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文言文閱讀與訓(xùn)練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茍( 1) 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 2 )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zé) (3 )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不士。加以情有愛憎,趣 (4) 有異同,假使圣如伊、周( 5 ),賢如墨、楊( 6) ,求諸物議( 7) ,孰免譏嫌 (8) ?昔子貢問于孔子曰:“鄉(xiāng)人皆好( 9 )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10) 。”“鄉(xiāng)人皆惡 (11) 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惡君子亦如君子之惡小人。將察其情,在審基聽,聽君子則小人道廢,聽小人則君子道消。 注釋: (1) 茍:如果。 (2) 錄:取,錄用。( 3 )責(zé):苛求。( 4) 趣:志趣。( 5) 伊、周;指伊尹、周文王。 (6 )墨楊:指墨翟、楊朱。( 7) 求諸物議:從眾人的議論去要求他們。物議,眾人的議論,多指非議。 (8) 孰免譏嫌:誰免得了(被眾人)嫌比或譏諷。( 9) 好之:贊揚他。( 10) 未可也:還不能肯定。( 11 )惡:憎恨,厭惡。 譯文: [閱讀提示] 陸贄是唐朝德宗時人,他對人才的見解是很辯證的。他認(rèn)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欢啵胰烁饔卸涕L,因此主張錄長補短。選文僅是他論述人才問題的一個片斷,作者主要采用了理論論證的方法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訓(xùn)練] 一、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1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 ( ) ( ) 2 茍有所長,必有所短 ( ) ( ) 3 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 ( ) ( ) 4 求諸物議 ( ) 二、 在第二句話的空格處填上合適的標(biāo)點,并翻譯這句話,再指出這句話所運用的議論方法。 三、文中引用孔子的話來論述選用人才的標(biāo)準(zhǔn),請指出孔子認(rèn)為哪種人是可用的人。 (十一)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shù)與封識 1 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jǐn)?shù)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 2 此數(shù)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于宦官家 3 ,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齋,中有數(shù)百金,曰:“俟 4 他日來取。”去數(shù)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 5 ;寄金數(shù)年,略不 6 動心,此其過人也遠(yuǎn)矣! 注釋: 1 封識(zhǐ):封存的標(biāo)記。 2 利:貪圖,形容詞作動詞用。 3 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稱。 4 俟工(sǐ):等待。 5 暫猶可勉;短時期內(nèi)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 6 略不:一點也不。 譯文: 賞析:拾金不昧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文中敘述了窮秀才何岳兩次還金的故事,表現(xiàn)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訓(xùn)練] 1.下列各組加點字詞義相同的一組是( ) 不敢與家人言之 聞其侄以他事南來 A. C. 遂以還之 遂以還之 去數(shù)年 寄金數(shù)年 B. D. 其人感謝而去 寄一箱于畏齋 2.聯(lián)系上下文,給下列句子補上省略的成分。 去數(shù)年, 絕無音信, 聞其侄以他事南來, 非取箱也。 因托 以 寄去 3。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說說它的作用 (十二)錢金玉舍生取義 錢金玉官松江 1 千總 2 ,性剛果,尚 3 廉節(jié)。道光壬寅 4 鴉片釁 5 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其戚友尼 6 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 7 君往,何急急為 8 ?”錢不聽。既止吳淞 9 ,從守西炮臺,與部卒同飲食臥起,以力戰(zhàn)相勖 10 。及東炮臺陷,彈丸咸集于西炮臺。錢奮勇督戰(zhàn),喋血數(shù)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 11 。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謝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 12 勿為吾母慮也!”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仆。彌留之際 13 ,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 14 。 注釋: 1 松江:指松江府,今屬上海市。 2 千總:官名。 3 尚:崇尚。 4 道光壬寅:指公元1842年。道光,清宣宗年號。 5 釁(xìn):戰(zhàn)禍。 6 尼:阻止。 7 趣(cù):同“促”,催促。 8 何急急為:為什么這樣急著去呢。 9 吳淞:今上海市寶山區(qū)境內(nèi),是長江口要塞。 