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jié)、落入有分
當(dāng)禪修者能夠穩(wěn)固地專注似相維持一段夠長的時間,他將有可能達到禪那。然而,在達到禪那之前,通常會先經(jīng)歷近行定的階段。
近行定,巴厘語upacàra-samàpatti。upa是首碼詞,意為靠近,隨,跟隨;càra是行走的意思。upacàra是已經(jīng)走近禪那、接近安止的意思。samàpatti,由saü (正確地) + àpatti (到達,進入)組成,意為正確地到達,也即是定的異名。古代將之音譯為三摩缽底,意譯為等至,正受。
近行定雖然非常接近安止定,但是由於諸禪支尚未變得完全強有力,心有時還會落入“有分”。
在近行定的階段,禪修者體驗到落入有分就好像所有一切在剎那間都停止了,所緣沒有了,連時間、空間的概念也沒有。當(dāng)他清醒過來後會想:“嗯,剛才怎麼會這樣?”這種體驗稱為“落入有分”。
有分,巴厘語bhavaïga,由bhava (有,生命) + aïga (成分,要素)組成,意為生命的成分。有分是一種心,屬於果報心,它是生命相續(xù)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據(jù)阿毗達摩,能夠看、聽、嗅、嘗、觸和思維的心,稱為“心路過程心”。在不同的心路過程之間,會有許許多多的“有分心”不斷地生滅。特別是在無夢的熟睡狀態(tài),就是有分心在持續(xù)不斷地生滅著。因為有分心只緣取過去世臨終時所識知的目標(biāo),不能認知今生的目標(biāo),所以,落入有分通常被體驗為“能所雙泯”。
然而,落入有分是禪修的陷阱。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落入有分時“能所雙泯”,就誤認為已經(jīng)開悟或證悟涅盤了。假如他想練習(xí)持續(xù)地落入有分的話,他可以把落入有分的時間拉得很長。然而,他不應(yīng)當(dāng)這麼做。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在定力培育到某一種程度時,只要正念稍微放鬆一些,心就容易落入有分。
要如何避免落入有分呢?他應(yīng)當(dāng)提升精進力和培育正念。通過提升精進力,使心持續(xù)不間斷地專注似相;通過培育正念,使心完全地沉入似相。換而言之,他應(yīng)當(dāng)平衡五根。因為五根沒有達到平衡,所以禪修者還會落入有分。平衡五根是很重要的。不僅僅在近行定的階段,在禪修的整個過程,乃至在證入涅盤前的一剎那,五根的平衡都是很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