左右分開,伸直成一字形,掌心向前,手指并攏。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口吸鼻呼,以口之齒縫作深長緩慢的吸氣,小腹內(nèi)收,將腹中內(nèi)氣上提到胸胸部自然外挺;氣吸足后閉氣,意想胸中內(nèi)氣充盈;接著雙掌同時向胸部拍打,用掌面拍擊胸部同時以鼻作短促有力的噴氣,氣沉丹田,意想內(nèi)氣從膻中穴(兩乳之間)進發(fā),胸部肌肉暴發(fā)用勁,抵抗手掌拍擊。反復練習15~30分鐘。肋部亦可如此拍打,練法同上。
金剛擊鼓 左腳向前跨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握拳置于腰側右臂朝體前平伸,掌心向上,掌指朝前。用逆腹式呼吸法,口吸鼻呼,以齒縫作緩慢深長吸氣,小腹內(nèi)收,胸部外挺,同時以意領氣上達頭頂百會穴,眼珠隨之上輪,意守頭頂百會穴;氣吸足后閉氣意想內(nèi)氣布滿頭部;屈右肘,右掌以掌面拍擊頭頂部,同時以鼻作短促有力的噴氣,胸腹部肌肉同時用勁,內(nèi)氣上頂,意想手掌拍打在一彈性極好的球體上,可練頭頂堅硬且具彈性。左手拍打亦如此法進行,唯用右弓步而已。反復練習15~30分鐘。注意:以上各式拍打力量要由輕至重,隨著功力提高,可逐漸換成拳、砂袋等物拍打。 遍身排打 直身站立,吸一口氣閉住,鼓氣運勁于準備排打的部位,意守該處,用掌、拳(功夫深了也可用砂袋、竹條把、木棒等)排打,排打過程都是閉氣,閉不住氣時停止排打,如此反復習練。然打順序:先排小腹,再打胸部,然后到腰部及肋部再到頭部、背部(可直接用竹條把或木板排打),最后到四肢(打下肢時可站弓箭步)。排打完畢,揉摩一下受排部位放松全身即可。
 

 
 
 
 
 
 

 
降龍十八掌吸勁神魔掌
 
 
降龍十八掌秘傳練掌之一的“螺旋掌法”,其主要功能和技擊特點,在于毀傷人體;而“吸勁神魔掌”則是以借勁擲人為主,傷人為次。在練法和用法上都較難于“螺旋掌法”。
 
 
截拳逍創(chuàng)始人、武術技擊家李小龍先生以“李三腳”、“沉拳”和“勾漏手”三大絕技而著稱。這幾種拳法是中國傳統(tǒng)內(nèi)家功夫中身法上沾連粘隨,手法上聽化纏發(fā)和出手綿綿觸人而發(fā)人于丈外的一種簡單表現(xiàn)形式,對于過去內(nèi)家高手來說,這只是雕蟲小枝。
 
 
而“吸勁神魔掌”外看起來在表現(xiàn)形式上同李小龍的“勾漏手”和“沉拳”無異,但在武功的境界和研究的層次、修練原理等方面都要比“勾漏手”和“沉拳”高深得多。李之“勾漏手”只屬連消帶打之意,而吸勁神魔掌不但要搭手如蛇纏物,充分控制對方的手腿,更主要的是控制住對方的整個身體平衡,使其如我掌中玩物,任我所為。
 
 

一、基本原理
 
 
“吸勁神魔掌”首先要將人體修煉出一種內(nèi)勁流。內(nèi)勁流要貫串于周身之上下,在運動時它從內(nèi)勁流的根源即腳根到用于接觸實物的梢節(jié)手掌,途中經(jīng)過的踝、膝、胯、肩、肘、腕等大小關節(jié)、筋肉、骨骼、氣血等各細胞都只能幫助內(nèi)勁流最大限度地暢通。內(nèi)勁流粒子并能始終在梢節(jié)上存在,不接觸對方實體是關閉著,一經(jīng)接觸實體就立即啟動顯示出來,不將人體打放出去和斷開,內(nèi)勁流給終不斷。它的原理猶如發(fā)電機、電線和燈泡之間的關系,足腿腰胯肩背是發(fā)電機,手臂只是傳遞電流的電纜線,只要開關一開,電燈泡就亮,開關不斷離,電燈泡始終是亮的,吸勁神魔掌的道理即如此。
 
 
二、幾種簡單的實踐體驗方法:
 
 

吸勁神魔掌的原理決定了它的技擊特點,示之以虛,觸之以實,勁力奇特,周流不息猶如電線一般,平常顯示不出它的奇特威力,但只要人一接觸要么被打出去,要么被吸住難以脫身。練出吸勁神魔掌的內(nèi)勁流威力,只是知已功夫的一方面功夫,因為人是有思維的高級動物,僅有強大的知已功夫是不夠的,還必須訓練出隨對方而變的知彼功夫,方能相機而動,擇機而變,將練就的知已功夫淋漓盡致地充分發(fā)揮出來,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百戰(zhàn)而不殆的境地。
 
 

1、前后上下勁的變勁手法演示:
 
 

讓被試者(乙方)扎馬步或前后樁,雙手在胸腹部緊抱氣墊或腳靶。我方(甲)站前后樁,重心以后腿為主,松肩墜肘,涵胸拔背,頭頂上懸,雙目含神,命門后撐如弓,兩胯松騰而抱,架子越低越好,后足尖以向前或內(nèi)扣為上。與乙方抱靶的雙臂始終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即曲中含直,直中有曲,與靶接觸的手不要直力張開,須松柔微扣,猶如貓捕老鼠之擄爪,不但要有捕按之勁,而柔中含剛的利爪已深透鼠身將鼠牢牢地控制。甲乙雙方的距離,要以甲進半步即能越過彼身,傷人之根,更主要的是可摧人之意,放人之妙。當甲松柔之手與靶接觸之時,后腿蹬勁淬然發(fā)勁,跟進半步,①乙方不發(fā)生任何化解和抵抗,會輕而易舉地發(fā)放出去;②當乙向前抵抗時,甲可由向前之勁變?yōu)橄蛏现畡?,使乙抵抗勁化解重心上提,足樁離地,此時甲再由向上之勁變?yōu)橄蚯鞍l(fā)力之勁,乙必被騰空發(fā)放出去。在整個發(fā)力過程中,甲手緊貼扣乙方靶位,旁觀者很難看出變化,甲乙心里須明白;③當甲發(fā)力時,如乙向下沉身抵抗,則甲應)頎勢隨乙向下捋按,待乙勁盡時,再向前發(fā)勁,乙同樣被發(fā)跌出去;④當甲接觸發(fā)力時,如乙身后仰化解時,甲要沾貼住乙并隨之向乙之后下方接勁吐力,乙仰面跌倒。
 
 

2、左右變勁之手法演示:
 
 

無論你練就的功力有多么雄厚,但拿不伎對方的重心或發(fā)力不到位,是很難于傷害和發(fā)擲對方的。
 
 

①當你發(fā)勁推乙方時,乙突然向左或向右旋身化解,甲方會感到勁力走空,勁不能發(fā)于乙身上。②當乙向右旋轉化解時,待乙之化勁將盡時,甲沾貼對方之右手,用掌背沾著乙方,左手則沾按在右手上,兩手繼續(xù)發(fā)棚擠之勁,乙方舊力已去新力未生必被發(fā)放出去。乙向左化解道理相同。
 
 

吸勁神魔掌在開式上屬于摸不著看不見的內(nèi)勁流變化,不屬一招一式之武術,況它只屬于“降龍十八掌”眾多修煉功法其中之一,而十八掌各功法又相互聯(lián)系不能分割,故,寫此文實難盡人意干分之一。然要練就此功,只有經(jīng)長期修練,細心體味,功方能至上乘之境。然真正修煉有素的內(nèi)功高手,對于低于自己功夫的對手,不但手臂、腿腳能觸之發(fā)于丈外,而周身驅(qū)干接敵之拳腳同樣能借敵勁,將敵彈擲而出。
 