10 勖(xù):勉勵。 11 少卻:稍后退。 12 幸:希望。 13 彌留之際:臨死的時候。 14 置:停。 譯文: 賞析:孟子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鴉片戰(zhàn)爭時期,松江千總錢金玉,為了抗擊外國侵略者,愿舍生取義,稱得上是民族英雄。選文詳細(xì)地敘述了錢金玉舍生取義的經(jīng)過,讀來感人至深。 [訓(xùn)練] 1. 寫出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用法。 (1)何急急為 讀音( ),用法: (2)幸勿為吾母慮也 讀音( ),用法: (1) 中有數(shù)百金 讀音( ),用法: (4)左臂中三彈 讀音( ),用法: 2.找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并說明活用情況,解釋含義。 (1)錢金玉官松江千總 活用作 ,含義: (2)錢方假歸省親 活用作 ,含義: 3.文中開頭說錢金玉“性剛果,尚廉節(jié)”,請在選文中找出相照應(yīng)的兩句話。 性剛果 尚廉節(jié) 4. 翻譯句子,并分析這句話表現(xiàn)了錢金玉怎樣的精神。 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 (十三)自護其短 【選文】 北人(1)生而不識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蛟唬?#8220;啖菱須去殼。”某人自護(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雪濤小說·知無涯》) 【注釋】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護]掩蓋,遮掩。 【練習(xí)】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不一樣的一項是( ) A 仕于南方。 B 或曰:啖菱須去殼。 不得已而從仕。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仕于南方。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嘗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號里填上省略成分。 [ ]曰:“我非不知。并殼者,[ ]欲以[ ]清熱也。” 4.翻譯文畫橫線的句子。 5、這個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是: (十四)蛛與蠶 蛛語蠶曰:“爾飽食終日以至于老,口吐經(jīng)緯(1),黃口燦然,固之自裹。蠶婦操汝入于沸湯,抽為長絲,乃喪厥(2)軀。然則其巧也,適以自殺,不亦愚乎!”蠶答蛛曰:“我固自殺。我所吐者,遂為文章(3),天子袞龍(4),百官紱繡(5),孰非我為?汝乃枵(6)腹而營口,吐經(jīng)緯織成網(wǎng)羅,會伺其間,蚊虻蜂蝶之見過者無不殺之,而以自飽。巧則巧矣,何其忍也!”蛛曰:“為人謀則為汝自謀,寧為我!”噫,世之為蠶不為蛛者寡矣夫! (《雪濤小說·蛛蠶》) 【注釋】 (1)[經(jīng)緯]織物直線叫經(jīng),橫線叫緯。(2)[厥]義同“其”。(3)[文章]指帶花紋的織品。(4)[袞(gǔn)龍]龍衣,古時帝王的禮服。(5)[紱(fú)繡]祭祀時穿的禮服。(6)[枵(xiāo)腹]空腹。 【練習(xí)】 1、在文中找出兩個第二人稱代詞: 、 。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各指代什么。 口吐經(jīng)緯( ) 遂為文章( ) 3、解釋加點詞的不同意義。 (1)我所吐者,遂為文章( ) (2)為人謀則為汝自謀( ) 4、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蚊虻蜂蝶之見過者無不殺之。( ) (2)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 ) (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5、蛛和蠶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1) 蛛: (2) 蠶: 6、作者在文的態(tài)度是什么?從哪里可看出來? 答: 【閱讀提示】 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蠶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對比,諷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十五)賣柴翁毆宦者 嘗有農(nóng)夫以驢負(fù) 1 柴。宦者稱宮市 2 取之,與 3 絹數(shù)尺,又就索 4 “門戶” 5 ,仍邀 6 驢送柴至內(nèi) 7 。農(nóng)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不肯受,曰:“須得爾 8 驢。”農(nóng)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與汝,不取直 9 而歸,汝尚 10 不肯,我有 11 死而已!”遂毆宦者。 注釋: 1 負(fù):馱。 2 宮市;王宮中所設(shè)的市肆。 3 與:給。 4 就索:向他索取。 5 門戶:指門戶稅。 6 邀:強要。 7 內(nèi):宮內(nèi)。 8 爾:你。 9 直:同“值”。 10 尚:還。 11 有:只有。 譯文: 賞析: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著名的《賣炭翁》,深刻揭露“宮市”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但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面尋宮使的掠奪,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選文中的賣柴翁卻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奮起反抗,怒毆宦者。 [訓(xùn)練] 1.解釋加點的詞,并指出詞性。 (1)宦者稱宮市取之 ( ) ( ) (2)農(nóng)夫啼泣,以所得絹與之 ( ) ( ) (3)今以柴與汝 ( ) ( ) (4)嘗有農(nóng)夫以驢負(fù)柴 ( ) ( ) (5)我有父母妻子 ( ) ( ) (6)我有死而已 ( ) ( ) 2. 試分析文中的“宦者”和《賣炭翁》中的“宮使”(可從兩者的掠奪的程度手段及對人物的描寫方法方面分析)。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詞語。 (十六) 錫餳不辨 明 (1) 名醫(yī)戴原禮嘗(2) 至京,聞一醫(yī)家術(shù) (3) 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見其迎(4) 求(5) 溢 (6) 戶,酬應(yīng)不暇。偶一求藥者既( 7) 去,追而告之曰:“臨 (8) 煎加錫一塊。”原禮心異之,叩(9) 其故。曰:“此古方爾(10) 。”殊不知古方乃 (11) 餳(12) 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 (13) !今之庸 (14) 醫(yī)妄謂(15)熟諳(16) 古方,大抵 (17)不辨錫餳類耳! 注釋: (1) 明:明朝。( 2) 嘗:曾。( 3 )術(shù):技術(shù)。 (4) 迎:迎接他出診的人。( 5) 求:上門求診的人。( 6) 溢:滿。( 7) 既:已。( 8) 臨:等到。(9) 叩:問。 (10) 爾:同“耳”。(11) 乃:是。(12) 餳:táng 同糖。(13)嗟jiē乎:唉,嘆詞。(14 )庸:平庸,此指無技術(shù)。 (15) 妄謂:胡說。 (16) 熟諳ān:熟悉。(17)大抵:大都。 譯文: 賞析: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學(xué)無術(shù)、不懂裝懂的代表人物。其實歷史上這種人已不足為奇,由于他們的淺薄無知,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 [訓(xùn)練] 1.指出下列句子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 (1)見其迎求溢戶 (2)原禮心異之 2. 區(qū)別下列各組加點詞的不同含義。 偶一求藥者既去( )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 叩其故( ) (2)叩石墾壤( ) 殊不知古方乃餳字( ) (3)殊不沾污( ) 臨煎加錫一塊( ) (4)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 3.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說說它的作用。 (十七)孫權(quán)勸學(xué) 【選文】 初,權(quán)謂呂蒙(1)曰:“卿(2)今當(dāng)涂(3)掌事,不可不學(xué)!”蒙辭以軍中事多。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4)為博士邪!但當(dāng)涉獵(5),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xué)。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6),非復(fù)吳下阿蒙(7)!”蒙曰:“士別三日,即更(8)刮目相待(9),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蒙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司馬光《資治通鑒》) 【注釋】 (1)[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2)[卿]古代君對臣、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及朋友之間表示親切的第二人稱。(3)[當(dāng)涂]當(dāng)權(quán)、當(dāng)政。(4)[治經(jīng)]鉆研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5)[涉獵]瀏覽群書,不作深入研究。(6)[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7)[非復(fù)吳下阿蒙]非復(fù),不再是。吳下,吳縣那地方。阿蒙,名字前面加個“阿”,有親昵的意味。(8)[更]重新。(9)[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譯文: 賞析:本文篇幅短小,僅僅幾句對話,就刻畫了三位說話者的不同口吻,連說話者的神情也似在讀者面前。短文字約而意豐,包涵的深意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練習(xí)】 1、選出加點詞的正確意思。 (1)權(quán)謂蒙曰:“卿今當(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學(xué)!”( ) A、告訴,對……說 B、叫做,稱為 C、認(rèn)為,以為 D、所謂 (2)但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 ) A、拜見 B、見解 C、接觸 D、出現(xiàn)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A、男子 B、士兵 C、讀書人 D、具有某種品質(zhì)或技能的人 (4)非復(fù)吳下阿蒙( ) A、從高處到低處 B、頒布,下達(dá) C、處所 D、攻克,攻下 2、解釋加點的詞。 過 及魯肅過尋陽( ) 更 即更刮目相待( ) 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 子能更鳴( ) 辭 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短語和句子: (1) 刮目相看: (2) 孫權(quán)勸學(xué): (3)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dāng)涉獵,見往事耳。 (十八)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方輿勝覽》) 【注釋】 (1)[媼]ǎo,年老的婦女。(2)[卒]完成。 【練習(xí)】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問之,曰:“欲作針。”