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古稱黟山,唐代改名黃山。據(jù)說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在這里采藥煉丹,拯救人間疾苦,故名黃山,或黃岳。 黃山素以奇妙高峻著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它位于安徽省南部,景區(qū)面積為154平方公里,是黃山的精華部分。據(jù)地質(zhì)史研究,遠在古生代時,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經(jīng)過多次地殼運動,特別是到中生代時,地層深處巖漿侵入,形成了巨大的花崗巖體。最初,它還埋在地殼深處,后來隨地殼變動不斷上升,覆蓋在它上面的古生代海相砂頁巖地層,逐漸被風化、侵蝕,使構(gòu)成黃山山體的花崗巖出露地表,并在風化、冰川等外力作用下形成黃山奇峰的地貌。 黃山風姿綽約,形態(tài)生動,有名可指的山峰有72座,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三大主峰鼎足而立,它們的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其他大小山峰伺在它們的四周,形成黃山多樣統(tǒng)一的山體結(jié)構(gòu)。 蓮花峰在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是黃山最高峰,其主峰突出,小峰簇擁,狀如一朵初綻的蓮花,凌空而立,仰天怒放。蓮花峰頂視野開闊,東可望天目山,西瞻匡廬,北窺九華山和長江。雨后初晴,八方云海盡可收入眼底。 光明頂在黃山三大主峰最北,海拔1840米,是黃山第二高峰。光明頂山體坡度平緩,地勢高曠,是黃山觀云海、看日出的最佳處。東觀“東海”奇景,云海翻涌若浪;西望“西海”群峰,山峰挺立如劍直插云霄,大峰磅礴,小峰重迭,云霧繚繞,層疊峰巒時隱時現(xiàn),“云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令人贊嘆。 天都峰位于黃山三大主峰之最南,海拔為1810米,居第三位,是黃山三大主峰中最險峻者,古稱“群仙所都”。天都峰頂平如掌,有“登峰造極”石刻和天然石室,室外有一像醉仙斜臥的大石,名“仙人把洞門”。“欲登天都路難行”。登峰小路像繩梯掛在懸崖絕壁上,長約1500米的石階,其坡度都在70°以上,險處可達85°以上。攀登的時候,人們在懸崖峭壁上蠕動,后面人的頭幾乎要碰到前面人的腳跟,鯽魚背是上天都最驚險的一段,它是長約30米,寬約1米的峰崗,純石無土,寸草不生,光禿禿地像條大鯽魚的脊背,兩側(cè)是萬丈深淵,十分驚險。盡管有石欄鐵索,走在上面,也令人心悸。登峰極目,云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秀色。古詩云:“任他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難怪,到過黃山的游人都以登天都極頂為最大的樂趣。 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被譽為黃山“四絕”。遍布峰壑的黃山松,在植物學上是一個著名的獨立樹種。黃山松針葉短而稠密,它們不像一般松樹那樣直接生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勢和風向,或生于危崖,或立足于石縫,還有的在絕壁上破石而出,顯示出其頑強的生命力。人們說,黃山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百年以上的古松數(shù)以萬計,雪壓風欺中頑強生存,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塑造了黃山松特殊的體型,它們有立有臥,有俯有仰,千姿百態(tài),形狀各異。特別是黃山名松各具風姿,有矯若金鳳的鳳凰松,形似臥龍的臥龍松,有象征團結(jié)的姐妹松,有象征勇猛剛毅的黑虎松,有象征友誼的陪客松……,其中最著名的首推黃山迎客松,它屹立于危崖絕壁上,以充滿對人們敬意的神情,而得名,并成為中華民族豪爽好客的象征。 黃山也是個奇峰怪石的世界,在波瀾壯闊的黃山峰海中,數(shù)不清的怪石競相崛起,它們呈奇獻巧、姿態(tài)萬千。始信峰和仙人峰之間的石筍?,怪石林立,瘦削天成,被稱為“十八羅漢朝南海”。這些“羅漢”形態(tài)各異,有的矗立峰頭,有的靜坐松下,有的好像打了一把傘,有的攜筇拽杖,觀者叫絕。古人評說:天下有“三奇”,就是雁蕩龍湫、匡廬瀑布和黃山的石筍。黃山石怪還怪在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狀,這是黃山一絕。“金雞叫天門”,形如展翅啼鳴的大公雞,但當?shù)堑缴缴匣仡^再看時,這塊大石的形狀卻變成了五位身穿長袍,扶肩攜手的老人,人稱“五老上天都”。