 

三、練習的方法:
 
 
“吸勁神魔掌”之功理和性質(zhì)決定了周身骨節(jié)四梢必須具備:一、強大的內(nèi)勁流;二、此內(nèi)勁流遇空為虛,觸之則實,并在接觸斷開之前,要自始至終存在;三、一旦與實物接觸要具有很靈的吸粘勁;四、內(nèi)勁流之方向要求將從以下的功法中獲得。
 
 
1、坐樁:
 
 

坐樁也稱坐盤,可分為自然坐、盤坐。自然坐即是日常生活中坐橙子、沙發(fā)等為自然坐。盤坐也分為單盤、雙盤、枷跌盤等。坐樁之武功修煉主要矛盾是軀千頭項部位之要領,手膀臂之要求和與軀干之間協(xié)同之關系等。無論是哪種方式的盤坐都要求:1、頭部。因頭部為一身之主宰,精神之柱,故頭要有向上虛領之意,面帶微笑,面肌充分放松,兩眼斂神可向。前看一個目標(對治療近視眼和練眼的亮度功夫很有益處),也可微睜半閉,兩齒相扣,舌頂上腭,以接通任督兩脈之氣,舌攪出之津液要如吞咽物一樣咽送下去可以滋補五臟六腑,故有花清玉液之稱。2、頸項部。頸項為呼吸氣管,素有“上打咽喉下撩陰”和“喉頭永不拋,打盡眾英豪”之說。同時又是頭部與軀千銜接之樞紐,故頸項一要豎起,二要下頜收斂緊護住喉頭。無論在技擊中如何動作,身軀之正中線、喉頭、下頜鼻尖始終都要在一條直線上。3、肩背部。肩要向下松沉并有向外引伸之意。背之松緊直按影響著呼吸是否順暢、肺活量之大小。故背上下要豎直,背微張、胸微含,以呼吸舒泰自然為佳。4、腰腹部。腰后有藏精之腎和命門,也為周身之要害處。常人之凹腰撅臀乃為內(nèi)功拳之不容,故有刻刻留意在腰際之說,所以,命門兩腎之后撐,使得臀部自然下溜,會陰上提,一方面與百會上下相照,中脈相通,氣能自存于丹田,另一方面使臀部以上中正挺拔。5、子臂。當頭、頸、軀千按要領將姿勢擺正好后,兩手腕充分松開搭放在兩膝之上,兩條臂好似掛在兩膀上松墜下沉。6、意念。坐樁雖然簡單,但對于初學之人要做到上述之要領也決非易事。故開始之意念,以從上到下檢查各部位是否符合要領為上。經(jīng)一階段練習掌握了各要領之后,意念頭項的上領使整個脊椎挺拔,而骨架上的肌肉細胞似水珠一樣,離開其附著的骨架下垂欲滴,而氣卻充于骨縫之間周流不息。習之長久,周身氣血鼓蕩,自有妙不可言之感。7、手臂與軀千之協(xié)同訓練。其目的是,體會鍛煉手臂在抬起懸空無論作任何動作都能保持上述坐樁之各項要領,以使腰背傳過來之內(nèi)勁流能充分地從手之梢節(jié)傳遞出去打下良好的基礎。
 
 
練習方法:意念軀干的每個肌肉細胞向下松墜。因肌肉筋膜之間由于韌帶張馳之力隨著肩背的向下松垂帶動兩臂緩緩向上拾起,兩手心向下,五爪自然松開似抓兩個小球,高低抬至兩腕與兩肩平,寬度較兩肩窄即可,兩肘要微曲,并有下墜松沉之感,整個動作均勻緩慢柔和。另一意念方法,也可想象氣自丹田而生,經(jīng)中脈分至兩膀,兩臂猶如充氣之皮帶,隨充氣而緩緩抬起。總之兩臂的抬起猶如吊車臂和吊車的關系,吊臂的起落是由于吊車之動力驅(qū)使,吊臂只起一個支撐和傳遞,作用。當架子擺好后仔細檢查體會肩部松沉程度,好似兩手搭放兩膝一樣舒眼輕松,起落的次數(shù)至不出現(xiàn)強力努勁為止,也可使抬之臂不下落,到酸疼難支時再輕輕放下,體息后再抬起練習。
 
 
2、站樁:
 
 

站樁可分為定樁和動樁兩種形式,是求得強大的內(nèi)勁流以及內(nèi)勁流變化的一種不可缺的訓練方法之一。定樁之臣的是將本身之重量變成自身平衡范圍內(nèi)之“最大有效重量”,根據(jù)力學“有效重量越大,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越大”的原理,經(jīng)過“調(diào)形”、“調(diào)心”、“調(diào)息”,使上下之內(nèi)勁流練通,使上肢梢節(jié)獲得的“內(nèi)勁流”相應增大此種“內(nèi)勁流”在內(nèi)功拳中稱為“整體力”。因武術技擊特性決定了武術是瞬息萬變、飄忽不定的情況下自由搏殺,故經(jīng)過定樁所求之整體力要通過動樁才能體現(xiàn)出來,走樁之延伸即是動樁,動樁慢到極處即是定樁。但練至高層次,當神、膽、功、藝達到臻境時,極靜之中含有極動,極動之中內(nèi)藏極靜,即武術家們所說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傊毩暥稌r,不失動樁之意,作動樁時不失定樁之勁,方為訓練動靜之準則。因此,利用定樁和動樁通過養(yǎng)神、練意、調(diào)身、行氣之法,方能求出既符合人體生理衛(wèi)生,又照顧身體壽命之規(guī)律,最適用于自由搏擊,即擁有強大的內(nèi)勁又有靈活多變勁力連綿不斷,此即為“內(nèi)勁流”也。此“內(nèi)勁流”能使周身氣血鼓蕩,遇空則虛,觸之為實,沾之不丟,變化無窮,無隙可尋,故能制人而不被對方所乘。
 
 

(1)無極樁:兩腳距離寬度略寬于肩,五趾虛扣,全足踏實于地面,足尖里勾呈內(nèi)人字,兩膝里扣微曲,頭正頸直,下頜微斂,肩松背挺,胸部舒但自然,命門兩腎后撐,使背部一豎直線,腰腹自然放松,兩胯相抱,臀部下溜,谷道自撮,會陰、百會穴相照,兩臂好掛在兩膀上自然松垂,五指松開徽曲放在大腿兩側,唇齒輕合,舌抵上腭,神態(tài)自若,面帶溫和之容,整個身體要保持松靜自然,不偏不倚,立身中正(以后無論定樁、動樁,身要領皆如此,不再重復),此式乃無極式,意即:心志空冥,無思無念,貌嬰兒混混沌沌。
 
 

(2)太極樁:從無極樁開始兩足之涌泉穴虛虛合住,兩腿緩緩下屈,并帶動整個軀千重心緩緩下降,兩臂在整個身體的帶動下從體現(xiàn)兩側向外、向上、向里,至兩手腕高與肩平、距窄于肩,兩手五指自然松開抓兩個小球,手心向下,此時整個身體的下降至恰到好處。身架的高低可根據(jù)自身功力而走。此時腋下含空,肩既有向下松沉之勁又有向外引伸之意;肘即有向下沉墜之勁,也有橫撐之意。由于兩足內(nèi)勾,臀部在兩足后面投射在小平面上之影,與兩手臂在兩足前面投射在水平面上的影恰好形成一平面圓,而周身之頭、肩、腕、背、肘、臀、膝、腳好似都與一個大球的里曲面相觸,故此時已呈太極球之形。此時雖形不動,但心有頭頂破青天,腳踏穿涌泉,膝頂背倚,臀靠肘橫,手撐破天邊之意,周身充滿太極之氣,形成太極之形,故全身混然一太極也!
 
