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和狂是心病,也就是神明之亂?,F代人癲狂并稱,泛指一切精神疾病,在古代癲和狂則有性質上的區(qū)別。 善診者,查色按脈先別陰陽。癲疾表現出來的癥狀都是負面的、陰性的,狂癥正好相反?!鹅`樞•癲狂》:“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狂始發(fā),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 ,日夜不休”,后來的《難經 五十九難》對癲狂也有進一步的論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fā),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fā),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癲是陰癥,也就是說陰寒內盛或者陰血不足,都可以導致癲疾的發(fā)作??袷顷柊Y,陽氣亢進和陽氣不足,都可以導致發(fā)狂。《黃帝內經》和《難經》都指明了癲狂的實證病機,“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張仲景則補充了癲狂虛證的病機,《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說:“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癲狂起病誘因大多與情緒、情感刺激有關,癲一般“得之憂饑”、“得之人恐”、狂一般“得之有所大喜”。 治療實證狂疾,《素問•病能論篇》說:“帝曰:有病怒狂者,其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陽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己,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則已,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 治療陽氣虛衰的狂癥,張仲景開列的桂枝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都是非常好用的方子。 治療實證的癲疾,《靈樞》主要采用放血的療法,直到血脈顏色恢復正常。另外《靈樞》還提出了心理療法:“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泄之,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fā)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治療陰血不足的癲疾,張仲景的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治療百合病的系列方、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等等都是對證的。 癲狂雖然分屬陰陽,但是陰陽互根,陰陽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癲久了可以發(fā)狂,狂久了,也可發(fā)癲。 反觀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病人,其表現出的癥狀完全符合古代癲狂的特點。在抑郁期,病人一般表現為表情淡漠,沉默癡呆,時時太息,言語無序,或喃喃自語,多疑多慮,穢潔不分,內疚自責,思恍惚,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困乏、閉戶僵臥。抑郁日久會出現一些陽性癥狀,比如失眠、早醒、焦慮、煩躁、不安、出逃自殘、自殺等癥狀。 在躁狂期表現為興奮喜悅、注意力分散、性情急躁,頭痛不眠,兩目怒視,面紅目赤,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避親疏,逾垣上屋,或毀物傷人,氣力愈常,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躁狂日久,精氣衰減,又會轉回到抑郁狀態(tài)。 在治療上,如果我們應當嚴格遵循中醫(yī)理論,抓住其心病、神亂的病機,分清陰陽虛實,再給予對證的治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
來自: 北斗導航衛(wèi)星 > 《醫(yī)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