黃山的怪石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些造型巖石多是沿著黃崗巖體的構(gòu)造面在外力作用下,經(jīng)風化、侵蝕雕琢而成。黃山石形狀奇特,擬人狀物,多彩多姿,它們或獨成佳景,或峰石相配成景,為黃山增色不少,其中“猴子觀海”、“松鼠跳天都”、“飛來石”等堪稱石中怪杰。 云海,也是黃山一大奇觀。雨后初晴,在山上常能看到變幻莫測的云海。它與松、石相依相偎,來去縹緲,含情脈脈;有時又滔滔滾滾,煙波浩渺,氣吞山河。在黃山看到的云海是低云和地面上的云霧。這種云多是層積云,厚度約在數(shù)十米到三四百米之間,云塊比較均勻,云頂也比較整齊,居高遠眺,蔚為壯觀。云海的形成有賴于黃山的地形與氣候條件。黃山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高聳的群峰使暖溫氣流受阻,并抬升凝云致雨,形成多霧低云和降水豐沛的氣候特點。黃山云海按其地理位置,分成“前海”、“后海”、“東海”、“西海”、“天海”五大“海域”。這些云海區(qū)三面環(huán)山,深谷寬闊、險峻,使水汽易于凝結(jié)和維持,也使黃山云海非同一般,它不像其他高山云海那樣開闊,而是處于奇峰、危崖的割裂和環(huán)抱之中,巧飾黃山稍縱即逝的夢幻境界,渲染和烘托了黃山奇幻的色彩。黃山的日出和晚霞,多與云海相映,氣勢磅礴,瑰麗絢爛。 黃山山奇水也奇,峭壁之間,山水迸瀉,飛瀑懸垂如練,“山中一夜雨,到處掛飛泉”。就水而言,特別奇妙的是可飲可浴的黃山溫泉,古名?砂泉。泉水從紫云峰下噴涌而出,久旱不涸,久雨不溢,色清味甘,水溫常年保持在42℃左右。黃山溫泉經(jīng)紅色粗沙過濾,隔若干年流涌?砂一次,水色變赤。據(jù)水質(zhì)分析,泉內(nèi)含有少量的錫、鈣、鎂、鉀、鈉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zhì)。相傳軒轅皇帝當年浴后白發(fā)變黑,返老還童,故此泉又有“靈泉”之說。 黃山還留有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如立馬峰陡壁上的古冰川擦痕,天都峰、鯽魚背的“冰斗”,有人稱之為“第五絕”。黃山還有二湖、十六泉、二十 四溪,以及巖、洞、潭、瀑等勝景,為名山添色。 黃山,前山雄偉,后山秀麗,主要可分為溫泉、玉屏樓、北海、西海、松谷庵、云谷寺等景區(qū)。玉屏樓,即文殊院。位于天都、蓮花二峰之間,左有獅石“迎客松”,右有象石“送客松”,周圍峰巒云海,風景奇美,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稱此為“黃山絕勝處”,民間則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的說法。獅子峰一帶是黃山奇峰怪石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后山秀麗風光的聚集之處。獅子峰是由一組山峰構(gòu)成的峰景,獅頭昂在丹霞峰、鐵線潭上空,清涼臺為獅子的腰部,署充亭是獅子的尾巴,獅子張嘴的地方是廟宇。獅子峰活像一只臥倒雄獅,集中了許多勝景,民間有“沒有獅子峰,不見黃山蹤”之說。這里的寺院前原有一副對聯(lián)更令人叫絕:“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妙絕到者方知。”獅子峰北有一奇景,稱“獅子望太平”,在一座平頂?shù)纳椒迳嫌幸粔K高聳的巨石,樣子極像一猴,面朝太平縣,故名。若出現(xiàn)煙 波浩渺的云海,石猴隱現(xiàn)在云海之中,它又叫“猴子觀海”。資料搜集:范文百科網(wǎng) www.bk188.cn 黃山美,在于自然,在于它兼含了許多名山的特色,如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雁蕩之怪石、衡山之煙云、匡廬之飛瀑、峨眉之清涼,素有“天下名景集黃山”之贊語。我國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覽黃山,稱譽黃山為“生平奇覽”,并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之評說。那人們可能要問,為何五岳中沒有黃山呢?我國五岳制度的確立起于漢代,五岳所在地區(qū)都是我國經(jīng)濟開發(fā)較早的地區(qū);相比之下,黃山的開發(fā)要比五岳遲得多,直到唐盛世,才逐漸享有盛名,它的出名比五岳晚了1000多年。 黃山不僅是風景勝地,也是一個天然動、植物園。黃山氣候濕潤,夏無酷署,冬無嚴寒,四季日平均溫差僅20℃左右。由于海拔較高,氣候與植被有垂直變化與分布的特點,山頂與山下的溫差大約在10℃左右,山頂有寒帶植物,山腰與山下有溫帶與亞熱帶植物,品種達1450多種。黃山花木中的天女花、黃山杜鵑、望春花是我國名貴品種,還有其特有的古松、黃杉、鐵杉、百果、紫金楠、豹皮樟和冰期留下的馬褂樹等;在云谷寺和松谷庵等地,出產(chǎn)馳名中外的“黃山毛峰”茶,以及罕見的靈芝草和石耳。黃山珍禽異獸中,著名的有黃山猴、四不像、野鹿、相思鳥、白鷴鳥、娃娃魚和錦鱗魚等。 |
|
來自: jiepeng3213 > 《我的圖書館》