 

(3)太極陰陽動樁A:
 
 

武功的最高境界認為:人是一個與宏觀宇宙相通的小宇宙,人同世界萬物一樣,受宇宙萬物普遍規(guī)律的制約,而這一普遍的規(guī)律就是“道”,《周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陰和陽是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屬性。世界萬物的變化,無一不是陰陽搏擊變化的結果。故,作為武功修煉之道,不但要明自身之陰陽,且在交手中還要能控制對方之陰陽,方為武功修煉之大道也!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背)之,從陰陽則生,逆陰陽則死。故,從太極樁至太極陰陽動樁的練習,人體長期循太極陰陽軌跡運轉,不但能使人體自我調(diào)控能力得以恢復,經(jīng)脈疏通真氣萌發(fā),引出武功所需之“內(nèi)勁流”,對敵交手時,達到內(nèi)勁自動化,而且至高境界還可修成“天人合一”之道,此為武功修煉以外引內(nèi)之開門鑰匙,為千方不傳之秘也。
 
 
太極陰陽動樁A動作練習方法:由太極樁之身體重量均衡地分布在兩腿上轉化成整個身體重量全部坐在右腿上。右腿隨著整個身體重量的下壓,右腳擰蹬地面,右膝一面墜一面逆時針向左方向旋轉;右胯、臀一面下墜,一面也是逆時針方向,隨膝之運動由后向右、向前、向左方向旋轉,胯部以上,中線劃分,右邊軀干與右手臂皆循胯的軌跡而運動。左腿變虛左膝由左胯帶起向左、向上同時逆時針旋轉,左胯隨右胯之下沉而上抽也逆時針向后向右旋轉,左軀干和左手臂也隨左胯的軌跡運動;右腿擰蹬直至蹬不動,右胯前送,左胯后抽不能再旋轉為止,整個動作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應是o形,水平、立體歸合起來其運動軌跡即是向一個方向旋轉的太極陰陽球。
 
 
(4)太極陰陽動樁B:
 
 

當太極陰陽動樁A動作完成時,右腿承受體重六分力,左腿承受四分力。當作動樁日時,此為陰陽虛實轉換之分界,作動樁A時,右腿、右軀干、右手臂為實,下降為陰;左腿為虛、左軀千、左手臂為虛,上升為陽。隨著右實向左之轉化,使陰降陽升,右腿承受重量逐漸向左腿轉化,故在水平方向上即發(fā)生左右之旋轉,又發(fā)生左右方向之位移。動樁A動作完成結束,隨左胯由后向左向前、向右在左腳的蹬擰下一方面直到左腿蹬不動,左胯前送,右胯后抽,腰胯旋轉不動時為止。整個軌跡在乎面上的投影為龍形曲線,立體面投影為曲線,整個動作復合起來就是一個立體太極陰陽球。
 
 
太極陰陽動樁功可由動樁A到動樁B,再由動樁B到動樁A,循旋轉著的太極陰陽球作無規(guī)則變化無窮生生不已的軌跡運動。久練之,再加布神候氣之法,則周身氣血鼓蕩如充氣之皮球,不但本身能抵抗外來之力,且變化莫測之旋轉能吸盡一切外來打擊之力,而位移之滾動又能同時摧毀對方。
 
 
太極陰陽動樁動作要頸和注意事項:太極陰陽之動樁是將人體從中線分開,動樁之高低由太極樁而定,高度基本不變,在水平方向上既發(fā)生水平之旋轉,身體重心又發(fā)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移動。中線分開的左右兩邊之對稱點,運動軌跡始終同太極球轉動時球上的對稱點一樣,旋轉之切線方向平行而方向相反。隨著時間的增長,功力越高,陰陽轉換越圓潤越順當。
 
 

〔5)龍形樁:
 
 

龍形樁是在上述諸樁的基礎上,于水平面上,步沿龍形曲線曲折婉蜒練習走樁或行樁,而在立體空間和周身之氣的方向也體現(xiàn)出龍之升降之能。
 
 

兩足尖相觸,兩足后踵分開呈內(nèi)八字形,曲膝高度任意而定,凝神走氣,兩手按在腹前或同太極樁手型皆可,將重量移于左腿,右腿提起,意從泥里拔出一樣,向右前如貓行力求輕緩地邁出小半步,左腿摧動整個身體向前推動。在左腿由全承受身體重量至減到剩七分重量時,則成前三后七之樁;如再向右腿上推進,至左腿只承受六分力時,則為前四后六樁。如左腿站累時,可將身體重量全部移于右腿之上,左腿從泥里拔出一般經(jīng)過右足再向右足左前方邁進半步,右腿可向前推進變成不同的樁功。整個行進路線為龍形曲線即“S”形,每邁一半步為半圓的1/2處,而足尖方向指向另半圓。如此在5曲線上或走或行,垂直面上帶動軀體的抽提升降、步之起落,水平面上之蜿蜒曲折,使整個軌跡運行如神龍游空,縱橫左右上下升騰,妙不可言,如練之純熟動作速度可任意加快,交手時如霧中游龍,神出鬼沒,變化難測,給人一種飄忽不定無所適從之感。故,練成龍形之身,搜骨之力,也為十八拿之特色之一也。
 
 

3、吸勁神魔掌及沾之勁和多方向無規(guī)則變化之靈勁訓練:
 
 

(1)人體站在放置齊腰的大水池邊,站成太極樁,用手虛按在一大葫蘆上(一大充氣的皮球也可)用丹田之勁,使內(nèi)勁流傳到按葫蘆之手上,緩緩下按葫蘆,由于水之浮力,葫蘆下按受一個阻力,此時細心體會手所受之力,但此時所按葫蘆之手臂不能用絲毫之僵勁,好似手臂只起傳遞內(nèi)勁流之作用,手起控制葫蘆不能滑掉之作用,手勁稍松上拾時再仔細體會葫蘆與手之沾粘勁。
 
 

(2)用雙手或單手控制葫蘆,用太極陰陽動樁來練習葫蘆與手之間的上下左右前后變化之勁,此時無論是左右前后上下運行,手臂只起控制葫蘆的作用,而旋轉之動力來源于陰陽虛實變換的腿和腰胯,經(jīng)肩背而傳于手臂的。
 
 

(3)可將一條橡皮筋穿過葫蘆,兩頭固定起來成水平方向與腰高即可,利用龍形之樁練習,雙手與葫蘆在立體圓上推按帶拉等諸勁之受力變化的體會。
 
 

(4)將像皮筋固定在垂直方向上的上、下兩端,葫蘆固定在橡皮筋上高度與腹高即可,利用龍形樁使雙手與葫蘆在水平面上左右前后之變化受力體會。
 
 

(5)如有條件,可在名師的指導下與老師搭手,無論是動步或定步都隨老師的勁化而變化,使內(nèi)勁流始終貫穿于兩手臂之上,使兩手臂如兩條靈蛇,束纏在老師的手臂上,則大功基本告成。
 
 

以上“吸勁神魔掌”之諸功法介紹中對于手法之變化、神意之運用、行氣之運使均待機再述.
 
