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思維需要“工具”嗎?
在近代一些字典或一些文章上,常??吹?/font>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或“文字是思維的工具”的說法。例如,1982年出版的《新華詞典》對“思維”一詞的解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認識的理性階段。是在實踐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思維。人借助于語言來概括各種感覺材料,進行抽象思維,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思維是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來反映客觀事實的能動過程。它既能動地反映存在,也能動地反作用存在,并在一定的條件下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思維。”如果說不用“思維工具(語言)”就不能思維,那么沒有學(xué)會語言的一歲以下的幼兒會不會思維?聾啞人沒有學(xué)會語言會不會思維?如果幼兒不會思維,怎能將事物與聲音關(guān)聯(lián)起來?那就永遠也學(xué)不會語言了。如果啞巴不會思維,他怎能與社會的正常人打交道,怎能通過對別人的察顏觀色和手勢等動作來理解別人的意思?按照“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思維。”的說法,還可以導(dǎo)出“語言不同,思維就會不同”的觀點。那么,世界上的人類,有幾種語言就有幾種思維了。如果你學(xué)會了兩種以上語言,你會有兩種以上的思維嗎? 定義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的理由是“人借助于語言來概括各種感覺材料,進行抽象思維,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實際上,是人用語言或文字將大腦的抽象思維過程和結(jié)果表示出來。這種過程和結(jié)果,也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還需要經(jīng)過別人的實踐證明或思維判斷來區(qū)別之,所以,它也是思維的一種對象,而不是思維的工具。工具是不具有“對、錯”性質(zhì)的。 一些人按照“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思維”的觀點,導(dǎo)出“文字是思維的工具”,由此又推出“使用不同的文字的人們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的錯誤觀點。 事實上,人們的思維,是直接將客觀事物進行加工的,思維與思維對象(客觀事物)之間,既沒有過度“橋梁”,也不需要“輔助工具”。例如,張三對李四說:“我明日早晨就去北京”。首先浮現(xiàn)在他們頭腦的東西是“北京”這個地方,而不是“北京”這兩個文字的形狀或聲音。北京,是一個客觀事物,是大腦記憶的一個對象;文字或聲音,也是大腦記憶的一種對象,從眼上或耳上得到的對象再通過大腦的思維將它與“北京”這一實際地點關(guān)連起來,作為實物“北京”的一種“符號”。作為實物符號,可以有無數(shù)種,但它只起到信息交流的作用,決不能起到幫助思維的作用。 一些人按照“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思維”的觀點推理,認為說拉丁語的人們的思維能力強,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和文字先進的緣故,所以要讓漢字拉丁化,進而讓漢語向著拉丁語方向退化;又有一些人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好的語言,漢字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所以,漢語、漢字使中國人變得更善于思維,更聰明。如果改變了漢字,就會導(dǎo)致中國人的思維能力下降,所以反對將漢字作任何改進。 應(yīng)當(dāng)說,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它是以聲音的形式表達的,供耳朵聽的,它的通道是“嘴----耳----腦”;文字也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它是以圖符的形式表達的,供眼睛看的,它的通道是“手-----眼------腦”。人的五項感覺器官,感知的自然客觀事物,是思維加工的對象,直接進入大腦進行思維加工;而文字或語言材料是經(jīng)過大腦加工過的事物的“代號”,是思維的產(chǎn)物,也可以當(dāng)作思維再加工的對象,而不是加工工具。 人類的思維的基本過程和規(guī)律是天生就有的,所有的人的思維基本過程和規(guī)律都是一樣的,所以,全世界的人類的喜、怒、哀、樂的引發(fā)因子和感受、表情都是相同的,就如腸胃的消化過程和規(guī)律一樣似的。五官送到大腦來的東西,不管是原始自然物的反映信號,還是別人頭腦加工過的信號,都是大腦的思維對象,并沒有思維對象和思維工具之分,大腦本身也不需要利用思維工具來幫助思維。把思維的產(chǎn)物當(dāng)作思維的工具的觀點,是語言、文字研究領(lǐng)域里的一個錯誤觀點,它會導(dǎo)致出現(xiàn)一系列的錯誤觀點和做法。例如,堅持漢字拉丁化的人說:西方國家為什么先進?因為他們使用的思維工具拼音文字先進的緣故。反對漢字改革的人說:漢族為什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因為漢族人使用的思維工具漢字是最完美無缺的、登峰造極的文字的緣故;改變了漢字,就使中國人喪失了世界上最好的思維工具。這些說法,都是惟我所用的隨便編造的假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