( ) (2)學(xué)而時習(xí)之( ) (3)一日曝書畫,牧童見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譯文中橫線的句子。 【閱讀提示】 后人所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即指此事。 (十九)掛牛頭賣馬肉 公 (1) 好婦人而丈夫飾( 2) 者。國人盡服之 (3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裳,斷其帶。”裂衣斷帶,相望( 4) 而不止。晏子見 (5) ,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者,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對曰:“君使服之于內(nèi),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公何以不使內(nèi)勿服,則外莫敢為( 6 )也。”公曰:“善。”使內(nèi)勿服,不逾( 7 )月,而國人莫之服 8 。 注釋: (1 )靈公:指衛(wèi)靈公。( 2) 丈夫飾:穿男子服裝。 (3) 盡服之:都跟著穿戴男子服飾。( 4 )相望:指(國人)紛紛埋怨責(zé)怪。( 5) 見:求見。 (6) 為:做,這里指穿。 (7) 逾:超過。( 8) 莫之服:沒有人穿。 賞析: 掛羊頭賣狗肉,常被用來比喻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然而文中的“掛牛頭賣馬肉”,卻被晏子用來比喻靈公表里不一,內(nèi)外有別的做法,從而告誡靈公宮內(nèi)宮外要一視同仁,統(tǒng)一執(zhí)法。 [訓(xùn)練] 一、 靈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給我們什么啟示? 二、 翻譯晏子的兩句話,分析“懸牛首于門”和“賣馬肉于內(nèi)”各喻指什么。 三、下列句子不是判斷句的一項是( ) A.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B.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C.臣本布衣。 D.劉備,天下梟雄。 四、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公使吏禁之曰 ( ) 2.使內(nèi)勿服 ( ) 3.女子而男子飾者 ( ) 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 ) (二十)胸有成竹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 1 耳,而節(jié)葉具焉 2 。自 3 蜩蝮蛇 4 。以至于劍拔十尋 5 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fù)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6 ,執(zhí)筆熟視 7 ,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8 ,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 9 ,少縱則逝 10 矣。 譯文: 賞析: 大家對“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意思一定了解,但未必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歷。讀了上面這則短文,你對這個成語的含義會有進一步理解,同時還能獲得其他的啟示。 [訓(xùn)練] 一、 文中用了兩處比喻,找出來,說說它們的比喻義。 二、 翻譯下列句末語氣詞,說明其表達(dá)的語氣。 1.而節(jié)葉具焉。 ( ) ( ) 2.豈復(fù)有竹乎 ( ) ( ) 3.少縱則逝矣 ( ) ( ) 4.苛政猛于虎也 ( ) ( ) 三、 解釋加點的詞。 1.竹這始生,一寸之萌耳 ( ) 2.豈復(fù)有竹乎 ( ) 3.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 ( ) ( ) 4.以追其所見 ( ) 四、 這則短文對你有何啟示。 (二十一)買櫝還珠 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1),熏以桂椒(2),綴以珠玉,飾以玫瑰(3),緝(4)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5)其珠。此可謂善賣櫝者,未可謂善鬻珠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1)[木蘭]一種香木。[柜]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兩種香料。(3)[玫瑰]一種美石。(4)[緝]裝飾邊沿。(5)[還]退還。 賞析: 這個故事啟發(fā)人們認(rèn)識這樣的道理:過分追求形式,反而會喧賓奪主,埋沒內(nèi)容,適得其反。 【練習(xí)】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義。 為( ) 綴( ) 飾( ) 還(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 ) ②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 ③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 ) ④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4、讀了這則寓言,你認(rèn)為楚人和鄭人各應(yīng)該汲取什么教訓(xùn)? ① 楚人: ② 鄭人: (二十二)蒲留仙寫書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于諸子,非僅抗于左史、龍門(1)也。