 
 
 
 
 
 
 
 
 
 
 
 

再談蹲墻的功效、練法和注意事項

再談蹲墻的功效、練法和注意事項

(這是用GIF制作的示意圖,實際動作應該是均勻緩慢)

蹲墻,又叫面壁蹲墻,原來是內(nèi)家拳用來松腰的秘法,后來由氣功、武術學者龐明先生傳出。蹲墻是一個動作簡單而又效果顯著的健身方法。說它簡單,是因為蹲墻只有兩個動作要領:一是面對墻壁,二是下蹲上起。就這樣一個簡單的連貫動作,若能認真練習會產(chǎn)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練習蹲墻有什么效果呢?首先,它有助于松腰,因此可以作為內(nèi)家拳的基本功。其次,它可以強腎,是一種健身養(yǎng)生的良法。第三,它能夠強化人體混元氣的升降開合,是糾正體內(nèi)氣機偏差的有效方法。第四,它能夠減肥,對冶腹部肥胖效果明顯。第五,它能夠防治感冒,不論是癥狀初起還是感冒已經(jīng)比較嚴重,都可以通過蹲墻來改善相關癥狀。蹲墻的基本練法如下:

 

1.原地試蹲。首先試一下原地緩緩下蹲上起,下蹲時腳掌或腳跟不要離地,蹲至大腿與小腿相貼,然后上起站直身體。如果原地下蹲感到很困難,例如膝關節(jié)疼痛,就先不要練習蹲墻。


2.尋找墻壁。初學者最好找一面比較光滑的墻壁來練習,例如門板或大柜衣鏡,粗糙的墻壁會把鼻子擦痛。

 

3.調(diào)整距離。調(diào)整距離有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調(diào)整腳與墻壁的距離,另一個是調(diào)整兩腳之間的距離。腳與墻的距離近一點,難度就大一些;雙腳分開一點,蹲起來就容易一些。一個合適的蹲墻距離既要能夠蹲下去又略感吃力。

 

4.正式練習。找準合適距離以后,頭部正向墻壁,略收下頦,閉眼(初練階段可以睜眼)下蹲上起。下蹲時大小腿相貼,上起時身體站直,這樣為蹲墻一次,開始階段每次蹲墻20至50次。

 

5.增加強度。一是指增加蹲墻的次數(shù),二是指加大蹲墻的難度。蹲墻熟練以后,如果以健身、減肥為主要目的,可以著眼于增加蹲墻的次數(shù),每次蹲墻的次數(shù)從50增加到100、200甚至更多。以中等速度來蹲墻,蹲200次一般在20分鐘左右。如果以練功為主要目的,可以著眼于加大蹲墻的難度,這里說的難度主要是指縮小兩腳之間的距離和腳尖與墻壁的距離,當脫掉鞋子光腳蹲墻時能做到兩腳并攏、腳尖抵住墻壁,通常會感到腰部比較松動,腹內(nèi)氣機盎然,身體的整體性加強。

6.結束練習。蹲墻完畢以后,兩手重疊在小腹上,按左—下—右—上的方向緩緩轉動20下,然后安靜片刻,再睜開眼睛,走動放松,結束練習。

蹲墻雖然動作簡單,但初學者要想取得好的健身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蹲墻的時候要集中精神,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身體上來,不要一邊蹲墻一邊思考別的問題。第二,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下子蹲得太快、太多、太難,練習以后不應該感到精疲力乏,而是精力充實,留有余興。第三,初練蹲墻不要管呼吸也不需要意守,只要自自然然呼吸,認認真真做動作就行。第四,蹲墻不要仰頭或把頭側向一邊,蹲墻練習的全過程都要保持頭部中正,略收下頦,寧可拉開距離降低難度,也不要動作變形。第五,要注意蹲墻過程中的放松。上起的時候要注意頭頂百會穴上領,由頭部帶動上起,避免下肢或膝蓋的拙力。站直的一剎那注意下肢的放松,站直以后停留片刻再下蹲,有一個松緊轉換的空隙。第六,注意蹲墻前后衣服的增減。不要一下子脫掉衣服去蹲墻,應該蹲到身體發(fā)熱以后再逐件脫去衣服。蹲墻結束后馬上用干毛巾擦去身上的汗跡,迅速穿上衣服保暖,放松休息半小時以后再去洗澡。
腎虛者練松腰功法面壁蹲墻功,效果非常神奇,有福者進!

  一、姿勢要求,面對墻壁,兩腳并攏(開始時可兩腳分開,平行站立與肩等寬),腳尖與墻根接觸,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然后下蹲,蹲時兩肩前扣,含胸,鼻尖觸墻,頭不可后仰,腰向后突,不可前塌,蹲到大腿呈平行狀時,可停留一會再往下蹲,蹲到極限再慢慢上升站起,起時鼻尖也要觸墻,故此法又稱面壁蹲墻法,反復進行,多多益善。
  本功法無需用意念,只要認真蹲、起即可。當然若能下蹲時意守臍內(nèi),上升時意守百會效果更好。
  二、功效:本功法是松腰秘法,反復練之可幫助松腰。腰一旦放松,則周身氣血易于流通,不但強身壯體效果明顯,而且是調(diào)節(jié)氣機的良方,可以糾正身體各部分已紊亂了的氣機。只要不是精神失常,無論哪里的氣不順,皆可以此調(diào)理,只要堅持練習,若達到能一連蹲數(shù)百次,堅持習練,無不愈者。

  蹲墻功的功用

  腰在人體中非常重要。腰部放松、靈活、氣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另一方面,可保證腰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故古人又有“力發(fā)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說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松,弊病甚多。其一,影響開田蓄氣,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板直,頭暈,眉間悶脹,腹?jié)M,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響命門之火對水液的蒸騰,男性可出現(xiàn)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性則自帶增多,月經(jīng)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等。其三,練動動者(尤其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于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于中風(即半身不遂)。那么怎么來松腰呢?我們這里介紹的面壁蹲墻功是智能氣功系列功法中松腰的捷法。另外,蹲墻功是全身的運動,能調(diào)理周身氣機,所以對治療全身各處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練此功,還能盡快排除各種練功反應、糾治因練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種種不適。

  蹲墻功的動作要領

  面壁而立,兩腳并攏,周身中正,全身放松,會陰上提,腳尖頂墻根,兩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后仰、不可傾斜,徹底蹲下后再緩緩上起。如此反復多次。下蹲時,可守下丹田,同時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節(jié)放松下落;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將脊柱逐節(jié)抻起、拉直。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于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他特殊意念活動。
  
蹲墻的三個階段

  將蹲墻功作為一個獨立的小功法來鍛煉,根據(jù)其功夫?qū)哟斡梢椎诫y,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兩腳的姿勢和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墻,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方便的同志,可以兩腳尖離開墻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抱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準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同志,則應盡量按標準的姿勢蹲。剛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沒等蹲下去,就會往后倒,碰到這種情況,就要精神高度集中專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個為一組,每天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現(xiàn)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數(shù)百,甚至上千、上萬個,收益頗大)。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周身各部氣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應轉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二、熟練階段。此階段在兩腳并攏,腳尖抵墻能完成蹲墻動作的基礎上,應注意“形松意充”,體會周身氣機的升降開合,同時增加蹲墻的次數(shù)和時間。

  三、提高階段。按標準姿勢能輕松自如地完成整個動作后,就不應再盲目追求數(shù)量(即蹲墻的次數(shù)),而應加大難度,提高質(zhì)量。加大難度的方法如下:

  1.赤腳蹲墻。赤腳,腳尖抵墻下蹲,同穿鞋蹲墻的感覺大不一樣。大大加強了對脊柱的抻拉作用。
  2.撐臂蹲墻。這在難度、力度上又加了碼。蹲墻時,兩臂保持左右手舉成一字形,立丁字掌。進一步還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時,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時,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墻壁。練此式更有利于通透上肢。
  3.背手蹲墻。①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于腰部命門。經(jīng)過撐臂蹲墻,起落時身體平穩(wěn),不會后仰,就可以采取這種辦法。②兩臂置于背后時,兩小臂重疊,兩手互握對側肘關節(jié)。這樣做在蹲墻時還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4.拳抵鼻尖蹲墻。蹲墻時,可用一手握拳,橫置于鼻前,用拳眼對準鼻尖。熟練后,可加至兩拳相接,置鼻尖與墻壁之間,下蹲上起。此動作難度較大,但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練習,久之自然合度。
  5.蹲墻耗功。當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時,定住姿勢不動,當作站莊來練,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若此時能在鼻尖前放置兩拳,剛效果會更好。
  智能氣功博采眾長,功法中藏有眾多的練功訣竅。蹲墻功就是諸多小訣竅、小功法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在過去被視為不傳之秘。師傅要練此功時,會借故把身邊的徒弟支走,自己偷偷練,由此可見蹲墻功受到練家的何等珍視。因此,想進行氣動健身及想長功夫的功友,對蹲墻功切莫等閑視之。
 
 
 
 
 
 
 
 
 
 
 
 
 
 
 

大力神功完整篇

大力神功(邵發(fā)明)
大力神功,是我國古代武功秘練精粹之一。 大力神功,旨在增強功者的實力,本力,娘力”……練習者只要持之以恒,就會收到 令人吃驚的效果!其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一個人的力氣特別的大,精力特別的充足,而且特別的 有長勁(耐力),有永遠使不完的勁! 按照傳統(tǒng)武功理論,大力神功是以氣練力為練功原則,此功歷代被視為鎮(zhèn)山之寶, 傳之秘!少林寺鎮(zhèn)寺之寶乃是易筋經(jīng)易筋的作用是長神力,水火不侵,成就金剛不壞之軀(共有九大神奇功能)!《易筋經(jīng)》中就有專論長神力的功法!其他 熊氏易筋經(jīng)、喻氏易筋經(jīng)各家易筋經(jīng)功法中,都是以長神力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的!其他又如民間秘密流傳的大力功、千斤神力功神力千斤鼎”……也都是以長氣 力為宗旨的! 各位如果靜下心來仔仔細細地看一看中國的傳統(tǒng)功法,你如能心平氣和地研究他們,你就會發(fā) 現(xiàn):練力,是中國傳統(tǒng)功法的精粹之一! 以下的功法體系,是綜合各家各派的練功心法,精心編制而成的,首次公開,全盤披露!勤練 之,大長神力!女子練之,氣力賽過男人
一段功
㈠預備式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十趾輕如地,足心涵空。兩膝微屈。直腰,拔背,收下頜,懸頂。眼平視。
兩手自然垂于體兩側。自然呼吸,心平氣和。
㈡下壓式 ——全身站立預備式相同,兩手垂放于體兩側,手掌上翹,十指分朝兩側,掌心向下。緩緩,深長吸 氣;然后呼氣,呼氣時,兩手掌跟下摁,十指上翹,同時,頭往上頂。又吸氣,然后呼氣,重復 頭上頂手下壓的動作……24次。 說明:全身放松,動作要輕柔,緩慢,要配合呼吸。要掌跟下壓后,不能回收,這樣一直壓下 去,壓到練功結束為止。
㈢前推式 ——站立預備式。兩手向前推,與肩同高,與肩同寬,掌心朝前,十指朝上,虎口斜相對。肘微屈。 深長,緩慢吸氣,然后呼氣,呼氣的同時,兩掌前推,十指后拗。兩手前推與背部后爭形成爭 力。然后又重復上述呼吸,兩手再度前推,毫不放松,一直推到練功結束為止。24次。
㈣上舉式 站立姿勢同預備式。 兩手臂上舉于頭頂,掌心朝上,十指斜相對,肘微屈。深長,緩慢吸氣,然后緩緩呼氣。呼氣同
時,兩手向上推,十指向下拗。如此重復24次。注意兩手上推時,全身要有向下沉的感覺,使形 成爭力。
㈤分推式 站立姿勢同預備式。兩手左右直臂分推,成一直線,與肩同高。掌心朝外,十指朝上。深長,緩 慢吸氣;然后緩緩呼氣,同時,兩手左右分推,十指回拗,共24次。有兩對爭力!兩手左右分推 形成對爭;頭上頂與腳下沉形成對爭
㈥后推式 ——站立姿勢同預備式。兩手從兩胯向后推,十指斜相對,掌心向后。深長,緩慢吸氣;然后緩緩吸 氣,同時兩手向后力推,十指前翹,共24次。兩手后推時,腰部不能后屈,腰部應與兩手形成對爭。
二段功
㈦手屈伸式 ——全身俯臥,以兩手十指尖和兩腳尖著地,全身凌空挺直。兩手肘緩緩彎曲,使身體接近地 面,同時深長緩慢吸氣;接著,兩肘用力伸,使兩臂挺直,同時深長緩慢地呼氣。重復上述動 作,24次。
注意:動作和呼吸都必須緩慢,自然,不能像做俯臥掌那樣快速做。
㈧腳屈伸式 ——單腳站立,另一腳前伸抬平,兩手前伸或左右平分起平衡作用。深長,緩慢地吸氣,同時, 支撐腳緩緩屈膝下沉,直到臀部輕觸到腳后跟為止;深長,緩慢地呼氣,同時,支撐腳緩緩挺膝 上抬,直到膝部即將挺直為止。緩慢地重復上述動作24次,換腳后,又完成24次。
㈨腹屈伸式 ——人坐凳子上,兩腳前伸,夾住柱子。上身往后舒展,后仰,至極點,兩手十指輕觸地,同時,深 長緩慢地吸氣;上身從原路蜷回,前俯,兩手前伸至尖。緩緩呼氣。輕微重復上述動作,24次。
㈩腰屈伸式 ——兩腳并立,膝挺直,兩手握拳別于后腰兩腰腎處。深長,緩慢吸氣,同時前屈,頭徑脛骨處 靠攏,動作要緩慢;深長,緩慢地呼氣,同時,上身緩緩抬起并向后仰至極限。緩慢而輕柔地完 成上述動作24次。 三段功
(
十一)緊身式 ——站立姿勢同預備式。 兩臂側平舉,成一字形,與肩同高。兩手握成拳,越握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不勁放松。 81次后,兩手腕內(nèi)屈,越屈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勁不放松。
81
次后,屈肘,大小臂夾緊,越夾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勁不放松。
81
次后,手臂緊夾兩脅,越夾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勁不放松。
81
次后,上身前屈,胸部緊貼膝部,越貼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勁不放松。
81
次后,屈膝,大小腿夾緊,越夾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勁不放松。
81
次后,重心前置,使腳腕拗緊,越拗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勁不放松。
81
次后,頭部往胸部扣緊,越扣越緊,心中默數(shù)81次,靜靜用勁不放松。
81
次后,全身蜷成一團。靜靜用勁,心中默數(shù)81次。功畢。
(
十二)放松式 ——自然姿勢,兩腳輕跳,兩手輕抖,全身肌肉放松,心理上放松。練功結束。
說明 1.本功分三段練習:第一段為虛練,以氣練力;第二段為實練,以力練力;第三優(yōu)練力入 髓。
2.
第一段以氣練力,注意對爭,即身手對急,手下壓時身上鉆,手前推時身后拉,手上舉時 身下沉,手后推時身前拉,總之,對爭才能使力量成為一個整體,才能生出勻稱之力。
3.
第二段以力練力,注意動作要柔和,這樣,既可快速提高力量,又使力量變得如水一 般的充滿活力。
4.
第三段練力入骨髓,是使練得的力變成你自己的本力,這就是所謂的娘力,也是你日 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實力!
5.
體力欠佳者,開始練習可以先練第一段,待有成后接練第二段、第三段?;蛘?,干脆只練 第一段,對強身健體,增強實力也有莫大的好處!
6.
體力佳者,在完成24次的基礎上可酌情加練次數(shù),以每次練功后稍有倦意為止。
7.
本功貴在堅持,堅持者有神效,不堅持者無效! 8.練習本功不會出偏!
㈠依據(jù) ——1.第一個依據(jù):以氣練力。傳統(tǒng)中醫(yī)、2傳統(tǒng)武術都認為,氣足而力生內(nèi)氣足了,力量 也就大了。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武術中所說的,往往包含兩塊,一是呼吸之氣,一時內(nèi)氣,呼吸之氣可以轉化為內(nèi) 氣。我想,一個人如果加深了呼吸,加大肺活量、采氧量,那么,他的新陳代謝肯定要旺盛一 些,新陳代謝一旺,人的精神(內(nèi)氣)就足了,力氣自然也就大了。 2.第二個依據(jù):松與緊的辯證關系。在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意的松、緊,形的松、緊,都會在生 理上產(chǎn)生作用,所以在全身放松的情況下,某個部位一緊,那里的新陳代謝就旺,古人說這是氣之所至所致,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3.
第三個依據(jù):練力入髓。有人認為脈胳、筋膜都閉氣時,氣不得竄的話,它就會慢慢 骨髓。這種說法是否科學,尚待考證。 ㈡兩個概念:娘力和本力 ——一個人天生的力叫娘力,意思是這個力是娘給的。娘力大的人往往健壯,娘力小的人 往往虛弱,娘力是一種先天之力。 本力是我生造出來的一個詞,大意是原來就有的力,本來固有的力,這種力是持久 保有的。
本力可以后天練出來,這種本力,對習武者而言,真正的含義應該相當于實力。
㈢結構 ——第一段,以氣練力;第二段,以力練力;第三段,練力入髓。
㈣部 ——1.第一段,五個動作,分別是兩手向下、向前、向上、向側、向后五個方向,其實五個方向 并無特別意義,所以,這五個技術動作可以合并為一個動作。 這一段的訓練中,對形體結構的要求,是微有些對爭,即手向下壓時頭上頂、手向前推時身 后拉、手向上推時尾椎下墜……這樣形成一個爭力。形成爭力一是符合武術技術的規(guī)范,二是避 免單向失重。傳統(tǒng)功法中是沒有這個要求的,這個要求我是從軌跡拳和大成拳中套過來的。 這一段訓練對肌肉松緊的要求是:全身放松,手腕崩緊,這樣,全身的氣血都往手腕跑,手 腕自然力量大增,腕力神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很多人是有共識的。 用意念把呼吸之氣化作內(nèi)氣,往手臂末梢走,就行了。我這樣分析,大力神功第一段根本無 奧秘可言。
2.
第二段,源自于軌跡拳學的功態(tài)訓練,一是練手的支撐力,二是練腿的支撐力,三四是練 腰的支撐力。流水練法(即慢動作)無論是武術訓練還是訓練,都是最常見的。 3.第三段,練力入髓,其原理,我在前面已經(jīng)講過了。 4.本功的結構還是符合生理需求的,第一段是虛練,第二段是實練,第三段是死練,運動量 其實很大,但相對第一段較小,第二段和第三段偏大。 5.練力本功的學員已逾萬數(shù),普遍反映效果好。長力快,精力旺。