相傳先生居鄉(xiāng)里,落拓?zé)o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于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2),中貯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于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zhí)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余年,此書方告蕆(4)。故筆法超絕。 (鄒弢《三借廬筆談》) 【注釋】(1)[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于龍門。(2)[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煙草的舊音譯名。(4)[蕆(chǎn)]完成。 【練習(xí)】 1、解釋文中帶點的詞。 居( ) 于( ) 置( ) 語( ) 是( ) 方( ) 2、比較下列各組詞的不同意義。 ①為 為村中童子師( ) ②故 故筆法超絕( ) 凡為足下道者( ) 溫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話概述《聊齋志異》的特點: 4蒲松齡“筆法超絕”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提示】 本文敘述了蒲松齡先生寫《聊齋志異》時搜集素材的故事。 (二十三)司馬光好學(xué) 【選文】 司馬溫公(1)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xí),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2),迨(3)能倍諷(4)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yuǎn);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蛟隈R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錄》) 【注釋】 (1)[司馬溫公]司馬光死后被贈以溫國公稱號,故稱司馬溫公。(2)[下帷絕編]這是兩個勤學(xué)的故事。“下帷”指東漢董仲舒放下帷帳講學(xué),三年不看窗外事。“絕編”即孔子的“韋編三絕”。(3)[迨]dài,等到。(4)[倍諷]“倍”通“背”,背誦。 譯文: 賞析: 本文記敘了司馬光勤奮苦學(xué)的故事,尤其是“書不可不成誦”、“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等觀點,確是學(xué)習(xí)的準(zhǔn)則。 【練習(xí)】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患( ) 既( ) 嘗( ) 或( ) 成誦( ) 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A、誦 眾兄弟既已成誦 B、或 或在馬上 書不可不成誦 或中夜不寢時 C、乃 迢能倍諷乃止 D、思 詠其文、思其義 乃終身不忘也 思而不學(xué)則殆 3、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4、學(xué)了這篇短文,對你的學(xué)習(xí)有什么啟發(fā)? (二十四)鑿壁偷光 【選文】 匡衡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3),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而問衡,衡曰:“原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4)給以書,遂成大學(xué)(5)。 (《西京雜記》) 【注釋】 (1)[逮]及。(2)[穿壁]在墻上找洞。(3)[文不識]姓文名不識。(4)[資]借。(5)[大學(xué)]大學(xué)問家。 【練習(xí)】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而( ) 大姓( ) 償(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鄰舍有燭而不逮。 B、匡衡勤學(xué)而無燭。 C、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D、學(xué)而時習(xí)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以書映光而讀之。 B、資給以書。 C、非學(xué)無以致疑。 D、以此戒之。 1、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4、由本文而來的一個形容勤學(xué)的成語是 ,再寫出三個由勤學(xué)故事而來的成語: 。 (二十五)孟母戒子 【選文】 孟子少時,誦(1),其母方織。孟子輟然(2)中止,乃復(fù)進。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fù)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讠宣 矣。 (《韓詩外傳》) 【注釋】 (1)[誦]背誦。(2)[輟然]突然停止的樣子。(3)[讠宣 ]xāun,遺忘。(4)[戒]警告。 譯文:孟子小時侯背誦詩文,他的母親 增在 賞析: 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yǎng)成了嚴(yán)謹(jǐn)治學(xué)的態(tài)度,長大后終于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練習(xí)】 1、解釋各組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① 孟子輟然中止( ) ②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 ) 處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義詞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呼而問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見之 D、自是之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