螺旋力秘法

一、螺旋力的作用

螺旋力的運用主要有兩種:一種以蓄力狀態(tài)自轉攻防,可使對手的來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飛轉的車輪上;第二種是發(fā)力于對手,其力如旋轉著鉆入巖石的鉆頭。螺旋力最高級的運用是脫骨訓練后的蓄發(fā),其橫轉如搖旗撼樹,其豎轉如車輪削切,這種螺旋力的應用,應注重兩點,一是其運動要領是在總重心自轉的同時,由脊柱帶動骨架的各關節(jié)一齊轉動;二是運動軌跡不能僅僅是橫轉還應練習豎轉、斜轉、正轉、反轉等多種形式之轉,正面螺旋,不僅是變面和雙臂豎轉,而應是總重心和脊柱、肩、胯等各關節(jié)都要豎轉,同時需注意,發(fā)力需以脊柱去削切對手中心,萬不可只是用手磚其間架,豎轉為劈拳,反轉為削拳,橫轉為圈捶,斜轉為斬手,簡而言之,一切單操形式都要取消,其發(fā)力只是渾圓力和螺旋力的合成,劈、崩、炮等單操只是無意識的空間形式而矣!

二、平面螺旋力訓練

螺旋力功法的訓練,是盧氏結構拳法的核心,亦為我國傳統(tǒng)內(nèi)家拳之精髓。歷代拳家皆奉之為"不傳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過去不多,現(xiàn)在更少。其力如車輪切削,所遇之物無不被離心力擊出。對方如主動進攻,一旦與我方間架相融之,一剎那間,必會產(chǎn)生一種不可抗拒之力,令對手反彈而起,挨身即被摔出。此功精熟之后,在實戰(zhàn)中不論對手來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經(jīng)接觸即會化為烏有。在末發(fā)力之時,對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發(fā)力,均可獲得巨大突破性進展。

經(jīng)過樁功的苦練,二至三個月后就會獲取強功鴛實的渾圓整體爆發(fā)力。當我們深人體會樁功的性能并且獲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樣的運動才會使站樁的意義不失呢?對"螺旋力"的體認是整體運動從相對靜態(tài)過渡到絕對動態(tài)的最佳訓練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會掌、螺旋拳等原傳拳法的有關教材中,均一筆帶過或根本末提(中華武學事業(yè)指導總部推出的《華夏武學精髓訓練教程》例外)。孰不知如果自身不具備"整體螺旋"的功夫,那么在應用之中"力如盤內(nèi)之珠"的螺旋發(fā)力是不可能達到的。

我國原傳實戰(zhàn)武學之整體勁力的來源,即是通過關節(jié)與關節(jié)之間的韌帶拉伸,來調(diào)動以肌肉為動力,骨酪為杠桿,以關節(jié)為樞紐的力的有序連接和釋放。根據(jù)人體生理構造原理分析,人體關節(jié)的運動可分為屈伸、內(nèi)旋、外旋和環(huán)轉,關節(jié)運動的特點是以關節(jié)為支點,進行某一部分的運動。

人體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人體的發(fā)力必然遵循物理學上的力學原理。盧氏結構之"螺旋力"功法訓練不但吸收了上述特點,而且還上升至脊柱帶動軀干,軀干帶動間架,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性關節(jié)同步運動。

"螺旋力"修習入手方法:首先從樁功的間架動轉開始,即從正面渾圓樁為基本姿式,以軀干作為我們的中心軸,使雙肩、雙胯按順時針方向360度的滾動式摩擦環(huán)繞。這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雙肩雙胯按順時針方向運動,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間架就會與軀干形成矛盾的反稱運動,這樣才能使雙肩關節(jié)真正產(chǎn)生360度運動軌跡。雙胯與軀干的運動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受上體的重壓,下肢的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會被胯關節(jié)的運動而自然帶起,與軀干形成方向相反軌跡相同的運動。我們又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課題,那就是如何能使雙肩雙胯在運動中同步進行,若僅動雙后,下肢力量傳導不上來,如只動雙胯又會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更喪失了整體用力的原則。

在此我們先來談談脊柱的中樞作用。脊柱上端連于大腦,是人體機能調(diào)節(jié)輸出及輸入信號的司令部,同時它又是人體的中心分界線,把雙肩雙胯對稱分開,所以我們可利用它的運動原理來連接雙肩雙胯的運動定向。

首先,我們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動,然后使脊柱的頸椎和尾椎縱向拉伸定位(即不許回縮)以尾椎為動點,繞凳子做360度環(huán)繞運動,這時由于我們的雙肩雙胯不能主動地運動,其關節(jié)部位就會被脊柱帶動起來做與脊柱軌跡相同方向相反的360度旋轉,待熟練之后,我們就可以用站樁的間架來做平面螺旋訓練。習者可以把自已視同老虎,有一條尾巴與地面豎直,讓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劃360度的圓(以脊柱帶動),這樣雙肩雙胯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同步運動。螺旋功法訓練深人之后,習者就會明顯感到,在站樁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局部緊張會逐漸地緩解下來,使站樁產(chǎn)生的勁力更加飽滿和圓潤、松活,也只有間架形成的勁力圓潤松活,才能產(chǎn)生力的松緊轉換和"一觸即發(fā)"的觸覺之活力。螺旋力的這種訓練,是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它是所有拳學發(fā)力通用模式,軌跡拳學創(chuàng)始人李紫劍老師曾提出"大形同動,局部自律,軌跡平行,切線對應"的發(fā)力原理正與此不謀而合。大形同動,是指整體朝一個方向運動;局部自律,是指每個部分都分別循自己的自由軸旋轉;軌跡平行,是指各個圓的圓面平行;切線對應,就是各圓心與目標處在同"正面螺旋力"是軀體的上下起伏帶動四肢體認上下發(fā)力的訓練功法。它的基本運動形式是以矛盾樁的向內(nèi),向上的撐擰變?yōu)榇筇煨菢?,再由大天星樁變?yōu)榛錁兜陌赐疲缤瑩u磚井架上的輾軒一樣。立體螺旋試力運動不同于鉤挫試力和蛇纏手。因為上述兩個試力都是建立在搖旋的平轉基礎上運動的,而立體螺旋試力則是在軀干的運動中使雙肩雙胯變?yōu)榱⑥D,便身體與上肢形成上下的反稱用力,即軀干下落而手上揚,軀干撥起而手下落,初習可以如此,但熟練后應使雙手在一水平面上,使軀干動轉,而雙手只是輕微的起落(如圖正面立體螺旋試力)

正面立體螺旋力的動作形態(tài)中我們可演化出鉆拳和劈拳兩種單操形式。鉆拳之方法與西方拳擊技術的勾拳相類似,相同之處則為均是由下而上的發(fā)力動作,但是鉆拳在原傳形意拳法中的勁力為截勁,薌齋先生通過波浪試力的身手反稱,加大了其進攻中的防護功能,其鉆拳發(fā)力之際有效地提高至頭部,這樣不但加大了攻擊的部位,同時在發(fā)力失敗的情況下也未失去堵截對方來拳的意識,鉆拳做為堵截對方的一種手段并未從根本上失去進攻的主動性。因為鉆拳是波浪形式的撥起,雙臂走的為弧線,故具備撬起對方重心的功能,假設對方手臂壓住我的樁架,我在保證三角支撐不失的條件下,加大小臂的斜面角度,使對方下壓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鋒正可兜擊其下頜。斜面力的變化是在三角支撐基礎加強了小臂的外旋擰轉,這樣小臂尺骨的滾動摩擦通過無數(shù)個點的接觸使其最后落在我的肘彎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為失去了壓力而變得靈活自然,此時只須變面向上或合身前撞就會把對方重創(chuàng)。另外,在格斗的形式中鉆拳發(fā)力亦可應用于類似于拳擊、散打的賽事中,但是鉆拳的起動不能脫離樁架的渾圓狀態(tài)和另一只手的搏掛。控制發(fā)力在向上勾的同時,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擰。鉆拳發(fā)力不應只重拳鋒,而是以小臂的廣側骨棱作為多個發(fā)力部位向?qū)Ψ礁?,下頜、面頰的滑動發(fā)力,切不可執(zhí)著一點而應為以線打面(如鉆拳操手)。

正面螺旋試力的下按動作可演化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為從上向下的弧線形劈砸發(fā)力,其重點體會手臂下落與軀干上拔形成的互爭,同時身體發(fā)生相應的左右錯面,在擊打時尤須注意弧線的切削功能,無論是接觸頭部、胸部、腹部,勁力不可有絲毫的停頓,當從頭部劈至腹部之際,也是立圓弧線的最大空間,故仍須恢復至波浪的起鉆落翻的圓運動軌跡,同時劈拳的下發(fā)力不應只注重手掌的接觸面,并以整條小臂尺骨為發(fā)力部位,劈拳的左右互換性與其它的操手一樣,來源于身體這個平行四邊形左右互換,前手劈拳為撕胯調(diào)面,后手劈拳為合胯調(diào)面,重點體會接觸瞬間身體形成的最強烈的爭發(fā)狀態(tài),劈拳打的是豎勁,在格斗

中,如果對方是直向發(fā)力,就可用豎勁的劈拳來破壞直向發(fā)力的運動方各,僅從形式上分析劈拳之發(fā)力若作用于直向發(fā)力的手臂上,其必會完全承受我的力而發(fā)生形變,而如果處理好實戰(zhàn)中的接手問題直接把勁力傳導至對方的軀干,則效果將會使其神經(jīng)、內(nèi)臟均造成十分強烈的破壞。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擂臺賽中尤其是西方的格斗技術己經(jīng)在追求爆發(fā)力的連慣和技術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國武術界卻依舊徘徊在一擊必殺、一招制敵的盲從中,薌齋先生提出的"炸力無斷續(xù)",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盡管有些名手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一交手即把對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對的殺傷力小而使對方還可再戰(zhàn),因而這種技術不可能是永遠占據(jù)優(yōu)勢。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從滲透性強的爆發(fā)透力加以研究,來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zhì),因此包括劈拳在內(nèi)的格斗技術應該體現(xiàn)出它的連續(xù)和滲透性。

三、側面螺旋力訓練

側面螺旋力是軀干的上下起伏中加入了螺旋反轉的功能,在這種動態(tài)的運動過程中我們體會軀干360度圓周運動,雙肩雙胯雙膝雙踝均產(chǎn)生旋轉,身體的起落又使這種螺旋的運動產(chǎn)生了彈簧般的上升和壓縮,故而側面螺旋試力通過重點摩擦關節(jié)軌跡,使人體的靈活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改變,這種改變?yōu)橐院蟮牟椒?、身法的訓練帶來極為可觀的效益(如圖側面螺旋力)。

側面螺旋試力是配合單操手的身體高低正側的螺旋發(fā)動,實戰(zhàn)中的操手動作由于軀干是主動性運動,故它的空間游離范圍就是我們整體勁力大小的標志。無論何種形式的試力實際都是在演變具體打法動作條件下設計的軀干應該怎樣運動,如鉤挫試力是身體的左右錯變帶動手臂爭發(fā),蛇纏手試力是身體的平旋環(huán)繞帶動手臂做切線運動,波浪試力是身體的立式旋轉帶動手臂做上下的弧線形發(fā)力,側面螺旋試力是身體的螺旋上升趨動手臂做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發(fā)力,這些試力的設計安排通過相互的組合和連慣性,把三維空間內(nèi)的運動形式利用整體的原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武術打法均壓縮在這幾個方向螺旋運動的試力中,故薌齋先生說試力是最困難最重要之一部分工作。
西藏秘傳硬氣功金剛千斤力 

內(nèi)容預覽:
--  我親眼見到的金剛千斤力

1999年,我在川北醫(yī)學院讀大學.去拜訪了 號稱"靈媒拳"創(chuàng)始人的張健平,張楠兩位先生.
我先是在南充財貿(mào)學校見了張健平老師,他是該學校的數(shù)學教研室主任,當時他剛剛給學生上完計算機實習課,然后聽我說明來意,便和我談了起來.他說,"靈媒拳"是以西藏密宗內(nèi)功和他的道家無極八卦內(nèi)功為基礎,在他的帶功下打拳,三天就可以掌握多種標準拳法.因為我是學生,他說給200元就行了.長期可以跟他學習.張健平先生身高180左右,全身肌肉發(fā)達,看起來塊頭就會壓翻幾個人.
后來我又見到了張楠,也是長得身強力壯,塊頭嚇人.
第二天晚上,我和一個同學一起去他家里,他就在下邊的操場上開始教我們兩個,他先叫我們跟他一起練習西藏秘傳硬氣功金剛千斤力,每個動作至少36遍,結果我做到第二個動作的時候就累趴下了.(我每次呼吸閉氣一分鐘).然后他就開始"發(fā)功",叫我們跟著他打拳,要領是"隨心所欲".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我亂打了一通,有些是軌跡的動作,有些是散打,但是沒有感覺到他說的什么一股力量牽引我們打拳.然后,他叫我們回去每天晚上練習"無極八卦氣功".但是那個時候我還是不怎么相信氣功的,就沒有練.
后來我有跟他的早期徒弟們交流過幾次,就我親眼所見,還是有些功夫的,比如基本上都可以做幾百個俯臥撐,爆發(fā)力很大,打的拳還是像模像樣.還有一下練習了金剛千斤力的學生,的確力氣提高很快,很多人練習幾個星期,可以和我比手勁弄成平手.
不過好像他們都特能吹,傳說有一個徒弟在一起練功的時候離開地面飄忽了幾秒鐘,還有的徒弟在當?shù)睾偷仄Υ蚣?一個人用一根板凳打上了十幾個,等等.不過我沒有親眼看到過.還有人傳說張健平的瑜珈神功掌力發(fā)熱,可以在木頭上壓出黑色的掌印.當然都是傳說.好像我問他,他自己都不承認.
我倒是親眼看到過一次比較有效的,就是一個初學者,開始怎么打拳動作不不順,后來張健平給他又按摩又點穴,幾分鐘后動作的確好看多了.
由于當時我學習很忙,后來就很少去了.
總的來說,張健平和張楠還是有功夫的,肯定比其它很多騙子武館里的所謂"大師"好得多,但是外邊傳說的神功肯定沒有那么神,至少我不相信.
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張健平和張楠的徒弟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我見過不少徒弟都是帥哥美女,美女好像特別多,有個叫鄧婕的好像還演過幾部電影,小有名氣.女的天天都在練密宗瑜珈,身材不錯,男的好像也可以.而且二位張先生 的學費很低,一般就幾百元,學生他還要優(yōu)惠.不過他們沒有正式開武館,平時都在收一些徒弟,不成規(guī)模.
至于金剛千斤力,我自己練過,還是有效果的,不過太累,好久沒有練習了.
今天看到李建華老師的帖子,想起這段經(jīng)歷,跟大家閑談一下.
 
 
 
 
西藏秘傳硬氣功金剛千斤力
 
本功五步功法,蘊涵了神密的內(nèi)丹功,大周天,鐵布衫,金鐘罩,鐵襠功,鐵頭功等效應,能產(chǎn)生有我無敵金剛般的千斤神力。
 
第一步功 金剛陰勁
預備:兩腿分開約兩倍肩寬站立,兩腳掌平行,兩手臂自然下垂。收小腹,吸氣一口至 胸,稍停,然后隨呼氣降入小腹,隨之兩腳十趾抓地,反復數(shù)次后,待呼吸順暢,心境平和,然后兩手掌運力,沿兩肋緩緩提至胸前,變成虎爪形,手腕用力挺起,掌心向前 ,同時深吸氣。 吸氣待飽滿,意想全身千斤之力貫注手腕大陵穴,(手腕第一道橫紋中央), 用盡全力屏氣推出,(屏氣:即閉氣。方法是:吸氣滿后,閉住呼吸,將氣壓住到下丹田。)至160度許。 盡量閉氣,停頓,至氣瀉力盡,兩手掌放松,十指平伸,雙手相對,隨吸氣緩緩收回,復呈預備式。
此一呼一吸,一伸一縮為一次。
注意事項:
1、該功是整個功法的基礎,務必一絲不茍。
2、凡運力至大陵穴,腹部必堅固有力,自然有抗打擊的鼓蕩之內(nèi)功,是否達到要求, 可以在練功推出時拍一拍胸腹,立即可以感受是否氣聚力強。
3、該功一般每天早、中、晚各練一遍,每遍可練36次,但視身體情況而定,每遍可長可短。
4、該功法每遍依法修持,至七、八次后,容易引動下丹田自動采氣、聚氣,形成胎息,并結內(nèi)丹。若此際只想意守下丹田,并不想再屏氣運力,當順其自然。
5、該功練習一段時間后,自然變成內(nèi)勁,推與收不想用力,只想用意,這是功力加深的標志,當順其自然。
6、該功法可令全身陰脈所至部位速成金剛力,當隔一段時間試試抗打擊力與身體勁力,若加上叩腕(兩手腕大陵穴相對用力叩擊,可速成鐵臂功,小臂如綿布裹鐵,筋骨剛健,力氣倍增。
7該法自修時,練至36天左右,自然有一股氣自大陵穴涌出,通向掌心勞宮,此際則可加上第二式習練。
 
第二步功金剛掌
予備:站樁同前,呼吸與第一式同,不同者意力合用,千斤力于掌心勞宮,閉氣用全力推出,然后掌心相對,隨吸氣勞宮放松收回,回到予備式。
注意事項:
1`意想意氣力聚于勞宮推出時,必須限制在掌內(nèi),不要發(fā)力于身外,否則,易出不良后果。
2該功不僅練掌,亦運氣兩肋,充實肝,心,肺,練完后可站樁養(yǎng)生,然后拍打,按摩胸腹。
3該功在練習中同樣會出現(xiàn)內(nèi)勁(即換勁),故凡不想運力之時,則可用意不用力習練,待有力時再加力。
4該功宜養(yǎng)練結合,可在練勁力后兩掌相對(左右,上下相對宜順其自然)。練站樁養(yǎng)氣,兩掌可開可合,位置可上可下。多多習練,則全身諸脈和暢,元氣充足。
5該功練至36天左右,自然由勞宮穴發(fā)出一股氣力至手腕陽面陽池穴,此際應加練第三式。
 
第三步功手腕陽勁
站樁,呼吸等與第二步同。
予備:陽池穴,手用力作勾狀,陽池穴即大陵穴相對,在手腕骨陽面凸出處。
行功:
1吸氣,待足,兩腕用力作勾狀,力運陽池。
2閉氣用力推出,意想全身力量貫入陽池穴,以陽池為中心,力奮千斤,稍停。
3待氣瀉力盡,兩手腕放松,雙掌相對收回,復呈予備式。
注意事項:
1作功時背部,腿部外側全身用盡最大的力量。
2每便練功次數(shù)是否意力同用等,與前兩步相同。
3可以在練功中排打背部的腰至肩的區(qū)域。
4該法練習一段時間后,自然兩拳緊握,即可開始修煉金剛拳,金剛拳可以接前三式練習,也可以單獨練習。
 
第四步功金剛拳
站樁如前,用力握拳,每吸氣一次,拳加一緊,呼氣不松,如此盡力而為。自會拳剛力猛,且有健腦,強心之功效。
注意事項:
1該法在握拳時,隨運力行功,雙拳會變化各種姿勢,包括武術動作,皆順其自然。
2該法練至一段時間,自然隨練習而增加剛勁,即可練金剛指。金剛指可單獨練習。
 
第五步功金剛指
呼吸,站式與前幾步功相同,唯行功時吸氣后閉氣,力運十指,平伸戳出,力盡而吸氣收回。次數(shù)不論。
輔助功:
雙手以指尖撐地,虎口相對,兩臂之間距離略寬于肩,兩臂伸直,全身俯臥,兩腳伸直并攏,腳尖觸地,僅以雙手指尖及腳尖支撐身體,行自然呼吸,練至堅持不下去為止。
 
與易筋經(jīng)異曲同工
現(xiàn)在我在學習空余練軌跡了都,他 的形式就是守恒用力,漸漸加力,后邊的輔助功就是俯臥樁,
其實軌跡都包括了軌跡就是易筋經(jīng),其原理李老師在談拳錄里將的很清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